《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以“恩来精神”打造特色德育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国总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精神,是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一代的巨大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它所蕴涵的“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唯物辩证、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宽厚平等、无私奉献”等精神,是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习做人,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内容。当前,创新学校德育手段,积极开展精神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格素质,培养真正的现代人、文明人。将其人格、品格作为学校(班级)精神的精髓,以对其事迹、史料的解读、探究、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未成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载体,那么,民族精神必将有持续的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把握时机,选好切入点
1.把学习“恩来精神”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结合起来。德育工作中教师指引的方向、方法的正误,道德养成的步骤、措施是否得当都影响着德育效果。它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德育思想。通过学习“恩来精神”,教师才能尊重学生主体,明白思想工作只有在“恩来精神”的相互碰撞中才能获得最终成功。现代教师除了精通业务外,更应该德才兼备。从总体上看,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素养胜于言传。只有将一代伟人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追求、外化为道德行为,才能切实用大爱去教育学生,才能取得思想工作的成功。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将“恩来精神”体现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要求上,并且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全体教职工学习“恩来精神”,营造了人人学习“恩来精神”的浓郁氛围。
2.把学“恩来精神”渗透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之中。德育活动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受到道德教育的好形式。活动只是途径,育人才是目的。我们特别注意活动中的德育渗透,强调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养习惯、启智慧,练本领,长才干。结合各种活动渗透养成教育,强化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渗透“五爱”教育,强化学生意志品格的训练;渗透艰苦奋斗的教育,强化学生自主自理能力的训练;
3.把学“恩来精神”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比如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开展课内外读书竞赛;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学术研究讲座;结合学科教学,如政治课分析社会形势,树立与时俱进、早日成材的信心;结合研究性学习关心社会,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我校还用“六个特别”(特别懂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团结、特别能读书、特别有作为)来要求学生,并广泛开展了各学科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4.把学“恩来精神”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结合新生入学培训,明确倡导把学生心中最亲近、最敬佩的作为学习的榜样,这样他们就容易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伟人精神,创建文明班级”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活动,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并实行流动红旗制度,在每周国旗下讲话时公布上周评比结果。我校还组织开展“四比四看”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个人之间开展“比思想、看学习态度;比勤奋,看学习进步;比纪律,看行为规范;比友善,看班级团结”的评比活动。为自己争口气,为班级争荣誉,成了学生自觉的追求。当然,这些活动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5.把学“恩来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心理健康与否跟德育成败关系极其密切。我们除了用伟人精神作正面引导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有关心理教育的专题研究,有效地缓解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
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
1.积极开展争创“班”的评比活动。评比是激励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好方法。结合学校常规检查,在全校范围开展争创“班”的评比活动,每周、每月班级常规进行量化积分评比,及时总结。各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创建“班”活动中来。如开展“弘扬恩来精神”手抄报比赛、学习“恩来精神”黑板报评比、定期召开“恩来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对评选出来的“班”举行庄严隆重的命名仪式:2010年4月20日淮阴师范学院数科院领导和沭阳县县团委领导一起莅临我校为初一(10)班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班”授牌仪式。
2.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2009年课题《恩来精神在德育中渗透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研究,目前课题已顺利通过阶段性验收。我们还自编了《伟人的一生》、《学恩来,我践行》等校本教材,由老师定期向学生讲解介绍生平事迹。目前,我校参与有关“恩来精神”课题研究的教师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广大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代伟人精神的精髓,切身感受“恩来精神”的育人效果。
3.积极营造学习精神的文化氛围。校园内营造以宣传“恩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氛围,如:成立“恩来精神”校园文学社,设立事迹宣传栏,建成一条介绍我校创建“班”过程及成效的文化长廊,让恩来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各班级教室内设立专栏介绍生平事迹以及学周体会,墙壁上书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的名言警句。并定期出版专题黑板报,刊登同志的感人事迹,宣传同志思想和精神。
4.寓教于乐,开展活泼多样的德育活动。如:①讲的故事比赛:介绍同志生平主要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②举行“精神激励着我”征文比赛;③诗歌朗诵会:学生自选缅怀总理、歌颂总理丰功伟绩的诗歌;④每年清明节,我校的“班”全体师生都要与淮阴师范学院数科院的大学生一同前往纪念馆和故居瞻仰;⑤从2007年起连续四年与淮阴师范院数科院“班”大学生举行隆重的庆元旦联欢晚会……
于是我们也就不奇怪,《当中国统治世界》由马丁・雅克在2009年推出后,立即在英美读书界成为畅销奇书。
中国的崛起当然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与文明有关吗,抑或仅仅是一种“富强的崛起”?“富强的崛起”是只以GDP为核心的一组统计数据,即所谓“民富国强”,是综合国力的展现;而“文明的崛起”则是一种普世价值与制度体系,是人类历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义系统的诞生。
崛起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令西方人迷惑,中国自己也缺乏清晰的答案。资深外交家、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认为:“中国在***战争后首次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心,这一新变化世界没有准备好,中国自己也没有准备好。”什么叫准备?富强的实力放在那里,真正缺乏的是文明的准备。
“富强的崛起”看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是其商业、工业和科技在全球的挑战与垄断能力,而“文明的崛起”则是另外的指标:世界一流的大学、影响全球的哲学或宗教,以及全球交往中的语言优势。
以此衡量当今中国的现状,“文明的崛起”与“富强的崛起”是多么不成比例。中国已经有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国外学汉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到今天为止,孔子学院所传授的,只是作为工具性的语言,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而真正的孔子――中国文明的内在义理――不要说外国学生,连中国教师都不甚了了。语言被抽离了其价值的精神灵魂,仅仅成为鹦鹉学舌的空洞形式。中国政府立志建立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为此设立了“211工程”,向清华、北大等近一百所大学投入巨资,但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相仿,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投入太少,而是体制改革的滞后。投入之后所获得的产出,不是学术与科技的创新,而是所谓的学术GDP指标:SCI和SSCI期刊的发表量。有国外媒体如此评论:世界上有两种科学家,一种是科学家,还有一种是中国科学家。科学家的研究或为科学求知,或为市场赢利,但中国科学家既无求知乐趣,也无意为社会增加财富,而仅仅为发表而发表,论文越多,晋升越快,从国家那里获得的资源也就越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乃是看能否吸引全球一流的学生前来求学,但中国的学生精英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净流出,教育上的“精英逆差”与经济上的“贸易顺差”形成刺目的对比。更严重的是,中国教育的制度环境与办学自主性长期得不到改进,一流的投入,二流的产出,三流的体制,日益成为中国大学发展中无法突破的瓶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性;趣味性
小学教育很大程度便是养成教育,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他们接触到什么样的教育,便会形成什么样的品格;接触到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习性。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生活条件,却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教育他们爱国,教育他们懂得节俭、诚信的传统美德,教育他们懂得欣赏,提高涵养。教材是有趣的,这不仅体现在图文结合的文本设计上,更是内容的品读与对广阔自然和社会的猎奇,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开眼看社会的第一个窗口。
有了祖国才有家,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中华民族是在近代遭受了多次外敌入侵,祖国先辈奋起反抗,经历了百年斗争,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才有了今天的和平,我们需要铭记革命先辈们为祖国的贡献,需要铭记祖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的困难,忘记历史是对自己的否定,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在四年级上册中有多篇这样的爱国励志文章,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年少的在目睹了洋人对中国人的欺凌后,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并在一次校长的提问中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惊诧十二三岁的少年会说话这样的话,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少年立志,其年龄正与学生年纪相仿,学生必会从中感受良多。在五年级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我们则以一种悲壮的气氛感受到先辈们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他们为了国家的新生而献出了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环境,这种爱国精神无时无刻不感染学生。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从小学开始,从语文教材开始。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传统文化是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文件要求,中国古代教育小孩子便有“六艺”的要求,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放在了首位。如今,我们的语文教材之中也有着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教会了我们知音难以,要学会重视友情;五年级上册中的《慈母情深》,让我们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与无价,同时应该学会珍惜父母给予的钱财物品,不再乱花。教材上有太多的内容讲述中国的传统道德,我们需一一学习,并为之实践。
[法]夏尔·丹齐格著 阎雪梅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出版
无论书的介质如何变化,阅读始终会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丹齐格以资深书虫的历练和作家的精巧敏锐,写下了书中的70余篇文章,将读者引上读书这条无用却意义重大的不归路。围绕各种读书话题,丹齐格在书中分享了他精辟独到而又体贴入微的阅读心得,其中有切实的建议、甜蜜的赞美、尖刻的讽刺,还有新鲜的阅读观念:阅读是文学的姊妹,读者借助他们展开与死亡和时间的拉锯战。作者精英主义立场鲜明,幽默的文字透露亲切与率直,却并不流于浮泛。文字密致,耐人回味。箴言警句不时灵光乍现,思考充满机锋与创意,独到的见解读来令人兴奋、畅快。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
[日]佐藤学著 钟启泉 陈静静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该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信任:中国商务成功之道》
[日]远藤滋著 邵建彤 凌霞译 学苑出版社 2012年6月出版
三井是日本综合商社的先驱者,具有超强的经济实力,同时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国际垄断巨头——三井物产的高级管理者,作者在华语圈经商数十年,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商脉等有深切的认识。该书是作者自己的回忆录,对与各地的华人打交道做了生动而深刻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颇具启示意义。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姜鹏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出版
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奠定中华2000年帝制格局。然而,他又迷信方术、穷兵黩武,几乎将汉王朝推到崩溃的边缘。该书讲述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命运十字路口的总设计师:汉武大帝,以及他治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国崛起和汉武帝一朝众生相。作者姜鹏是复旦大学历史学者,师从朱维铮教授,著名宋史研究专家、《资治通鉴》研究专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
在平时备课时,我总是为了教语文而教,在教学设计中尽量做到两点:
1.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作为课堂的一个引导者;
2.从语文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教材,尽量做到让整个单元的主题清晰明了。我自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已符合新课改的大形势了,在看完《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后,我顿时发现自己的目光过于短浅了,以往我从来没有看到语文的广度与深度,也从来没有想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备课,我被窦老师的观点深深地折服了,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挖掘其广度、深度。下面我就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课堂知识的拓展及学生的课外阅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我一向忽略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积累。以前,我总认为背那么多的古诗、《三字经》等不仅耗时大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又不能达到多大的效果,考试考到的可能性并不强,学生能不用背的就不用背。看完窦老师的书后,才发现我这是鼠目寸光。学生积累这些古诗文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这些古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它能让学生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高更远;二是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品质,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我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总是离不开教材,我一直认为就教学设计而言我已做到了准备“一桶水”去灌注学生的“一碗水”,从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我发现我离“一桶水”还很远。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窦老师给学生呈现了多方面的史实、数据资料,从多个方面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多角度去谈论圆明园的毁灭,在课堂最后她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思索空间,与此同时,窦老师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书目,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去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
而相比之下,我所给予学生的实在是太少了。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一味让学生说理想,回头一想,自己当时真是可笑,以二年级学生的阅历、知识经验来谈理想,他们又能说出多少呢?学生在课上苍白的回答实属情理之中,在他们的脑子里,除了当医生、宇航员等这些常闻的、近乎高尚的职业外,他们似乎无法谈更多,偶有一两个学生能说出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只是在效仿而已。而作为他们的指明灯,我却只是惋惜他们说些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而继续让他们在无知的黑暗中停滞不前。如今想来,才发现自己竟也只是语文工具性的俘虏而已。
现在从窦老师的课来反观我的课,我发现我的行为实在是幼稚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受到文本的约束、时空的局限,导致学生所见有限、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所得有限。我却希冀这些衣食无忧的“小皇帝”能够有与众不同的理想。我想如果我能向窦老师一样把所有的该呈现的知识都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定会有另一番体会和见解。在教学中,我应让学生了解何谓理想,让他们了解孟子欲以孔孟之道治天下的理想,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理想,了解爱迪生为科学研究奉献一生的理想……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让学生与这些有理想的人进行心灵交汇,让学生与时代接轨,才能让学生在思虑理想时真正地有所触动。
只有深挖语文教材的广度与深度,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契机,学生才能真正的有所收获。
最后,现今社会一直倡导学生读书,为何读书,读何书,已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总希望学生能够在读书后作文水平有所提升,也更希望读书是为语文、为作文提供服务。基于这一思想,我也乐于让学生去汲取快餐文化,在学生的读书时间中,我让学生读有利于写作的书目,我希冀他们能够在这些快餐中汲取较多的营养,我常让学生看同龄相近的作文,希望学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总之,读书即为写作服务,写作与读书其实都是提供学生素养的手段而已,而我却让学生尽情享受快餐文化,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对他们而言会营养不良。
1 信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课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题性、探素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和谐发展。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产生了较强的探究欲望,别人读书是为了挣钱、做官、吃饭――然而却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问题促使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查阅了大量有关中国人当时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接着又开展了“立志的原因”主题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对自己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 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语文教学途径
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础。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课内与课外结合,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