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绿色蝈蝈》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培养从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激发想象力、观察力,培养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1、培养从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运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注音

篝火(ɡōu) 窸窣(xīsū) 篡夺(cuàn) 狩猎(shòu) 喧嚣(xiāo) 静谧(mì) 喑哑(yīn yǎ) 大颚(è) 莴苣(wō jù) 螽斯(zhōnɡ) 嗉囊(sù nánɡ)

喙(huì) 薄膜(bó) 气氛(fēn) 哀号(háo) 劫掠(jié lüè)

2、解词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窸窣: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昆虫的世界,你会发现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富有★WWW.BAIHUAWEN.com★情趣。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喜欢并且观察过这些昆虫呢?(幻灯片展示)下面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幻灯片)这是哪种动物?什么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绿色蝈蝈》,让我们跟随着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蝈蝈的生活。

二、学习字词

1、指名朗读屏幕上的词语,注意前四行红色字的字形和字音,注意最后一行红色字的字音。

2、指名同学说说红色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2、思考回答:课文读完了,我想问问同学们,你喜不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说说理由。(3-4位同学回答)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初读课文,每个同学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深入地理解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那么,请大家看看,作者依次向我们介绍了蝈蝈哪几个方面的特点呢?默读课文后后回答。

三方面:

3段:叫声

4段:外形

5段----末段:食性

2、请大家把概括蝈蝈声音总特征的词语找出来。

微弱 柔和

3、找出描写蝈蝈外形的语句,齐读。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漂亮、优美、匀称

4、蝈蝈的食物都有什么?

杂食、甜食

5、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对蝈蝈的生活习性有了较多的了解。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使文章显得趣味盎然。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蝈蝈叫声的特点的,请同学们把第3段中描写低音的语句找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

“耳朵灵敏的人……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

6、找出描写高音的语句,请一位同学朗读,

“时不时发出一阵……其余的则是伴唱。”

7、找出文中概括低音和高音特征的词语。

低音:喑哑 连续不断

高音:尖锐 急促 清脆

8、蝈蝈的叫声时高时低、或清或哑,总的来说,是微弱、柔和的。把以上语句浓缩成一句话“蝈蝈在鸣叫”,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文用了比喻、拟人句 ,如:

“窃窃私语”----拟人

“像是滑轮的声音”----比喻

“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比喻

“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比喻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蝈蝈的叫声描摹得惟妙惟肖,是我们如闻其声。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9、我们平时身处闹市,听惯了汽车的疾驰省和嘈杂的喧闹声。那么,我们假设一下,现在我们处在田野之中,躺在草地上,能闻到小草的清香,嗅到野花的芬芳,夜色苍茫,静谧之中,蝈蝈的乐音响起,给大自然美妙的音色又增添了一串美妙的音符。这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从第3段开头到“再适合不过了”。

10、与蝉的歌声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歌手呢?(2—3名同学)

蝈蝈是个出色的歌手,所以法布尔也要为它鸣冤叫屈。我们把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齐读一下。“绿色的蝈蝈啊……篡夺了你的名声!”

11、欣赏了蝈蝈的乐音后,我们再来看看蝈蝈和产的肉搏战是怎样激烈而残酷的吧。默读第5段,在书中勾画有关的语句和词语。(学生说完,点幻灯片)

12、看到蝈蝈把蝉开膛破肚,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是觉得它太残忍还是很勇猛?展开讨论。

在冷酷无情的大自然中,许多昆虫为了自己乃至种族的生存繁衍,都在进行生死的拼杀。同学们说蝈蝈残忍,老师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能不能因为可怜小羊,而让狼都去吃草呢?当然不能。这就是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那么,作者对蝈蝈这个杀手表示赞扬,认为它是勇猛的,对不幸的受害者表示同情,这种感情矛盾吗?当然不矛盾。作者对蝈蝈的赞美,不是出于自己的偏爱,而是从一个昆虫学家的角度对蝈蝈乃至自然万物以斗争求生存的精神的一种赞美。其实,作者写了蝈蝈的优点,也写了它的缺点,所以无论对蝈蝈还是蝉,作者都是抱着实事求是、客观、科学的态度。

五、比较阅读

下面这段文字与课文内容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呢?(幻灯片)

蝈蝈,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善鸣。体长约四厘米,宽近一厘米,虫体绿色,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有翅。主食植物的茎、叶、果,也捕食小昆虫。

这段文字,语言平实、简约、扼要,客观准确地说明事物特点,而《绿色蝈蝈》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具有文艺笔调的科普小品文。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探究,大家都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无论对蝈蝈对课文,还是对法布尔都有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另外,我建议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2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跟联想。加上他们童年时代对各种小动物、小昆虫的体验。所以对《绿色蝈蝈》的学习,可结合他们的童年体验,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可。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中从绿色蝈蝈的声、形、斗、食、居五个方面来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拟人句,反映出作者对生物的人性关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

《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居:和睦共居——()

教学目标: 篇3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篇4

学习资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科学单元,所选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旨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翻过那座山》也专门设立一个专题《永远的法布尔》,上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对法布尔的昆虫世界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本文的语言生动,在学生心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教学时可进一步强化这种兴趣,通过自读、自说、自评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体味科学的魅力。  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界中的一种鸟啼虫鸣。学习与方法:自主学习。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跳读品味文章语言;通过质疑一方面答疑解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学习重点:了解蝈蝈的习性,学习美词佳句。 学习难点:1.为什么要写蝈蝈的同类相食?2.一些难句的理解:(1)“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2)“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分析:本文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小品,因此教学时就可以从蝈蝈的几次称呼的变化为学习的突破口,既能了解蝈蝈的习性,又可以体会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再通过跳读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文本学习法布尔对生命的热爱,体会他伟大的生命意识。再设置语言品读环节,学习文章浅显生动的语言,尤其是其拟人手法的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对文章还难免存在疑惑,可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或文章内容提出疑问。对文中出现的一个疑点“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其质疑,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修改,使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一)(一)教学导入:出示谜语——肚大头小,高举双刀,只管杀虫, 不会割草。(打一动物)(蝈蝈)此时再出示蝈蝈的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蝈蝈的体型特征十分鲜明肚大头小双刀,习性也很突出,今天再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深入他的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可爱的蝈蝈。(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刚进入学习初始阶段便处于亢奋状态,有利于课堂的学习。)(二)检查预习:狩猎(   )  喑哑(   )  静谧(   )           篡夺(   )  吮取(   )  妒忌(   )再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生字。(学生的层次有差异,对课文的认知也必然存在不同,安排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不留识记的死角。)(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了解蝈蝈的习性,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加深学习的印象。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能记多少记多少。交流后设疑:假如有一些小朋友正在捉蝈蝈玩,你上前阻止,你该怎么说?要求合情合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是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设置该环节就是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用活动的形式进行,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四)跳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文中对蝈蝈的称呼发生了多次变化,迅速找出来:在                 情况下称                 。体会在这种变化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喜爱蝈蝈,关注一切生命。(五)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力强,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传神的句子。我                 ,因为                  。(“情动而辞发,披文而入情”,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法布尔作品的特点就在于能用人性化的语言表现充满生机活力的昆虫世界。在对文章内容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优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给学生美的熏陶。)(六)自由研读,质疑问难:可引导学生体会文句“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鼓励学生对其质疑,并进一步带领学生对其进行修改。(这句话在文中是有歧义的,和上下文不能很好地贯通,稍加修改后即可以消除歧义。学生有差异,接受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存在差别,设计这一环节能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同时质疑问难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七)拓展延伸:自然界的鸟鸣虫吟一定在你的记忆中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你能用爱的笔触,运用拟人手法将其记录下来吗?(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只有实践,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 篇5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者:青岛十六中学   高美倩     年级: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18课《绿色蝈蝈》     教材所在页:第87——91页

一、 简介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 之中。

二、 学习者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 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 如下: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 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2、采用“整体感—重点研读—课堂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利用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 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 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图片的准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与观察。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二)整个教学过程 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绿色蝈蝈”的内容共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根据以往经验,在本节课的“口语表达”环节易出现困难,此时要求同学大胆发言,给予鼓励,而且给出动物图片提示,先列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三)具体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 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 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篝火 狩猎 扰乱 喑哑 喧嚣 静谧 篡夺 劫掠 喙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3、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b.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c.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喜欢“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

对蝈蝈的称呼上作者运用了““狂热的狩猎者” “我笼里的囚犯” “这蝉的屠夫”等。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这些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蝉的叫声与蝈蝈比较,食性与螽斯比较,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师小结:《绿色蝈蝈》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叫声、特征与习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叫声        比喻、拟人、对比

食性

教学反思:《绿色蝈蝈》这节课生动有趣,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且也懂得了应该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有所发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