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反思【最新7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7篇初中体育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1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是锻炼初中学生身体,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育工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整体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完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任务的关键。而有效课堂的构建,除了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较高之外,还要求教师把握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情感基础为纽带,以评价为辅助工具,实现对学生的高质量教育。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教学质量 有效课堂 因素 构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前我国教育理念从新为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学规定了方向,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内外兼优的预备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质量在初中整体教学质量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此外,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是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当代初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

一、影响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距离的远近直观表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的默契程度,换而言之,师生之间关系越融洽,则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体育课堂多数是室外教学,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言谈和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双重教学。这起码需要两个基础:一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只有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尊重教师,才能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予以接受,并且按照教师下达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下达指标或是开展辅导和培训,学生了解了教师,才能够对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进行处理,进一步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越明确越精细,教学工作开展得越顺利。由于科学的教学目的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目标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作出有利的修改;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的教学用意,以此对教学活动进行认可和配合。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则造成“无的放矢”的状况,不但加大了体育课堂的随意性,还可能造成教师责任心的缺失。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科学的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教师的职业水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达成相应阶段自我素质的提高。科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的自身特点而定的,它既符合初中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满足青春期初中学生身体机能条件。如果教学内容在制定的过程中发生偏差,不但不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助力,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无所谓等反应,制约体育教学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初中生尚未形成一定的体育素养,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从基本的知识要点进行辐射式的教学,否则体育教学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二、初中体育教学有效课堂构建思路

(一)牢固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应当多开展体育教师交流会,促进体育教师相互学习,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升华,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运用各种工具或途径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例如:通过网络进行专业培养或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为学生青睐的高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主要是应当贯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全面发展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等不同信息,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育教学不是专门的体育锻炼,也不是片面的体育知识传授,而应当是锻炼、培养、教学为一体的肢体运动和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汲取相应体育知识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其内心世界的良性成长。

(二)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符合全面、适度、具体、明确的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符合《体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展现体育科目的特色,确保学生在获得锻炼和培养的同时,还能够尽可能多的学会并能够运用体育知识。科学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效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仅仅是机械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缺乏教学活力,制约了教学效果。当代教师应当认识到,精彩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因此应当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三)加强教学反思,转变评价方式

教学反思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良好的反思习惯和正确的烦死态度有利于教师查找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和漏洞,体育教学的室外教学模式决定了其突况的多样性,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全面、求实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接受考核现实,能够纠正师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错误。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各个阶段进行必要的反思,同时改进和落实既有的评价模式。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应当全力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不断通过学习与自我批评来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明确教学目标,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完成新初中体育教学过程。此外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多方配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探索和研究出一套能够不断升华的科学教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沈云峰。新视域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之我见[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0.11.

[2] 张怀明。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思考[J].探索研究。2010.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反思 教师素质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初中语文教师要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①德育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③团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3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研究者都提倡教师应成为“反思实践者”,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应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但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尚存在非持续性的特征。基于此,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研讨,导入管理学相关原理与模型,实现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提速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推进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对初中语文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便成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

一 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  "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4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师的岗位责任不明确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课之一,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往往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一身。更为严重的是,在广大农村中学,由于师资匾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除担任班主任与某些班级(有些为跨年级)的语文教师外,还兼有学校的管理岗位职能。这一局面的存在,囿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很难制定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

2.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精细化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逻辑美、德育美、思想美等多维知识体系,并通过不同的讲授和互动方式及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授业目标。但是在“唯成绩导向”的原则下,语文教学过程机械化、功利化,很难实现精细化、人文化的教学过程。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及改进

对于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往往更倾向于将精力用于参加或被动参与学校的教学效果考评中,教学反思多为任务性地、零散地记录教学得失。在实践中,很少有初中语文教师将教学反思固化为一种行动力,对阶段性教学工作成果进行自发地自我检查和评估,并建立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反思档案制度。由于不善自发检查及评估,对阶段工作结果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不力,很难准确掌握自我提升的进程。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改进举措

综上,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反思工具,从“教学目标清晰化、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四个方面,对教学反思进行科学梳理与重构,从而助推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

1.制定多维的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研读教学大纲之要求,并针对所教授学生的能力、素质缺陷、兴趣点等,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该项工作与“PDCA循环”中的“P阶段”相契合,主要是“依据前阶段(学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本阶段(学期)的工作任务,制定本阶段(学期)的工作目标”。

2.对多维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执行

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P阶段”制定的多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通过启发式、情境式、角色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教授过程与现代教学媒介的整合利用,实现师生之间快乐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除了实现以成绩为主要结果导向的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团队意识等目标的教学。

(1)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正在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本内容进行深浅适度的引申和发散教育,通过课文中的典故联想到相关典故,再由故事性向思想性进行升华,完成德育之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由于该目标更具抽象性和不易测量性,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要结合课文内容,辅以课外读物,通过现代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与学的交互性,并要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团队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团队意识作为一种协作精神被大力提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体现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借助语文课文内容灌输相关理念外,教师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分组辩论等具体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但是,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多元化,这些目标在实践中都应该有机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分解目标,孤立地进行单一目标的执行。在教学目标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详细的教学反思档案,记录在各阶段、各目标实施过程中完成成果、工作创新等。

3.持续改进教学反思,不断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止步于此,即制定教学目标,继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反思中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及细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实效。鉴于此,在以上两阶段之基础上,丰富“教学反思结果化、教学改进持续化”过程,即“PDCA循环”中的“C阶段”和“A阶段”。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前言

在大家的常规认识中,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地跑跑跳跳,根本没必要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实际上,体育理论课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体育理论课上可以给学生讲解体育基本知识,体育技术规则、战术,体育运动史、各项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等。这些会为体育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体育技能的教学、训练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体育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不深刻,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也缺乏兴趣,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要想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课的构思着手。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军的高尚思想。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中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 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改革和脱离实际教材的内容

学生是好动的群体,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较为强烈,兴趣较大。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培养一两门体育爱好和专长,以备考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之用。如果他们的业余时间能用在体育活动中,他们旺盛的精力就能得到宣泄,运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各项基本技术,而在活动课中利用充足的时间,系统的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技巧,增强其熟练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地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对参与其它体育项目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各项运动竞赛储备人才。

五、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新课程实施,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6

一、课的构思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1)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2)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

三、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初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四、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合格标准。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 教育反思 现象学 遭遇 教育现象本质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1.YANG wen-zhi 2.WU min

1.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215325, Jiangsu

2.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rgriculture,Suzhou215008, Jiangsu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phenomen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has always been “encounter”。To encounter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of edu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without premise in encounter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enomenon that is still at a fuzzy state in the observation of education reveal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enomenon which remains fuzzy in the listening and responses to the“speaking of language”under the help of writing educational text.The“ecounter”with education introspec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maintain continued opening to experience and sensitivity to language.

Key words:education introspection ; phenomenology ; encounter ;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enomenor

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教师如何进行教育反思呢?似乎教育反思是可由教师本人“操控”而进行的一项活动。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每天“沉浸”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根本没有空闲停下来反思。但教育理论对教育反思的强调有时候会进入教师的“视野”,当教师某一天静下心来想刻意(人为操控)进行一下教育反思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什么“新的”值得反思的东西闪现。教师发现他所能想到的教育思想在经典的教育理论中都已经成为“老生常谈”。

如此看来,教育反思并不能由教师人为操控,它“是否出现”以及“何时出现”往往超出教师的操控之外。但教育反思的重要性又不容置疑,那么教育反思究竟是什么?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反思的出现是教师与教育现象本质的一种“遭遇”。“遭遇”一词强调的正是教育反思闪现的偶然性,不可预见性,不可操控性。它似乎是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的顿悟。教师整个人被这种顿悟吸引,这种顿悟“邀请”教师去倾听它的言说。

教育反思不能人为操控,只能“遭遇”。教育反思的“遭遇”性质是与人为的控制截然对立的。伽达默尔对“谈话”的现象学描述有助于我们对这种教育反思的“遭遇”性质进行类比性的理解。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对“谈话”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虽然我们说我们‘进行’一场谈话,但实际上越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它就越不是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进行。因此,真正的谈话决不可能是那种我们意想进行的谈话。一般说来,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即我们陷入了一场谈话,甚至可以说,我们被卷入了一场谈话。在谈话中某个词如何引出其他的词,谈话如何发生其转变,如何继续进行,以及如何得出其结论等等,虽然都可以有某种进行的方式,但是这种进行过程中谈话的参加者与其说是谈话的引导者,不如说是谈话的被引导者。谁都不可能事先知道在谈话中会‘产生出’什么结果。谈话达到相互了解或不达到相互了解,这就像是一件不受我们意愿支配而降临于我们身上的事件。”[1]

1 教育反思首先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地看”

现象学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现象学首先要求悬置一切先入之见,对“实事本身”进行一无前提的“看”。教师为何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值得反思?教师为何总是觉得教育理论似乎已经说尽了教育的一切?这是因为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师“看”事物的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框架。教师的“看”始终处于某种“现成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之下,如此的“看”当然再也看不到任何“新的”教育意蕴了。

为了使教师从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首先要对教育理论的“现成性”进行质疑。把教育理论仅仅当作现成的教条,当作固定不变的真理,那么教师最多也只是记住了理论、教条。这种对教育理论教条式的死记硬背恰恰“遮蔽”了教师的视域,使教师对一切与现成理论不符的“教育意蕴”视而不见。被教育理论束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看不到任何“新的”教育意义就不足为奇了。但教育理论作为“传统的真理”毕竟蕴含着“真理的成份”。如果我们不是把教育理论仅仅当作固定的、僵化的教条去死记硬背,而是试着去“领悟”教育理论的内涵,作为传统真理的教育理论一定会向我们言说些什么。那么,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领悟来自何处呢?这种对教育理论的领悟和教育理论本身恰恰来自同一个“源泉”,那就是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这种对“教育实践是第一位”的强调要求教师在教育情境的体验中突出“原初性”。原初性的体验必然是在挣脱了一切教育理论的束缚后对教育现象的一无前提的“看”。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领悟并不是先于实践的,而是在教育实践的体验中通过教育反思逐渐形成的。这种对教育理论“现成性”的质疑要求教育反思首先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原初地看”,即悬置一切先入之见的现象学直观。

2 教育反思从现象学来看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

教师原初的教育体验纷乱而丰富,如果把这些原初体验事无巨细地描述下来,那必然给人一种“流水帐”般的堆积感。这样的教育反思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它只是一种教育体验的“记录”。真正的教育反思是从丰富的教育体验中“抽取”出一种“教育意义”,这些教育意义指向一个总的方向,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构成了这一教育现象的本质。

从现象学上看,教育反思就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范梅南认为, “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即使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东西……没有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Husserl, 1982; Merleau-Ponty, 1962)。现象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共核,它可以通过对支配着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结构的研究来加以描述。换句话说,现象学试图系统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结构。这种共核或本质也许只能通过生活经验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实例来直觉地把握。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对具体事例的实际数据兴趣不大:这事是否确实发生过,它发生的频率,或某一经验的发生是如何与其他情况或事件联系起来的。例如,现象学不会问:‘这些孩子们是如何学习这一特定事物的?’而是问:‘学习经验的本性或本质是什么(以便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定的学习经历对孩子们来说是怎样的)?’” [2]

但是,“本质”一词总让人觉得难堪。例如,当我们询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总觉得在回答这些关于“本质”的问题时很难用一个由概念组成的定义来穷尽这些本质。现象学家知道,本质的理念太复杂了。“本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我们赖以认识事物的特质,它的意义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方面、特性和品质所构成的――有些是事物的附带方面,有些则更为重要。”[3]由于对教育现象本质的描述带有不确定性,许多学者认为教育科学没有“客观性”。

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的标准并不相同。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学“客观性”,而偏离人文科学对教育现象本质的探究,用自然科学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学,那么,对数据的要求越客观精确,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越偏离。教育学作为人文科学,它的客观性应以人文科学的客观性作为标准。教育反思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指向教育现象的“意义”,是一种对作为人文科学的教育学的“研究方向”的坚持。

3 教育反思是“在语言中”使教育现象的意义自行显现的过程

教育反思的对象是那些教师每天身处的转瞬即逝的“前反思”的教育体验。这些教育体验处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这些教育情境要求教师即刻作出反应,不允许教师在当时进行“与原初体验拉开距离的”的教育反思。这些教育体验的“意义”对当时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来说总是“隐而不显”的,教师在当时只是隐隐约约“感”到了什么,通常是一些情绪的反应,例如担忧、失望、鼓励等。这些情绪体验的“涌动”迫使教师去对“意义”进行询问: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体验呢;这些情感体验对我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意味着什么呢;我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等等。现象学认为,对某事某物“理解”的趋向是人在世存在的方式,这种理解的趋向指向事物的“意义”。

如何从这些模糊地感到的教育体验中让教育现象的“意义”显现呢?教育反思就是一条通向“意义”显现的必经之道。教育反思总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与原初的教育体验拉开了一段距离来审视它的“意义”。事物的“意义”的显现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因此教育反思经常在教育学文本的写作中实现。

那么语言是什么?哲学史上有一种语言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语言观就是语言的工具论:把语言作为工具,让语言成为表达我们思想的工具。这种语言观的前提是我们的思想已“在先”存在了。似乎思想早已在那,只等着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去表述一番就行了。以这个前提来看,把语言作为工具来使用只会反复地加固我们已有的“先入之见”,语言并没有言说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只是反复地说着那些我们早已知道的思想。

这种“工具论”的语言观受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质疑和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道说”的语言观。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理性逻各斯自身的言说。“我们猜度,语言之本质就在道说中。道说(sagen),在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中叫sagan,意思就是显示,即:让显现,既澄明着又遮蔽着之际开放亦即端呈出我们所谓的世界。澄明着和遮蔽着之际把世界端呈出来,这乃是道说的本质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乃人的存在之家,人对意义的领悟离不开语言。人只能在倾听并应合道说中让“意义”自行显现。从“工具论”的语言观到“道说”的语言观的转向在现象学运动中影响深远。以“道说”的语言观来看,现象的意义并不是“在先”就现成地存在了,意义只是在语言的言说中“方才”显现。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把教育的现象学研究与文本的写作看作是不可分的。“在现象学意义上作研究总是对某物的表情达意。这种审慎的表达更通俗地说是一种写作行为。现象学的写作思想形成语言了吗?抑或是语言自身在表达思想?从体验看来,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当我说话时我才真正发现了我想要说的是什么,’梅洛-庞蒂说。伽达默尔也提到思想和说话、理性和语言的现在含义如何来源于同一个基础:逻各斯。逻各斯依次保留了对话、探究、质疑的含义,保留了对所谈论事物意义的洞察。因此,现象学就是逻各斯(语言和周全思考)在一个现象(生活经历的某个方面)上的运用,以展现其本来面目。或者,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现象学就是‘以其表现自身的方式来展现其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反思源于原初的教育体验,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保证了教育体验的原初性,使教师从现成的、僵化的教育理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象学文本的写作就是一种教育反思。这种教育反思借助“语言的道说”使教育现象的意义自行显现。“原初地看和自由地倾听语言的道说”都是教师与教育反思的一种“遭遇”。在现象学的一无前提的“看”中遭遇到原初的教育体验;在对语言的道说的“倾听和应合”中遭遇到了教育现象的本质。这种“遭遇”要求教师保持对经验的持续开放性和对语言的敏感性。

现象学的教育反思是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深思。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探索并不会达到一个“终结点”,这使得教育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正如范梅南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的再版序言中所说,“在本质关注问题的时候,能够意识到情境、主观性、语言等的存在。正是这一原因才使得人文科学成为十分诱人的工程:每一个解释都可以变成问题;每一次询问都可以是新的;每一个解释现象学的讨论都是永无止境的。” [6]

参考文献:

[1]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95.

[2]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

[3]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4]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

[5]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

[6]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作者简介:

杨文治(1966―),男,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服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