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大学体育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大学体育教案 篇1

大学体育教案模板范文

【篇1:大学体育选项课教案格式规范】

教 案

课 程 名 称 课 程 性 质 总 学 时 数 专 业、班 级 任 课 教 师

通识教育必修课 2015年 03月

填 写 说 明

一、教案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教学而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教案既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文字总结,上课的依据,还是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教案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在授课前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认真备课,按一次课(80分钟)写一次,写好教案。并需根据学科、课程的发展以及授课对象的变化及时进行增减和完善。

三、相关填写内容说明

1.课程性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教育选修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类型中选择进行填写。

2.课程名称:填写具体授课课程的名称。

3.授课周次:填写本次课预定授课具体周数,以校历周数为准。4.教学内容(前):简要填写本次课的主要教授内容。

5.教学目标: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6.教学重点与难点:指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需填写原因。

7.教学内容(后):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和时间的分配,为教案的核心部分。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准备部分时间约占总课时的20%,主要包括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以及游戏等;基本部分时间约占总课时的70%,应包括新授课的动作要领、练习内容、易犯错误及预防等环节;结束部分时间约占总课时的10%,可包括身体素质练习、放松活动、小结等。

8.组织教法:应包括组织队形、教学步骤、教学要求等部分,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以省去教学步骤部分。9.强度:可以根据课的实际填写“小”、“中”或“大”。10.场地器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如实填写。

11.小结:指课后对教学进行的分析总结,可在本次课或整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填写。四、学期中期,任课教师应将教案交各二级学院教研室主任审核。教研室主任审核后,需填写教案登记表,送院分管领导审批。

五、教案一式一份由教师自行妥善保存,并以备教学检查、评估使用。1

【篇2:大学体育课教案(2013下)[1]】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教案

任课时间: 2013.9.1第 1 周 第 1 次课

场地:东院体育馆 器材:cd机,cd,接线板 1 2 3

【篇3:大学体育课拓展教案模版】

拓展实践课教案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大学体育课教案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档案课程开发及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档案课程增加有限,并且多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课程设置,受教育者接触更多的反而是非档案核心的内容,造成对档案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少,有喧宾夺主的倾向和趋势。2、作为支撑档案课程的媒介——档案教材及其配套书籍等资源建设也未达最佳状态,需要改变教材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3、现有的档案课程及其资源开发集中于档案教育工作者,而数目众多的社会档案工作机构及人员参与程度严重偏低,从而使档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

二、档案课程开发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①课程作为教育得以实施的工具和媒介物,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预定“程序”,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问题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人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它提供一种具有系统的育人目标、分类分领域的学习内容、多样的学习渠道和周密的教育进程的育人计划;并提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载体,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脑软件以及活动指导书。这些育人信息载体既蕴涵着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多种间接经验,也可引导学生去获取必要的直接经验;既包含着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媒体,也有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的指南。档案课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档案课程对于培育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起着角色确立、档案工作规范与方法内化以及职业能力胜任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是档案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载体和工具,其自身的开发和完善决定了档案事业的长效发展与活力。

三、档案课程开发的模式

档案课程开发实践可通过档案学科课程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开发以及档案活动课程开发来实现。

1、档案的学科课程开发

档案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目,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现有的档案学科课程是基于档案基础理论课和档案应用技术课两大体系来设置的,但总的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设置上多有交叉重复的现象。部分课程名称虽有差异,但在课程目标及内容大纲上并无显著区别。二是较偏重文史类型的课程,科技、管理类课程仍是弱项。课程改革虽删除了一些陈旧的课程,补充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新内容的课程,但是其新陈代谢的力度还是有所欠缺。三是缺少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变革和创新所引起的变化缺少课程上的积极应对,这与培养方案的时滞性有关,通常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在学生进入校门之前敲定,而大学一年级基本无缘于档案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完成的,因此培养方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时滞存在,很多新科技前沿、管理前沿的内容没有及时地反映到课程设置上来,而把目标寄望于在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去填补,影响了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为此,档案学科课程开发和设计不应被忽略,尽可能使学科课程的差异化拉大,满足档案事业涵盖面广、业务涉及领域复杂的特点;提高档案科技、管理类课程的比重,满足科技发展给档案事业带来的变革要求;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灵活性,满足环境变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新挑战。

2、档案的综合课程开发

综合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一定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档案学科并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档案有与其他事物相生的共性,档案教育有其能够综合化的基础,如以信息资源为中心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又如在社会走向法制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事物的证据性价值,可以利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特质在证据性价值方面所发挥的独到作用,与法律等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渗透形成档案综合课程;再如档案集知识内涵、知识形态于一身的知识属性使得它能够广泛渗透于其他各种学科知识的教育当中,也能够很好地使档案走出专业圈子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不同门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是设计综合课程的一种方式和策略。

在具体的形式上,可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来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

一是档案的学科综合课程。以档案学科或档案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打破和超越档案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档案相关的不同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以克服档案分科课程所造成的档案知识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通过寻求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将档案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知识彼此整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档案认知结构,丰富档案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档案知识的无尽兴趣。高校普遍开设诸如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文献检索等课程,就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为档案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二是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以与档案有关的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使学习者熟悉、适应或改进档案及其环境。如以社会记忆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以社会记忆的创造、留存、维护和传承作为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的内容;或以不同类型人群为对象开发特定的档案综合课程,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档案人员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档案综合课程,这对于档案教育和培训都是必需的科目和教材。

档案综合课程的开发,可以避免单一的档案课程因内容的枯燥而带来的厌学和抵触情绪,但它也并不是几门传统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混合,而是一种有效的整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有机体、一种新的逻辑结构。

3、档案活动课程开发

档案的活动课程强调档案活动和经验在***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历史上中外教育家充分论证了活动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以及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都是很好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开展了“科学、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间接参与现代生产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档案学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因而档案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必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为此可通过与家庭结合、与社会组织结合来设计和开发档案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与档案相关的活动中学习档案知识,掌握档案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课程以开放性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对于启迪学生学科融合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专业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在《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一文中指出,档案思想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档案的变化。这种转变表明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质上已经涉及到每位公民,这既是档案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档案教育的现实诉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大学体育课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人本**”教育理念接轨,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通过各种趣味小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教材难点与趣味点的结合设计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探讨、竞争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在练习与游戏活动中,提高足球射门的能力,发展学生奔跑、跳跃、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

2、运动技能:通过小足球射门与游戏的教学,向学生传授脚内侧射门技术。

3、身体健康:能利用足球进行运球和射门。

4、心理健康:充分促进个性的发展,体验足球射门的乐趣。

5、社会适应:培养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运动。但由于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收入低,生活环境较差,课余时间基本没能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只有利用课堂的学习和练习来提高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练习,提高足球技术;课余时间,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免费的辅导,让他们更加喜欢足球运动。

四、教材分析

足球是学生特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有很强的集体性和趣味性,通过足球活动能发展学生的多项身体素质。还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足球技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中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足球的简单运动动作,知道简单足球动作术语。在教学中主要强调突出“游戏”二字,在游戏中熟悉球性,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不用手而用脚触球的意识和习惯。

难点:脚内侧部位对学生来讲不是很清楚,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在这一位置贴上标注物,通过多种游戏强化,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状态下,体验脚内侧射门技术。

趣味点:

1、用人体设置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进行小足球比赛游戏,让学生展示自我,符合儿童心理。

五、设计思路

本课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时时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线,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主动体验,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合作交往,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从而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本课采用主体式教学法。在课前师生谈话阶段—教师既以趣引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良好的情绪,为上课做好准备。

群龙戏珠—-学生排好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小游戏。 银珠滚滚——学生运用特制的足球练习脚射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安排多种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飞跃龙门——引导学生设置各种“人体门”,参与射门练习。在练习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

比赛游戏——通过比赛小游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六、场地器材设置

一片足球场 小足球(纸球)40个 跨栏架6个

七、教学效果预计:

1.心理效果预计:根据本课特点,学生将会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给自己带来集体的归属感。

2.生理效果预计:由于本课是新课,负荷适中,但练习密度较大。平均心率为110-120次/分 八、本课特色

1.课标指出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生活资源是激发*情感的重要**。课上运用了生活中的废纸,在学生手中变成了一个一个足球,为足球走进生活游戏打开了绿色通道。

2.体育源于生活,更应贴近生活。传统的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现在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只是在心中虚拟的喜爱,根据这一情况,本课将足球运动换成儿童话、娱乐话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亲近足球,亲身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愉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备注:本主题单元计划共5节课,比赛课为第3课时—“快乐的小足球”

大学体育课教案范文 篇4

关键词 体育实践课教案 教学目标 教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59

0 前言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经颁布,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体育新课程实施大讨论的热潮,其结果也带来了体育教案的不断推陈与出新,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教案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新课程的体育实践课教案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并非说明一切毫无章法的教案都能适应新课程对体育课的要求。这是由于:体育教案的风格与形式,是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因而总是表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既体育教案的风格与形式必须体现《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对体育课的要求。

然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13年以来,福州市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如何?是否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欲通过对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发现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编写的现状,为福州市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了福州市自体育新课程改革以来市、区级公开课教案75份。

1.2 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本研究通过对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以求发现教案文本的特征。

(2)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以“体育教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查阅有关体育编写方法的相关研究论文12篇,通过查阅《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书籍,了解关于体育教案编写的相关知识,为研究的分析做好理论的准备。

(3)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将其所体现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比较,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发现福州市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文本中的问题。

(4)结构访谈法。为了解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教案编写的设计过程情况,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收集的教案中随机抽取15位编写者,对其公开课教案设计的过程情况进行结构访谈,访谈采用电话访谈和当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对访谈结果进行记录。

(5)数理统计法。对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与收集的资料,运用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福州市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文本的客观信息。

对部分访谈结果的可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Pajet程序进行分析,以直观地展示体育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案设计时的咨询对象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材料的典型性分析

为了解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设计公开课教案的过程情况,以“您公开课的教案是独立完成的还是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完成的?如果是集体备课,有谁参与?”为问题,对15位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结构访谈,访谈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15位被访的体育教师的公开课教案,都是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参与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设计,即体育教师进行公开课教案设计时的咨询对象,主要有区市教研员、组内教师、兄弟校专家或其他人员,具体情况如图2。

从图1、图2反映的情况来看,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的设计,基本上都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都是在开课教师与市、区教研员以及开课教师所在教研组全体教师的集体备课下完成的,教案体现得是有代表性的教师的备课智慧,因此,从这个现状来看,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具备较好的典型性,能反映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普遍倾向与认识水平。

2.2 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设计的现状

2.2.1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目标维度设计的现状

教学目标的维度是指教学目标内容的结构,它从总体上反映教学目标所应包含的几个方面。对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的教学目标的维度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从教学目标维度发展的历史来看,“教育、发展、教养”三维度,是我国全面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沿袭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维度,而随着教育社会的发展,美国布鲁姆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提出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度更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在1979年后,我国有部分地区开始采用布鲁姆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度教学目标,然而,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将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因此,季浏等人认为:“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进行准确的逻辑分类,应根据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的设置来制定。年级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都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c,完整制定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也应以领域为标准加以分类。①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计“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维度。

表1反映了75份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维度设计的情况,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其维度设计大部分停留在“教育、发展、教养”的三个维度上,少部分采用“知识、技能、情感”的三维度,这与体育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阐述不尽相同。

2.2.2 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目标描述的现状

教学目标的描述是指教学目标的书面化撰写,它反映人们对教学目标的本质认识。对所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的教学目标描述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在教学目标的描述方面,体育新课程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取向模式。根据体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体育知识的操作性特征,它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采取了以行为目标为主,并根据领域差异同时采用其他三种目标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尽可能外显化,以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③以行为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描述方法,新课程认椋骸坝γ魅纺勘甑男形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学习结果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度性。④

表2反映了75份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描述的情况,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福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公开课教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 在行为主体方面,采用的是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方式、在行为动词方面,采用的是模糊的和不易观察和测评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这不符合体育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描述方法的精神。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福州市小学体育公开课教案的教学目标设计,在维度设计方面,主要采用“教育、发展、教养”三维度设计;在描述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为行为主体、使用模糊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这不符合体育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3.2 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应多举办一些业务指导活动,组织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学习,以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2)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公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多参阅体育新课程的一些指导用书,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体育教育展望》等,并根据这些著作关于教案设计的精神来设计教案。

注释

①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1.

大学体育课教案范文 篇5

关键词:德育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原则;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014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要求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论性较强的德育课贴近现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和时代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确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上是设定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质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书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2008年德育课程改革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相连接的实例,但因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效果,吸引力不强,学生很难参与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上德育课作为休息课,上课即睡觉。有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对今后的工作毫无帮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课无所谓。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德育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常,德育课程所选案例属于感性材料,来自于社会实践,浅显易懂。通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较多,比较抽象,对于理解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有吸引力。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该德育课的教学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选择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与所讲教学内容要相一致,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了解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用理论阐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帮助才能让学生理解。二是实际性和指导性原则。教学案例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笔者曾经在教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课时,发现因本课程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职业发展的形势,他们对中职生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成功学生案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选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些好的案例,学生也易于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对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思想性原则。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过分突出“教”,偏于理论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行实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校层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取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向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紧扣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在了解熟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编写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并能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内心上认同,在行为上自律,这样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处理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的选编、学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评价。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一环节对德育课教学犹为重要,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显现案例教学法独到之处。2.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讨论与交流。此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笔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方式,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意见,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设计、营造的是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是课堂主体,大家各抒己见。4.开展教学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学评价,师生达到共识,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县级职业学校,因师资不够,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课时不足的专业教师、基础课老师上德育课,而且大量减缩德育课学时,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课应有的功效。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树德的引路人。此外,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作了专门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中职德育课重教学轻教研,德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见识不多,视野不开阔,导致授课枯燥无味;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教师自备。所以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成效明显。德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育人教化的功能。

作者:邓先凤 单位: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