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是纸张答题,在纸张有考试组织者检测考试者学习情况而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题。也可以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地理试卷分析(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本次八年级地理期中考试由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从试题内容看,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突出,符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试题覆盖面广,题目难、易比例恰当。
一、试卷的总体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由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题型组成。考查内容是八年级下册除长江沿江地带以外的内容。
(二)试卷的特点——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答题情况
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出错较多的题2题、9题,属于审题不清,温带看成温度带;天山南北两侧地形区,写成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这一题考查的都是地理基础知识。
2、选择题答题情况
单选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出错比较多的是9题、12题、13题、20题。重点考查学生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总体上反映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记忆不够准确。
3、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综合题共4大题,40分。主要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图、黄土高原地形图。从学生的答题看,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薄弱,低分率偏高也主要就是由读图这方面造成的。尤其第4题,虽然教师在讲黄土高原时曾经讲过,由于超范围老师没让复习,许多学生对此印象不深,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大多数学生都是错误一片,甚是可惜,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必备的运用地图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如第4题黄土高原地形图学生得分不高。第1题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虽是简答题,但如果脑中有图的话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一、讲什么?
1、讲“审题”讲'审题'首先要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在高考中,学生在答综合题时,还没有看出考题的命题意图就急匆匆地开始答题,结果答非所问,成绩不理想。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平常教学中进行审题的训练。
(1)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审题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
(2)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一审,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二审,定解答对象;三审,定限制条件;四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
2、注重讲“思路”和“方法”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要结合题型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1)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将表述不科学的错误题枝排除掉,另外还可根据具体题目要求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2)综合题种类齐,数量多,注重考查学生动手(绘图)、动脑(计算、想象)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多,综合程度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在讲评试卷时,必须给学生讲清解题的基本流程。
第一,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①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包括材料本身、注解、图表及一切文字说明,任何一项不可遗漏。②仔细分析题问,准确把握题问的要求;根据题问的要求分析材料,并将其回归到教材系统和教师的教学中去,找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③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表达。
第二,读图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①仔细观察地理图表,正确把握图表类型,弄懂图表的主题内容,挖掘其隐藏的已知条件。②根据题问的要求,正确、有效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③概括提炼,归纳整理,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表述。
3、讲“误区”讲评时,教师要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例,有理论,有实际地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求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
4、讲“拓展”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知识层面。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到若干相近相关的彼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进而保证取得最佳效果。
5、讲“规范”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表达语言的要点化、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少过失性失误。具体要求有:要点全面、层次分明,有条理、分要点;表述完整、逻辑清晰:因→果、大→小、前→后、总→分;语言规范、言简意赅: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用地理术语、少举例、少形容;填图准确、作图规范:填图字迹工整到位,绘图准确、规范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如麻痹大意、看错题目和设问、书写潦草、卷面差、答非所问等。
二、谁来讲?
试卷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切忌教师一言堂。要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课后巩固阶段:注重试卷反馈和评后反思,实现锦上添花
这一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答题规范。试卷讲评后,我们找出最好和最差的试卷,让学生展览参观,目的是培养学生答题必须规范的良好习惯。答题规范其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精炼,书写规范,恰当使用地理术语。”就综合题来说,作答时应把握答案的方向,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完整性、逻辑性,避免失分。一是要求学生用精炼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二是要不说废话,不离题。试卷讲评完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已的试卷“规范”上的得与失,充分把握自己的“不规范”之处,提高学生对解题规范性的认识,提高在以后的考试中的得分率。
(3)关注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课堂讲评是面向全体的,尽管教师讲评得很细,不免有个别学生掌握不了,所以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4)整理知识反思成长。大多数学生的毛病,往往是课堂上记住了,弄懂了,课后又忘记了,下次练习或考试又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试卷讲评完毕后,我们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错题,真正理解解题的思路。同时,还要要告戒学生不要把考过的试卷束之高搁或丢之弃之,而应督促学生整理语言知识笔记,建立起自己的错题档案和题库,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提高学习效率。
一、考试范围:
本次考试的范围是区域地理必修三第一章至第五章及地球与地图。
二、试卷分析:
这份试卷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25个小题,综合题3题,附加题一个。大部分基础题,一部分为综合型的题目,难度中等。
三、整体分析
(一)重基础,题灵活
本份试卷单选题占5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教材上和练习册以及历年的高考试题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多变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50多分,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省区轮廓”到“中国的地形”、从“中国气候”到“世界区域”、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选题:第1、2、3、4、5、6、23、25等小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答题情况不是很好。要求学生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特别强调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第3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综合性较强。第7、8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没有记住各区轮廓、山脉、地形区等自然地理背景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
(二)读图分析题:第27小题是综合分析判读题。尽管这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中国区域题,长三角和辽东半岛,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大多数同学出错,不能区分区域位置。第28题黄土高原上山西晋祠大米,优势的区位条件,品牌效应,以及参加合作社的益处,但大多数同还是出现了错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具体来看,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掌握不牢固。
2、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的内在联系,如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道题,把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等联系到一起就可以解决,但学生做不到把这些点联系到一起。
3、部分学生对综合题掌握不好,主要是读图、识图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形成。而且随意性强,想到哪写到哪。
4、部分学生考试态度不端正,书写不整齐,卷面中出现“怎么说呢”,“哎”等字样。
今后改进教学的措施: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过好教材关,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盯背严抓,加大课前检查力度、并在课后设置背诵清单。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试题落点一般都能在教材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所以我们应关注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基本原理、规律。联系实际,灵活应用。用已学的旧知识解决新的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重视教材中图片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各地理要素特征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严格要求学生书写,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把平时作业当考卷作答,过好书写关。
重现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试卷中的文字、数字、图表、地图、设问、暗示都是信息,审题不清和有效信息提取不准都是考试大忌。
多做练习,在联系中加以巩固。
一、试题评价
(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纲要;评价内容:命题材料选择、试卷结构、题型设计、能力点分布、三维目标的体现、分值分布、试题难易比例等。)
1、这份试卷题量比较适中,按照满分1000分来配置。其中选择题占30%,连线题占10%,读图题占60%。试题内容覆盖面比较广,地形、气候、人口、国家、山川河流、常识性的地理世界之最等知识点均有涉及,重点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记忆能力,但是对经济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如农矿产品、工农业发展状况(仅15题和连线题中有一个问题,共2分),没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型题目。
2、读图题所占比重过大,填图的部分内容要求过高,难度偏大,如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德拉肯斯山脉,高中生也未必能记住,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可以要求学生在后面的《美国》一节中去记忆。
第1题,所给答案错误,最高的高原应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湘教版教参中认为是南极高原)。
第11题是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超出了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
3、连线题的设计应改进,五条线交织,被1000多学生画的花样百出,所有的阅卷老师都怕改这样的题,宁愿改10个选择题,也不愿改这个5分的题。建议把前面的选项标上括号,后面的选项标上代号,然后要求学生把代号填进括号,教师看代号改就轻松多了。
二、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要求:抽样调查,归类整理,列出现象,分析原因。)
单项选择题的第1题:题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高”字上的,就选择了A、青藏高原;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大”字上的,就选了B、巴西高原。阅卷教师是按B选项来判卷的,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被扣去了一分。
单项选择题的第4题:有些同学把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多瑙河”与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弄混了,选择了答案C。
填图题的第1题:填写德拉肯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尼日尔河、赞比西河,正确率很低,原因是对地图记忆不够全面。
三、反思与建议
(针对典型错误分析,做出教学反思,并提出教学建议。)
1、重视对地图中地理事物的记忆。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熟记基础知识。
3、注意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到理解透彻,记忆熟练。
4、强化填图练习。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份试题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次科学试题编拟内容能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题量适中,难易适当,考查内容分布全面合理。
试题由四大部分组成,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第二部连线题共2小题,共10分,第三部分为读图题共5小题,共36分,第四部分为阅读材料题,共24分。
本次试题总的来说,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全,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注重对图形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成绩统计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三、逐题分析
1、第一题单项选择满分30分,题的覆盖面广,学生得分率偏低,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考察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错误较多,有个同学不认真思考就答。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2、第二题连线题满分10分,得分率较低。考察各洲的主要国家及首都。有个别同学右边连线,左面没连,有一部同学出现知识混淆错误,今后应加强练习。3、第三题读图题题满分36分,得分率较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填图能力。五个图复习时都练到了。可是,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填上来。
4、第四题阅读材料题满分24分,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同学都能20分左右,少部分同学阅读能力偏低,得分偏低,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四、综合分析
(一)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平时练习多注重读图练习,其中单项选择练习较少,是得分较少的原因。
2、读图练习全面,虽然部分学生粗心大意,失了分。但相对以前有所提高。
(二)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概念模糊。
北极地区与北极点部分。
(2)读图不仔细,判断失误。
第4题(2)括号内非常清楚地写着(陆地/海洋)任选其一,可有的同学却自己造答案。
(3)错别字现象仍然存在。
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现象在有些同学中仍然存在。如“太平洋”写成“太平阳”;“伊朗”写成“伊郎”等等。
(三)、总体改进措施
(1)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的教育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避免只灌输结论,“填鸭式”教学。
(2)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基础原理的理解
根据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多需记忆,而理解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往往又分解在不同的章节中。
(3)注重能力训练及培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针对这些思维多训练,让学生多做自我归纳总结。
(1)加强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各班考试成绩基本情况统计:
(略)
二、试卷分析:
㈠、基础知识部分。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地球的知识,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等知识学生基本上都能很好的掌握。
存在问题:
1、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基本概念的表述不精准;知识混淆。如:最大的洋写成海洋,五种基本地形的区别、不同的世界之最等。
2、部分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较差。
3、书写。不少学生书写马虎,须加强。
㈡、能力考查部分。
主要考察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图表的识读等。90%学生都掌握较好。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经纬网图的判读:如何判读并写出某地的经度、纬度,如何依据经纬度判读某地所处的半球、低、中、高纬度,如何利用经纬线定向等。
2、地形图的判读: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区分山地不同部位的名称等,部分学生还理解不够,运用能力不强。
今后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课改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学生能展示出来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准备去展示,充当好学生预习、展示的助手。
2、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展示都应该在清晰展示结论时更应注重介绍得到结论的方法、思路。切忌让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
3、教师的每一堂课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如教师形象、语言、课堂设计、教学准备(课件、教具、学案等)等,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一样去对待。
4、加强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书写习惯。
5、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
6、教学中应强化练习。
7、注重培优补差工作,扩大优秀面,加强学生。
一、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对学生的总体发展以及能力的培养有利的方面:
试题多以图片形式出题,让学生看图答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时事为材料考查地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表明了学习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材料题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题多以填图的形式出题,为学生树立了一种学习地理识别地图是多么重要的理念,也为其提供了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提供了学习的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二、试卷的特点(指出试题的优劣之处):
优点:适应了学生的整体能力,切合课本,巩固了基础知识;点面结合,重点知识考查还算齐全;题型多样;多以图片形式出现,生动形象,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发展的特点。
缺点:缺少发散性题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现阶段青少年处在思维活跃阶段,应注重培养他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的能力。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地理思维,使他们有自己独立独特的思想。我认为这种能力对学生非常的重要,这样一方面教给了学生该有的知识储备即“鱼”,另一方面教给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即“渔”。从而给了他们可以独立行走的拐杖,既考虑了现阶段又考虑了学生长远的发展,符合了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和理念,而此份题仅仅是对故有知识的一种考查,学生做完之后我认为仅仅是对现阶段知识的复习而已,并没有任何太大的收获!
三、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落实外,更应注意学习地理,地图的重要性,应注重引导学生识别地图,将重要的地理事物等放在地图进行落实,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识记地理的难度!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多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从地理角度总结一些相关的问题!再者,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具体的地理知识应联系现实中的一些相关的实际现象和时事,比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回归现实,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自己想办法,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不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做一个关心社会,关心祖国,热爱生活,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有志少年,做一个21世纪真正的青少年!
四、教学中的不足(不要只说学生,关键是找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次希望学生总结出我所想要的,可是往往不如人意,我就只能自己说出,一方面或许我引导的不够好,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此课较懈怠,课上不动脑思考,不太配合老师!总的来说,还是课上的不够精彩,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五、改进方法和今后的打算。
今后在方法上应注意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设计上多注意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全面长远的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有用之才。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将尽心尽力,竭尽所能,不负所托,努力改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