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最新4篇,仅供借鉴。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关键词:李清照 相思 模式 以愁纡相思
Abstract:LiQingzhao is the wanyue ancestress .The
typical writing technique is expressionof emotion and ideas in rather indirect manner in all of her lyrics which she wrote about the sorrow iof parting in boudoir ,lovesickness of her hometown and her lover and the hate of her country. The mode of her melancholy sending lovesickness embodies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In writing,she not only endowed melancholy and lovesickness with leg and foot, figure ,size and weight, but also compared the lovesickness to the baby to bring it up .Her lyrics works are absolute magic and simply astounding.
Key words:LiQing zhao;lovesickness;mode;
sending lovesickness in melancholy
由于李清照的特殊遭遇,她创作了大量以离情别恨为主旨的词作。高宅曾诗云:“狂名近代无人识,愁绝千秋李易安”关于李清照的离情别恨和她的愁,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做过专题研究,今天我只是浅谈其中一点。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胡云翼曾说过:李清照最会写相思之情,她不但运用词句很巧妙,而且最长于创造新词。而我觉得李清照的词作可谓把这两位的观点综合体现到了极致,她通过愁来委婉迂曲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使其成为婉约派最经典的代表。下面我就易安寄托相思的第三种模式――以愁纡相思,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赋愁动感,相思长脚 易安的《一剪梅》可谓一首写离情别绪的上乘佳作。词的上片写离别后,望鸿雁、期锦书,然而“飞云过尽,归鸿无信”(晏几道 思远人),她凄怆抑郁。下片写到离别后词人相思之情的难堪和无法排解。词中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也想到了和她心心相印的爱人,可见两人“爱得深”,词人“思得切”,思而难遇,故“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虽竭力控制自己,努力排解这相思之苦,但这相思却似有脚,能上能下,动感十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句不露“相思”,却把相思之苦写得形象生动,由“思”而“愁”,以“愁”纡“思”,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愁可抱怀,相思如婴 如果说在《一剪梅》中,易安的相思刚长出腿脚,那么,在《蝶恋花•独抱浓愁无好梦》中,她的相思却已成长如婴,被词人温柔的抱入怀中。词云:“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眠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此词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盎然生机,正是赏花赋诗的好时节,可心上人却远离词人不能一起赋诗畅谈,词人伤心落泪,乐景哀写,表现出了她对丈夫深情的思念;可词人闺房独守,被这相思之苦所役,愁绪万千,夜不能眠,面对这怎么都挥之不走的相思,怎么办?罢!罢!罢!词人索性把它如婴儿一样,抱入怀中起床去修剪灯花,来消磨时光,聊以。至此我们对易安的相思之情深深感染,禁不住潸然泪下!
以愁喻己,相思成人 在以梅寄相思时,易安曾以梅自喻,可在以愁纡思中,她又把自己喻作愁的化身。在《念奴娇》下片中,词人云“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此词上片融情入景,反映女主人落寞、抑郁烦闷,以酒浇愁;下片表现了词人欲睡不能、欲卧难安、愁闷之致,只好起来仔细看看天气,决定自己是否去踏春。“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包含在这六个字之中。词人以愁人自喻,却不提愁因“相思”而生,婉转含蓄,仅六个字,不知包含了词人多少无奈,凄楚的情思。至此,易安的相思已经从婴儿长大成人。由此足见,易安对爱情追求是多么执着!对丈夫的相思是多么炙烈!
赋愁身材,相思可观 “独抱浓愁无好梦”,“不许愁人不起”起来又怎样呢?还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全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意绪。首句点出“愁”来,末句指出愁的结果――瘦。而这“愁”与“瘦”均是离别相思而致,但作者把它藏在东篱把酒赏梅和彻夜孤枕空帐的形象背后,只是寥寥几笔,便赋愁以身材,使相思有了直接可观可瞻的具体形象。这一表现手法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体现的最为极致。词云:“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百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词上阕写词人的慵懒,满腹心事,日来消瘦的情景,不著“离别”二字,然词含别意,语透离情,婉转迂曲;下阕写别后相思,却不著一“思”字,以愁纡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由慵到瘦,由瘦到愁。“瘦”因离别销魂而致;“愁”因别后相思而生。步步深入,层层开掘,至尾悟然:这一切由相思所致。真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哎!愁上加愁。
赋愁尺寸,相思可量 易安的离愁如此凝重,那它到底有几许呢?这一问题她在《点绛唇》中答曰:“柔肠一寸愁千缕”。词云:“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此词上片写词人深闺愁浓,哀怜春光流逝;下片写词人倚阑凝望,但情侣未归的怅惘。此词开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统领全词,下面是一问一答,至词尾方悟,原来是词人惜春伤离,心念情侣所致。可谓: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除。在此,易安不仅赋予愁尺寸,而且使寸寸柔肠里都涵藏着千千思,可谓又一首以愁纡相思的佳作。
赋愁分量,相思可搬 以上六首词作均是表达词人因对心上人的相思才引起万千愁思。下面再看三首南渡后因思国怀乡而起的无限愁绪。且这三首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第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作于1135年3月,浙江金华。词人历经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之苦,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肺腑之言写下此词。全词血泪交织,令人不堪卒读。此词首句写景,情含景中,二句写情,情景交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抒胸臆。爱人突逝,给词人以致命的打击。词人痛苦绝望,孤单无告,得不到怜悯和慰藉,未开口说话,泪水已夺眶而出。换头一转,写词人想对景遣愁,泛舟游双溪,然而这只是一种开解自己的想法而已,结果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仍是词人一个人独坐闺房,独抱浓愁罢了。“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苦不堪,连小船也载不动了,沈祖《宋词赏析》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愁变成随水而逝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又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到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车小车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上了。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把愁从眉头移到心头,又从心头移到眉头,能上能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蝶恋花》中又把愁抱在怀中(独抱浓愁无好梦);在《点绛唇》中又赋“愁”以尺寸(柔肠一寸愁千缕),如此浓重的愁绪,词人无奈,很想释怀,于是想到不如把它搬到船上,无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还是不能释怀,这可愁煞了词人,发出无奈的悲叹:“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宋灭亡,丈夫病势,易安避乱江浙,寄居异乡,三更兼听雨打芭蕉的凄][厉声响,孤独忧伤,令人难耐。思国怀乡之情益加浓重,于是写下了这首传神之作《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此词最后一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自称北人,足见易安对故国乡关爱之深、思之切,时时不忘靖康耻的爱国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词人发自肺腑的痛吟。一个历经人世间国破、家亡、夫丧,尝尽人间流离飘零之苦的纤纤弱女,怎堪承受如此浓重的愁绪,看到以上的种种浓愁,我们禁不住也要疾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何况词人自己呢?
婉转迂曲是易安词作的标志,从以上几首以写愁委婉表相思的词作上,不难看到。这几首有寄相思于人的,有寄相思于家的,有寄相思于国的,但词人均不著“相思”二字,且不论赋予愁和相思以腿脚、以身材、以尺寸、以分量也好,还是把相思比作婴儿、以致长大成人也好,却均以“愁”委婉纡曲来表情达意。正如: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
总之,易安不论是“以梅寄相思”,“以酒醉相思”,还是“以愁纡相思”;更不论是南渡前寄相思于人,还是南渡后寄相思于家、于国,字里行间都包含着那道不尽的相思苦。易安主张词应自我表现,胡品清曾说:“她籍爱歌颂自己,而不是歌颂她爱的对象”。从易安的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对此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闾苍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及也”。是啊!作为宰相之媳,太守夫人,作为封建贵族的代表,却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敢言”,把自己的相思之苦裸地现于读者,与其代表的阶层所提倡的封建礼教背道而驰,这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大嘲讽,也是词人本身反叛精神和进步思想的彰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没有一定的真情实感,词人也写不出这震撼中国文坛近千年的名篇佳句。正可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读易安之词,我们可读出她一生的悲欢离合,一生的心情意绪和那无尽的相思,犹如其自传一样。正可谓:品易安之词,词中有思;味易安之苦,苦嵌词中。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2]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 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放,文章挥洒畅达。他的诗文被后人编为《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等。
苏轼一生坎坷,却仍不忘对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作为一个文学家,苏轼的家训多为诗文、书信形式。在晚年所写的《并寄诸子侄》一诗中,苏轼勉励子侄们努力学习,勤读诗书,莫做腹中空空、不学无术的人。同时,教育他们学习耕织,自食其力。苏轼还希望后代像他一样,以写出“昭世”文字为己任。
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却走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度己门户有把慈,不恨居邻无二仲。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蹈破瓮。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岂惟万一许生还,尚恐九十烦珍从。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昭世,粪土腐余何足梦。
与他自己豪放刚直的性格相一致,风节的教育也是苏轼家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侄子的信中,他说“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谈到被贬海南,过着“饮食百物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时,仍然表示“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苏轼的确如此,即使是屡次遭贬,仍然特立独行,宁折不弯,这就是苏轼的风格,他要求子孙们像他一样秉持信念,“不改其度”。
在许多诗文中,苏轼还注意向弟弟苏辙和晚辈们传授做学问的心得。他要他们多读史书,从中得到教益 ;他要他们为学不要“趋时”,不要将读书只作为取得功名的手段,“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
苏轼对家人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元v四年(1089)八月,其弟苏辙(字子由)受朝廷委派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诗中写道:
云海相望寄此生,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R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一。“窗”见证勤学苦读
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窗”体现丰富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
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在苏轼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坐在窗前梳妆打扮的王弗。曾经耳鬓厮磨,如今阴阳两隔!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撕心裂肺呢?再看贺铸,面对故居和新坟,回忆妻子生前的温情细节(挑灯、夜补衣)。一个“听”,一个“谁复”,何等的哀婉凄绝!
三。“窗”象征博怀
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有胸怀博大,才敢打开窗户,吞吐日月。北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按常理,大江是不可开窗放入的,但是,开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天之浪,恍如向窗奔腾而来。这正表现了曾公亮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这与清代学者朱彝尊的对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何其的相似!
四。“窗”代表精神家园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钱钟书在散文《窗》中也说“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通过窗,窗内的主体精神和窗外的客观物象完成了水融。
这里不得不谈到陶渊明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倚南窗看到了白云出山,飞鸟投林。他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而且“倚南窗以寄傲”与“审容膝之易安”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陶渊明曾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五。“窗”比喻阴谋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