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说课稿11-05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失物招领》教学反思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在《失物招领》的教学中,我就注重了精心的预设和情境的模拟再现,整个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跟随着学生的思路,我像裁缝一样将他们的思路穿连起来,一步步引导他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发言精彩之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深刻,使我欣喜不已,他们结合到校园环境的建设来认识到了自身行为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之前我总以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认识不到问题的要害,喜欢代言,而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课堂上没有发不起言的学生,只有不精心设计备课的老师才会出现课堂的冷场。预设中“探讨乱扔垃圾的坏处”这个问题,尽管在预设时设计到了,我根本未曾想过学生回答得起,只是想如果他们认识不到,到时直接告诉他们就行了,本来这个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
可他们不仅想到了,而且认识还那么深刻,这更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精彩的教学源于精心的“预设”!生成之花在预设的土壤中绽放异彩!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生字较多,识字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学生自学困难的字,并进行重点突破。并将识字写字的任务分散到各课时中,用多种形式去完成。写字教学时,我将学生执笔姿势和坐姿作为重点来抓,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让学生自己提问的环节。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所以我善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种种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提问,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较浓的问题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随便扔“失物”,在校园或公共场所有没有看到别人乱扔“失物”,要在读文感悟中让学生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在朱慧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我对有一段讲解很有感触。识字教学有梯度,尤其在低段教学中,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是可以参插着进行的。可以先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解决音的学习,而字义就可以通过分散识字的方法,放在词语或者句子中取理解。本课识字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认读,然后再集中识字,最后回到文中再次认读。在集中识字时又从字音和字形上进行分辨:字音紧扣3组音(平翘、边鼻、前后鼻韵)进行分辨,字形上鼓励学生自创方法自主识字。低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最紧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字音和字形。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牢固,多次重现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多次重复,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所以重复中必须有所变化。多层次教学就是为了实现重复中的变化,这种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本课教学把语言训练列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引导孩子感受植物园的美丽时,让学生用“很——很——”说短语,说句子,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词短语重叠后的表达效果——既表示强调,又增强了生动性。在理解“失物”在课文中的意义时,把词语和标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顺带领悟引号的一种用法。“会心”一词不仅放在句中,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显得更为亲切自然。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探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微笑的原由,设想他们的谈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节课自始至终朗读占的比重太大了,这应该是过分尊重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以读为本不是只以朗读为本,更不是以“大声朗读”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姓“文”,课文中如“植物园很大很大,花草树木很多很多”、“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味、悟出方法、模仿说话、学着写话,从而让读为理解感悟、学以致用服务。朗读是必须的,但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应该定一个不变的练习环节,让孩子们更全面、实在地面对“语文”。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通过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垃圾,从文中受到启发,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课文导入时,我拿出一支学生捡到的铅笔,然后询问是谁的笔,让笔的主人把笔领回去。最后,我告诉学生,这支笔就是失物,而把笔领回去的过程就是失物招领。通过事实,让学生能更清晰的明白“失物招领”的意思。
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提出了一些问题:课文中的“失物”是什么东西?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又是怎样被主人领回去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让这些问题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也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学习了课文还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当我讲到文中的小学生都把垃圾捡回垃圾箱去时,我环顾教室,说:“我们班也有很多的失物要招领,你们看看自己的桌子底下。”说到这里,我就不再讲话。同学们看看我,再看看桌子下的垃圾,接着就弯腰拾起旁边的废纸走向了垃圾篓。
看到这种情况,我很高兴,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感悟到了乱扔垃圾的不对,爱护环境卫生的可贵。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都愿意为保护环境卫生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做的效果要远远比单纯的说教要来的实际,效果也更明显。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被称为是“失物”。课始,我拿出课间学生在教室里捡到的橡皮跟铅笔问:“这是谁掉的?请你来拿回去。”随即揭题,刚才的就叫“失物招领”。我从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题意。
在出示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呢?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质题的内容。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读到“那几位同学脸红了”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脸红?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个,你又会怎么做呢?下次我们去春游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拓展延伸时,我安排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如果有,该怎么做?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从课文再回到生活,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认识很粗浅。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捡到垃圾箱,不随便扔的成面。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唐老师带领一年级一班的学生到植物园参观,中午吃饭时同学们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教学努力做到与学生生活相连,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说:“我们班的值日生在教室里捡到了两块橡皮,请丢失的同学到老师这儿来认领。”然后揭示课题,刚才老师说的就叫“失物招领”,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从学生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首先,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并认识生字。其次,让学生自由识字,后请小老师带读,接下来去掉拼音读,到果园里摘苹果等形式,通过不断复现生字,达到巩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忆字形,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提倡方法多样化,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比如说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生字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再读课文,自主发现
学生自由读文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给小伙伴提一个问题,在你的问题中可以用“什么”、“为什么”或“怎样”等词。教师相机引导,梳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习本篇课文的线索。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学会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指导朗读,对话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4小节后,自主交流在这几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用“准备”说话。鼓励学生说一些与众不同的句子。接着分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学生自主交流阅读的体会、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说话训练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学习第5-8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抓住同学们的表现,读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启发情感,指导朗读。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请试读课文。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又怎样?请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通过给学生读、问、想、说的自由时空,充分解放儿童,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让他们朗读、思考、想象、感悟语文,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堂课下来,感想颇多。对于识字教学,我们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他们感受到识字的极大乐趣。
组织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出生字。
(1)借助拼音将生字读正确。(开火车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吗?赶快与你的伙伴商量商量,交流你们的识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都记住了哪些字?(小组指名汇报)
生1:老师,我记住了准备的“准”,它和我们学过的“谁”、“推”、“堆”相似,只需换一换偏旁就可以了。
生2:老师,我有补充。我可以给它组词“准备”、“准时”。(另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喊出“还有瞄准”)
师:同学们越来越能干了,扩了这么多词,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还有要汇报的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3:我记住了“才”这个字,它是一个独体字,“恭喜发财”的“财”。(生大喊:“金银财宝的财”)
师:这个“才”字,与“发财”的“财”同音不同形,“发财”的“财”带有“贝”字旁,找一找文中与“才”连接的是哪个词?读一读。(学生齐说“刚才”)
(2)用“刚才”造句
(3)指名“小老师”领读生字,提醒字音。
(4)开火车认读生字,打乱顺序读字。
(5)找朋友:师读字音,学生听音摆字。
(6)同桌互读第四自然段(师指导)
(7)师读本段,故意漏洞百出(生反响强烈)
生:老师,您把“准”念成“推”了,真不细心。
生:您刚才丢了一个“的”字。
生:您没读出儿化音,下次可要注意。
师:同学们说的真棒,老师是有些糊涂了,真对不起,下次一定改正。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识字量较多,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结合课文学习将生字分散到每个自然段中去解决,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在识字中读文,在识字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运用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进行学习,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字,当学生对生字有初步的印象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字,既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索识字的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识字量有限,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渗透“贝”字旁的含义与货币有关系,帮助学生区分。
采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游戏穿插更能活跃气氛,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师故意读错,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误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道学习12课《失物招领》,请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失物,招领?)
3.你最想知道什么?(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丢失东西的人领回了自己的东西吗?)那我们赶紧读作文吧,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从你这儿开火车读。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2)现在同学们有信心到班上读课文了,谁敢试一试?
一二学生试读课文,师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2.看,有14个字娃娃、词语宝宝等着和我们交朋友:
失、级、同、观、围、工、专、准、备、队、才、清、双、各
(1)学生自己拼读。
(2)谁来读?
(3)在读音上哪些字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
翘舌音:失、专、准、双 后鼻韵:清 平舌音:才
(4)在字形上,你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换-换:情-清、认-队
加-加:又+又=双
减-减:洞-同
有一个偏旁没有学过,这叫折文儿。认识了这个偏旁,“备”、“各”该怎么记?(加一加)
还有一个“级”字,我们在作业和课本上经常看到,早就记住了。
(5)读读带有生字的词、句。
看谁最先和字娃娃、词语宝宝成为最好朋友,一见面就能人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植物园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看图了解环境。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里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看到p50的插图,你看到的植物园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描述。
2.勾画批注。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写植物园的样子,请用“——”勾标出来。
3.流利朗读:“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4、指导说话
(1)同学们看到的是春天的植物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植物园很美很美,你还能用“很 很 ”这样的短语说话吗?
学生说话。
(2)你能在“很 很 ”的前面加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吗?
学生说话。
瞧,添个词语,短语就变成句子啦。
5.看图了解人物
(1)看看植物园里的同学们午饭都吃些什么?吃得开心吗?
学生看图后汇报。
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学们快乐得像一只只鸟儿。
(2)请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3自然段。
学生齐读。
(二)感受老师的智慧和孩子们的纯真
1.老师范读:老师和同学准备回家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听老师读4-7自然段,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师读后学生汇报。
2.自读感悟
“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八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嘀咕:‘唐老师,我没丢东西!’”
自己读读黑板上这段话,边读边想: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学生读后汇报: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3.感情朗读
多么富有智慧的老师!同学们随地扔垃圾,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大家。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请把这感人的画面装进脑海中。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这段话。
(三)感受孩子们知错就改的品格
1.齐读句子:同学们领回了自己的“失物”,把“失物”丢进了果皮箱。
“失物”这个词加了个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加?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课文的题目取得很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课文里却被称为是“失物”。开始,我拿出课间学生在教室里捡到的橡皮跟铅笔问:“这是谁掉的?请你来拿回去。”随即揭题,刚才的就叫“失物招领”。我从日常的班级生活入手,不但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题意。
在出示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呢?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质疑的内容。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读到第七自然段“那几位同学脸红了”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有个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会脸红?让孩子们说说他们为什么会脸红啊。如果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个,你又会怎么做呢?下次我们去郊游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在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如果有,该怎么做?于是孩子们纷纷寻找教室里的垃圾,有的甚至拿起小扫帚扫起来。我问孩子们,如果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失物”,你将如何行动?从课文再回到生活,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垃圾的处理问题上,认识很粗浅。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停留在把垃圾捡到垃圾箱,不随便扔的层面。
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校外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垃圾。因而,垃圾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从这堂课中我总结出这么几个方面:
一、整体设计思路有新意
教学中创设交际的情境,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由老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做现场来宾,先交流自己的发现:问题一: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问题二:它们是怎么来的?问题三:你家里的垃圾怎么处理的?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课前调查,积极准备
于是我在上这堂课前,先是布置学生回家去调查一下,你家里或者是家旁边的垃圾。我给学生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让他们按照这几个问题去展开调查。问题一: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问题二:它们是怎么来的?问题三:你家里的垃圾怎么处理的?而且我还告诉学生,对于这几个问题如果你自己没注意过的话,可以向家里的人询问。
三、亲自实践,感受深刻
在这堂课前两个晚上我是让学生回家去调查家里的垃圾。但我为了让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在上这堂课前20分钟,我又让学生拿着他们从家里带来的袋子去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垃圾。上课了,我看到学生都拾到了很多的垃圾。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捡垃圾,目的有两个:一、让学生亲自实践,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很多很多,我们需要时时的不去乱丢垃圾。二、我们用什么办法去处理垃圾。对于第一个目的,学生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的,当他们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都捡到那么多的垃圾时,他们就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实在太多了。也知道如果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乱丢一张纸,我们的身边就非常的脏了。对于第二个目的,学生感受更深,当时我问学生打算如何处理时,有许多学生开始说我们把垃圾扔到垃圾筒。于是我让一些同学去扔,但没几个,教室的垃圾筒就满了。这时我又问他们“这时我们又该把垃圾怎么处理?”这时学生又提出可以把垃圾扔到学校的垃圾箱里。那时我就问学生,那么我们整个社会上又有那么多的垃圾,我们该把垃圾怎么处理呢?这时学生就积极动脑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也不乏非常好的办法,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把垃圾进行处理,生产出有用的产品。经过捡垃圾,处理垃圾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认真动脑,积极发言,亲身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表达不够清楚。这主要是在让学生说一说处理垃圾的办法的时候,学生把办法说不清楚。
问题二:让一年级学生学会提问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敢提问,并逐渐会提问,这种能力形成需要长期耐心的指导。
有句俗话,“人犯错误不可怕,怕的是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走出今天的课堂,我才发现,自己并没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是很晚地才发现。虽然选在了月初讲课,但是准备的并不仓促,是出发点出了问题。
这节课,我依然选在我们班讲,主题是让大家学会写“lost and found”--失物招领。是的,我只是把主题定在了写,而并没有涉及到说的问题,更可怕的是,竟然连写的部分都进行的那么仓促。很失败,只能这么说。
这学期四次汇报课都已经结束了,我没想到,我还停留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面转来转去。这次课,一首“do re mi”拉开了帷幕,课前,高潮迭起,同学们唱的起劲,拍子打的欢快。当上课铃一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却渐渐失去了鼓励他们说的热情。第一环节检查作业的部分,说要检查,可是紧跟着冒出了一句不检查,做练习。之前我并没有料到这会因为我的语言组织不当,造成了大家的误解。第二环节的单词朗读部分,为了节省时间,又觉得大家都会了,我选择了小组成员共同朗读,挑了极个别读的程度不是十分好的学生单独再读一遍。讲到铅笔盒“pencil case”一词时,我使用了自己上学时用的那种很旧的铅笔盒在屏幕上做了展示。本来是想自己拿学生的铅笔盒稍作比较,简单评价。但突然想问问学生的意见,见很多人举手,就每个都试着说了一下,耽误了不少时间。这看起来似乎就没什么必要了。
从第一次上汇报课,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落实一个我最应该在课堂上实施的问题,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大声地说英语。今天同样,我又一次地犯了这样的错误。第三环节,出示了一则招领启事和一则寻物启事,这是本节课的中心,也是重点。只言片语,朗读,翻译,将出了写作中需注意的地方,又跳到了下一环节。难道我不是在限制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吗?他们每个人似乎都失去了他们看似宝贵的机会。而我却一直在心底认为,他们都已经能够说明白了,说了是浪费时间,耽误后面的环节…
是的,我剥夺了六年级的孩子在初学英语的课堂上最需要的东西。长此以往,他们以后会不会渐渐走向哑巴英语?我深深地感到自责。
如果说一节中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么我到是找到了这节课中最大的一个不足,甚至是缺点。第四环节的小组讨论,我把自己固定在了小组模式中。大家虽然讨论的非常激烈,但是后来让大家练习书写失物招领时,我却听到了一个学生在偷偷地问其他同学:“老师是让写汉语,还是英语啊?”毫无疑问,不是他的错,问题根本来源于我。小组讨论的问题,我之所以是用汉语呈现的,是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后面的回答却也像是根据这些问题“量身定做”的。我评价中的罗嗦,学生中的汉化回答,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我从未设想过,45分钟的英语课竟然脱离了初学英语者的需求,英语教学中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有些时候,为什么我总是慎之又慎,生怕学生学不会,所以固定在过多的汉化,过多的解释之中,我应该更多地相信他们能够习惯成自然?渐渐地使他们感觉到,一节课,他们的确进入了英语的世界。
我想,也许我真的该重新定义英语课堂分别赋予教师,和学生的含义。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大声的把英语说出来,每个人都能在笔下挥洒他们漂亮的英文字体。要想真的达到如此地步,我要重新审视每一个45分钟给我带来的思考题。我会努力地想出各种办法,突破重重难关,真正让学生感到“四位一体”的英语课堂原来是如此的有趣。
教学中,我首先来问学生: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它们是怎么来的?你家里的垃圾怎么处理的?并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布置学生回家去调查一下。目的有两个:一、让学生亲自实践,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很多很多,我们需要时时的不去乱丢垃圾。二、我们用什么办法去处理垃圾。对于第一个目的,学生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的,当他们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都捡到那么多的垃圾时,他们就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实在太多了。也知道如果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乱丢一张纸,我们的身边就非常的脏了。对于第二个目的,学生感受更深,当时我问学生打算如何处理时,有许多学生开始说我们把垃圾扔到垃圾筒。于是我让一些同学去扔,但没几个,教室的垃圾筒就满了。这时我又问他们“这时我们又该把垃圾怎么处理?”这时学生又提出可以把垃圾扔到学校的垃圾箱里。那时我就问学生,那么我们整个社会上又有那么多的垃圾,我们该把垃圾怎么处理呢?这时学生就积极动脑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也不乏非常好的办法,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把垃圾进行处理,生产出有用的产品。经过捡垃圾,处理垃圾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认真动脑,积极发言,亲身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于是,接着读课文,接受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