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静女》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

依据语文教学新课标。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整合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每节课的教学中能够做到合理安排、认真组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生为主,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分属一、二层次,在语文学习上差距不是很明显。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也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作为受教育者,容易进入客体意识,所以要重点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认识水平上,高一的学生能运用头脑,对感性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较贴近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老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方式及手段: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通过提问及讨论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方面,所以我通过不断地思考以及向其他教师请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和“其”、“有”的用法。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课堂上采取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勾连和对比,让学生在深入掌握本课知识的同时,对《诗经》中其它知识也有整体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

1、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这句话说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心态、心境,不管身体多么劳累,人类总要诗意地栖居,就像我们的祖先,虽然生活艰辛,确能够诗意地生活,以歌舞为伴,从而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导出《诗经》后,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完成对《诗经》知识的复习。学生需要掌握的《诗经》知识包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3、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从而引出学生初中时期学过的《诗经》中的爱情诗:从《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诗歌的重要载体,《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之后通过对同学的提问让同学回答出初中时学过的《关雎》和《兼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同学齐读: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子 好 逑……——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至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二)预习检测:《静女》中重点字词的解析俟:(sì )等待。 娈(luán ):美好。 怿(ì):喜爱。 荑(tí ):茅草芽。 洵(xún ):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三)文本解析

1、文意疏通: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提问完成对文意的疏通。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候。城隅:城上的角楼。爱:隐藏,遮掩。见:出现。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美好。彤管:红色的管箫。管,也有人说是茅草。有:形容词词头。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喜爱。归荑:赠送荑草。洵:的确,确实。匪:通“非”。贻:赠送。

(2)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2、对全诗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实现。以谁的角度写? 青年男子在什么环境下所写? 苦苦等待的时刻写出什么情感? 互相倾心采用什么手法? “赋”

3、分节对文本解析:(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请同学为这一小节加小标题:男子赠物思考:在等不到情人的时候, 《氓》 和《静女》中主人公的反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从中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态度怎样?由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同是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 关于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一次:彤管 说怿女美 外在美第二次:荑草 洵美且异 内涵美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延伸: 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搔首踟蹰 憨厚、可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 真诚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5)请同学齐读《诗经》中其它的爱情诗,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整体的感知。《诗经》爱情诗集锦:

诗经·国风·周南·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6)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总结,请同学齐读。《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主要采取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实现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很好,所以我也感到非常欣慰。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逐层深入的教学法,同时非常注意前后知识的勾连,让同学们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彻底、有效的掌握。

回顾我的这节课,优点主要是:1、板书设计精当。2、教学环节紧凑、完整。3、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4、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比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和分析,急于敢教学进度。以后一定要克服这样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讲好每一堂课!

《静女》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5、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感受《静女》表现的感情以及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三、教学难点

1、《诗经》的艺术特色。

2、《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种主要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爱情的古老诗歌——《静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温故知新——《诗经》

师:上课前,老师有叫同学们预习课文。那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静女》是出自哪里的?

生:《诗经》。

师: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诗经》,现在一起来复习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内容分类:“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两者统称为“诗经六义”。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三)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矫正读音,播放课文录音。

3.全班齐读课文。

4、提示学生自学诗歌中的文言字词。

(四)小组合作探究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思考:《静女》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提示:可从主题、地点、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1、从主题、地点、人物进行探究

主题:约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地点:城隅

(“俟我于城隅”)

人物:静女和“我”

2、从静女和“我”的形象进行探究

静女的形象: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我”的形象:憨厚、痴情(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细节:

静女:“爱而不见”天真调皮

“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以物示情(喜爱)

“我”:“搔首踟蹰”憨厚痴情

“说怿女美”“美人之贻”

爱人及物(喜爱)

3、小结

(1)活泼、浪漫是本诗的主旋律,奏出一曲动人的恋歌,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约时的兴奋与喜悦!

(2)表现了存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健康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4、解疑

朱熹评论的立场:封建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男女授受不亲”

要抑制人的一切出于自然需要的情感欲望。

(五)深入探讨

1、诗歌中有没有“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1)赋的手法。(第一节)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2)比的手法。

“彤管”、“荑”。

荑。物微而意深,寄托着女子一片真情。

2、如果从人物描写的手法而言,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1)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心理描写。

一往情深和诚挚、痴迷之心。

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人、物、情结合。(托物抒怀)

(2)重章复唱、双声叠韵的运用。

(3)巧选细节,心理活动细腻传神,风格朴实。

(六)总结全文

《静女》表现了健康纯真的爱情,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的坚贞和厚重,也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静女》。

2、完成课后练习。

3、有兴趣的同学可试着把《静女》改写成五言诗、七言诗、现代诗歌、歌词、小小说、小品等形式。

附录

板书设计:

静女

主题:约会

地点:城隅

人物:静女和“我”

静女: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我”:憨厚、痴情(忠厚淳朴、文质彬彬)

《静女》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

《静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 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 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讲解: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在歌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问:下面请听一首流行歌曲,辨别其中是否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如果使用了,谈谈它的作用。(播放歌曲《童话》)

明确:歌曲借反复咏唱“我愿(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静女》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结合《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出现 自牧归荑

“归”通“馈”:馈赠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

③解词。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音节助词,无意义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怿:喜爱

洵:的确,确实

[我的疑惑]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或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重点研读: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演一演:学生边读边讨论,用话剧的形式,演出《静女》中含蓄、朦胧的一幕幕,认真揣摩男女主人公的情态及心理活动。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几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三、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明确:

①静女的形象分析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

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

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

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②男子的形象分析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人物、性格

静女:娴静美丽、活泼机灵、大胆开放

男子:憨厚朴实、痴情、诚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4、你追求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或者由诗歌中的爱情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爱情。

☆训练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错题号及分析:

2)正确解法: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敷:陈述、铺陈)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________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______或__________,到_______,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_____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结合资料补充1《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 )

俟( )

见( )

踟蹰( )

娈( )

贻( )

彤( )管

炜( )

怿( )

归( )荑( )

洵( )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_____、_____

自牧归荑_____

说怿女美_____

、_____

匪女之为美_____

③解词。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_____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_____

姝:_____

俟:_____

城隅:_____

踯躅:_____

娈:_____

贻:_____

炜:_____

怿:_____

洵:_____

《静女》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诗意导入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活动四:

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诗经》中的爱情恋歌

1、《诗经·周南·关雎》

2、《诗经·秦风·蒹葭》

3、《诗经·郑风·子衿》

全诗总结

学生赏析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诗歌。

教师点拨指导

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后作业

用最精彩的语言改编《静女》,形式、文体不限。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课后点评

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书

情人相约图

静女情人相赠图

情人相悦图

教后反思

《静女》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含义,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男女主人公真挚的感情

教学课时

1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导入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导入,感受过现代诗的爱情之后,来看看古代诗歌当中的爱情——《静女》

二、初读诗歌,疏通字词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找通假,明读音

爱、见、说、女、归、匪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第一章

(1)重点字词:姝、俟、城隅、踟蹰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她)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徘徊。

(3)本章描写的是什么?

男女主人公约会的场景

(4)想象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也许她正悄悄向外窥视,看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正偷偷掩口而笑,正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2、第二章

(1)重点字词:娈、贻、彤管、炜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红色管萧。红色管萧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妙。

(3)思考:“彤管有炜,说怿汝美”有没有深层含义?

男青年表面指喜欢彤管,实际上借此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这一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见面时,恋人赠物的场景

3、分析第三章

(1)洵:确实归:通“馈”,赠送

女:通“汝”,你

(2)(姑娘)从牧场回来赠送我茅草,(茅草)确实美丽又稀奇。(但我喜欢的)不是你的'美,(而是因为你是)美人所赠送的。

(3)这一章又写了什么内容?

恋人赠物,赞美恋人)

四、再读诗歌,品味人物

小伙子、静女的形象特点

男子:憨厚、痴情的恋爱中男子形象

憨厚“搔首”“踟蹰”

痴情见面前焦急不安;

见面后兴高采烈;

对礼物的重视

静女:天真活泼、温婉深情、内外兼修的恋爱中女子形象。

天真活泼“爱而不见”

温婉“信物传情”、“赠茅”深情

内外兼修“姝”“娈”)

五、拓展知识,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称《诗三百》或《诗》,现存诗305篇。按内容音乐可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又分为赋、比、兴,“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静女》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古人真挚的爱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初步鉴赏诗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并且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但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根据本诗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和讨论法。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诗中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提问和讨论使师生互动,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另外为了与高考内容接轨,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高考考点链接,以及高考古诗文考题题型练习,让学生既能掌握本课学习内容,又对高考知识点考察内容及题型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幻灯片出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同学们知道以上诗句分别出自哪首诗吗?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关雎》写的是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采葛》写出了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以上三首诗都出自《诗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里的一首民歌。(板书课题《静女》)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所以《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里面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3、通假字:

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

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

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

女:通“汝”,指荑。

4、放《静女》录音,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学生朗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

6、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四、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真诚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呢?(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六、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

2、赋的表现手法

3、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七、拓展延伸:高考考点链接

鉴赏诗歌形象,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例:《诗经·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表现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八、板书设计:

静女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课堂练习巩固: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5、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6、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答案解析:1、D 2、C 3、C 4、D(比喻手法),5、B 6、(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十、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十一、教学后记:

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古诗文,开好了头下面的教学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所以设计上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字词,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等让学生知道古诗的朗读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学生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遗憾的是因一节课时间有限,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高考考点学习未能深入,只能留待以后学习继续加深巩固。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中的第一首必学诗歌,并且为语文抽考口语表达考试题目之一。单元教学要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或高声吟哦,或评点批注,或比较鉴别,进行个性化阅读赏析,并且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带着现代人的眼光进行感悟,从而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

【教学对象】:

三中联办二·二班

【教学内容】:

《静女》(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漫步古诗苑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想象三次约会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少年的纯真和痴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纯真、热烈的爱情,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授课学时】:

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引导法、比较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小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二.学习课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一)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强调个别字词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踟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二)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三)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境美”中:俟我城隅)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板书:“境美”中:俟我城隅)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板书:“人美”中: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语言美”中:顶真)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板书:“境美”中:贻我彤管)

1、“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文中的“汝”既指“彤管”又指的是“静女”,一语双关。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板书:“语言美”中:双关)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板书:“境美”中:自牧归荑)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2、静女送给男子两样什么礼物?你认为他更喜欢哪样礼物?

“彤管”和“荑”。更喜欢“荑”。因为荑草是静女自郊外亲手采摘送给男子的,包含了静女对男子深深的情意。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说得就是如此。这也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情意真挚、热烈、专一。

(板书:“情美”中:真挚、热烈、专一)

三、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1、反复诵读“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这两首诗的部分内容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语言美”中:重章叠句)

2、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四、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③,在城阙④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静女》是从男子角度描写爱情生活;《子衿》是从女子角度抒发相思之情。

②情节不同:《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子衿》写女子在城楼上盼望恋人。

③基调不同:《静女》调皮可爱,充满欢乐;《子衿》缠绵悱恻,哀婉伤感。

④写法不同:《静女》主要通过表情神态刻画人物;《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直率。

②感情真挚热烈。

③风格朴实、清新。

④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五、本课小结

全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描写了三次约会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虽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纯真、热烈的爱情,虽已过去两千多年,却也依然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

六、作业布置。

1、回答课后问题,完成练习册习题。

2、归纳诗中通假字,并解释。

3、背诵课文

4、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把《静女》改变成一出小话剧,并自导自演。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