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计算机教学计划最新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1、根据电脑科的特点:技能性、实践性强,知识专业且深奥。
2、根据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兴趣。
3、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及电脑科课时规划:一周只有一节电脑课。
4、教学过程中既育人也要提高自己。
二、计划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第一:在这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开关机,会自己进入键盘练习环境。
第二:在这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电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电脑的历史,发展过程,电脑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安全知识等。
第三: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
第四: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完成计划的措施及方法步骤
1,根据电脑科的特点和学校的要求备好每一节课,吃透课的内容,将专业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把知识讲明白。
2,电脑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好理论讲解和上机实践合理配合,上机时间要稍多一些。这一学期上机内容重在培养兴趣和熟悉键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有特殊潜力的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增加练习的时间,培养兴趣加深对电脑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现状 思考
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未来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高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软硬资源的不足
目前,依靠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必备的工具,成为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末专门制定了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模式。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为主,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能基本上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基本编程能力。但是,在第三个层次的培养上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整体效果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专业规划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资源不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一短缺。但是,这里有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问题我们只须付出小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2、计算机后续教育缺乏规划
从整体看,很多高校都加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与人、财投入力度,这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兴起以及软件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很多专业软件工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专业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其他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正是教育部强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要么是由计算机专业院系统一规划,要么是各个学科的院系自己规划。这就造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专业院系对各专业的需求了解少,缺乏对特定专业的软件的了解和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院系只考虑自己学生的需求,而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宏观把握,甚至还缺乏这些课程的老师。至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适应自己专业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直接问题是: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型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小而造成浪费。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资源的使用缺乏规划,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1、继续优化计算机教育资源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坚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优化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的建设,充分为大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能力的资源配套,实现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性。
2、结合学院特点加强计算机后续教育规划
高校应该多加强调查研究,开设计算机类课程的院系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对自己院系的课程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不足,由其他院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确定这些课程是否适合在自己专业里开设,并提出一些调整建议。最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并约定每半年委员会进行评估前学期的计算机类课程开设情况,并对下学期的工作进行规划。使许多计算机类课程的受益面大大增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有专业针对性、层次性来进行教学。
1、使用一体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知识跟其他基础学科恰好相反,具有“先会操作,再懂理论”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自己的技能。教师应该多找一些有趣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主动去练习和学习。
2、针对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具体化和形象化
针对高校的办学特点,教学目标应该以高校规划为导向,有侧重地来进行确立。比如会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是数据处理(对办公软件来说,就是要加强EXCEL的学习),其他专业只要能做好常用表格就算达标,会计专业却必须要学会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应该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对目标的描述可以变成:能独立地完成一台电脑的硬件配制,能熟练地装载操作系统,能完成教材多少页的排版等等。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门课程能教会他们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
把水平不一的学生进行分组,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各组组员不固定。若完成了比较低级的目标可以申请跳往高级组,高级组没能完成目标的同学调往低级组。可以设定达到一定目标给就可免修,同时给予相应学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性。也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努力。而学习任务应当具体化,比如针对WORD一章,低级组可以按上机指导完成习题。而高级组则需要面对报纸实体依样完成排版等。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同时也对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只有集中多学科优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才能达到更好的资源利用效果。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优化与规划,切实搞好高校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Innovative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Liu Ye,Bi Jing
(School of Softwar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Our societ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e era of universal computer literacy,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ener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should b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basis education;Reform;
Innovation;Practice
一、网络时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使社会发展步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范畴,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它的发展水平、运用水平和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由于计算机技术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所以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讲,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目前,由于“大扩招”的原因,国内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大,而师资紧张、学时压缩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日新月异,它的教学内容更新很快,必须尽快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在新形势、新事物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敏感性,加大各方面投入的力度,切实努力使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既熟悉自己专业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实这个培养目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建设、设备条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强一般本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机基础教育就应该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
二、网络时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方案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首先必须确立和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素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从“以知识性为主”向“面向应用为主”的转变。按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应该按照这个原则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层次,并将这种层次上的划分落实到教学计划中。由于受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限制,为了充分用好有限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课内学时,还应该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均应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室和CAI教室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授课。对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从素质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处理好计算机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教学深度与教学广度、教学内容与当前技术发展、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跟踪先进水平与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课程设置与统一考试、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其他课程等关系,并解决好要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当前设备不足、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与现有师资状况和知识结构的矛盾。
三、网络时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采取的改革措施
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已经建立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首的院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列入全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统一课程名称,学内容,学时数,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以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行教考分离,在各专业的学生学完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统一组织他们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考试,以统考成绩作为学生该课程考核是否合格的依据。为了确保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我们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为院计算机中心增加了可以与校园网互联的高档微机。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实施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讲授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利用与校园网络互联的多媒体教室,将计算机显示的内容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进行直观教学,增大课堂信息量。大力推广CAI教学手段,推广使用优秀的CAI教学软件。为了稳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我们制定了健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度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培训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建设,我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按照“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概念清晰、通俗易懂、层次配套”的原则,组织教师主编或参加编写省、部级统编教材。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和教学文件建设,按照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出的“层次教育方案”实施教学,并建立跟踪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与教学文件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以翔实可靠的数据证明上述措施是有效的。
四、结论
我们已经处在网络时代。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效率。要坚持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熟悉自己专业又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严谨地运用公理系统进行演绎思维的训练是与普通数学相平行的另外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极为有用。通过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较大挑战,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时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1]。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分层教学的方法是适应于时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本文就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分层教学模式分析
1.1定向培养目标分层
基于定向培养的目标分层需要根据W生不同的专业及就业方向进行定向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就业方向进行确定,从而对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确立,并依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及分班教学。
1.2单科分层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并不是指所有的课程都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学校需要对实行分层教学科目进行确定,并针对学生开展相应的科目考试,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2]。针对此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重新划分,从而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而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大范围及运动时的教学方法。
1.3班内分层目标教学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是保持原有班集体不变的状态下,对部分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等、差这三个级别,从而根据不同级别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从而获得学生的整体进步。
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实施
2.1学生层次划分及班级拟定
在学生刚入学后,由学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基础测试,测试应有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在开学前可以在学校指定机房中进行测试,并由系统进行自动评分,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得分汇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划分,其中主要包括有班级划分,根据测试成绩的高低分为谙熟班、普通班及入门班等,在后期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等级的班集体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3]。
2.2安排课程时间
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方式与传统的班级划分机制不同,这种班级划分的方式相对较为独立,因此需要对课程的时间安排予以重视,为了避免学生在原有班集体中的课程安排时间出现冲突,保障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固定时间展开教学。如在各个院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在每周内抽出一天时间展开教学,也要避免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时间产生冲突,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间的安排尽量是在晚间或选修课中展开教学活动。
2.3配备分层教学教师
由于不同的班级划分主要是依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划分,因此班级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也要进行分层安排。在每一个学期中,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职中只能担任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要避免同一个教师兼顾谙熟班及入门班的基础课程教学,才能切实保障其中任何一个班集体的计算机基础整体水平提升[4]。
2.4针对分层教学课程的实施进行考核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班集体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部门应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并将其呈现给任课教师,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认知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计划应进行灵活把握[5]。
结语:总而言之,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是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能力进行划分,采用分层次的形式展开教学计划,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础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吴刚,周保平,高贤强。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 现代计算机,2013,11:39-41.
[2]李波,王妍,赵立英。 试析基于计算思维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4:5703-5704+5741.
[3]谢丽霞。 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J]. 大学教育,2014,16:153-154+165.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基础》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子网掩码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专业早已不是人们心中的热门专业,褪下那层华丽的光环后的计算机学科,少了几分神秘,却增加了几分质朴和实用。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且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IP地址与子网划分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该门课程必讲的内容,可分为IP地址的分类、默认子网掩码和如何划分子网三个小章节。通常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讲授过于简单,通常只讲授前两个小节,即IP地址的分类,以及各类地址的划分范围,而且子网掩码也只是讲到A、B、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对于第三个小节的子网划分则不加以涉及。其实,子网划分才是这部分的精华所在,通过学习子网划分,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如果没有子网划分,学生学习了IP地址与子网掩码,也只是知道了一些数字,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实际应用更是无从谈起。
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教师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涵盖如下几个知识点。
1.IP地址的分类
现在常见的IP地址是IPv4(即IP地址版本4),共32位,4个字节,包括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IPv4分为A、B、C、D、E五类,需要掌握这五类的划分范围:A类地址第一个字节为网络地址,后三个字节为主机地址;B类地址前两个字节为网络地址,后两个字节为主机地址;C类地址中前三个字节为网络地址,最后一个地址为主机地址。同时还要掌握包括十进制的书写,如A类地址的首字节范围0―127,以及转换为相应的二进制的书写00000000―01111111。教师在授课时还要涉及二进制与十进制间转换的计算,为子网划分打下基础。
2.子网掩码的分类
子网掩码的作用是用来区分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A、B、C类IP地址都有其默认的子网掩码,其中连续为“1”的二部分(二进制)对应IP地址的网络地址,连续为“0”的部分为主机地址部分。如A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为255.0.0.0,表示对应的第一个字节为网络地址,后三个字节对应的是主机地址。
3.公网地址与私网地址的划分
在教学中要提及公网(有)地址和私网(有)地址的概念,使学生了解IP地址有“公/私”之分。公网地址可以出现在Internet中,而私网地址只能用于个人组网中使用。例如最常见的C类地址192.198.1.0―255,是一个典型的私网地址,用于个人组建局域网使用,其中192.168.1.0表示该地址的网络地址,而1―254表示该网络中的主机地址范围,255则是该网络的广播地址,用于向全网络发送广播数据。
4.子网划分
在这一小节中,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划分子网,划分子网是为了将大的网络分成多个小的网络,有利于节省IP地址资源,提高网络性能,避免一个网络范围过大而造成网络性能降低;其次要明确子网划分在什么位置。子网存在于传统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中,在IP地址的主机地址部分中从左向右取连续的“1”(二进制),作为子网地址,至少取两位。如C类地址的第四个字节是主机地址部分,从中取连续的“1”为子网地址,剩余部分为子网中的主机地址。而与IP地址相对应的子网掩码也要取相应的位数,如“11100000”,前3个“1”是子网地址部分,共有23=8个子网,后5个“0”为子网中主机地址,共有25=32个主机地址。在默认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中,可以通过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与”(AND)运算来得到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换为相应的二进制数,再进行“与”运算,即1与1为1,1与0或0与1为0,0与0为0。所得结果即为给IP地址的网络地址;将子网掩码变“反”(即1变0、0变1)后在与IP地址进行“与”运算,可得该IP地址的主机地址。
但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将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进行运算,操作相对复杂,而且不适合在子网划分中使用,我们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快速的子网划分。
①引入网络地址“块”的概念,一个“块”即是一个子网。用256减去子网掩码中最后一个非255的数,可得一个“块”的大小。如子网掩码255.255.255.192,192即为最后一个非255数,256-192=64,则64为一个“块”。
②可以划分成多少个子网?
将最后一个非255数转化为二进制,如上面的192,转换成二进制“11000000”,其中“1”的个数为2个,则子网数量为22=4个。
③每个子网中主机数量是多少?
子网中主机数量为最后一个非255数转换为二进制后,其中“0”的数量,如上面的“11000000”,有6个“0”,则每个子网中主机数为26=64个,其中子网网络地址和子网广播地址为每个子网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地址,所以每个子网中合法的主机地址为2n-2个,上题为26-2=62个。如果运算熟练后,第①、③步骤可合并计算,即“块”的大小-2等于一个子网的合法主机数量。
子网划分例题:网络地址为192.168.1.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92,求各个子网的划分范围。
①192转化为二进制是“11000000”,所以子网数量为22=4个。
②每个子网中的合法主机数量:256-192=64,一个“块”的大小是64,64-2(子网地址和广播地址)=62。
③各个子网的划分范围为:
教师在这部分内容授课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IP地址,如全“0”地址、直接广播地址、受限广播地址等。也可以结合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来进行授课,讲解IP地址工作在OSI/RM的第几层,具体的作用是什么;并可以与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相对比,如这两个地址的区别是什么,各工作在哪一层,地址的表示形式是什么,等等,通过对比授课来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的概念。
掌握子网划分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计算难度,教师在授课中从以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实际的划分实例来训练学生的划分能力和熟练程度,通过学习子网的划分,使学生对于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磊。网络工程师考前培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美]Todd 学习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
0 引言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之一。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它有3个特点,一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中国民航大学自2002年以来狠抓落实实践教学,于2009年实施CDIO试点工程改革,2010年计算机专业获批为天津市“品牌专业”并加以建设,硬件是其中主要模块之一。硬件课程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硬件课程体系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初见成效。但就目前来看,实践教学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还较薄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卓越计划”的契机下,探索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硬件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造就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工程师人才,着力解决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硬件工程实践和创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硬件的重要性及目前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是其突出特点之一,提升硬件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多核处理器的普及应用、嵌入式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全球对计算机硬件类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国际市场紧缺、国内市场急需,国内每年缺口大约20万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理工科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很重视硬件类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从基本的MOS管、集成电路到整个计算机系统及接口电路,硬件实验已发展为由实验仪与EDA、VHDL和CPLD/FPGA等仿真器联合承担的阶段,嵌入式系统设计也逐步成为主流,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工具多是体积较小的自主性实验平台,实验资料大部分是元器件生产厂家直接提供的技术手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自主实验设计与开发,这种原理设计-模拟实现-最终实现的实验形式能将软、硬件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使学生更快适应实际工作或实际研究,同时又能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也能节省资源,是新时期下的发展需要与趋势。我国的硬件实践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相对软件而言,硬件实验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困难或问题,客观上给硬件实验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一些难度,具体表现为:①实验消耗大、设备维护难、需要的设备资金投入大;②实验项目开发非一蹴而就,周期长、见效慢;③实验箱硬件线路相对固定,实验内容受硬件设计制约,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开发难且难以满足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更新。
第二,实践教学的实施在主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间,由于硬件平台的通用化等原因,CPU研究被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计算机硬件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硬件方面的课程被无限挤压,学生“喜软厌硬”甚至“欺软怕硬”,教师则是“重软轻硬”、“重理论轻实践”。具体表现为:①各硬件类课程实验教学自成体系,课程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得到有机的结合和贯穿,内在联系没有被体现出来,没有形成很好的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培养体系;②各门硬件课程实验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一些新技术未能及时体现在实验中,没有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标准,且大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较为欠缺;③课外实践环节少,没有形成产学研机制,缺乏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④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实验考核评价机制,偏离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的。
实际上,硬件与软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近年来嵌入式技术普及应用后,硬件不再标准化,不再对软件完全透明,社会应用需求的迅速提升更需要大批“软硬兼通”的系统设计人才,即便是高水平的软件人才也需懂得硬件才能从成千上万的硬件平台中进行选择,才能设计出好的软件或系统。譬如RISCOSOC、高性能计算等新兴硬件层出不穷,HDL、System C等各种新兴硬件设计技术和仿真工具的出现使得硬件的重要性更为突显。新时期下,教学和应用结合已成为趋势,教学和研究结合也已成为可能,计算机硬件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创新硬件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软件间的融合,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质量的计算机硬件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2 硬件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
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站在计算机专业整体优化的高度上实施。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2)坚持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间的相互结合。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但也不能脱离理论教学,要加强两者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作用,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且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3)实践教学安排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安排课内外、校内外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环节有机贯穿起来,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受到较系统、全面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4)重视课外教学,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课外教学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硬件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应增加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实践的结合,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主体作用。
(5)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实际工程环境和先进的技术、仪器等实践教学资源,“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或搞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6)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卓越计划”要求未来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独自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以,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有先进的国际工程理念和模式,能够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2.2 “3+4+3+3”硬件实践教学体系
在以上构建思路指导下,按照中国民航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美国的CDIO理念,借鉴德国的“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经验,结合硬件技术的发展,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实践、面向创新、强化能力为目的,本着“继承与创新、循序渐进与适度跳跃、工程应用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的原则,构建了“三阶段、四结合、三层次、三自主”的“3+4+3+3”硬件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所示。
(1)三阶段。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将实践环节按学年分为3个阶段。第一学年为第1阶段,本阶段主要进行计算机硬件通识教育,具体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学生科技社团的基本培训、嵌入式系统与C程序设计等的普及性讲座;第二、三学年为第2阶段,本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在结合各门课程完成基本实验及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博创杯、部级电子大赛和嵌人式系统竞赛等各种大赛,并利用暑期到企业实习或参加各种培训;第四学年为第3阶段,本阶段主要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共同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四结合。四结合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课程实验与课外行业实践相结合,虚、实实验平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三层次。三层次是指遵循人才能力的培养规律,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安排与3个阶段环节的实施,按照“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3个层次设计并展开实验实践教学。其中第1层是每门带有操作的理论课所必须配套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规范,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针对各门课程中所讲的内容,通过演示、操作和验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为后两层实验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第2层包括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是第1层实验的延伸、拓展或提高。实验内容充分考虑纳入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与工程实践或科研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具体可以是开放的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第二课堂或各种竞赛题目,也可由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而来,要求所有学生至少申报一项。学生必须自行设计、制作、调试、测试实验结果并书写实验报告,但实现形式较为灵活,可以在课内或课外,可以自选实验平台。本层次的实验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更主要的是结合已学的前导课程与选修课,将相关内容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层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该层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大胆尝试工程实践和研究。题目可以是第2层题目的深入或扩展,或者是来自企业转化过来的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在校内或企业完成,也可以自构实验平台。该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个层次的实验从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学生的要求由低到高。
(4)三自主。三自主指实验项目、实验操作和实验时间都可由学生自己支配,具体为:①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学生在完成了全部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项目后,还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再选做其他的开放性项目。②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结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学生可在开放的实验室自选所需设备、元器件、实验板等必备工具,自由设计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实验操作。③自主安排实验时间。所有实验室的硬件除了课内教学时间安排占用外,从周一至周日的其余时间(包括晚上)都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通过预约方式多次到实验室完成课外的一切项目,直到完成为止。
“三自主”实验很适合层次化教学,学生纷纷反映现在的实验由“要我做”过渡到了“我要做”,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实验室人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为满员,设备利用率总体上达到了全开放前的一倍以上。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为保障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重视并坚持了“四结合”的实践教学。
3.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首先体现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新的硬件课程体系基础上的。我们通过对原有硬件课程的整合重组建立了新的硬件课程群,对各门硬件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时数以及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理顺了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课程体系(见表1)横向由理论课与配套的实践两部分组成,纵向分为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与选修课,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实用性与创新性,达到基础层、应用层和提高层3个层次。
3.2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我们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别重视和加强课外及第二课堂的可用性,在充分保证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计划内课时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从方案制订到落实环环相扣。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①对于课程,要求每门开设实验的课程,必须至少开出3个综合设计型实验;②对于教师,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带2个本科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加以辅导,从大一入学带到大四毕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要求每年至少有一个与实际相联系的工程类题目或自己的科研课题,至少指导一个学生在课外完成;③对于学生,要求学生在每学完一门带有实验的课程后,至少做一个综合设计型实验,在第2阶段须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完成一项工程实践或科技立项项目或者是一种竞赛(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需有2分的工程实践或创新学分),在第3阶段须在企业实习的经历。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学院与天津奥凯航空公司、民航二所、天津启诚科技公司等企业都有合作联系,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学生实地实习或聘请公司的工程师来校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集中实训。
3.3 虚、实实验平台的结合
在硬件方面,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让规定的学生对象做规定的实验,所得到的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目前,使用HDL语言(AHDL、VEDL和Vcrilog等)通过EDA工具软件设计各种规模的数字电子系统是工程师们的设计潮流。通过EDA、CPLD/FPGA、EWB等各种仿真工具构筑虚拟实验平台是硬件实验的有效手段,也是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主流方向。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视仿真虚拟实验平台的建设,并加强与传统的实物实验平台的结合和使用。譬如在数字逻辑课程中采用了将传统实验箱与IVDLEP虚拟实验平台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将实验箱与Marie仿真软件相结合;在单片机、嵌入式课程中将实验箱与Proteus+Keil仿真工具相结合;在硬件课程设计中将实验箱与Quartus Ⅱ工具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内容会适当穿插一些仿真实验演示给学生,但要求学生在做每门课程的第一层实验时,必须充分运用虚拟仿真工具通过课外反复实验,彻底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虚拟仿真工具将硬件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工具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既有效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打破了硬件实验时不方便带着实验箱在课堂上演示运行结果的局面,还缓解了因硬件资源的短缺而不能满足学生对硬件实验操作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可以降低硬件实验的损耗,从而减少实验费用,降低了实验室设备维护量等。这是计算机硬件实验方式的一个飞跃,是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很好结合。
3.4 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中国民航大学是教学科研型工科院校,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构建现代化民航业教育体系,因此,学校一直要求科研应为教学服务,教师应把最新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中。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硬件课程组的教师们采用以科研带动实验的方法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把课题研究的技术转化成实验项目,为实验教学服务,在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广泛吸纳优秀本科生参加。譬如将基于RFID的行李分拣系统、基于DSl8820的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基于GPRS的车辆定位监控系统等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既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得到了融合,也促进了学生“做学研”的结合,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关键字: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计划;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8-10ppp-0c
1 引言
通过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深刻体会到高职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的大发展,各层次多渠道的办学,也培养出了不同层面需要的人才;为此,我校贯彻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培养“理论上够用,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虽然我校在办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作为在计算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从事两年计算机教学中领会到高职教育思想的培养模式,现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更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2 细化教学计划
通过三年的教学循环,我们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几乎没有自己突出的技能,对自己所学知识不能真正应用到工作当中,然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却承担起了就业生的岗前培训和技能考证的任务。我认为我们现有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职业化的需求、技能型的需求来设置;真正体现“理论上够用,实践技能过硬”的原则。按照我校提出的“2+1”模式,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
2.1 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中的一门主干学科,它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要求。该专业对实际操作要求会更高,这样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学生应该从那个方面入手、该学习什么知识、达到什么效果;是对软件方面进行培养呢,还是硬件方面进行培养呢。这样明确了培养目标,制定地教学计划才能把握好课程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如表1所示,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更多的体现了知识的理论性,而实践操作学时(包括上机和实验)只占了12%;经过连续三年的重新修订,将其中的一些实践操作学时体现了出来;如表2所示。
表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
表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新)
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实践学时占了33.5%;删去了如大学物理、电路及电工技术,缩减了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学时,分别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逻辑替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电子电路两门课程。
2.2 减少专业课程设置中传统的理论推导知识,增加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技能操作部分或用其它应用型较强的科目代替
从现有的教学计划当中,发现我们的大多数课程已经不适合我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了。原因就是部分课程理论知识过多、较死板,而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的实践学时占7%,对学生学习会产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导致厌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表3);通过学习几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课程之后,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市场人才需求强的课程;比如3D MAX、动画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课程(如表4);经过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占50.5%;从新的教学计划中反映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41%,实现了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实践学时占40%的要求。
表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模块
表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模块(新)
2.3 教研室活动要切实落到实处,体现出教研室在执行教学计划中的重要性
教学计划的贯彻执行,要通过教研室来体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每一位教研室的教师才是教学计划执行的具体载体。教师在贯彻教学计划过程中,不断的对教学计划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修订教学计划很有利。教师对教学计划的认识,具体就认识到了对每一门课程的掌握,这样可以通过“说课”来提高对教学计划的认识;使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对每一门课程的执行,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2.4 体现“2+1”模式
学生在两年之内学习完了技能性强的课程,那么在第三年就应该安排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实践。这个实践可以是课内实践,也可以是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就体现在课程安排适当的学时进行上机实际操作;课外实践就体现在集中实训,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如订单式培养)。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应用,然后将其转化为他们所需的技能证书。组织学生考取与课程有关的一两个技能证书,打开就业的敲门砖;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关于采取“双证书”制度的有利结合。
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合理的师资队伍才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
3.1 引进学历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从我校现有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师资队伍中看,存在着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现有的教师只能满足于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稍高层次的专业技能教学,不能满足更高层次关于高技能型专业技能的要求;所以,引进学历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是我校对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工作。
3.2 教师应不断的进修和深造
虽然我们现有的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很缺乏,但我们都在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更精、更强;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进取,充实自己。参加一些有本专业有关的专业进修,丰富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进修在职深造,拓宽知识层面,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3.3 年轻教师应适当的到企业去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
我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刚刚离开学校就又进入学校的,虽然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较强的实践性操作和应用。利用我们的假期或者是进修的时间我们走进工厂、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方面的技能需求更强。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完全掌握和知道自己的工作特性。这样,不仅解决了我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困难,还培养了一批属于自己的“双师型”队伍。而对于计算机教学中的“双师型”教师,我认为通过到一些大型的培训公司,专门的培训学校,网络公司等企业中学习,更能体现出计算机工具的实用性。
4 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都是有纸“作业”,对于计算机教学中,大量的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应从课程的本身出发,采取“无纸化”的考试模式,比如全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可以使用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当的测试软件进行考试;3D MAX可以采取三维动画设计师认证考试的方式;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可以采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师认证考试的方式等等。这样以来,不仅使我们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自己取得相应的证书。当然,我们不能所有的课程都去考对应的证书,可以让学生自愿去选择。学校在学生考证方面应给于更大的支持,比如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另外,还可以和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培训学校建立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互惠互利;使我们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中不能进行鉴定的种类,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进行鉴定;为学生提供一个畅通的考试途径。
5 结束语
总之,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改革;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要求,真正达到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技能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上才能站住脚,才能在就业岗位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体现出的高职教育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俞林。“一条主线、三个层面”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职教论坛,2007(10)
[2] 高林。职业院校“双证书”教学工作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3]涂廷保。高职“2+1”模式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7(10).
[4]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5]卢海涛。关于高职发展“订单式培养”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6]郑春瑛。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7]聂建武。半工半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职教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1我国最早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源于1956年周总理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年,尚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抽调高年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举办了为期近一年的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之后又先后举办了三期计算机训练班。计算机训练班最主要的课程是“计算机原理”,当时没有教材,只能在讲课时分批散发手刻油印讲义,后来在这些讲义的基础上,由夏培肃研究员主持编写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讲义,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原创自编教材。
我国高校最早的计算机专业的建立时间也可以追溯至1956年,大约在1958年前后就开始开设计算机原理课,包括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内的几所高校在开始时都没有教材或讲义。1958年,科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的几本计算机原理教材,成为正式出版的最早的中文计算机原理教材[1]。
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编写并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材,应该是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上、下册)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前一本书的作者为祖冲霄,后一本书的作者为姚林。岁月如梭,事隔近五十年,前一本书的作者已经解密,他们是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苏东庄、胡铭曾、李学时三位教师,由于当时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用自己的真名署名,后来干脆署名“祖冲霄”,此事被后人笑谈为:“中国较早的一本计算机的教科书是祖冲之的弟弟写的”[2]。后一本书的署名作者为姚林,在书的序中编者写到,“这本书是集体编写,分工执笔,……,1961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可见此书应该是西安交通大学若干老师集体创作的结晶,之所以署名“姚林”估计是选择了二进制“1”和“0”的谐音[3],真实的作者是何人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两套书均是繁体字印刷,在祖冲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下册——数字计算机元件中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电子管元件。
2特殊年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66—1976年间当时在校的工农兵学几乎没有合适的教材,根据当时的典型产品带教学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大多使用油印的自编教材或选用其他高校的油印教材。例如,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五二专业)教师在参与738厂154小型工业过程控制机的 研制过程中,就编写了《djs154计算机原理》一书,在当时计算机教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一本教材,受到广泛好评和采用,若干高校还翻印过这部教材。
1973年由南京有线电厂、南京大学和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一书面市。1975年由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第一册)》面市。这两本书应该是这一期间正式出版的屈指可数的计算机原理教材的代表,在这两本书的扉页上都印刷的毛主席语录,时代痕迹非常明显。
3统编教材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缺乏适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教材成为各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材工作分工的规定,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承担了全国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组织工作,从1977年底到1982年初,共编审出版教材159种,其中计算机原理的教材有两种。
第一种是由天津大学许镇宇主编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在1977年于武汉召开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会议上,决定全国高校联合统编计算机专业教材,并邀请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主编计算机原理教材。1977年12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教材的编写大纲,此书的上、下册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著名的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计算机专业统编教材,在当年每一门专业课只有一至两本可供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此书在全国被众多学校使用。
另一种稍晚于许镇宇《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的统编教材是由重庆大学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组成原理》(上、下册)。该书上册讨论信息的表达、加工处理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控制,由吴中福主编;下册研究信息的存储、变换与传送,由童颁主编。在书的前言中作者特别提到本书是根据四机部主持召开的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类专业教材会议精神和计算机专业组所讨论确定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的,并先后在广州和重庆召开了两次由清华大学等十三所重点院校参加的审稿会审稿,可见当年对教材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教材虽然印数相当可观,但书上没有版权页,仅在封底上有几行字,写明了印数、书号、印刷厂等,还标有“内部发行”几个字。
电子工业部于1982年先后成立了“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八个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制定了1982—1985年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列入规划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共有217种选题,由“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教材编审会计算机教材编审小组评选审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俸远祯、阎慧娟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于1985年面市,这是继天津大学和重庆大学的统编教材之后,在国内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原理教材之一。
4百花齐放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87年,电子部教育司受教育部委托,组织了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评估,评估中对数据结构和计算机原理两门课程进行了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之后,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计算机原理课程正式定位于专业基础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教材开始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唐朔飞编写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198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白中英等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1988年,科学出版社)、王爱英编写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199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随着统编教材概念的淡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计算机原理教材的选题,有关计算机原理(不含微机原理)的教材可以说数不胜数。为了给这篇稿件收集素材,笔者于2010年6月专门分别查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innopac.lib. tsin和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ico,搜索到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方面的中文教材(含翻译教材),按照不同的年代划分列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计算机原理教材的发展。
根据两校图书馆馆藏的计算机原理教材数量统计,可得到下列柱状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校图书馆的馆藏在数量上虽然有一些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统计的这数百本教材中,既有清华大学这样顶尖大学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有适合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但更多地是适合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可谓百花齐放。
5与教材结缘的十七年
转贴于
很欣慰的是,在上述的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教材中,有笔者编写的计算机原理类教材12本,算起来笔者与原理教材结缘已经十七年了。
1993年开始,笔者编写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笔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教材选题入选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规划的“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经过努力,正式出版了主教材和相应的参考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这套书是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笔者讲授本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及对前面教材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中“磨”出来的。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2版)》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3本书于2008年,同时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9年,《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是目前国内极少见到的供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特色突出。仅主教材一书,出版仅6年,已累计连续印刷十几次,总印数达到70000多册。以上教材和参考书在国内已经有几十所大学使用,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
相比计算机原理课程名师的大作来说,笔者的作品在写作中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力争将高深的内容用简单的方法解释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与读者沟通,笔者还在书上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方便与读者联系。
6结语
众所周知,计算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从2009年开始本课程成为计算机学科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更突显出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材和课程本身一样受到重视。
关键词:信息安全专业;特色;办学;中国刑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部门还是刑警部门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或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的相关专业相比没有优势。而且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得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3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之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1)“大学生”模块
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2)“警察”模块
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3)“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
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4)“刑警”模块
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5)“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 、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既懂得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1)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
(2) 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
(3) 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
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5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6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7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进行办案工作。办案工作不仅有教师定期到公安实战部门参与办案执法,还有远程咨询,更有利用现有的电子取证实验室对实战部门送来的案件进行检验的工作。
我们24人的教师队伍中,具有电子物证检验资格的教师就有15人。每年办理案件的鉴定数十起。
通过办案可以了解最新案件动态信息,可以了解案件办理的过程和经验,为专业课教学和科学研究获得了很多实战素材。把这些鲜活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实战,为办案能力强提供了原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