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整理的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合并同类项》是我加入周利宁名师工作室的第一节汇报课,虽然课前也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但由于对高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经过指导老师邹秋菊的点评之后,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1 、学生练习的量大,时间太紧,来不及深化与拓展,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散。提出的问题,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2 、选择一个例题,进行规范的、完整的板书,给予学生书写规范性的示范与指导。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错误,即在解答开始时,应首先写“解”,教师发现后,没能及时给予指出与纠正。
3 、时间处理方面还存在欠缺,复习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使整个课堂显得前松后紧。
4 、 教学设计过于平淡,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整节课学生都显得很紧张,无法放开手脚。
5、 板书设计很重要,这能体现教师的讲课内容的重点,难点。而我的板书在这方面需要改进。
6、 同类项的概念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到会灵活运用。
7、 探究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这时老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
8、 不仅内容要传授准确,而且要强调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 在学生学习活动环节,老师应关注学生探究化简方法是否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是否能说出化简方法的理论依据,学生对同类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总结情况。
10、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11、在授课前要想办法,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总之,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我们要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下面就《合并同类项》第二课时作以下反思。
《合并同类项》这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
一、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申的分类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再通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存在,那在数学中也有分类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
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组讨论,把一些实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并通过练习、游戏、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
学生学习的收获不仅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小结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效果上的反思
1、重视学生活动,关注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已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后,进行了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最后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申,既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受,交流学习的体会,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收获,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体验等。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xay+x2yb=-3x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x2+2x3=5x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x2+9x的和等于3x2+4x-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x-1 B.5x+1
C.-13x-1 D.13x+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有理数乘方的基础上展开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用符号表示。难点在于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我主要通过计算(23)2,(a4)3,(am)5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计算依据,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对于公式的记忆,怕有些同学记不住。因此,我把底数比作是同学的脚底板,指数是学生的手指,同底数幂的乘法比作同学手牵手。将课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做题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
1.负数的奇次方与偶次方的符号的混淆,
(-2a2)2= -4a4,(-2a2)3=8a6(奇负偶正法)
2.乘方运算的错误,如32=3×2=6
学生分不清各种运算性质是错误的关键,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多练,这是一个熟悉的过程。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再构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的作业是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再构,利用作业的再构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做一些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活动。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范文五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法则理解不到位。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方收集素材,精心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时汲取同事的建议,尽量使预设达到完美。在教学方案设计上力图根据自己有组织教学的经验,同时又不走固定模式化的教学程序,把这节课设计的更加新颖,能够充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中取长补短,总结好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水平。
教学设施中,我非常重视开头的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数学知识,通过知识迁移、类比的方法归纳得出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使他们不会觉得数学概念学习的单调乏味, 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同类项的概念时,利用字母a和x2分别代替“笑脸”和“鸭子”的感性材料的作用,以启发和讨论交流为主,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特征。“总结出两不变,两无关”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利于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于例题的教学,我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进行化简时,要先观察,再下手,归纳出一找、二移、三并的步骤,我觉的课堂的有效性效果还可以。
讲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自己设计时想得太多了,有点怕这怕那的感觉,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自己讲得有点多,虽然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但学生没有板演的机会,所以有些问题只能在作业中才能发现。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课堂40分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
1.板书方面做得不好,没能充分利用好黑板。
2.教学时前松后紧,学生没有板演的机会少,不能很好的做到对知识的反馈。
(1)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的设计比较合理,一开始设置了三个问题,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到数学。首先电脑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葡萄、梨、蘑菇、香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理由;接着,利用元和元,角和角可以相加,为下面同类项可以合并打下基础;最后用一个多项式,让同学们先写出其中的项,再将这些项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分类,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2.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分组讨论、小组比赛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使学生兴趣主涨,整个课堂比较活跃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这节课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归纳——应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我将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展开教学活动,核心环节均由学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感的形成。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以问题串的形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再通过探索交流、反思、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我感觉到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控制不同步。由于班容量大,学习小组的划分人数偏多,小组骨干不得力,出现有的学、有的玩的情况,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处在“观众席”上,由于小组活动时间所限,也有一些同学在小组中还没有得到交流机会活动便宣告结束。本节课的三次小组活动都表现出这一问题。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必须科学地组织学习小组,并加强骨干学生的培养,增强自身的课堂控制能力,避免学生活动走过场、图形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的时机与方式欠妥。一是在演示搭桥时就有意提示了其形成,这里的暗示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二是在 学生分组活动时的指导。教师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个别帮助,不应以权威自居让全体“看这里”。干预过多会抑制学生的自主探究,撒手不管又会让困难生无所适从。本课中有一个组由于缺乏指导,仅找出一种式子便停止了活动。三是集中交流时教师的评点必须随机应变。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机智,抓住学生的奇异思维点掀起课堂小高潮。若从赞赏学生爱动脑子的角度入手,不仅会激励当事人,还会深化全班学生的认识。
3、信息反馈渠道的开辟与梳通必须重视。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既有自主的也有点将的,让各类学生都有代表出来交流;学生练习情况应既有互评,也有教师抽查,并应根据学生基础适时抽查;优则按高标准要求与评价,差则按低标准要求与评价,并及时给予个别点拨,在课堂上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本课在反馈与评价上显得不够全面,因材施教的思想不够鲜明。
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少,完全可以与下节课《合并同类项》一起讲。但正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启发、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细心探究。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探求的乐趣,成功地喜悦,合作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这样既尊重了教材的安排,又能为下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的两倍。因此,充分激发学生热情,在兴趣情境中体验、接收新知识,是一节成功课的关键。在教学《同类项》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几个色彩鲜艳的三种水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同类意识’,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从“激情引趣”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激发作用。
3、整个课堂教学中,老师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4、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答,要让学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充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有关8和9的加减法的安排是由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重点应放在“一图四式”,且要注意教材中的安排意图。慢慢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看图说话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复习前段时间的口算题,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拍掌、猜数等各种形式。在新授时用蓝猫引入,直接出示主题图,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想的,显得有些脱节,使学生不知道怎样回答。应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按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在动手摆图片过程中,应注意摆的过程,摆的思路,应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多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并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而是传授思想和方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8和9的加减法,使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合作交流与想象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尽量多的锻炼机会。通过前面加减法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加减法计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应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好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解方程:(1)x-9=8; (2)3x+1=4.
3.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y与-3xy; (2)0.2ab与0.2ab;
(3)2abc与9bc; (4)3mn与-nm;
(5)4xyz与4xyz; (6)6与x.
4.能把上题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吗?如何合并?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下列方程:
(1)9x-5x=8;
(2)4x-6x-x=15.
解析:先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合并,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解:(1)合并同类项,得4x=8.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3x=15.
系数化为1,得x=-5.
方法总结: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探究点二: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足球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数目的比为3∶5,一个足球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个?
解析:遇到比例问题时可设其中的每一份为x,本题中已知黑、白皮块数目比为3∶5,可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然后利用相等关系“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列方程。
解: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根据题意列方程3x+5x=32,解得x=4,则黑色皮块有3x=12(个),白色皮块有5x=20(个).
答:黑色皮块有12个,白色皮块有20个。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相等关系为: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并能用x和比例关系把黑皮与白皮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
(2)系数化为1(等式的基本性质2).
2.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并作答。
教学反思
本节从复习入手,帮助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做好铺垫。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课堂训练中鼓励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