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主要方式:
(1)躲藏
(2)冬眠
(3)迁徙
(4)换毛
2、对探索动物过冬方式感兴趣知道关心、爱护动物。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过冬方式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们感觉怎样?我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你们知道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二、听故事了解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1、幼儿带着“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问题听故事初步了解几种动物的过冬方法。
小蚂蚁为过冬准备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里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换上了厚厚的毛?大雁、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2、归纳出几种动物的`过冬方式根据故事中的内容,出示相应的过冬卡片和动物卡片。
3、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小动物们很聪明,它们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过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给自己换上厚厚的毛、有的在洞穴里冬眠、有的准备过冬的粮食、还有的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
三、通过操作了解更多的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1刚才我们知道了青蛙、小蚂蚁、小兔和小鸟过冬的方法。
还有一些动物也想请你们猜猜,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
2、出示蜜蜂、蛇、丹顶鹤、狮子等小动物,幼儿互相讨论”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3、请幼儿讲述讨论结果共同归类。知道还有一些动物冬天不冬眠,也喜欢运动。
躲藏——蜜蜂、蚂蚁(老鼠)等;(幼儿用动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猬、蜗牛、蚯蚓)等;(解释: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动的意思)迁徙——燕子、大雁、丹顶鹤等;(解释:迁徙就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意思。)换毛——狮子、狐狸、狗、羊(鸡、鸭、兔)等。
4、幼儿操作,给动物与它过冬方式连线,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动物过冬方式的了解。
四、教师总结
表扬一些不怕冷的小动物,如:啄木鸟,在寒冷的冬天也出来工作,为树木除害虫。
活动延伸:
与家长进一步探索小动物过冬的一些方式。
活动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其实动物也很聪明,为了能生活下去,不让自己饿死、冻死,都有度过寒冬的方式,还丰富了词汇。让幼儿更懂得怎样去爱护动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幼儿观察一些事物,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光的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大胆想象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6
教学难点:目标2,8
教学准备: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活动手册,牛顿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做一个水棱镜
1,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
师介绍分解阳光的方法和工具
认识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
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让学生制作水棱镜,
让学生思考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
3,拓展活动
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还能混合成白色的吗?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
学生制作牛顿盘:制作完成牛顿盘,探究组合产生的效果,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
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有单色光混合到白色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通过探讨,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物群落。
科学探究目标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分析推理思维,对生态失衡以及沙尘暴的成因进行分析。
难点:合理地分析与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鹰、兔、草平衡关系的小视频,一盆装有沙土的盒子,作业本的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回顾:生态瓶中,小鱼的数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个发生变化,会有什么影响呢?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我们把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提问: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可能会发生什么呢?
(预设: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会受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揭题:维护生态平衡(板书)。
二、研讨: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兔、草的数量变化(预设15分钟)
1.如果我们到草原上去,会发现那里的生物群落有哪些生物?
(预设:可能有人类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猎隼、狐狸和狼,杂食性的鼠,蝗虫、蚱蜢等昆虫,我们喜爱的。百灵鸟,还生长着中草药甘草,远销国外的名贵特产发菜……)
2.以老鹰、兔子和兔子喜欢吃的草为例。让我们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吧。
3.小视频:介绍生态平衡情况下的鹰、兔、草的平衡状态。 然而,……,鹰、兔、草其中的一种数量减少了!
提问:你认为鹰、兔、草哪一种数量最先减少,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生态失去平衡1.鹰减少,会发生兔子天敌变少而数量增多,草减少。
2.兔减少,鹰难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飞到其他区域或饿死,草增多,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3.草变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饿死,鹰也因食物不足而飞走甚至饿死。
4.学生预想出短期内变化,并且说出长期后的新的生态平衡。)
提问: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草的减少。
[活动一]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鹰、兔、草的减少 小组讨论,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小组汇报可能造成草原上鹰、兔、草减少的行为。
4.深入分析推理。人类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那么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什么影响呢?
(预设:过度放牧,导致植物的减少,氧气变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预设15分钟)
沙尘暴为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次数越来越多,其他地区也有发生,我们南方比较少见。
1.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对沙尘暴的认识?
(预设:风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来;有很多沙子被大风吹起来很高;学生对着装有沙土的盒子吹)
2.阅读资料,分析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活动二] :结合北方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现状,进行讨论分析。PPT图文资料:北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生物。
①百灵鸟。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然而每年约10万只被捕杀和毒杀,成为观赏鸟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猎隼。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在某些国家驯养隼类是一种时尚,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国内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猎隼从事走私活动,给该物种造成了较大危胁。目前我国规定猎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③发菜。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有农民以采挖发菜卖钱谋生,由于多年过量采挖发菜,导致大片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学生汇报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烧杯,水,计时表,小铁锤。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
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
2. 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
(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4.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
2.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2)组内交流方案。
3.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板书设计:
7 茅草与锯子
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
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作业设计:
填空:
1、锯子是( )在( )的启示下发明的。
2、飞机是受()的身体构造和特点的启示而发明的。
问答: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受生物的什么启示而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