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氧化硫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氧化硫教案 篇2

一、教学背景

教育部制定的最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氧化硫是人们熟悉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化合物。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

二、案例设计

新课导入上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酸雨的危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

下面就二氧化硫的水溶性、酸性、漂白性、还原性的教学内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设计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由二氧化碳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引入,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与二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其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呢?哪一个的酸性强呢?

2、作出猜想假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组成相似,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性质也可能相似,也可能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出现与二氧化碳相似的性质。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用固—液制气装置(铁架台、圆底烧瓶,胶皮塞、导气管),小试管,水槽,小烧杯。试剂:亚硫酸钠固体,硫酸(1:1),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尾气吸收,二氧化硫为污染气体)。

4、实施实验,收集证据: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小试管二氧化硫气体,用拇指摁住后倒立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移开拇指,观察水溶液进入试管的情况,同时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的变化。接着,将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变化。

5、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实验观察到: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成红色,回想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得出二氧化硫比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且酸性比二氧化碳强。二氧化硫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也能使石灰水先变混浊后变澄清。说明有亚硫酸钙生成,难溶于水,而后亚硫酸钙继续与二氧化硫及水作用生成亚硫酸氢钙。

6、广泛交流,评估、预测:经过交流讨论分析,学生顺利写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及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家认识到使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二氧化硫,但二氧化硫使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不如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小呢?说明亚硫酸钙的溶解度比碳酸钙大。同时进行了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由于二氧化硫能使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的过程较短,有的学生观察现象不够全面细致,未看到沉淀生成,今后要一丝不苟,仔细观察;又如有的同学过于急躁,将试管提前移开水面,二氧化硫试管中的水面上升现象观察不到;再如二氧化硫收集少,二氧化硫试管中的水面上升现象不明显。进行预测: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组成及性质相似,那么二者如何鉴别呢?(教师引导从二氧化硫中的硫的化合价入手),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二氧化硫中的硫的化合价为+4价,二氧化硫应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却为最高价态,不具有还原性,应可从这一角度进行鉴别。

7、迁移与应用。

①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②增设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加入1-2滴酚酞试液,在通入二氧化碳,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原因。

③学生自学搜集资料:教材介绍了SO2能被催化氧化,即SO2具有还原性。

提出问题:能否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证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将SO2通入(a)Cl2水中(b)Br2水中(c)酸性 KMnO4溶液中三种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三种溶液都退色。

结论:SO2能与以上三种氧化剂反应,具有还原性。联系其他知识,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鉴别CO2及SO2的几种方法如下:

方法

操作

现象、结论、解释

溴水法

氯水法

将气体通入溴水、氯水中

能使溴水或氯水的颜色褪去的是SO2,不褪色的是CO2。

SO2+Br2+2H2O=H2SO4+2HBr

SO2+Cl2+2H2O=H2SO4+2HCl

高锰酸钾溶液法

将气体分别通入KMnO4溶液中

能使溶液的紫色褪去的是SO2,不褪色的是CO2

2KMnO4+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

品红试液法

将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

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不褪色的是CO2。

闻气味法

扇闻

CO2无刺激性气味,而SO2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S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如何降低污染?学生在课下收集材料,写出小论文。

三、案例评析

1、内容重组,过度自然。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2、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3、重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节课我总共设计了三个实验探究:①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②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的验证实验③二氧化硫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验。两个问题探究:①二氧化硫水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②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方案设计。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感受其乐趣、培养了协作、动手能力。

4、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自己学不懂,学不透,导致有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表现在有些问题总是我提出,有时出现过度指导,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较慢。

5、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涉及所有的环节,也可以涉及部分环节,而且也不一定按上述顺序进行,因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必修1》南方出版社 20xx

《高中化学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陈启新王云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氧化硫教案 篇3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s有哪些化合价?分别代表哪些化合物?引出课题。

出示试管中的二氧化硫,请同学们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s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二、so2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实验6-1】

结论: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复习可逆反应:

所谓可逆反应,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对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代替等号作为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

(1)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两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共存,两个化学反应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2)符号“ ”两边的物质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

(3)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亚硫酸溶液中就有h2o、so2和亚硫酸等分子。

由so2中s的化合价分析:

0 +4 +6

s s o2 s o3

氧化性(弱)还原性

2.弱氧化性

2h2s + so2 = 3s + 2h2o

3.还原性

2so2 + o2 2so3

5so2 + 2h2o + 2kmno4 = 2mnso4 + 2mnso4 + k2so4(可要学生配平)

2so2 + cl2 = h2so4 + 2hcl

4.漂白性

【实验6-2】

结论:二氧化硫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当加热时,溶液又重新变成红色。

归纳漂白的三种原理:

(1)吸附有机色素而褪色,如活性炭吸附红墨水。

(2)与有机色素化合而褪色,如so2与品红(可逆)。

(3)氧化剂氧化有机色素而褪色,如hclo、na2o2、h2o2、o3等(不可逆)

请同学们根据so2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so2也有它的害处。

【板书】

三、so2的污染

进行二氧化硫对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①二氧化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一些城镇,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危害较为普遍而又严重。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②受酸雨危害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如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排出的酸性气体的影响,出现了酸雨。之后,到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其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欧洲、北美和我国。目前酸雨危害已扩大到中北欧、美国、加拿大,水体受酸雨的影响而酸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多万个湖泊,到二十世纪末,有近5万个因湖水酸化湖中生物将完全灭绝。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在许多国家已普遍存在,全欧洲1.1亿公顷的森林,有5000公顷受酸雨危害而变得脆弱和枯萎。

我国出现酸雨的地区已由八十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ph年均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的酸雨区,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区域的酸雨ph年均值低于5.0,酸雨频率高于80%;华南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东部地区,中心区域酸雨频率60~90%;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如青岛、图门、太原、石家庄等地。

小结酸雨的形成:

h2o o2

(1)so2 h2so3 h2so4(主要途径)

灰尘h2o

(2)so2 so3 h2so4

作业:p133,一、二、三、四、五

氧化硫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 园——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对元素 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 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⑵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 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文中安排了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激趣法、随堂实验法、演示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 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 还原性。

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㈡新课教学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①学生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

③学生实验:将另一只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 生按课本【实验6—1】的方法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 得出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并板书。

④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 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 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⑴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②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使水溶液变红,长时间放置后, 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说明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进而说明“二氧化 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③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④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分析二氧化 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二 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引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的学习。

⑵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与反应的可逆性。

②讲述SO3的性质。

③简单说明二氧化硫还能与氯水、溴水、碘水、MnO4等强氧化剂,H2S等还原 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演示:【实验6—2】,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 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②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与品红溶液作用、与 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 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③提问学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否表现了SO2的漂白 性。作出解释。

3、二氧化硫的用途

简单讲解。

4、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录像。

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二氧化硫,并指定学生分甲、乙两方对二氧化硫的利弊 进行辩论。

㈢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育学生要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㈣布置作业

P129 第五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