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讲解、查资料、分析、问答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生:(阅读、分组讨论)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 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 石呢?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 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阅读、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相当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师: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知识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三、课外研究:
师: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 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
四、作业:P7 : 2、4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动---古人类---现代人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在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比较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异同点,人类在进化历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点,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2.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总结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图片、资料、视频。
学生准备: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xx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懂得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2.了解古人丰富的想像力和古代神话的永恒魅力,培养想像能力,学习想像作文。
3.培养关注科学动态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4.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学习用不同的口气讲述不同的内容。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讲述科学知识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
1.信息的搜集和处理。
2.口语表达及想像写作训练。
3.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同时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心得体会,做到有足够的储备去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
1.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命名。
2.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初中二年级语文(上)
3.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以整理活动成果。
【活动指导】
(一)指导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包括:
1.合作伙伴。
2.作文选题。
3.搜集资料进度。
4.填表日期。
5.准备发言提纲的时间。
(二)各项活动指导:
1.神话故事的搜集和讲述。
①推荐书目,提供网址。
②指导学生用尽量简便的方法将搜集的资料录下存入档案袋。
③在学生搜集资料期间,教师经常了解进展情况,针对情况或个别指导,或在班上讲一讲。
2.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的搜集和填表。
①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②确定填表完成时间。
③指导学生用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的文字填写表格。
④检查填表情况,并作交流、讲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人类起源,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神话《女娲造人》,又与西方的神话《伊甸园里》进行了比较阅读,这些美丽的神话充满了神奇的想像。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科学的旅行,去探究这个奥秘。播放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故事大王比赛
1.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
3.讲述完毕,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4.小组将部分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三、自由辩论会
1.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2.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3.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
4.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小组的观点。
a.以小组合作情况、辩论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少评一、二、三等奖。
b.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四、作文
第一题,在上述辩论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注意选择文章的种类。如“人类起源概说”,是说明性的,主要在资料的筛选、梳理、组合,说明的文字要平实、简明、准确。如“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是阐述性的,参加讨论集思广益之后,宜提炼出若干分论点,逐一分析举例论证。如“‘神创论’可以休矣”是反驳性的,应该以科学为武器,以人类进化的事实为论据批判“神创论”的荒谬性。
第二题,写“国宝失踪之迷”的同学应注意,搜集资料之后,不应照抄照搬,应该在弄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五、成果展览
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作评委会成员,组成评委组。
2.每小组将本次活动编辑的册子、资料、获奖奖状整理好,布置一个有特色的展区。
3.每小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区前,回答评委组提出的问题,并为本组展区设计作简要的解说。
4.由评委组给各个展区做出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
六、活动评价
1.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方式为主,加以正面引导。
2.评价不但要教师来评,而且要学生互评和自评。
3.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4.重视评价搜集资料的过程。
5.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要反映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既要评分,又要写评语。
6.写作档案评价,包括作文成绩和反映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进步情况这三方面的评语。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也根据小组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一、 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 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 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五、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
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懂得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2.了解我国考古工作者的杰出贡献和旧中国曾经蒙受的文化掠夺;
3.了解古人丰富的想像力和古代神话永恒的魅力;
4.培养关注科学动态的兴趣;
5.继续学习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引用资料的方法,以及注明资料出处的格式;
6.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7.学习用不同的口气讲述不同的内容,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讲述科学知识,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条理性;
8.培养想像能力,学习想像作文;
9.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师准备
1.准备“一桶水”:根据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自己要以浓厚的兴趣,去追寻人类起源,要锐意搜集资料,储备足够的知识,同时记录自己学习的过程和心得体会,做到有足够本钱去指导学生活动。
2.拟定“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活动进度表。
3.开列书目和网址。
4.提供稀缺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等等。
5.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文件袋。
6.做好教案。
三、活动指导
(一)活动前的动员和指导
1.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示例
《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两则神话故事,一则出自中国,一则出自西方,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则故事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第二,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第三,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第四,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第五,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东西方的想像竟有这么多相似点,这是非常有趣的。那时是人类童年时代,那种认识真是天真幼稚得可以,但是古人是很富有想像力的。如果把神话当作科学,像牛津的那个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那样,那就成为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把神话当作艺术,当作原始的文学艺术,那么古人的想像就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于人类起源,直到19世纪才走上科学的道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但是,科学的探索没有止步。各种报刊不时报道古人类研究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2001年7月30日《北京晚报》就有一则科教新闻。
人类到底多大了
专家今日说:新证据可能把人类起源提前160万年
本报讯(记者王学锋)生活在440万年前的地猿始祖种高居“人类始祖”宝座已经7年之久,现在,它的地位开始动摇,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吴新智今天向记者介绍,最近的考古发现将使人类祖先的生活时间向前延长至五六百万年前。
20xx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地猿始祖化石,学术界基本上承认它是已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之后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更早人类的化石,大的突破出现在最近一段。首先是法国科学家称其在肯尼亚发现了一种60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取名为千禧人,并称已经具有直立行走能力,应是人类最早祖先;然后是发现地猿始祖种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于本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原始人类的化石,它可能属于地猿始祖种的早期形态,大约生活在520万年至580万年前,并取名为地猿始祖种家族祖先亚种。二者谁最后进化成为现代人类?法美两国科学家甚至为此争论不休。
吴新智称,这两类化石尚未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如果成果得到承认,人类历史将从440万年变成600万年。“这些都是直立行走意义上的人,而从能够制造工具的意义来讲,目前可知的最早人类仍然是250万年。”
新发现的人类化石是否意味着就是真正的人类祖先?吴新智院士表示,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明其为共同祖先,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些化石代表的人类“只是我们真正祖先的堂兄弟”,人类祖先尚未找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所长唐纳德·约翰逊对此的解释是,人类进化之树上布满了枝节,无法判断到底是哪一枝进化成了今天的人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家族“嫡长子”,人类起源之谜仍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化石。
人类到底起源于何时?人类到底从何而来?现在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要来个“上下求索”。上,搜集古代各民族关于神创造人的神话故事;下,搜集当今关于人类起源种种说法。要尽自己的能力,把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过程摸一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在上下求索的活动中,我们将迷醉于神话故事,又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样,迷醉于科学不断增加的崭新的优美的景色之中。
2.提出活动目标。
3.宣布活动进度表。
4.各自拟定学习计划,包括──
①合作伙伴;
②作文选题;
③搜集资料进度;
④填表日期;
⑤准备讨论发言提纲的时间。
(二)各项活动指导
1.神话故事的搜集和讲述。
①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一种方式,给以辅导。
A.推荐书目,提供网址。
B.印制“关于神创造了人类的神话汇编”。
C.推选若干同学,各发一份材料,准备讲述。
②最好让学生自由结合,几人一组,合作搜集。
③指导学生用尽量简便的方法将搜集的资料录下存入文件袋。
A.图书资料复印。
B.网上资料下载。
C.自家的报刊可以剪贴。
D.没有标题的拟出标题。
E.每份资料都需注明出处。如《女娲造人》出处:袁珂《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F.三份以上的资料要编排次序。
G.资料应该互通有无。
④在学生搜集资料期间,教师经常了解进展情况,针对情况,或个别指导,或在班上讲一讲。
⑤讲述前让学生作好准备,难记的细节要记清楚,怎样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要精心考虑,认真练习。
⑥选定讲故事的同学,安排一定的讲故事的时间。
⑦讲述完毕,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
(☆)2.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的搜集和填表。
①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②规定填表完成时间。
③指导学生用高度概括、简明扼要的文字填写表格。
④检查填表情况,并作交流、讲评。
3.讨论: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为什么能够广泛流传?
①事前让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准备好发言提纲。
通俗地说,就是,像《女娲造人》《伊甸园里》这类神话故事,你为什么那样喜欢听,为什么明知没有上帝,没有女娲,而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的故事听起来还是津津有味。
下列提示,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之用。
第一,这类神话都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第二,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
第三,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例如,现实世界中,是母亲怀孕生育子女,孩子使母亲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女娲造人》不过是想像女娲用泥土造成孩子罢了,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母亲的形象,完全是人性化的,她的辛苦和快乐是让人共鸣的。
②讨论时教师应记录发言情况,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以热情的鼓励。
③这个讨论可以接第一项活动进行,先讲故事,再来讨论,顺理成章。
4.关于人类起源新的说法
①指导学生搜集材料。
②安排交流活动。
方式可以多样,可以讲述,也可以打印材料张贴在墙报专栏里。打印材料,宜加标题,文字要简明扼要。
5.作文。
第一题
如“人类起源概说”,是说明性的,功夫主要在资料的筛选、梳理、组合,说明的文字要平实、简明、准确。
如“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是阐述性的,参加讨论集思广益之后,宜提炼出若干分论点,逐一分析举例论证。
如“‘神创论’可以休矣”是反驳性的,应该以科学为武器,以人类进化的事实为论据批判“神创论”的荒谬性。
四、活动建议
1.教师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不断扩大阅读面、知识面。
新语文教育是一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大大拓宽了,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适应此种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传统语文的狭小天地,不但要精通语文,而且要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文学作品要读,各种门类的自然科学也要广泛涉猎。
2.五项活动宜归并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
──从猿进化到人的资料;
──关于人类起源的新说法;
──“北京人”头盖骨下落的资料。
第二阶段口语交际
──讲述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讨论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交流人类起源之新说。
第三阶段写作
──填表;
──作文。
3.语文课程资源缺乏的学校,应该变通活动方式,努力实现活动目标。
这次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图书馆与网络,农村中学资源缺乏,图书资料不是应有尽有,网络尚未普及,展开活动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提前准备若干图书资料还是可以做到的,即使只有几本书,变通了方法,活动目标基本上还是可以达到的。
五、活动评价
1.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乃属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方式为主,从正面加以引导。
2.评价不但要教师来评,而且要学生互评和自评。
3.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4.重视评价搜集资料的过程,重视评价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占有多少材料,还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教师在检阅学生的文件袋之后,应该做出积极的评价,写出鼓励性的评语。
5.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但要反映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既要评分,又要写评语。
6.写作档案评价,包括作文成绩和反映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进步情况这三方面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