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 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端午习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
莆田有句俗话: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服等……
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习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三. 研读与赏析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 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②不确定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③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高邮络子的风俗
3、 研读“高邮鸭蛋”这一部分
a. 指名朗读,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明确:①多为双黄蛋②质细而油多
b. 同桌互动讨论:作者写了高邮鸭蛋的特点,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挑鸭蛋②吃鸭蛋③玩鸭蛋(结合学生的童年生活,体验童年时代的乐趣)
四. 质疑探究
1、 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教师明确: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家乡的怀念,为家乡自豪。而高邮的鸭蛋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写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既是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2、 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课后练习题二,体味语言特色
明确:平淡而有味——(亲切自然)“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是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平淡有味给人以亲切自然,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胜。
五. 小结: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惊涛骇浪,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头,那这样的生活也就赋予了平淡的诗意。现如今的社会,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简单的生活美,学会热爱我们的生活。
六. 布置作业
1、 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
2、 完成字词练习
七. 链接材料:老舍的《七律·端午》
七律·端午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附:板书设计
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特点:多为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乐趣: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2、端午节的起源:
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各族英雄人物的说法也较盛行,这里面包括替父报仇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威震西域的伏波将军马援、反对朱棣篡位的谏臣刘景、岁暮捉鬼的钟馗、忠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另有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汤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思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播放幻灯片。让同学们说说幻灯片上显示的是哪个节日的活动、物品,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说说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不过今天我们就来看鸭蛋,有人会说鸭蛋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鸭蛋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玩鸭蛋的。
二、明确本课课文学习的目标。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单概括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文中哪几小节写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赞美,自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过的节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结:社会现状----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要珍视传统文化
五、师生交流小结
谈谈通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不足?
读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读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者经历。
一、自学
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
二、量学
1、字词
门槛( ) 籍贯( ) 腌蛋( ) 门楣( ) 苋菜( )
络子( ) 车胤( ) 囊( )萤映雪 城隍( )庙
大襟( )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2、汪曾祺:江苏 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 》、《 》。著有散文集《 》。
3、思考回答: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
三、导学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四、用学品读(2、3)段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2、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五、测学
1、注音或写汉字
Xiàn( )菜 门méi( ) 车yìn( ) 城huáng( ) 庙
náng[]( )莹映雪 肃( )然起敬 络( )子 腌( )蛋
大襟( )
2、“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是唐代诗人 《 》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也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些疏远,因为他们缺乏认知传统文化的机会,也就少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情趣,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号召他们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韵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导入——朗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理思路——品鸭蛋——赏语言——谈体验
课前学生预习:
1、自我朗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答: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懂得真多。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多媒体出示诗歌)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端午节)
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香蛋,赛龙舟……)(多媒体出示风俗图片)
3、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看看作者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咂摸出怎样的生活情趣。
意图:在对传统节日的回忆中走入文本,感受民间文化习俗。
二、走近作者(学生课外搜集作者资料,课堂展示,教师多媒体补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读文本,理思路。
1、自由有声朗读课文,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播放示范朗读)
2、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试试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意图: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
四、读文本,品“鸭蛋”。
1、齐读课文2、3段,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文内容,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浓浓的爱乡之情)
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五、读文本,忆童年。
思考探究: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写挂鸭蛋络子)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思考:家乡的端午除了吃鸭蛋、挂鸭蛋络子之外,还有哪些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呢?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小结:课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意图: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六、读文本,赏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探究课后练习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
七、思热点,谈体验。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
小组合作探究: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且在2009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你对此有何看法?(根据上课了解到: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根本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出示网友们的评论: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同学们都沉默了,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或是透过自己的微博,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示例:网友“端午的眼泪”刷微博:我们的端午被“端”走了。
学生写,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展示学生成果)
同学们,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我们要学会保护、宣传我们的文化传统,比如对联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我出下联同学们拟写上联。(教师巡视、展示学生成果。)
下联:话端午,品高邮鸭蛋乡情意浓。
示例:赏中秋,喝马洪老酒故土难离。
庆新春,尝罗坊湖藕喜气洋洋。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八、小结全文
《端午的鸭蛋》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也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九、布置作业
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月圆话中秋》来谈谈你的中秋情思……
教学目标
1、识记“粽子、苋菜”等生字词,理解“与有荣焉、囊萤映雪”等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意识到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起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找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腌鸭蛋( ) 籍贯( )车胤( )门楣( )粽子( )避邪( )苋菜( ) 门槛( ) 蝎子(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 城隍庙(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
莫名其妙: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高邮鸭蛋有何特点?
写吃鸭蛋时还写了哪些内容?把里面你认为最有趣的小片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展示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段,找出体现鸭蛋特点的语句,并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从‘ ’、‘ ’等词,我读出了作者的 之情”为句式说说家乡的鸭蛋,品品作者的感情。
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3. 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么?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 总结课文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1.话佳节。(课件显示)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好好保护传统节日。
2.“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每年吸引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端午节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00年之久。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曾经深入人心的节日表现形式,随着洋节的侵入已经渐渐淡化了,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端午节?
(意图: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过渡: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那么人们在为拯救传统节做了些什么呢?
布置作业
1.阅读沈从文的《端午日》、陈白尘的《龙舟竞渡话端阳》,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2. 动笔写一写你最难忘的有关过节(不一定是端午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