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丰碑》教案【优秀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听听?
3.读了这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
老师要交给同学们两个任务,愿意接受吗?(将原来的自学提示改为交任务,学生兴趣更浓厚,课堂更富有生趣。)生:愿意!
师:任务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任务二: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自学,师巡视。
2、检查自学:
生纷纷举起手。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完成了任务,老师检查一下完成得怎么样?
(屏显生字词。)抽生认读。(生把倚靠读成了依靠,生一片哗然。)
师示意暂停,说:同学们心里都很着急,你能再读一次吗?
这一次,生读对了,生一片掌声。
师:请评价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开始读错了一个词。
生:声音有点小。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得很认真,给他指出了缺点。请想一想,怎样说他才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生:要先肯定他的优点。
师点头:说得真好!你来试试!
生:他敢站起来读说明他很大胆,而且读对了大多数词语,很不错!
生:他把"晶莹"读准了,真了不起!
师:是啊,同学们,先指出优点再来说不足,这样被评价的。同学才会乐意接受。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这是说话的艺术。
生齐读生字词。
师有什么地方要给同学们提个醒吗?比如提醒注意哪个字音,或者哪个字?
生纷纷站起来说出字音和字形的难点。
师:第一个任务孩子们完成得很棒!老师要检查第二个任务。
生纷纷举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死的事。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意见。我认为是"让棉衣"而不是"发棉衣"。因为作为军需处长肯定有机会穿上棉衣,只是他舍己为人,把自己的棉衣给了其他战士,所以应该是"让"
生纷纷附和:对呀!
师问回答问题的同学:你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3、自学质疑
同学们刚才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老师要再一次考验同学们,有一个更大的任务要同学们完成,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这一次的任务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作上记号。然后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组长做好记录,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师巡视。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
(先理解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探究活动
如果为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上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请大家给我提提意见。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丰碑》教学设计
一、配乐导入 。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后读题
2、学生借助学习网站中“忆海畅游”网页自由选择浏览一下图片、录象或文字资料,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今天的孩子不容易理解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量,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浏览,对于理解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扫清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同时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这个环节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在读中获取的信息内容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 。
1、师: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再读课文,在文章开始和结尾处找出两个带问号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在初读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有关句子,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师生合作读句子,把老师放在了学习的合作者的位置上,是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队伍有没有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浏览网页。
4、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8、学生进入“自学天地”自由复制粘贴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并思考将军为什么发怒?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两个自然段的借助网页自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本环节教学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动情地去学习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小组学习,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体现了师生、生生、人机的多项互动。]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碑吗?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纪念物的石头。军需处长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时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师:对,我们的军队中有这样关心战士的将军,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有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战士们,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呢?
[学生通过近一节课的学习、体会,对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充满了敬意,对于理解“丰碑”的含义自然是水到渠成。让他们书写题词,也使他们积淀的感情得以宣泄,同时也将写的练习落到了实处;交流题词,则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给学生们进入教师提供的网站自由浏览的时间,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并且习惯使用这种工具。]
板书设计 :
22、丰碑
军
需
处 将军:怒 愣
长
小语第十册22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
三、教学难点 :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文中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a。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认读生字词。
b。解词
c。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e。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
a。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三。作业
如果为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a。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习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习,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习,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 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 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通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
生:小组交流填空 (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
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学习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的情景,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析题:
同学谈了许多,但我们可以归纳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导入。课件)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多媒体。课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课文怎样描述的?
A、画出重点词: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将军思索什么,疑虑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2、抓住重点段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2)将军为什么楞了一下?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向前走去说明了什么?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看。课件感知当时的情景,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这些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你知道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将军知道吗?他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心情怎样?(用。课件联系有关句子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郎读,读出将军的感受。
(4)当将军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学生回答后听课文录音,感受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军礼的庄严,感悟无比崇敬之情。(见。课件)
(5)理解“丰碑”的含义。
——联系13段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呼应开头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丰碑的本义和比喻义,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将军和战士及我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座丰碑。
(6)假如让你为这位军需处长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会怎样设计这个碑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这为军需处长在心中画一座碑吧!(放。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描述后出示。课件中设计的碑。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且受到鼓舞,因此为充满胜利的信心为步伐坚定。
(2)看。课件,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战士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体会这个信心是军需处长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带来的。回答了将军最出的疑问。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
军需处长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将军最初的疑问,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词语搭配。
四、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括号里。
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 )
五、联系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打“√”。
1.“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1)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2)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2.课题“丰碑”的含义是:
(1)高大的碑。( )
(2)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
(3)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
六、阅读片断,按要求做题。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解释下列词语。
镇定:
安详:
2.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画“√”,不是比喻句的画(×)
(1)萤火虫尾部的一粒发光的东西,好像挂着灯笼一样。
(2)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3.填空。
老战士倚*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说明他;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说明他;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表现他。
答案:
一、队伍、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冻僵、倚*、光秃秃、塑像、豹子、覆盖、晶莹
二、
三、
四、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需、座)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怒)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突、击)
五、1.(3)2.(2)
六、1.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的意思。安详:从容不迫,镇静的意思。
2.(1)(√)(2)(×)
3.十分疲劳,想歇息一下;对遇到严寒折磨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不慌不忙,十分镇定;一心为了别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黑七
那一年我从军校毕业,分到铁道兵某部当排长,当时跟着工程车到团部接我的就是黑七。
黑七是云南大理人,因为脸黑,又是七班班长,所以大家给他取了这么个外号。在我们连,班、排长们都爱跟黑七开玩笑,只要黑七在场,一定言必称“黑”,并推而广之,凡是“黑”的谐音,也都拿来,向别人介绍黑七,会说“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某班长”。弟兄们还喜欢把“瞎说”叫“黑说”,“乱来”叫“黑来”,打牌时出错牌了,叫“黑出”;馒头蒸得稍微黄一点,也牵强附会说“炊事班你们简直‘黑整’,这种‘黑不溜秋’的玩艺也敢端上来?”黑七对此从来不恼,总是憨厚地笑笑。有时还打趣说,你们都是“黑社会”,满口“黑话”!
上任不久,我们奉命到山东修建兖石铁路,我们排的任务是建“老猫沟中桥”。
那天我们开始放炮,尽管事前进行了培训,但爆破时还是出了点意外,一共是多少炮,记不清了,炮声静下来时,我们发现少了一两炮。是一炮还是两炮?谁都没有把握。负责指导的营部技术员让我们等等。过了一会,“轰”地一声巨响,果然冒出一炮!还有没有?大伙的心悬着。足足又等了一支烟工夫,再没有动静了。我前思后想总觉不放心,就鼓起勇气说,大伙别动,我先上去看看。实际上当时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据战友后来说,我的声音在颤抖。就在这时,一只手臂挡住了我,是黑七。“排长,我来。我在家放过炮,有经验。”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东西交给我,冲我一笑,猫着腰向禁区跑过去。
很快,他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大伙的心都提了起来,谁也不敢大声喘气。突然,“轰”!又是一声巨响,这声音不啻晴天霹雳,大伙儿的脸都白了。我领着头向禁区跑,眼泪外涌。就在这时,硝烟中冒出了黑七,黑红的脸上,露出一口雪白的大牙,这家伙,龇着牙乐呢。气得我破涕为笑,捅了他一拳!
原来真有一门哑炮,是引线中途灭了。这胆大妄为的家伙,竟重新点燃引线,可真够玄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交给我的,是他当月的津贴费和一封没写完的家信。而他入伍前,压根儿就没摸过***炸药!
晚上,我叫上几个班长,第一次违反军规,偷偷躲在帐篷里喝酒,硬逼着黑七给我们几个“压惊”。我们异口同声说:“黑七啊,哥儿们让你给‘黑(吓)’死了!”
阅读提示:
短文先写黑七憨厚的个性,再写他怎样只身冲向禁区去排除哑炮。你喜欢这个铁道兵战士吗?喜欢他什么?
牵强附会:勉强把两件没有关系的事拉在一起。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挤油
我上小学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里四面进风,学生们就常常冻了手脚。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了。铃声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站在教室前,踩跺脚,脚暖了,就沿墙根一字排开,中间站个大个,两边人数相等,一齐往中间挤,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米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
那时做老师的并不反对我们这一活动。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不小,冬天戴着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檐皱皱巴巴。他教我学小数时,把 0.24该成零点二十四,是过了一天又让我们读作0.24的。他常*墙根一站,两手向自己一挥,“来”,学生们便一拥而上,好像总是挤不动地,上课铃一响,他猛地抽身而去,学生们便倒成一片。
语文老师是上了年纪的,姓余,面黑,不苟言笑,据说私塾底子厚实。他当然不挤油了,总是提前走进教室,写一些成语要我们抄背,诸如“爱屋及乌”、“入木三分”之类。开课前总先提问题,我们最怕的就是头十分钟,回答不出来,他就会拿眼瞪着你,半天说一句;“挤油的劲呢?站着!”
那时学生穿的小袄都是自家纺的棉布,粗糙,易坏,在凹凸不平的黄土墙上磨不了多久,就会露出黑黄的棉絮,回家总少不了挨骂:“又在墙上磨痒痒了。”呵斥好像并没有减少了挤油的次数,孩子快乐起来的时候,什么都敢忘记。
这是我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
阅读提示:
作者记叙了自己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挤油”。语言朴实、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上课性质:社渚区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上课时间:1999/12/30
溧阳市周城中心小学五(5)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 高大2 容貌美3 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
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 碑
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要写得正确美观)
bei lie xi yi
丰( ) 恶( ) ( )击 ( )靠
bao run fu
( )子 ( )湿 ( )盖
二、回忆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环境 ( )的战斗
( )的考验 ( )的丰碑
三、按要求完成填空: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B:自己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可能_________。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2、学生借助学习网站中“忆海畅游”网页自由选择浏览一下图片、录象或文字资料,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三、再读课文 。
1、师: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再读课文,在文章开始和结尾处找出两个带问号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队伍有没有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浏览网页。
4、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8、学生进入“自学天地”自由复制粘贴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并思考将军为什么发怒?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碑吗?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纪念物的石头。军需处长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时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师:对,我们的军队中有这样关心战士的将军,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有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战士们,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呢?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