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教学设计合集两篇

细胞的癌变是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接触化学物质,或感染某些病毒就有可能使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细胞癌变是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一个知识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 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专家预测我国癌症死亡率将逐年上升。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知识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讲出致癌因子3、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讨论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标。

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施的办法可以通过名种教学活动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可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来实现。为实现以上目的,教学设计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课前1-2星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内容有:1、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哪些?2、调查生活周围人群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种类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4、调查不同生活环境中(如工厂、化工厂、农村、城市)人群中癌症发病率的调查,5、如何预防癌症?6、癌症是不治之症吗?7、走访“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迹。要求学生记录并统计调查结果,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认识,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三、教学程序:

程序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癌细胞。 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讨论发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恶性传染病 等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对癌症的关注。

探讨癌细胞的概念特 征 组织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 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幻灯或投影展示癌细胞病理切片、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容易在体内扩散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讨论致癌因子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致癌因子分类。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 、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 各小组调查代表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阅读阅读材料1、2、3讨论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主要有: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 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怎样预防癌症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资料分析和讨论:“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的机会 ? 那些做法有利于预防癌症 ?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4、讨论、举例课前调查到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养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类将彻底战胜癌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确信人类将彻战胜癌症。 学生阅读、讨论、

分析得出结论。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堂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拓展题 1和2”。 学生讨论分析、派代表发言。 用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