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的家》这篇课文文字活泼,富有童趣,且配有三幅生动有 趣的插图,适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文具的家教学反思优秀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让孩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课教学始终从兴趣出发,指导孩子先静静观察、思考,再抓住文具的样子、用途练说、练写。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旨在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文具,通过例文的学习,让孩子领会写状物文章的一般要求。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文具,并抓住其样子、用途介绍完整,是本次习作的重点。能展开想象,把文具介绍得有趣是本次习作的难点。
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因此,本课首先采用谜语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让孩子模仿例文,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文具,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并且,在评价的时候充分地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写作信心。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老师即兴口头作文的指导,以及相关的词、句、段的欣赏,力求部分孩子在把话说完整的基础上,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有趣。
本课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文具,抓住它的样子、用途,由思到说,由说到写,由写到评。从而让孩子喜欢写作,营造快乐、宽松的作文课堂。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写作对象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文具用品,通过例文的学习,他们在表达的时候都能抓住文具的样子、用途。所以,我认为预设的两个教学目标,我和孩子们都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但完成教学目标仅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
尽管文具和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但是,孩子们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多,他们的词汇量有限,因此他们在抓住文具的样子、用途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再有所提高就显得相当困难。所以,在课堂上,我扮演文具盒进行自我介绍,指导孩子领悟把文具介绍得清楚、有趣,要注意观察,并且展开丰富的想象。但此处,我没有及时将自己准备的描写文具的词语、句子、段落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孩子朗读、积累、内化,这样他们就不能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介绍中去。我是将这些课外好词好句好段放在后面教学的,这样安排不合理,有失偏颇。
作文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很多,如何抓住契机针对孩子的发言做出准确的评价、指导,是对教师教学的最大挑战。经过本次教学,我觉得要想指导好孩子的习作,教师必须做一个细心的引路人,引导孩子去课外更多地阅读赏析佳作名篇,并将所读所学所思内化为自身的营养。而教师也要不断地自我充电,更新观念,引领示范,做开拓者、先行者、导师,解决孩子们在独立习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尤其对于那些习作刚起步,感到力不从心、茫然无助的学困生们更是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心中燃起对写作的热情。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学习混合运算顺序,并对整数混合运算进行总结性学习,重点是分清各种情况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上课伊始,我依据教材的设计意图跟安排,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不包括带有中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并找学生读一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印象。之后出示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随后跟随笑笑和淘气一起去买文具,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买三个计算器和一个钢笔需要多少钱?学生依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不难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列的都是分布算式,只有一个学生列的综合算式,我立即让她把算式列在黑板上,+=,学生对这个综合算式都能理解,对结果也没有疑义,随后我就引导学生说出四则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边的,并把这道题的脱式计算过程在黑板上呈现出来。然后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练习题,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就做,而是先一块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之后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看孩子做的差不多时,找了四个学生来黑板上板演,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四个孩子没有一个做对,提问时也知道运算顺序,我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问题出在哪了?课的结尾我又回到了主题图,让学生自己尝试提出问题,并和同桌交换解决。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觉得创设情景可以更精彩,数学离不开生活,可以截取超市购物的视频,把学生带到购物现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达成,这是最大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我没有给学生规范过程,并没有把规范的脱式计算的过程明确地展示给学生,继而导致后边的练习出现了错误,过程更是做的五花八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与孩子规范的数学,把知识讲清楚,而不是模模糊糊地就急于让学生做练习。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缺少孩子之间的合作交流,没有体现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可以让孩子几人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自己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回报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易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总之,这节课没有体现高效课堂,学习目标没有达成,以后还需要多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教学中遇到疑问及时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
本节课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起始课,主要是认识中括号,学习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对整数混合运算进行总结性学习,重点是分清各种情况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依据教材的设计意图跟安排,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中、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在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后,独立解决图中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跟大家分享。当学生提出分步计算跟综合计算两种解决方法后,立刻抛出问题,“两种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明确了运算顺序。在学生理解了三步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就出示书上相应的练习,要求学生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练习完成后,开始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通过出示一道算式,让学生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该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认识只有小括号,无法使等式成立后,明白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说说添上中、小括号后,该算式的运算顺序。最后,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请学生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让我认识到:本班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对于运算顺序并没能完全掌握,还是容易出现各种错误,特别是没先看清题目,就直接按从左到右顺序进行计算。因此,在课后练习时,不断提醒学生要先看清题目,先知道运算顺序,再动手进行计算。
《文具的家》这篇课文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反思12《文具的家》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准确地指出了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丢了铅笔,明天又找不到橡皮,后天作业本又没有带来,上课时,书又不在书包里了等等。基于此情况,教学时,我就出示了学生们丢失的一大把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等等。问问这是谁丢失的?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是自己的。
那怎么办呢?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让他们仔细想想,看看,这一大把文具里有没有自己的东西呢?于是让小朋友们辨认自己的东西,通过仔细观看,有的同学说,铅笔像我的',教学反思《反思12《文具的家》教学反思》。另一个同学说,尺子是他的。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说起来了,认真仔细地把丢失的文具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主人,找到自己的家了。那看看课文是怎么让文具找到家的呢?引入课文内容。以此方法帮助文具找家的方式来引入课文,激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孩子们认真多读几遍。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学习小组里先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再指名再班级里述说,这样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放学回家养成收拾文具的好习惯。通过学习,孩子们果真个个都把文具,书包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买文具》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情境,感受人民币的功能。
2、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3、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4、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一、教学中做的好的方面。
1、感受人民币的功能。人民币是一种流通的货币,主要功能即是购物。问学生“去超市要准备什么?”有效的感受到人民币的功能。
2、在情境教学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认识人民币。
3、在具体情景中,通过不同的付款方式,理解1元=10角;1角=10分,理解付款的多样性。
二、教学中的不足。
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估计不足,导致设计的课程进行了很多调整,没有凸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人民币的认识已作为预习布置回去,猜想孩子没有问题,但孩子们问题多多,想作为复习环节设计的课程,变为新课进行讲授,但由于准备不足,显得单薄。
2、对活动课的设计考虑不足,只想大的环节,没有考虑细微之处。
3、对教材的把握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有贯彻到底,有点走中间路线。
在今后的教学中,研读教材,读懂学生,丰富自己,是我的近期目标。
我上一年级的美术课《我做的文具》时,首先在上课前巡视学生带工具的情况,然后欣赏儿歌,边读边做动作,接着就创设情景,使学生在不只不觉中就掌握了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技法,作为奖励,我发给他们一些造型新颖奇特的文具,让他们观察欣赏,并请学生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文具,说一说外型、色彩、最喜欢哪个地方?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到更多更美的文具,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紧接着教师示范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文具,有出示一个相对较差的文具作品,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找出只有做到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这三点,才能做出比较好的作品,然后学生就投入到创作中来,教师及时表扬有创新的同学,温馨提醒学生:不要直接将橡皮泥放在桌子上做,要爱护学校的课桌椅。从小培养一种做手工的好习惯。学会关注细节,就会先成功一半。
我在本课中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和制作时间、还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美术课堂就好象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学在其中,收获也在其中。我认为不应该只教会学生某种单一的本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本领。
课堂评价最需要时间,也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但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不能让每一个学生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些遗憾。评价形式有: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文具,哪位说得好的、有创意的就留在我们的创新文具店里。你最想买下哪件文具,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手工课后,教室普遍都很脏,我请每组一位最能干的学生负责检查每一个同学的座位,看谁捡得干净,我再检查、奖励给学生一个糖纸小人批准学生离开自己的位子。用激励的语言:今天大家真棒,用两只巧巧手制作出有创意的文具来,看谁的小巧手最能干,快速将自己的文具、材料整理好,还给大家一个干净的教室。
“以赛促学”――这是我对“新竹杯”教学最大的感触。很感谢师大附小经常举行的教学教研活动,这让新老师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
这次比赛我抽到的课题是一年级下《文具的家》。这次,我选择的还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对备好有了一定的认识。拿到课题后,我便研究了教参做出了简案,接着找了很多其他的教学设计加以比较,看看别人是怎样设计课程的。在写详案的时候,注意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常常把教学设计放在第一位,觉得怎样把课程设计的“花哨”更重要,但经过第一天的教学比赛几位评委的点评后,我才深刻地明白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以目标来定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整个课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我精简了教学目标,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不掺杂其他的东西,这样做使我在试教时,可以在一堂课之内把所有的'内容给上完,这是在之前上课时很少发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谨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精简上课语言,不说“废话”,把时间给学生,把握好上课时间。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感觉到了“师父”的重要性。毕竟是新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把握还不是很准。在请教师父后,师傅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教学缺乏语用,只是干教但并没有联系实际来进行练习。这让我明白了一堂课中不仅是老师教,学生学,还要通过一些联系来巩固所学知识,更甚于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
上好一堂课一点也不容易,但经过这次比赛,我更感受到其中的不容易,许许多多的细节都是要注意的,但也是这次比赛,让我又成长了。
《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这篇文章的生字教学中采用了多种识字法,抓住重点生字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识写分开,目标落实到位。
初读课文、识字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通过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轮流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字。“闪电出字卡”游戏旨在让学生愉快地巩固生字。
学习课文时,借助插图,结合生活情境,了解词语意思,同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惜文具的。通过朗读、分析课文,学生明白了爱护文具的意义,再通过实际的“整理书包比赛”进一步明确了应该怎样去爱惜、保护文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推荐访问:
《文具的家》这篇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准确地指出了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天丢了,明天又找不到橡皮,后天作业本又没有带来,上课时,书又不在书包里了等等。基于此情况,教学时,我就出示了学生们的`一大把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等等。问问这是谁丢失的?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承认是自己的。
那怎么办呢?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让他们仔细想想,看看,这一大把文具里有没有自己的东西呢?于是让小朋友们辨认自己的东西,通过仔细观看,有的同学说,铅笔像我的。另一个同学说,尺子是他的。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说起来了,认真仔细地把丢失的文具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主人,找到自己的家了。那看看课文是怎么让文具找到家的呢?引入课文内容。以此方法帮助文具找家的方式来引入课文,激起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孩子们认真多读几遍。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学习小组里先来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妈妈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再指名再班级里述说,这样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引起了孩子们的强烈共鸣。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要爱护文具,放学回家养成收拾文具的好习惯。通过学习,孩子们果真个个都把文具,书包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了。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买文具》一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基础上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题材中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接着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且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将问题集中到用“竖式计算”,突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估商,再计算;最后通过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分为了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
1、80÷20与140÷20,整十数除以整十数。学生在解决时通过以前学过的口算来完成,老师主要在于帮助其解决商的定位问题。并通过比较80÷20与140÷20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感知除法竖式的算理与法则,从而完成从口算到竖式的迁移。
2、通过具体情境呈现90÷30与165÷30,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比较两个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异同来进一步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法则和算理,并且会进行运用。
在小结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在列竖式做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以及做的方法。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遗憾的地方:一是个别学生在板书竖式计算出现的计算错误,忽视了纠正。二是三位数除两位数(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到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转弯有些过急。
《买文具》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起始课,主要是学习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以及认识中括号,学习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对整数混合运算进行总结性学习,重点是分清各种情况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依据教材的设计意图跟安排,预设教案中我把试一试中的中括号内容也安排在了第一课时,有几位老师说这样的话我的教学容量大并且重点不突出,我又仔细研读了教材结合我们班学生实际决定把中括号内容放到下一课,为此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包括带有小括号的),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并正确规范地用递等式书写。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分析情境图,并用规范的语言叙述已知信息,还强调了单价等生活常识,这一点我觉得很有必要,毕竟学习是为了应用。
在处理第47页的三道题目时书本编排的本意是学习两级算式的运算顺序,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乘(除)加(减)两步算式的内容,课前我觉得学生会很快想明白,写清楚,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太好,特别是用递等式书写时错误很多。把这一部分内容全部分析过后,我让学生小结运算顺序,我自己再强调一遍,然后拿出课前写好的磁性黑板贴贴在黑板上,最后在让学生齐读一遍,学生对运算顺序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了解,如果我能在每一种题型后及时粘贴磁性贴相关内容,最后在把几种常见题型对应的运算顺序集中在一起,学生对相关题目的把握会更好。
《买文具》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乘加乘减之后,解决除加除减的一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题意,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难点在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创设了笑笑和淘气在李阿姨的文具店买作业本儿的情景,让学生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这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为解决问题时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众多的数学信息中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的能力。
学生再找准信息解决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有的孩子能正确列式解决,但是说出的理由却是和算的意思完全相反了,由此看出,这节课上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今后的教学上,我认为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画图,推理等,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