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学生体验;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设计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要求从以知识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教学,转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教学。而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1]。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资源、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对信息化教学的活动给予支持的各种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文所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使用者是学生。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自然其设计也要以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为宗旨,因此,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一)学生体验的内涵及分类

一般来说,学生体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界定。广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与教育系统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狭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本文所说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和亲历性等特点,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结果。根据学习活动结果的作用对学生体验进行划分,可以将学生体验分成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两种。如果学习活动的结果对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能起到促进作用,则认为学生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当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不能促进甚至阻碍了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则被视为消极的体验[2]。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下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信息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与学生体验相类似概念的是Web开发中的用户体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241-210,2008)对用户体验的定义为:用户使用或假想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时的感知和反馈[3]。在Web产品的开发的过程中,强调以用户体验做为设计决策的中心,产品开发以实际用户的需要和目标为驱动,用户体验的设计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要素的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教育产品,相对于Web产品具有明显的教学特性。为了保证产品的教学特性,必须进行教学需求分析,根据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学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步骤。[4]

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遵循产品开发的一般要求外,其设计还应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确定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也是影响学生体验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以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教学设计的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就可以得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自身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容、功能性、使用性和品牌四个方面。具体到用户体验的管理,可以对影响用户体验的四个因素从可用、易用、友好、视觉和品牌五个方面进行管理。迁移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影响学生体验的因素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使用性四个方面。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影响学生体验的主要因素和学生体验设计管理的主要因素,其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体验设计管理金字塔中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资源的类型、设计目标是否合理。按照设计最终开发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

可用性是一个被大量研究的单因素,在ISO9241-11(1998)标准中,可用性被定义为:某一特定用户在特定的任务场景下使用某一产品能够有效地、高效地、满意地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7]。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是除教学设计外影响学生体验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可用和有用两方面,可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可以被学生正常使用,不会出现技术上的错误;有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显著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直接决定利用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易用性主要包含易见、易学和易用三个方面。易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所有功能很容易发现,无需较深层次的查找;易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简单,无需经过学习或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易用,在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快的进行操作。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体现在资源使用的整个过程,友好的学生体验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最终评价。友好的学生体验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主要包含:界面友好、文字友好、交互友好、操作友好等。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目的其实是要传递一种信息,由此建立学生的吸引力并向学生传递信息。这里的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重点不是视觉、听觉信息内容的设计,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借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Web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

(一)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环节,是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找到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教学重难点解决的整合点,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保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内容设计中的内容不仅指文本,还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设计就是设计需要向学生呈现的信息。信息的内容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架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将信息以确定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传递给学生。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信息架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中信息架构的设计是一个整理信息,平衡系统与学生需求,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架构需要遵循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将信息的基本单位――节点,在组织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结构方法对节点进行组织。节点、组织原则和结构方法的确定都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期望和已有的经验,以易用和友好为原则,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四)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交互设计呈现给学生操作上的体验,强调易用性、可用性和友好性。交互设计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全过程,如:登陆设计、表单设置、按钮设置等等。良好的交互设计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操作及时、正确、友好的响应。交互设计在本质就是设计易学易用、有良好使用效果而且操作令人愉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在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将内容信息以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不只是关心字体颜色和音量大小,还需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效率。一个没有有效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像没有门和窗的房屋一样,虽然里面有好的东西,但没有人可以拿到。良好的视觉设计应该将保持界面设计风格一致,每一个页面的重点内容都处于显著位置并清晰呈现,导航设计要丰富准确的呈现信息架构的分类,保证在各分类间实现快速有效的跳转。在个别化教学系统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风格特征进行变化,在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可用性。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影响的四种因素和管理的五个方面,将影响因素融合到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要素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8-51.

[2]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武汉:湖中师范大学,2003.

[3][7]刘静,孙向红。什么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完整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106.

[4]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篇2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要求】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本节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与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2.学情分析

【要求】

1、针对施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及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和干扰分析。

2、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如学习态度、兴趣、学习习惯等。3.教法分析

【要求】

1、针对学情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2、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达到高效。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要求】既要体现课程标准,又要贴近学生实际。1.力求全面,充分体现课程目标理念。

2.有针对性,具体、可操作,可观测,有效,可实施。3.注意课时目标与终极目标之间的关系。4.目标描述要科学,尽可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尤其是主体、行为、条件)。

5.表述时可按下列两种方式:

融合式: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描述,1、2、3、……

分类式:按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描述。三.教学媒体

【要求】

1.实验媒体:实验器材、药品及分组实验准备。2.多媒体:指出具体音、视频材料。

3.学案:作为重要教学媒体,要注重生成性,明确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方式及评价。详细学案以附录展示。四.设计思路

【要求】

1.简要阐明教学设计的整体设想,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2.围绕教学目标,阐明达成目标的途径、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如:如何突破重、难点,强化学生过手的具体思考等。

3.注重创新,对原教学中的问题有教改意义上的突破。五.教学过程

【要求】 紧扣教学目标的实现设置教学环节,总体环节完整,各环节之间呈现逻辑关系。环节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与目标之间有一一对应关系。时间分配基本合理。着重以下设计:

1.情境创设。力求真实、生动而又富有启迪性,充分发挥情境的功能及其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注意情景创设的多样性,如实验情境、问题情境、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实物、图片、模型和音像资料等。2.学生活动设计。针对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对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小组合作、自学等)、方法(探究、讨论、实验等)、手段(利用学案、实验等)及结果作出较为具体的预测、规划及描述。可观测,有实效性,能完成对应的教学目标。

3.教学评价设计。包括课内及课外两部分。课内评价着重于目标达成度的诊断与检测,注重其对应目标的训练价值,强化学生过手,包括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及时反馈与矫正、强化及诊断。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可观测性,着重驱动性任务设计,如完成学案、定时检测、目标检测等。课外评价要适度控制训练量,突出基础,进一步强化过手。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性、开放性习题。六.板书设计

【要求】 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着重体现探究环节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见附录。七.教学反思

【要求】 在施教以后,运用新课程理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目标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媒体选择及应用是否恰当,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效等。

2.是否有教改意义上的突破。

3.根据施教中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注:在相应的部分要有“设计意图”。

■说明: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篇3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般说来,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科书中,由于教科书的编排和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它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才能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由死材料变为活知识,并最终有效地内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有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教学时间设计

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了解、研究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措施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组织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措施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有效。教学措施的设计范围较广,它一般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内容。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实践表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就这些方法本身来看,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优越性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或唯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某种教学情景下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其他教学情景下则可能效果不好。因此,用好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遵循以下一些步骤和要求:

首先,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一般的选择标准主要有:(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善于绘画、讲故事),教师的某些缺点(如不善于口头表达或书写)。(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

其次,尽可能广泛地了解和提出有关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考虑和选择。教师收集了解到的教学方法越多,就愈有利于进行优化选择。

第三,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教学媒体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媒体的支待。教学媒体内涵广泛,它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粉笔、黑板等传播媒体,也包括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和电脑等各种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为教学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递提供了可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学媒体种类繁多,各种媒体的适用范围、特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使教学媒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首先考虑媒体的使用是否有利于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具体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是否切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如果脱离开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需要,媒体本身运用得再完美也毫无意义。

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和接受水平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最充分地利用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具体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要考虑各种媒体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如录音、录像、幻灯、电视等媒体的技术特性和具体功能是不尽相同的,究竟选用哪种或哪几种,需结合这些媒体的技术特点加以考虑。二是要考虑所选媒体教师自己能否熟练地操作,以及运用媒体是否有助于发挥自己教学的特长。

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媒体的选择也要本着经济有效、量力而行的原则行事,在尽可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约,不要造成浪费。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检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以及判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若没有达到,具体的原因在哪里?有没有加以调整的可能和必要等等。由此看来,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无疑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评价采用的具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和各种测验等。教师究竟采用什么评价方法,运用何种评价手段,还需要根据评价的目标、性质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总之,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应当是设计教学评价时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设计;教育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79-01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力量就是从教育者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中流露出来的。我们平时上课要求都写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案。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何设计好教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就越发显得重要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设计好了才望上好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在写教学设计前,应做到“六看”。“六看”指的是看课标、看教材说明,看训练重点、看预习提示、看教材内容、看课后练习。

1、看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备课的依据,备课前要钻研课标看看教材同课标有什么联系,该体现什么重点,对所备课文有什么要求。

2、看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最能体现课标精神和编者意图,要通过看教材说明把握所备课文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

3、看训练重点。训练重点,是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它是针对课标和教材体系本身确定的,看训练重点就在于教学定向,要围绕训练重点定目标,选方法。

4、看预习提示。它是对所学课文的轮廓介绍,是备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的一条捷径,预习提示中常有对作者简介,文章背景提示,主要内容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揭示,学习方法的建议,值得思索的问题,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

5、看教材内容。这是备课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不可能运用自如,更无法架轻就熟,要从亲身的读中去感受文章最能体现重难点的地方,去感受文章最美的地方,以此为备课奠定基础,也才能做到胸有全局。

6、看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师备课前不但要练习,还要一丝不苟地做练习,通过做,了解训练点有哪些,这些训练点分散在课文哪些地方,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学生过手,这样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教学设计来。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六看”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范例:?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待尾巴进入课堂。(情景设置法:突出“趣”字,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氛围。)

老师长尾巴了,帮老师想个办法。(学生发言)

你们会怎样对待一个“长尾巴”的老师?(学生继续发言)

大家没有,唯有老师有,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这节课每个同学也跟老师一样冒出一条尾巴,那会是怎样一个情景?或者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带着一条可爱的小尾巴,那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2)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动物的尾巴。同学们再帮老师一个忙,老师要为“动物世界”策划一期节目,节目名称叫做“神奇的尾巴”,请同学们为老师推荐一些动物,说说理由。(学生发言)

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自动物,列如直升机的发明来自蜻蜓的启发,雷达的发明来自蝙蝠的启发。课外的想象很多也来自动物,来自于身边的生活。美国一位作家为我们作了大胆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书“四到”,划出佳词妙语。(2)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字障碍。(重点字词:闲暇、翘起、蹭等)(3)自由朗读,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4)分组讨论:课文分几步展开描述的?(提示:提出设想――想象样子――装点保护――尾巴功能――美好愿望)

3、研究学习

(1)学生与文本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作者的想象中,人类的尾巴是什么样子? ②人类对尾巴的态度?③尾巴的作用、功能?④作者对人类有尾巴持怎样的观点?(上述问题涉及全文,答案均在文中有显示,可有效帮助学生研究课文)

看图说话:联系课文插图,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复述课文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

(2)学生与老师对话

①课文想象丰富、奇特,举出你最感兴趣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意在激趣,运用想象举一也可,略有分析)

②作者以大胆、奇特的想象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话题,并对尾巴的形状、功能等作了描述。那么作者的想象有何根据呢?(提示:体会想象既有客观事实的合理性,又有不X荒唐的奇异性)

4、迁移拓展。尾巴有种种好处、如果每个人都装上一条尾巴,会不会带来什么烦恼?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学生自由发言,想象力的迁移)

(提示:既然尾巴有多种功能,它也可能带来很多麻烦。让我们为自己设计一条理想的尾巴,要联系生活,扬长避短。)

基本要求

内容: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想象;方案由图案、说明文字两部分组成。

形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设计方案。

注意: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说的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点子;方案展示:小组共同上台展示作品,口头说明方案。(每个成员参与)

5、课堂小结。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的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中大胆运用合理奇特的想象,创造更加丰富多姿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教案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的学习互动活动;它是一门艺术,必须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找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降低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努力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过程”又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索,探索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前人所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可以说善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以下结合我近几年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实践情景,促进自主学习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做”,即实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亲自经历艰辛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使大脑变得更加聪慧,更有创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课堂具有一定的趣味及实用意义,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将自己的认识、观点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制作出来进行交流。又如:母亲节时,我与学生讨论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送给妈妈,学生兴趣盎然,从画面设计、语言文字到图片处理,有不少新的创意。制作中,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使这张贺卡动起来,怎么办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由于软件菜单项表述明确,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多次尝试,一般很快便能掌握“自定义动画”功能。

二、体验成功快乐,提高探究能力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学习效果的一种正反馈,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在信息课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成就感的培养。我努力做到确定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让学生经过努力确实能达到,这是创设成功情境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学评价体现鼓励性的原则,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教学活动也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一节课设计一项技能或一项操作。目标简单,好学易学,学生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去。

在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起着“诱导―引导―启发―开发”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参与―探索―发现―运用”的“主体”,在积极探索中,逐渐成长。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只有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时,不一定全是教师做示范,每次新授前,教师可询问是否有人已经掌握将要学习的内容,若有,可请学生示范,这样不再囿于教师设定的范围,打破常规,尝试创新。

2.鼓励大胆创新。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完全放手,可相互讨论,还可离开座位,只要不影响他人,方法上能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可另辟蹊径。

3.给学生留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在作品制作时,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冒险。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4.互动性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标准的理解。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一面。互动性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四、挖掘课程资源,弘扬人文精神

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挖掘课程资源,弘扬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经常搜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边缘材料。学习某一软件时,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不忘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

五、尊重个体差异,关注人人发展

歌德曾经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会Windows基本操作,会上网搜索信息;而大部分学生基本上缺乏电脑知识。因此进入中学后,就要从最基本的电脑知识讲起,从电脑的基本操作、硬软件系统、操作系统、文字输入等仔细地讲解,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电脑知识,并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特长。根据他们的兴趣,安排文字编辑、漫游Internet网、编程、绘画四个兴趣小组,参加文字编辑的学生,不仅学习文字录入、编辑的技巧,而且将自己所写的作文进行编辑;漫游Internet网小组利用网络进行查询、浏览、下载有关信息,讨论有关“话题”,开拓视野;编程小组可学习用BASIC语言,编写乐曲、小游戏的程序;绘画小组可利用Photoshop进行绘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设计教案 篇7

关键词: 过程评价 综合评价 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是显得落后。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职教类生源数量聚减,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庆幸的是,各个学校的领导阶层已经关注到这些,校外办班点,东西南北学校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已逐渐缓解生源数量的问题,但是生源的质量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就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厌学、学不懂等诸类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旨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职校学生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一、职校教学现状

1.教材过少,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空洞。

中职教师都知道,现在的中职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成分较复杂,他们大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学生,这就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中职教材只适应一般学生的教学,对于本校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显得不相适应。如此,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就显得空洞,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任务。

2.理论教学“本本主义”较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殊不知这些书本知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适应职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更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3.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校招收的教师大多刚刚毕业或者任教不久。因此,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很少,什么样的教师适合职校教学,还在摸索探讨之中。加上现在职业学校走的基本是以实习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技能,以理论文化课作为补充的新路。而由于现在的职业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提不起精神,从学不懂到厌学再到不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成绩门门红灯,而我们则失去了“因材教学”“因人教学”的意义。

二、过程评价方案设计

我认为,既然职业学校不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研究性人才,而是培养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社会劳动创造者,那么怎样上好职业学校的课,成了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经过五年的学习研究,设计出一个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方案,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综合评价分100%=试卷卷面分a%+平时综合分(100-a)%

其中平时综合分100%=笔记分30%+作业分30%+上课表现30%+平时印象分10%

公式中的试卷卷面分为最后考试试卷的最终得分,a取决于考试最终的难易程度分别为60和70。

针对现在的职校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现状,我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记笔记,并且每个月检查评分一次。评分等级为优100分、良90分、中8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如果有学生实在不能完成,则要求补全,并以及格计算成绩。

为避免学生抄袭作业,我一般会从9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留20―30分钟给学生完成作业。在学生做的作业中,如果认真完成的则在每次上课前进行表扬,得到表扬的则给予2分奖励。

上课表现分指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如回答问题,举手并答对的加5分,答错的加2分;点名回答正确的加4分,答错的不加分。这种奖励的措施优点是可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缺点是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一些人。所以我就规定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一次课(两节课)不能超过3次。

平时印象分一般是指学生上课有没有迟到、旷课、睡觉、讲话,有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做其他事情,等等。

三、过程评价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这种评价方案针对现在的职业学生的特点制定,我认为其优点有:

1.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性,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特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陷阱”。

2.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这种评价范围广,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校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3.评价形式的综合性,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充分把职业学校教学目的表现出来,能够让那些学习头脑不“好”,但其他表现不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

但是,这种评价设计也有缺陷,比如加减分值的设定有时流于随意,考试考查科及实习教学科目的考查容易主观化,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这种以教学过程评价方案为雏形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况且,从评价理念来看,此种评价方案也已经注意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也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评价内容的多维及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从评价操作可行性来看,也容易操作,如综合平时分也都是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教学中已经做过的,只要做好个体的记载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J].2006.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学习古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丰富、奇特的想象;背诵、默写诗歌并赏析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曹操的《龟虽寿》引入《观沧海》。

1、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解题

《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

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意;(出示补充注释)

临,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竦,同“耸”,高。观,看,统领全篇。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行,运行。若,如同。星汉,银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画面,感受形象。

4、理解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五、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赏析诗歌及名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基本内容 篇9

基本内容:

“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工程”(以下简称“更新工程”)是针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达标师资缺乏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专项研究课题。工程旨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作为突破口,以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育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为重点,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一体,构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更新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循环式双赢互惠系统,从而彻底更新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促成高等师范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本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阐述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思路,开展了以下研究:

①查阅、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的相关文献,深入重庆市奉节县、纂江县等县市,对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开展调查:了解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师资存在量少质差、结构不均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分析比较了“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脱产进修”、“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等多种师资更新的策略,并从师资更新的可能效果、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角度论证了“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的价值与可行性。

②通过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形成了“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基本做法:从师范生培养、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与师资建设、教师教育改革等角度确立目标任务;从实习基地建设、制度建设、领导机构建设等角度设计实施方案;并从实习前期准备、实习过程与内容、实习总结与汇报等方面制定实施步骤。通过对实习基地师生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大学生的调研发现,“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给师范生专业发展、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及教育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成效。同时揭示了目前“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③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集中培训”、“ 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的“置换培训”。为改善培训效果,师范大学系统设计了模块化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并对重庆市酉阳等县的农村中小学采取了“送培下乡”策略。实践证明,置换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同进,揭示了当前的“置换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质培训资源短缺、大、中小学的伙伴关系还不强、经费投入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④从系统论的角度讨论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师资更新工程的系统性: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三方联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系统提升。

(2)创新性

①以“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相结合的“更新工程”,提供了“以流动促稳定”的新思路,为解决农村中小学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提供了新办法。

②创新性地将高师教育实习“改制”和农村师资“更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涉及农村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个系统,涉及国家、重庆市、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等多个相关部门的系统改革。

——引自:宋乃庆、陈时见、唐恒钧等的课题结题书《重庆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工程实施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10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应用,记住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离子在电极上放电顺序不做要求)。(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练习、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3)本节内容中关于电池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动机。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全面推行新课标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应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课的开始和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如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节课中,必须明确决定气体微粒间距的因素是什么,设疑:(1)夏天,自行车车胎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温度)(2)节假日放飞的气球最后到哪儿去了?(压强)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把激发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答对的习题。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四)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1.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2.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3.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的化学教学方法有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并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教后反思是教学设计的有益部分

我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节有以下反思:

(一)教材处理方面。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程包含教材、教师、各种资源,因此本节作以下调整:

1.从生产、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增加二氧化硫污染的3个图画和污染来源的视频,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改两个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师生合作设计了二氧化硫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的实验方案,对课本漂白实验作了改进。因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环保。

3.结合所学的知识,增加让学生讨论二氧化硫的污染现象及防治方法。

(二)在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力求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从知识结构角度去讲授。具体处理如下:

1.讲授SO2的性质力求提要求,让学生设计可行性实验。

2.整个过程设计多次合作实验和问题探讨,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合作互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情感、态度方面。在教学中努力体现STS教育,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养成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化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辩证看待二氧化硫,本节除了讲授二氧化硫的危害,还讨论了几种变害为利的做法。

该节课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难点,调动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感到今后的教学有待优化:如何更好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和学生评价方面。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有一定的策略,如四人一组还是三人一组,谁是小组负责人,谁是小组代表发言人,等等,应事先安排好。

由上可知,化学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