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印度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研究方式不断涌现,"说课"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研究中探讨教材、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一种好方式。说课成功与否,重在说清教材,说好教法,说明学法,并注意教学程序设计,本文就《印度》第一课时谈谈说课这种教研方式的应用。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1)世界文明古国:(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纠正和补充,然后总结归纳如下:
有利条件 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
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条件 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板书)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板书)
读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结合印度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讨论:
1.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
2.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巡回辅导,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利用有关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和印度降水量分布图的电脑课件来归纳总结,如下表:
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板书)
由于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因此,补充介绍印度从60年化开始为发展农业和产而推行的三大战略,即"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具体内容略)。然后再介绍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与土地、粮食形成的尖锐矛盾,来说明人口增长一定要经济增长的相适应的道理。
过去印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经过近50年的发展,印度与中国又存在着哪些差异?(看下表)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印度虽然耕地面积比中国大,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也比中国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国少,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比中国少得多,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也比中国少许多。我们中国能够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充分说明了解放后,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部分内容课本是没有的,但可以利用这个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新课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富饶,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明显的影响,60年代以后,印度农业发展较快,但人口急剧增长,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四幅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泰姬陵(图略)
2.下面四幅景文化景观图中,哪幅是印度的"纱丽"服装?(图略)
3.把印度的主要农作物与分布地区及地形、气候条件用线连接起来。
德干高原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水稻 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 平原,降水充足
恒河三角洲 棉花 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东北部 茶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
(五)布置作业
1.课文P9复习题第一题
2.练习册P21-3题
公布小组竞赛成绩,表扬优胜小组,鼓励成绩差的小组。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印度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有利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地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不利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的主要城市。
5、了解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的人文地理特征。
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的疆域与现在的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主要的城市。
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农业生{BAIHUAWEN.com}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有哪些工业部门?
2、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 】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
(引入)展示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
(提问)谈谈你对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农业分布图)
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农作物
分 布
与地形、气候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抗旱能力强,棉花后期生长需更多光照,这些地区光照足,降水较少,地势和缓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较好的低山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提问)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板书)3、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板书)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 1 2 3 页
印度商务礼仪
礼节礼仪
印度人相互见面的礼节,有合掌、举手示意、拥抱、摸脚、吻脚。一般两手空着时,口念敬语“纳马斯堆”,同时要施合掌礼。合掌之高低,对开者宜高,两手至少要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若一手持物,则口念“纳马斯堆”,同时要举右手施礼。对于长辈,或对某人表示恳求时,则施摸脚礼(即用手摸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头,以示自己的头与长者的脚相接触)。摸脚跟和吻脚礼是印度的最高礼节。印度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与客人相见时,总把自己的鼻子和嘴紧紧贴在对方的面颊上,并用力地吸气,嘴里还要叨念着:“嗅一嗅我!”,以示其对客人的崇敬。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耐尔人,在与久别挚友重逢时,双方要交替互坐膝头,并热烈地拥抱数分钟,以表示相逢后的喜悦心情。印度伊斯兰教徒的见面礼节是按其传统宗教方式,用右手按胸,同时点头,口念“真主保佑”。现代在社交场合上的印度男人们,也开始运用握手礼节了,但印度妇女除在重大外交场合外,一般与不与男人握手。
一般礼仪
正统的锡克教信徒头戴包头巾,不抽烟,不吃牛肉并且不剪头发。
进入印度人的住家要脱掉鞋子。
称谓与问候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与男人握手。如被引见妇女,男人不与她握手而应双手合十,微微弯腰。男人不能触碰女,在公共场所不能与单身女人说话。
款待与馈赠
虽然正统的穆斯林妇女通常不与男人见面,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
来到印度人家里时,主人会给你戴花环,你应马上把它取下来以示谦让。
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牛在印度是神圣的动物。
穆斯林不吃猪肉,恪守教义的穆斯林滴酒不沾。
接受或传递食品时,一定要用右手。
作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交谈
印度人喜欢谈论他们的文化业绩、印度的传统、有关其他民族和外国的情况。
不要谈及个人私事、印度的贫困状况、军事开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饮食习惯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由于印度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印度是个香料之国。印度菜的烹调也极重视对香料的运用,主要调料就有十几种,几乎做每种菜肴都离不开。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最为拿手,一般的炮制方法是将鸡肉、羊肉或其它肉类切成小块,腌好后用铁扦串起来挂在天多炉内,用火烘烤制熟。印度人喝菜的方法别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他们一般都不爱喝汤,认为任何一种汤都无法与无色无味、冰凉爽口的白开水相比。他们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一般 用手抓食。
印度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
②口味 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
③主食 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颇感兴趣。
④副食 爱吃鸡、鸭、鱼、虾和羊肉;蔬菜喜欢西红柿、洋葱、菜花、鸡蛋、鲜辣椒、豌豆、土豆、元白菜、菠菜、茄子、洋山芋等;调料喜用黑茴香、黑芥末子、黑胡椒、小豆蔻、丁香、咖喱汁、玉桂枝、芫荽、辣椒粉、茴香、豆蔻皮、姜、玫瑰香精、黄豆粉等。
⑤制法 对炸、烤、烩、烧、煮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粤菜、苏菜。
⑦菜谱 很欣赏咖喱鸡、糖醋鳜鱼、烤填鸭、干炸明虾、烩鸡丝、红烧茄子、糖醋里脊、青椒鸡丝、炒辣椒、黄油炒豌豆、鸡火煮干丝、番茄鱼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印度教徒、锡克教徒、伊斯兰教徒均戒酒,喜爱咖啡、酸奶、凉开水等。印度人最爱饮奶茶。有的则习惯加姜或小豆蔻的“马萨拉茶”。
⑨果品 爱吃香蕉、桔子、楷杷、西瓜、甜橙、番木瓜、椰子、荔枝、芒果等水果;干果喜欢杏仁、花生米等。
印度信仰忌讳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表示内心的悲哀,习惯用百合花当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的图案。他们把1、3、7视为不吉利的数字,所以总要设法避免这些数字的出现。他们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也不愿见到有人使用双手与他们打交道。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由于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们也禁食牛肉。
印度耆那教徒有忌杀生,忌食肉类,忌穿皮革和丝绸的民间习俗。他们甚至把飞虫等都列入不能误伤的忌项,就连地里种的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也都忌吃。印度阿萨姆邦的居民,对来访客人不接受、品尝他们敬让的槟榔果是极为不满的,认为这样是对主人的不友好和不信任。印度的锡克教人禁止吸烟。印度人不爱吃蘑菇、笋、木耳、面筋、烤夫等,也不喜欢旺火爆炒而成的菜肴。
第三节 印 度
○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的新契机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时安排:2时
○知识点一:世界明古国
学生自学本P34页,并看阅读、“印度舞蹈”图、“泰姬陵”彩图、本P36页活动3、4题。
○知识点二: 自然条:(位置、地形、气候)
1、阅读本P35页图7.34印度地形图回答:
2、播放: 印度的洪灾 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本P37页活动,学生观察印度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季风图,注意观察出雨季和盛行季风,再观察旱季和盛行的季风。回答:
读南亚季风图回答:
3、阅读本P38页图7.41 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
4、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学生结合人口、地形、气候、农业问题综合讨论题:①印度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②印度有哪些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这些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③为什么人口给印度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要求:①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②分析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③了解印度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的情况。
归纳出以下几点: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有利条: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降水丰沛。
不利条: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印度在六十年代开始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和良种,农业发展快,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但人口增长过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数量。
○知识点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学生阅读本P40页图7.43印度矿产资、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本节小结:
本节知识要点:
(一)世界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的关系
3.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1.矿产资:煤、铁、锰
2.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3.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
孟买——一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本节学法指导:
《印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一节是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及水旱灾害和季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压力
难点: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及灾害频繁的原因。
(四)教材处理
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处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位置、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位置、地形因素的分析,再讲解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特征―水旱灾害频繁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相关教学,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跟着唐僧去西游”为线索,不远万里前往西天取回真经, “西天”指古代的天竺国,就是现在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的舞蹈、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泰姬陵、新德里城市风光等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识印度
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图中闪烁北回归线。
(1)地理位置: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部分讲解。(让学生找出印度的邻国,加深地理位置的印象)
(2)通过“唐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进一步引出印度地形,让学生探究分三大地形区:即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3.用提问、讨论及谈话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提出问题:(1)印度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为什么还会缺水?
(2)2007年7月7日,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且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的泰姬陵,这座昔日洁白通透的建筑近年来为何已开始发黄?
(3)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且是世界上第二软件大国,但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的脚步都比较迟缓,阻碍因素是什么?(人口众多、水旱灾害频繁)
A.让学生对柱状图和表格资料的分析归纳。
B. 为后面印度的粮食生产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人口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
4.用读图分析法展开“水旱灾害频繁”内容的学习。
展示印度季风课件,教师相继提出三个问题:
①热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②印度的降水变化受什么影响?(主要受季风的影响)
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什么风有关?(与西南风的强弱)
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渐进式提出,让学生读图,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最终共同归纳得出原因:
① 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盛―水灾
② 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旱灾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格。
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德育目标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诗
二、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一九○三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匿笑( ) 沐浴( )( ) 祷告( )嗅 ( ) 衍 ( ) 摩 ( )
2、解释下列词语:匿笑:祷告: 沐浴:
四、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给予指导
1、自由朗读
2、听课文示范朗读磁带,注意对朗读技巧的把握
3、个别学生读
4、学生评价
5、朗读指导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读得轻松活泼,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⑵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⑶ 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⑷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总之,现代诗歌的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1、请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⑵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⑶诗歌表现了什么?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 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⑴写了孩子的三次嬉戏。
⑵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⑶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爱。
2、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因为妈妈找到孩子,非常着急。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呈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是责怪的口吻,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4、中国人喜欢把儿童比喻成花朵,印度人也一样。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板书设计:
三 母亲 孩子 (金色花——圣树) 次 祷告 散发香气 嬉 读书 投影书页 戏 拿灯(去牛棚) 恢复原形
六、迁移拓展
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注意体会其内在思想感情
2、阅读泰戈尔的另外一首散文诗《审判官》,注意理解其主要内容。审判官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3、学生谈感受
4、以孟郊诗《游子吟》作结。
教案 印度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 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承转)印度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农作物 分 布 与地形、气候关系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水较多,平原降水充足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抗旱能力强,棉花后期生长需更多光照,这些地区光照足,降水较少,地势和缓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较好的低山 黄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提问)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请分析原因? (出示印度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板书)3、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板书)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生产的影响 关于“印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及其中心城市 【教学难点 】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发展的自然条件 【教学用具】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矿产资源的分布与主要工业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三个城市,确认这三个城市在图中的准确位置,展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简要介绍这三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板书)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城市 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 】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相关的印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提问)印度从位置看,位于南亚次大陆上,与我们相邻,那么大家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国家了解多少呢?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课件)世界文明古国 (承转)在印度有一种动物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大家知道是哪种动物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课件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承转)一个国家要想社会安定及不断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农业生产作为保障,而农业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两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从地形及气候两方面看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课件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课件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展示课件)印度粮食人口对比表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印度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探究活动 利用课下时间收集资料,在课上任选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收集印度有关的资料,介绍印度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办一个知识竞赛或表演。 2、讨论:人口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是什么? 3、上网收集印度与巴基斯坦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的原因,关注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和中国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