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也是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而现在诗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成为语文教学课文的重要一课。这次为您整理了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 “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 是 ( 朝代 ) 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 ,号 ,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 交辉( ) 晓雾将 歇 ( )
夕日欲 颓 ( ) 未复有能 与 其奇者( )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 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 3 ~ 5 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 备( ) 沉 鳞( ) 竞 跃( ) 复 ( )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 豪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 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 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一、导入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 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明确:所描绘的景色有: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 猿鸟 夕阳 沉鳞2、 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2、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界、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教学目标 】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 1、2
难点:教学目标 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 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