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免疫调节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目标人群、工作指标和时间安排
(一)目标人群
全县所有8月龄~14岁儿童。上述目标人群,无论其既往免疫史及麻疹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疫苗。
(二)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分年龄组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通过开展强化免疫,短期内迅速提高适龄儿童免疫水平,巩固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三)时间安排
实施,分两个阶段进行。8月份为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社会宣传动员和人员培训等;9月份为接种实施阶段,1-8日开展目标人群摸底调查,11-18日现场接种,21-30日评估总结。
二、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和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理方案,负责活动全过程的技术培训与指导,督导和评估。卫生部门和疾控机构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保证接种安全和接种效果,及时有效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教育部门在卫生部门指导下,负责学校中1995年9月1日后出生学生的摸底调查、登记、报告、接种通知的发放和宣传动员工作,确保所有在校14周岁以下年龄学生全部得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同时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临时接种点的场所安排和现场组织工作,确保接种安全,防止发生群体性心因反应。
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切实保障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包括接种补助经费和宣传、培训、冷链运转、调查摸底、督导与评估等相关经费。
药监部门负责对强化免疫所需疫苗的流通环节进行监管,保证疫苗质量。
广电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社会宣传和跟踪报道。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及相关组织机构要层层召开会议,广泛进行动员,部署强化免疫活动,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各乡镇(社区)、妇联组织、村(居)委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对辖区居民的强化免疫活动宣传动员,并负责辖区8月龄至14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接种通知发放、登记和报告工作,尤其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和边远地区目标人群的主动搜索工作。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疾控中心负责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培训人员应包括所有参与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免疫目标人群、时间、工作指标,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证和接种技术规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与评估方法、总结报告的相关要求等。
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动员,与媒体密切协作,利用公众关注高的主要时间、主要节目、主要版面,在全县集中营造强化免疫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公众及时了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意义,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麻疹的危害与预防方法和本次活动的具体形式、标识、时间、地点、内容等相关信息,强化公众对强化免疫的理性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配合工作人员接受摸底调查,并按照告知的时间及时到指定接种点接受麻疹疫苗接种。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
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采取入户或通过学校、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附件1),向公众面对面进行宣传动员,告知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件2),对学龄前、散居校外儿童和在园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小区、楼群)、年龄组进行登记;在校学生分年级、班级进行登记。并报告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件3)。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调查摸底情况。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针对学龄前和散居校外儿童,农村地区由乡村医生会同乡村干部、村长、妇女主任逐村逐户进行摸底登记;县城区和乡镇街道由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和地段防疫医生、乡镇疾控人员会同社区(居委)干部分片挨家挨户进行摸底登记。学龄前在园儿童摸底登记由经过培训的老师会同地段防疫医生进行摸底登记。在校学生摸底登记由经过培训的老师分年级、班级登记造册进行摸底。农场、森工等系统的适龄儿童按属地化管理原则进行摸底登记。
在摸底调查的同时,对6岁及以下儿童登记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填写《全省0~6岁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摸底登记表》(附件5),并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汇总,填写《全省0~6岁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调查汇总表》(附件6)。
(四)接种准备与组织实施
各部门要做好强化免疫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
1、疫苗准备。要在8月底前将强化免疫所需疫苗、注射器准备到位。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疾控中心根据疫苗需求计划逐级下发,相关单位要做好麻疹疫苗等相关物资的收发登记工作,保证麻疹疫苗、注射器和相关物资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3、人员准备。原则上常规免疫接种点地点及人员配置不变。为了满足强化免疫需求,可适当增配医务人员,增配医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安排足够人员,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接种工作开展前确定好参与的人员、负责人等,并建立联系手册,便于沟通与联络。在农村或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进行再通知,再动员,尽量让应种儿童及早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
4、接种实施。每个强化免疫现场接种点应有专人负责现场组织、预检登记、接种和异常反应监测处置等各环节,并根据目标人群多少适当增减工作人员数量。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学校等集体单位临时设置的接种点,更要严密组织、严格实施,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次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强化免疫结束后及时给予补证或补登;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对于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漏种的儿童,如本次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符合常规接种相应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登记入常规接种。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疾控部门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在强化免疫期间,建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双日报告”制度,所有接种单位每两日进行异常反应报告,无异常反应的进行零报告,报告从强化免疫开始时执行,至活动结束15天后停止。
结合强化免疫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方案,及时做好强化免疫活动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四、督导检查和评估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县级应保证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名县级人员进行督导。同时,各级还应成立巡回督导组,对工作薄弱地区加强督导。要做好督导人员的培训,统一督导内容、督导方法和评价表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强化免疫准备阶段重点督导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知晓率等情况;后期督导接种及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具体督导内容与方法参见《黑龙江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方案》。
(二)按照《黑龙江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估方案》,强化免疫接种前和接种后的评估工作。免疫现场接种前,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等进行调查评估。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或系统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麻疹发病高危地区或容易漏种的人群和区域。
五、资料收集、总结和报告
[关键词] 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3(b)-140-02
为贯彻落实《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及《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实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和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根据国家、省、济宁市统一部署,2010年9月11~30日曲阜市开展了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此次强化免疫累计接种麻疹疫苗46 594人次,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67 015人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原则上为8月龄~6周岁儿童(2003年10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出生)。无论以往免疫史如何、是否患过麻疹、户口为本地还是外地、临时居住还是长期居住,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一律在规定的时间内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同时,对7~14周岁儿童(1995年10月1日~2003年9月30日)实施以麻疹疫苗为主的查漏补种工作,对未按照本省免疫程序完成3针次麻疹疫苗接种者或在过去2年省安排的强化免疫漏种者,一律再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
1.1.2 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对象原则上为所有0~4岁儿童(即2005年10月1日至现场接种之日期间出生),无论既往免疫史如何,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一律接种两轮脊灰疫苗,两轮间隔1个月以上。重点对象是接种史少于3次,尤其“零”剂次免疫的儿童。本次麻疹和脊灰强化免疫是免费、知情、自愿接种。
1.2 强化免疫时间方法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时间为2010年9月11~30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分两轮开展,第一轮为2010年9月11~20日,第二轮为2010年10 月11~20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
本市12个乡镇及市直和曲阜师范大学共14个接种单位共登记应种麻疹、脊灰两轮儿童分别47 290、33 836、34 353人,实际接种46 594、33 444、33 571人,报告接种率为98.53%、98.84%、97.72%(表1)。
2.2 接种率快速评估
强化免疫工作结束后,市疾控中心组织人员按方案进行强化免疫快速评估。在全市选择2个乡镇、1个集贸市场、学校和托幼机构各1所,调查了151名儿童麻疹强化情况,其中应种148人,实种146人,接种率为98.65%;调查了120名儿童脊灰强化情况,应种117人,实种第一轮115人、第二轮114人,接种率分别为98.29%、97.43%(表2)。
2.3 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
共报告接种反应3例,其中偶合反应1例,一般反应2例。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和接种事故,所有病例愈后良好。
3 讨论
本次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组织实施:市卫生局联合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药监局等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和市教育局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强化免疫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麻疹和脊灰强化免疫宣传、技术培训,组织强化免疫接种实施、技术指导及督导检查,坚持疫苗和器械冷链运转,落实设置中、小学校临时接种站。
本次麻疹及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突出了6个到位:一是组织措施到位。卫生、教育、财政、发改、药监五部门联合发文,教育、卫生密切配合,疾控中心全力组织实施。二是领导到位。市政府、市人大及五部门领导亲自到一线接种点视察指导强化免疫工作。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在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和打字幕进行宣传,制作宣传横幅100余幅,发放宣传单及其他宣传资料15万份营造良好氛围。四是技术培训到位。市、乡、村三级培训,严格临时接种点审批,确保技术、环境安全过关。五是后勤保障到位。严格冷链运转,确保供应疫苗和注射器质量、数量,车辆调度高效。六是督导和信息报告到位。疾控中心组织5个督导组包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固定专人汇总、统计分析强化免疫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各项信息。
本次麻疹及脊灰强化免疫活动从接种报告及快速评估报告情况来看,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本次实际接种麻疹46 594人次,接种率达到98.52%,快速评估接种率达到98.65%;实际接种脊灰67 015人次,接种率达到98.39%,快速评估接种率达到97.86%。本次强化免疫后不良反应仅3例,且均愈后良好,说明麻疹及脊灰疫苗是安全可靠、反应轻微、效果良好的预防制剂。综上情况,也反映本次强化免疫活动组织工作周密,技术指导得当,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圆满,完全达到《2010年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工作目标要求。
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是继2008年大规模麻疹强化后又一次强化免疫,对于本市消除麻疹和保持无脊灰工作意义重大。近2年来,本市除个别输入性麻疹病例外,未发现本地出现新的病例,经过此次强化免疫,完全可以实现国家提出的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本市亦连续多年开展脊灰免疫强化活动,多数儿童均多次脊灰强化免疫,对于保持无脊灰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麻疹及脊灰强化免疫活动成功开展的主要经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教育、卫生通力协作,是活动成功开展的保证。各级政府组织均成立了强化免疫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动员培训会议。严密的组织措施、详细的实施方案、逐级业务技术培训使每个参与强化免疫的人员掌握实施方案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大规模宣传、拉网式摸底调查,尽可能掌握每一名目标儿童是活动成功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开展强有力的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陶建华,胡国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2004年实施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7(8):93-94.
[2]曹玲生。安庆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2):160.
[3]景明辉。邢台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11:1374-1375.
[4]张建,王克安,杨志伟,等。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1997,3(3):97-101.
[5]訾维廉。当前麻疹防治工作的若干动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2):111-112.
为更好地促进我县免疫规划工作,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0%的目标,完成我县“十一五”期间免疫规划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对免疫规划的重视和支持,逐步缩小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和流动人口获得免疫服务差异,我县于2008年12月13日启动了由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各级政府对免疫规划的政策、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提高县、乡、村级提供免疫规划服务的能力。开发和制定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传播策略,增强目标人群预防接种知识和主动接受免疫规划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免疫规划服务的质量。同时通过项目各种培训,完善免疫规划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鉴于此,为顺利、有序推动该项目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项目目标
(一)年2月—3月,完成加强常规免疫合作项目基线调查。
(二)到2010年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乙肝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免疫单苗调查接种率≥95%;乙肝疫苗首针调查及时接种率≥85%;全面实行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内;无脊髓灰质炎疫苗引起循环病例;乡村医生免疫规划基础知识知晓率≥90%;儿童监护人对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知晓率≥80%;儿童预防接种证调查建证率≥98%;入托、入学接种证报告查验实施率达到100%;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建成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
三、项目目标人群和期限
(一)目标人群
1、免疫对象:0—7岁儿童
2、服务提供者: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服务人员和村医。
3、相关者和相关部门: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各级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社区教师、妇联、干部及计生人员。
(二)项目期限
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
四、项目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各相关部门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领导小组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卫生局:负责制定免疫规划的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同时加强监督、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疫苗和冷链的管理、免疫监测、异常反应处理、预防接种效果考核和相应传染病的调查处理等工作。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精神,制定工作指导原则,全面落实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与教育局共同做好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未按免疫规划接种儿童,应督促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教育局:负责建立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接种证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和年度考核内容,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建立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到查验与管理相结合,责任到人,查验结果及时报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在新生办理入学手续时,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将查验情况如实登记造册。对没有预防接种证或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接种的新生,学校应当在30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的接种单位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通知家长或其监护人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负责对疫苗质量和流通进行监督管理,对疫苗的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公安局: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人口、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人口的预防接种工作,保证所有儿童获得公平的免疫服务机会。
县疾控中心:负责制定全县项目计划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方案,撰写年度项目进展报告。报告项目活动和进展情况。完成对各部门、各乡镇及经济开发区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技术指导。负责做好各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人员的培训。
县卫生执法监督所:负责对预防接种和疫苗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的冷链运转和预防接种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五、项目主要活动
项目启动后,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完成资料收集和基线调查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开展如下工作:
(一)本底资料的收集
1、接种率:合作项目基线调查在年2—3月开始进行,并按时完成年常规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上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收集2005—2008年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并上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免疫服务状况调查:按照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调查方案和小组访谈提纲,对免疫规划面对的服务问题开展定性和定量调查,调查工作与基线调查同步完成。
4、免疫规划知识的知信行调查:按照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结合项目基线调查和免疫服务状况调查,共同完成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信行调查。
(二)项目传播
1、需求评估: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对偏远山区、流动人口聚集地区开展免疫规划知识需求评估调查,探讨影响免疫规划信息传播的障碍和行为问题。根据需求评估的结果,制定不同目标人群的传播策略。
2、传播材料制作:根据传播策略,开发制作相应的传播材料。
3、实施传播策略: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学校利用宣传版报宣传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各行政村利用村委会公告栏由村支书带领村民学习了解相关知识;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张贴宣传画、专门讲解开展宣传;妇联、妇幼工作人员入户发放宣传材料。
4、评价和改进传播效果:每年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一次评估。评估指标包括: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主动需求服务率、乡村医生参与免疫规划信息传播率、村医召集村民宣讲免疫规划知识次数、与前一年同期上卡率比较、及时上卡率比较、乙肝及时接种率比较。
六、项目要求
(一)要将项目活动和免疫规划其它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造成资金浪费,不得将项目的目标、活动和经费与常规活动相混淆。
(二)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严格项目程序。
(三)利用各级免疫规划的工作体系和监测系统,将项目的监测、督导、评价和报告结合起来。
(四)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村级免疫服务人员的待遇,提高村级接种点服务能力,规范接种行为和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五)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实行定点、定时月免疫制度,每季度对辖区内的适龄儿童进行一次摸底查漏补种。
(六)对各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完成定期培训,完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实行奖惩制度,奖优罚劣,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加大职能部门参与力度,将免疫规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定期通报情况,介绍项目执行情况及发现的主要问题。
(八)加强相关培训,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及经验,保证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方案。
七、项目管理、督导与评估
(一)项目管理
1、经费管理
(1)项目活动经费:按照国际儿童基金会项目管理要求,每年提交项目申请表和报账表,上报国家免疫规划中心。审核后国际儿童基金会将按照年度经费预算和开展的各项活动完成情况下拨经费。
(2)经费监管:严格保证相应免疫规划配套工作经费的落实,设立项目专账,对项目资金进行专门管理,单独核算,做到专款专用。详细记录经费支出,妥善保管各项原始单据。
(3)项目经费要求
经费的下拨使用要有清晰的分配清单,列明每个单位金额和各项目的分配额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财政部门对项目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和审查。
2、项目信息报告管理
(1)人员培训:疾控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有项目管理信息的内容和填写法。
(2)信息收集、整理及上报:项目管理人员和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定期填写报表,并及时报告。
(二)督导与评估
由国家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组织人员制定统一督导方案,由项目旗县执行。县疾控中心每年对乡镇卫生院督导四次,每次督导不少于两个乡镇,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每两月督导一次,每次督导不少于两个村。
1、年度考核:由国家免疫规划中心提供年度报告内容的框架模板,每年12月20日前由项目小组完成对各乡镇年度项目考核和总结,上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生物制药;免疫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33-02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免疫学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物学、医学、药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当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免疫学研究技术,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院2011年建立的生物制药系将《免疫学》设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更新快且与医学联系紧密等特点,而我们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医学专业不一样,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这使免疫学成为难学课程之一,因此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尝试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点创造教学情境,可通过一些游戏和环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教学方法很多,常见方法有主题游戏、情景还原、分小组讨论及案例讨论等[2]。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深切感知并领悟知识,并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可验证知识的可靠性,这种教学氛围既能愉悦学生心情,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我们所采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主题游戏、论文导读以及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开放心灵,从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具体实施包括4个环节(见图1)。
1.通过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著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我们随机抽取了2010级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两个专业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总之,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尤其当面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时,教学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调整教学模式,使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些措施尚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符合现代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程,王兴全,于益芝,曹雪涛。医学免疫学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3(18):538-539.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第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78.
[3]孙萍,牟东珍,刘艳菲。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84.
[4]艾丽梅,毛淑丹,宋盈盈。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10(26):898-90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2012ktzx27)资助项目。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导学案;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9-0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其由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部分,其中病原生物学又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知识零散,免疫学部分又较抽象,很难理解。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需要。本课程结合现代临床护理理念,对整体课程进行改革,突显服务宗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改革内容
我院护理专业采用的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由我院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教师担任各班理论课教学任务。
1.1 理论课程内容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免疫学基础部分免疫学基础历来被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加之学时有限,进一步加深了课程的难度。我院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选择严格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加强了与护理专业跨学科及同行间的集体备课,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强化一些和护理专业相关性高的章节的课时,如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删减某些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如MHC、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治疗等,体现工学结合;对于细菌学总论、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内容的讲授严格遵照课程标准执行。重点讲解近几年流行比较广泛、引起社会关注较高的病原生物,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一些通过接种疫苗等方法可以或已经得到有效预防的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百日咳鲍特菌,在教学过程中可酌情安排为自学内容,删减了一些与护理专业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内容,如病原生物的变异机制、致病机制等。
1.2 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总共进行 6次实验,8项实验项目。其中病原生物学部分包含两个综合性的实验,其中实验一为培养基的制备,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生长现象观察、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细菌基本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实验二为各班小组分别通过细菌的沉降实验,观测学院不同地方的细菌含量,并书写论文。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掌握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提高生物安全意识,防治医院内感染。
1.3 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导学案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评价的案卷于一体。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授课方式则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以避免教师独角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大学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如讲授者、评价者以及点评者,相应的学生角色分别为知识的接受者、发现者、交流者;这种相互交流的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方法改革。我们主要采取医学教育中较为成熟的PBL教学法,将学习设置到临床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临床情景中的问题,并且知识点隐含于问题背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先由教师提出抛出情景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就增进了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1.5 考核方式改革。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考核形式,将考勤、随堂检测、情景演练、提问、实验报告纳入考核体系,大大加强过程性考核比例,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而理论考核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为参考,体现了考核的实用性及职业性。技能考试则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强调无菌技术、无菌操作,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方式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体现我院培养理念。
2.改革成效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交流增多,在课堂授课、批阅课后作业、辅导答疑的过程中,都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其思维能力,加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且更贴近临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此种教学方式也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少部分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还需,积极的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端增。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4(1):75-77
[2]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18):76-78
[3] 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72-73
一、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很喜欢应用情景教学,而在复习课中为了追求复习容量往往忽略了情景教学。我认为复习课更应该注重情景教学。特别需要创设一个新的情景,这对初三复习课中活跃气氛很重要,创设一个新的情景能让学生马上积极地投入到复习课中来。
我在《传染病与免疫》这节课中以SARS为案例创设新的情景。
首先问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知道SARS吗?
生:知道,就是非典。
师:你能回忆一下当时你所在学校抗击非典的情景吗?
学生介绍当时的情景。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另一学生补充了他所在学校的一些情景。
师:当时的疫区之一的北京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通过学生回忆当时学校的情景,展示北京的情景,马上把学生思维带入了抗击非典的情景中,学生会产生非典为什么那么可怕的疑问。这时老师提问:为什么非典流行时期,人们产生了恐慌?这一问题刚好与学生的疑问吻合,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争着回答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时的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被充分激发了。这对这节复习课的课堂效率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对比另一种方法创设的情景。
师:怎样的人才算是健康的?
生:只有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都健康的人才算是健康的。
师:人们都盼望自己健康,可是人们往往会得一些疾病,你知道哪些常见的疾病?
学生举例。
师:下列是一些疾病:感冒、高血压、霍乱、肺结核、糖尿病、乙肝、SARS、肿瘤、艾滋病、冠心病。哪些是传染病呢?说出你的理由。
虽然这也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传染病中来,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也不高,就谈不上活跃课堂气氛了。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只是简单的回忆,让学生举例常见的疾病和对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这一情景也不新鲜,所以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无法让课堂气氛活跃。
二、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和内涵
复习课中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和内涵,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然后才能发散思维。
1问题的切入点要低,让学生想得到。只有让学生想得到,学生才能参与问题的思考,才能愿意回答问题。只有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如果问题的切入点高了,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也就不敢回答了,那就会让课堂变得沉闷,就谈不上活跃气氛。
2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要设置有深度和内涵的问题。这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活跃气氛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传染病与免疫》这一课中我对其中的一个案例设计了三个问题。
案例:
生活中的例子分析:
现在有许多家庭都养有宠物,如小猫、小狗等,但这些宠物可能会带有狂犬病病毒,如果不小心被小狗、小猫咬伤,一定要去医院里治疗。医生首先会对伤者的伤口消毒,然后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医生有时还会给伤者注射狂犬病病毒疫苗。
问题1甲学生认为被狗咬只要注射狂犬病病毒疫苗就行,你们认为呢?
问题2乙学生认为注射狂犬病病毒疫苗以后再也不怕被狗咬了,你们认为呢?
问题请你从防治传染病角度对养宠物的家庭提一些建议。
第一个问题是在分析了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区别之后抛出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并能说出注射疫苗的免疫反应的特点之一,即:有免疫记忆功能。这时抛出问题2,就会很自然地引出免疫记忆功能的时间问题。由于狂犬病不是终生免疫,因此下一次被狗咬,还是要注射疫苗。第三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如果没有第一个问题,直接问第二个问题,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如果没有第一、第二个问题,直接问第三个问题,学生就不知道朝哪一个方向回答。有了第一、第二两个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说:给宠物定期注射狂犬病病毒疫苗,而且有意提高声音强调定期。这样的精彩回答对活跃课堂气氛很有效。
三、及时恰当的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及时恰当的评价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提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趣很重要。特别是复习课,它能起到催化剂的效果。
1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及时恰当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总希望自己的答案是对的,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即使自己的答案不对,也希望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所以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必须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才能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方式有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各种评价方式有各自的优势,且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富生命力。
在《传染病与免疫》这一课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到位,语言表达很精练时,我先用赞许的眼神和微笑等肢体语言表示肯定,然后说:回答得非常好。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时,我先肯定他对的地方,而后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我在师生互评这一环节上意识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的分析中:
师:戴口罩属于什么措施?
甲学生回答:这是保护易感人群。
我叫了乙学生评价甲学生的答案。
乙学生的评价:我认为是切断传播途径,因为确定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关键看是针对哪一环节,SARS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戴口罩就阻止了空气飞沫进入呼吸道,是针对传播途径的,所以是切断传播途径。
乙学生的评价很到位,他精辟的回答获得了他人的赞扬,这对乙学生来说,他更加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因此课堂上的活跃气氛是显而易见的。
四、精选案例,少用题目
案例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被许多老师所接受其优点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以点带面,涵盖各个知识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寻找大量的题目训练学生,以达到复习的目的。真的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显然是不现实的1一节课讲不了几个题目;2题目往往考查热点与重点,即具有侧重性和片面性,不能涵盖各个知识点;激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厌烦。如果在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特别是精选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那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气氛,达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我在《传染病与免疫》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案例:一个是SARS案例,用这个案例贯穿整节课,涵盖了《传染病与免疫》所有的知识点,其中的照片很吸引学生,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很感兴趣。第二个案例是天花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让学生明白了疫苗对抗传染病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传染病并不可怕。第三个案例是养宠物的案例,由于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课堂效果很好。
五、应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激起共鸣
课堂生成性问题往往能产生火花,但由于这不是教师预设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洞察力,并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活跃气氛。
在《传染病与免疫》这一课中引到了科学家制SARS疫苗问题上。
师:科学家经过艰辛的工作获得了SARS疫苗,就可以给普通人群注射疫苗预防SARS了吗?
生:不能,要在动物身上实验。
师追问:在动物身上实验也成功了,可以给普通人群注射疫苗了吗?
生:不行,人不同于动物,还要在志愿者身上实验。
本来的预设是:不能,要在人身上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没想到学生提出了志愿者,这是课堂生成性问题,我马上抓住这一问题展开。
师:说得很好,要找志愿者实验,如果找你愿意吗?
生:我愿意。
师:真的愿意吗?
生:大声地说,我愿意。
师:我为你而自豪。
这时全班学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活跃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一、总体要求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24字方针,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以落实强制免疫、强化监测、加强检疫监管和依法监督检查等防控措施为核心,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为宗旨,狠抓防控关键环节,确保实现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标。
二、目标任务
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和省、市、县防指要求,今年秋季对全镇所有存栏畜禽,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实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四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总体要求达到:免疫密度、免疫证发放率、免疫档案建档率、家畜二维码耳标佩戴率4个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同时做好规模养殖场(户)猪链球菌病、伪狂犬病和鸡新城疫的免疫工作。
三、时间按排
今年秋季集中免疫从9月15日开始,10月底结束。
第一阶段:9月15日至9月25日,动员部署阶段。研究制定秋季防控工作方案,部署秋防工作,做好畜禽饲养摸底调查、疫苗、消毒药等所需防疫物资的采购与发放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9月26日至10月25日具体实施阶段。村动物防疫员进村入户,对所有存栏畜禽实施免疫、消毒、监测等防控工作。
第三阶段:10月26日至10月30日,自查整改阶段。镇防指办对照有关要求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查漏补缺,及时强化薄弱环节,整改存在问题,归档整理材料,装订成册上报。
四、工作措施
1、全面落实免疫政策,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在确保集中免疫到位的前提下,继续实行补免周制度,大力推行程序免疫,全面落实强制免疫工作要求,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冷链到底、疫苗到员、档案到户、标识到畜”。免疫注射做到“五不漏”,即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要规范建立健全防疫档案,加强对调运动物免疫情况监督管理。
2、强化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按照2011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坚持日常监测与应急监测、全面监测与定点监测、集中监测与日常监相结合,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及时分析监测结果,切实掌握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3、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增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处置能力。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特点,进一步构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程序,健全各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启动预案,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坚决果断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4、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水平。要加强宣传,提高群防群控水平,通过下发防治知识宣传单、免疫通知书、知识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养殖户防疫意识,改善防疫条件,完善防疫制度。要通过秋防行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培训,加大防控技术进场入户力度。
五、加强领导,落实保障,确保秋防行动顺利推进
各村要切实加强对秋季集中防疫行动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人员,确保秋防集中行动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免疫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内容中,将免疫调节作为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之一,突出了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而免疫学知识内容则又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进一步突出了免疫调节的重要地位。从历年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调节过程上,这是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利用整体建构的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对免疫调节一节的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整体建构,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寻找其内在规律。
在利用整体建构思想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下或自习时间在充分预习并完成预习学案的基础上,再利用3~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第35~37页内容,划出不明白的地方,对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各小组同学代表回答以下问题,并提出各小组内同学之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共同交流探讨。
1.免疫的种类,免疫系统的组成;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
2.什么是抗原、抗体?举例说明抗原、抗体有何特点。
3.画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
这样就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及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要求等,从而可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探讨相关的疑难问题,节省无效的学习时间。
通过学生对所设置问题的回答情况,可让老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在自学基础上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暴露出在免疫调节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教师重点讲解处理。作者在分析本部分内容时发现,体液免疫的过程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难点,学生往往在此处产生不理解的地方,心中带有很多的疑问,这是很多学生认为《免疫调节》很难学的主要原因。我们利用整体建构的思想来考虑这一问题会发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是围绕调节过程进行展开的,都涉及了三个反应阶段,即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的每一个反应阶段中都有相互的联系,找到了这一共性的特点,再来处理这些知识就容易多了,学生学习起来也便于接受了。
作者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认为不需要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都从头到尾的讲解一遍,只需要把体液免疫的调节过程给学生分析透彻了,让学生理解每一阶段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了,又是如何分别进行调节的等等。学生在充分掌握了体液免疫调节的知识后,再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学习体液免疫的方法、思路对细胞免疫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细胞免疫内容的学习,而且通过学习学生还会产生出一种成就感。这正是整体建构教学的魅力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去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规律,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都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此处习题的搜集要注意有典型的代表性,如可以用一些历年各省市有关免疫调节的高考题进行练习,并让学生认真分析这些习题的命题规律,试着对这些习题进行变式练习,若学生掌握程度较好,可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命题,在自己命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预测本部分内容会从何角度如何去命题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后,可进一步告知学生它们的命题规律都是紧紧围绕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展开的,本部分无论什么样的习题,它们的解答方法都离不开我们学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只要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顺利解决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上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知识学好了,那么涉及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基本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就可明白其中的缘由,如艾滋病、非典等,可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可让学生以医生的身份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假如非典再次来临,我们如何应对等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要求学生珍惜生命,珍爱健康!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跨学科整合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报告[1],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系统联系,我系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并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实施。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形式、课时安排、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的探索。
1.课程的对象与内容
实施对象为2006—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医学免疫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并将实验教学部分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部分实验有机整合,单独设置为综合实验课。实验内容编排以病原生物在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寄生(或感染)及免疫反应所造成的损害及其实验室诊断为线索,将医学免疫学与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程加以整合。
2.课程实施方法
2.1人员师资整合。由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三门学科的所有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教学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集体交流、汇总。
2.2优化教学内容。整合后教学以感染与免疫为线索,将形态学内容按病原所在部位横向联系,形态观察与基本实验技术、病原学诊断技术及免疫学诊断技术有机结合为一体。将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预防在综合性实验中充分体现出来。开设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包括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性实验及以调查统计为主的设计性实验[2]。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优化了教学资源。如免疫学中的“凝集反应”与病原实验“肥达氏反应”整合。同时新设实验“免疫血清的制备”,该实验历时4周,包括微生物抗原的制备、动物免疫及抗原抗体的检测。在设计上很巧妙地选用了伤寒杆菌作为抗原,加深了学生对伤寒杆菌病原的认识。在抗原抗体检测实验中,所检测的抗体来源于伤寒杆菌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检测方法为试管凝集,即为肥达氏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也可以学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可见,整合后的实验内容能更全面地反映疾病发生、诊断的本质,而不是孤立地从某门学科的角度认识问题。
2.3整合实验室资源。将原附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分出并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室,实验室资源集中,可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保障实验教学条件。
2.4编写实验教学纲要及实验教材。教材编写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剔除过时及重复的内容,体现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根据各学科知识的异同点,合理渗透,融合,做到综合兼顾个性,横向联系兼顾纵向结果。
2.5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内学时为6—时,分2—3次完成。针对不同实验项目采取病例分析和实验方案设计、录像教学、网络教学、课下自主学习课上讨论、学生加入教师课题组等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2.6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包括理论课知识考核、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实验报告的评价等。新的考核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开设效果评估
3.1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对开设年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设计考核成绩和实验基础理论考核成绩进行了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实验报告、实验设计上三年学生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
3.2教学投资效益评价。免疫学实验在与病原生物学实验全方位整合并实施后,在师资投入、学时安排、实验耗材及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及优化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
在学时安排上,医学免疫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学时,而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实验计40学时,共计56学时,现这几部分整合后总学时为40学时,将部分重复实验进行删减或整合,节约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成本;在实验耗材和师资投入上,整合实验减少了重复试验,同时教师的分段授课,在专一实验内容的同时兼顾综合,降低了劳动强度。
4.结语
跨学科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体系消除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束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应用能力的弊端,同时,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和师资投入,形成了科学合理、协调有序、有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连续三年的学生多元化的考核成绩分析结果证明,该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指导环节相对稳定,学生实验基础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提高。本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摸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邱文洪,宋文剑等。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校教育研究2008,(8):34.
[3]胡松,宋文剑等。显微互动系统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科学200845,(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