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1页例5,
2、想: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3、做:尝试做第12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明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2、检查“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 小结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四)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反思与感悟:
第五课时
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4)0除以一个()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的例题3。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变式2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
(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
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40×5=200(平方米)
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
板书:50×5=250(平方米)
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
生:200+250=450(平方米)
(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
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
生1:分三部分来求、
生2:分两部分来求、
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
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
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
本班学生共( )人,其中男生( )名,女生( )名。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主动探索,并按时完成课堂内外的任务;但是有个别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不能按时完成课堂内外的任务,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完成班级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这些后进生的提升工作。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学会求近似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 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以适应大纲要求。
2、积极听课,向优秀的前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质。
3、注重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知识。
4、做好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5、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具有创新意识。
6、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教材第55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二6-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骤:
说明虚线框中的计算步骤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8题。
1.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3.第8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减了的要再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