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最新8篇)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次北固山下教案(最新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2

(新乡学院 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1929年的《首都计划》是近代南京7次城市规划中最为完备的一次,规模浩大的建设活动也牵扯出一场技术与政治之争。本文就从当时国民党内部纷扰的政权争斗出发,围绕城墙拆保之争与中央政治区的选址设计两件典型事例,探讨政治因素与《首都计划》及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首都计划》;南京;城市规划;政权纷争

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24-03

政治是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重要干扰和影响因素,“城市依其形象而存在,这个形象是由某种政治制度为达到其理想形式而构筑的”。①且在马克思·韦伯等西方学者眼里,中国的城市化同西欧经验相比,并不是经济变迁进程的自然结果,而是国家和政府人为有意识设计的结果。②本文从当时国民党内部纷扰的政权争斗出发,围绕城墙拆保之争与中央政治区的选址设计两件典型事例,探讨政治因素与《首都计划》及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国民政府首都规划的相关背景

1912年元旦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个新时代由此开启。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曾评价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尊总理遗教,定首都于南京”。③

为显示与北京的传统政治中心的区别,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至此中国只有南京一处被冠以“京”字称谓。然而当时的南京并未从太平天国战争的重创中恢复,与北平、上海相比只能算是一个中型城市。国民政府名义虽为中央,实际掌控的只有东南五省和山东一部,根基并不稳固,各国使馆甚至借口南京缺乏现代化设施而滞留北平不愿搬迁。为巩固中央之位,首都建设迫在眉睫。

1928年11月1日成立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简称国都处,专司《首都计划》编制。负责人孙科、处长林逸民、顾问亨利·墨菲、古力治都是当时最优秀的都市规划人才:孙科系孙中山长子,曾留美研习市政规划等课程,1919年在孙中山创办的《建设》杂志发表《都市规划论》,介绍西方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经验,是中国近代以来此领域最早的论述之一;处长林逸民哈佛大学都市规划专业毕业;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从1913年接受教会委托,以中国北方官式建筑风格在湖南长沙设计雅礼大学起,已从事中国设计业务十五载;顾问古力治也是美国著名的市政工程师和城市规划专家。但国都处并非国民政府内唯一负责首都规划的机构,紧随其后1929年6月1日成立的首都建设委员会由蒋介石亲任主席,会内委员尽是党国要人,秘书长刘纪文时任南京市长,常务委员包括孔祥熙、宋子文、赵戴文等。尽管事实上这只是个开会的空机构,真正有规划能力的还是国都处,但两者立场想法不同,造成许多冲突。从这个角度讲,《首都计划》也是一个政治竞技场,谁能够掌握首都的计划就掌握了首都的诠释权。

二、初次交锋:城墙拆保之争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国务会议批准蒋介石亲任校长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拆除南京神策门至太平门的城墙,将所获城砖助建军校讲堂。此时蒋介石正因北伐成功如日中天,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黄埔军校是他最为看重的执政之基。次年初城墙一经开拆舆论一片哗然,徐悲鸿撰写《对南京拆城的感想》直斥这是西湖雷峰塔被毁后的“续貂之举”,讽刺主事者堪比“食其砖当药石”。墨菲一到南京得知此事亦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中国的象征,拆掉它将是巨大的错误”,因而千方百计反对。以孙科为代表的党权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军权之间针锋相对,展开了关于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初次交锋。

1929年3月5日,孙科向国民政府呈文:“当由茂非(墨菲)顾问发表关于南京城垣存废意见,以为南京城垣尚非无可利用之处……伏乞迅予饬令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即行停止拆城工作,以便设计。”国民政府收到呈文后向南京市政府下发《第471号指令》、《194号训令》:“呈请饬令京市政府停止拆城工作。”但蒋介石态度强硬,3月14日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名义上报国民政府公文:“若一旦停止,势必影响工程,全部一切建筑将陷于不可收拾。恳请转饬市政府仍遵照前案所请办理,俾全部建筑免致功亏一篑。”国民政府却也不依不饶,3月19日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下发第3715号公函:“所请未便照准。”

值得思索的是,当时拆城墙在全国已成风气,广州、武昌多地城墙被拆后,北伐军还曾计划拆除国都北京的城墙,其示范作用不言而喻。包括孙科本人起先也是拆城墙的倡导者,《都市规划论》中就专门介绍西方拆城墙的先进经验。此时态度逆转,一是墨菲等专业人士的说服起到一定作用,二则是他与蒋介石之间确实存在矛盾。孙科曾是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中的成员,与蒋的关系几经分合。1928年后孙科与蒋介石再度合作,但双方的隔阂与不信任继续存在,孙科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真正信任和重用。④

“城市建设决策及其实施是一项高度综合和复杂的、同时牵动许多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工作,对此规划设计者常感到力不从心,势单力薄,因而想拉一些人来共同决定”。⑤墨菲在风波中也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为表示城墙并非无用,他甚至提出可在上面行驶汽车,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环城大道”,方案最终被写入《首都计划》。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究竟是他的确这样认为还是不得已而为之至今仍是疑问,而恰是这个方案使城墙没有被拆。

拆城之事,幸未扩大,内外夹击之下,风波才算平息。如今南京保存基本完好的明代城墙全长约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也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城墙。此后的北京“拆城方案”也没能在民国时期实行,使得北京城的内外城墙又多矗立了近30年。

三、核心问题:中央政治区的选址设计

“首都建设对于国民政府的建设是头等大事,基于塑造民族形象,为国家建制考虑,首都整体形象关系国民的信任和国家发展,通过在特定政治区域呈现出的雄伟壮丽的空间组织方式,一方面树立国家的权威,同时也能唤起国民的情感认同”。⑥《首都计划》最终将南京城划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六个区域,其中中央政治区是理所当然的规划重点。

在分区规划方面,市政府考虑七项分区内容,其中行政区与学校区是近代以来首次添加的内容。行政区在三易其稿中,更是从最初何民魂任市长时期的玄武湖西岸,最终调整到刘纪文任市长时期的明故宫旧址一带(1928年7月何民魂去职,蒋系人马刘纪文接任南京特别市市长,把行政区调整至明故宫旧址自然是蒋介石意志的体现。蒋名中正,明故宫中央政府区被描绘为“中正之位”)。⑦但这毕竟是市级规划,当规划级别提升至中央后高层各派皆意有所图。在《首都计划》最终的文本中,中央政治区地点令人意外地选择在东城墙外的紫金山南麓,老城之外另建新城是个颇具野心的计划,从景观角度看也必是一幅壮丽的帝景。“查世界新建国都,多在城外荒郊之地,如澳京之近巴那(堪培拉),土耳其之安哥拉(安卡拉)、印京之新大理(新德里)无一不然,一方固可规划裕如,一方亦有鼎新革故之意,该地(紫金山南麓)位于郊外,实与斯旨相符,他如地在总理陵墓之南,瞻仰至易,观感所及,则继述之意,自与俱深。”墨菲归纳此地的五个优势,“面积永远足用也”,“位置最为适宜也”,“布置经营易臻佳胜也”,“军事防守最便也”,“于国民思想上则有除旧更新之影响也”。⑧这一规划恰透露出孙科的良苦用心,中山陵内刻有孙中山《建国大纲》全文,清楚规定全国“党权高于一切”,孙科曾声称1928年“到了南京以后”,“见蒋全以个人权术淫威势力笼罩一切”,从此“无聊倦思”,“凡事皆苟且敷衍”,之所以“勉为隐忍”,乃是考虑“党国艰危”,指望蒋介石“能有日觉悟”。了解此番心情,就不难明白孙科为何这样规划中央政治区了。墨菲的方案的确没有让他失望,这个位于中山陵西南侧坡地上的中央政治区,南北中轴线从中山陵与朱元璋的孝陵之间穿过,跨越紫金山上1500多年前的六朝祭坛,其面积比美国华盛顿中央行政区还大。在全新开辟的山坡上,国民党党部大楼、国民政府、五院、各部会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所有建筑样式都做出明确规定,整个中央政府共计容纳10万人。最上方的中山陵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透过一种视觉景观清晰地交代出孙中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方案中中央党部牢牢占据着中轴线的最北端,那里地势高峻。为何选择这个位置?自然是象征“党权高于一切”,不能由枪来指挥党。最终的中央党部设计方案颇具美国国会山的风姿,仿佛是华盛顿国会大厦套上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外衣。可以想见,这样一个规划方案绝不可能为中央政治区选址争论画上句点,党权与军权的纷纷扰扰远未尘埃落定。

1929年12月5日《首都计划》全部完成,一份500多页的英文规划报告集结成书,31日中文翻译本印刷完毕,呈送首都建设委员会。当天国都处即遭裁撤,宣告任务终结,这一命运便同中央政治区的选址之争有关。方案一直未获首都建设委员会同意,原因大概有二:花费过于昂贵;蒋介石并不希望孙中山在党的政治体系中地位过于显著,这会增强竞争对手的实力,反映到选址中便是不愿意中山陵在空间安排上处于过于显著的位置。

国都处被裁撤后的第18天,国民政府下发“训令”,将中央政治区改在明故宫旧址一带。“训令”中并未说明决策的具体理由,但文后附有一张短签,上书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亲笔批示:“行政区域决定在明故宫全城路线应即公布为要。”决策过程着实奇怪,之前未召开任何会议商讨,送达南京后自然引起孙科强烈反弹,在国民党内部又造成一次小型政治风暴。蒋介石一纸命令让《首都计划》的全盘设计戛然而止,南京最终没有形成一规模完整的中央政治区。“各政府机关根本没有照规划行事,大都各行所好,到处乱建房子……后来不得不把中央行政区计划改在中山门内明故宫一带。⑨一系列官署建筑大多如珍珠般散落在中山大道的沿线。

四、《首都计划》的历史影响

上世纪20、30年代欧洲新建筑运动兴起,1925年,勒·柯布西耶出版《明日之城市》提出建设功能分区,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雅典宪章》提出现代城市应协调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类似先进思想均在《首都计划》文本中均有体现。从城市规划史角度分析,《首都计划》的种种设计比时代超前至少20年,其进步性正是问题所在。尽管如此,在规划指导下,南京还是启开近代以来建设最为集中的时期。城市的主要格局大致在那个时期确立,为孙中山奉安大典开辟的主干道——中山路,今天仍是南京道路系统的骨架。按照一些学者的计算,《首都计划》实际上实施了30%—40%,正是这些部分奠定了当今南京城的特色。民国政权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民族主义的要求自然会体现在公共建筑上。《首都计划》中专辟“建筑形式之选择”一章,提出“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对20年代末和30年代上半期南京的政府办公建筑设计产生了很深的影响”。⑩1927到1937年,国民党在南京兴建了一批政府性建筑,均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改良式中国建筑手法”。

《首都计划》诚然是一个由国家倾全力去主导的计划,正因为如此,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计划。从根本上讲,城市的发展不能由某种单一力量来决定,而应由众多因素历史地合力。但在那个时代,国家力量相对放任,权力集团内部政治纷争不断,必然反映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最后酿成无法控制的结局。国民党标榜自己由南京起家,但最后的失败也在城市。1949年后南京的身份地位发生历史转变,此后按照自己的速度前行。褪去纷扰的政权争斗,走过战争与和平,《首都计划》留下的不仅是一部技术文献,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见证了近代中国人关于理想家园的不懈追求。

注 释:

①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J].世界建筑,1988,(6).

②(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商务印书馆,1995.

③(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出版社,2006.1.

④高华。革命年代[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⑤王建国。析城市规划建设的政治因素[J].华中建筑,1990,(1):29.

⑥汪晓茜,俞琳。南京近代都市建设制度之研究[J].建筑师,2010,(4)l:59.

⑦苏则民。南京城市规划史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82-283.

⑧(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出版社,2006.41—43.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据我了解,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是来自外地,有的已离别家乡多年,有的可能是今年才来到深圳;远离家乡的学子们,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寂静的长夜里,你们可有思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我想不用你们回答,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的,不仅你们,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作客他乡的日子里深切地思念着他们的故乡,并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名篇,如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请同学们齐背一遍。其实,思乡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次北固山)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指导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全班分成两组,互相**,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回答得好)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读一句,同桌讲述一句。要求保持原意,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C、诗人为什么会起思乡之情?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4、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看谁改得好。(要求忠实于诗歌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想象和特点。)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请同学们**朗读后,主动背诵。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要去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涵。我们在一首歌曲中结束这堂课,请听根据诗人于光中的同名诗歌谱成的歌曲《乡愁》。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说明

在唐朝的诗人当中,王湾并不算一个出名的人物,然而《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却使他名垂青史。其中“潮平*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多少年来备受称赞的名句。《河岳英灵集》:“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提政正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里的《江南意》即此诗。

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景象;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和其他四首诗歌共同组成了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篇古诗课文,这首诗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古诗教学,对学生形成古诗欣赏习惯和把握欣赏方法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且涉及到*诗歌中的一个母题——思乡,因此我觉得花一个课时来教学是值得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是借读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外地,对这种思乡题材的诗歌按理说应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然而随着当代交通、通讯**等的发达,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现代人的乡愁似乎没那么强烈了。尤其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要调动他们的个人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并非一件易事。但毕竟不少学生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因此尽量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人在诗中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主要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诗歌的思乡情感。

对于朗读的设计,我采用了层进式的朗读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学生参照注释**朗读,扫清浅显障碍,然后通过齐读和个别读穿插朗读指导,从字词上、节奏上进行把握。在后面的各环节中,穿插各式各样的朗读,但要求逐渐提高,要求从情感上进行朗读体悟。

不仅是朗读,整个教学设计都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最初的明义,到最后的达理,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5

会议纪要范文格式

一,概说

在会议过程中,由专门记录

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

会议记录有记与录之分。记又有详记与略记之别。略记是记会议大要,会议上的重要或主要言论。详记则要求记录的项目必须完备,记录的言论必须详细完整。若需要留下包括上述内容的会议记录则要靠录。录有笔录,音录和影像录几种,对会议记录而言,音录,像录通常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将录下的内容还原成文字。笔录也常常要借助音录,像录,以之作为记录内容最大限度地再现会议情境的保证。

二,格式

会议记录的格式分为记录头,记录主体,审阅签名三个部分。

记录头的内容有:

1。会议名称;

2。会议时间;

3。会议地点;

4。会议主席(主持人)

5。会议出席,列席和缺席情况;

6。会议记录人员签名。

三,要求

会议记录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速度要求,一个是真实性要求。

(一)速度要求。

快速是对记录的基本要求。

(二)真实性要求。

纪实性是会议记录的重要特征,因此确保真实就成了对记录稿的必然要求。

真实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

1。准确。不添加,不遗漏,依实而记。

2。清楚。首先是书写要清楚,其次,记录要有条理。

3。突出重点。

会议记录应该突出的重点有:

(1)会议中心议题以及围绕中心议题展开的有关活动;

(2)会议讨论,争论的焦点及其各方的主要见解;

(3)权威人士或代表人物的言论;

(4)会议开始时的定调性言论和结束前的总结性言论;

(5)会议已议决的或议而未决的事项;

(6)对会议产生较大影响的其他言论或活动。

如何写好会议纪要

1、会议开始前要熟悉会议参与人,如若是客户,可以索要名片(此步骤也可会后要),之后可制成Excel表格,方便公司里其他人使用

2、会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领导的思路形成过程,对于提出的要求决策一定要明确记录。在汇报中可用词汇: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号召,会议决定

3、会议纪要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字,要用红字、黑体标识,方便审阅人审阅

4、会议中提到的需要跟进的事项(一般有时间限制),需要注明,并且设置时间提醒(红字提醒),按专人分类,到时提醒

5、会议结束之后,要就任务事项进行总结,与专人核对确认。

6、按照项目进行分类,制作Excel,注明该项目的第几次会议,会议结束后工作的进度情况

7、会议开始之前需要回报前次会议跟进的事项和完成情况,下一阶段的进度目标及落实措施

8、书写过程思路要清晰,分条罗列事项。

会议纪要开头范文一2月28日下午,县委委书记***、县长***召集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文化旅游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就20xx年高考工作及县各普通高中教师编制、债务、学校发展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现将形成的意见纪要如下:

一、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师资结构,首先保证教学一线的需要,要澄清目前不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且占教师编制的人员底子,人事劳动部门要尽快澄清高中教师编制情况,并就今年高中招聘教师问题拿出具体方案你好3月15日前要拿出方案妥善解决县一高、二高新聘的36名教师的编制问题你好

二、县财政局、审计局对县一高、县二高、县三高、县四高的债务进行全面核查,3月底前拿出方案。今后,各高中确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县财政局于3月底前拿出县二高、县三高、县四高三所高中的择校费调控意见。

三、文化、工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检查,创造良好校园周边环境;公安部门要尽快办理在我县就读并申请在我县参加今年高考的县外学生的临时户口,同时要加强学校治安,并于3月10日前在县一高成立两个治安室,积极做好高考前的服务工作。

五、教育部门要迅速召开各高中校长会议,将此次会议精神进行传达,此外,要加大对各高中的管理力度,在精力投入上要向高中倾斜,并积极借鉴外校好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积极做好高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完成今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高考目标任务。

六、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要做好本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

与会人员:

xx年xx月xx日

会议纪要开头范文二根据中央书记和国务院的指示,康世恩同志于7月7日至7月9日,召集山西省、铁道部、国家经委和北京、太原铁路局的负责同志开会,对改革北京、太原铁路局管理体制,保证山西煤炭运输问题,认真作了研究。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组织好山西煤炭的运输,对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西煤炭的外运,主要由北京、太原两个铁路局承担。北京铁路局每天安排给太原铁路局的运煤空车占太原铁路局所需空车总数的95%左右;太原铁路局运出的煤炭有2/3是在北京铁路局管辖区域卸掉,其余大部分也要经由北京铁路局转运。

但目前由于两个铁路局分管主要运输干线,把煤炭运输中的装、运、卸、排等环节分割开来,不能集中统一指挥,影响铁路运输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山西煤炭外运任务很不适应。与会同志认为,必须按照经济区划和运输规律,对两个铁路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经反复协商,一致同意铁道部提出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一、建立北京铁路管理局,下设北京、太原、天津、石家庄四个铁路局,撤销铁路分局。

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北京铁路管理局可以统一调度指挥太原、北京两个铁路局的运输力量,形成一个整体,把煤炭运输中的装、运、卸、排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又把煤炭生产和运输紧密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运力效能,使运输线路畅通,更好地完成煤运任务。第二,有利于加强铁路基层工作。分局撤销以后,铁路局直接领导站、段,便于加强基层工作,搞好机车、车辆、线路、通讯等设备的维修和技术改造,组织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

铁道部要立即着手制定北京铁路管理局和四个铁路局的职责范围和具体工作方法。

二、为了搞好生产与运输的衔接,加强北京铁路管理局与山西省的联系,决定由北京铁路管理局派驻联络员,在山西省经委办公。其任务是,代表铁路管理局向省里请示汇报工作,办理、转达省里交办事项,及时沟通双方的情况,协调生产与运输的关系。

三、北京、太原两个铁路局在北同蒲线的分界点,定在宁武。这样便于北京铁路局全面安排大同和雁北地区统配矿与地方矿的煤炭外运。

四、铁路管理局、铁路局机构设置要精干,太原铁路局保留原建制,干部原则上不要变动,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分局撤销前对干部要作好安排。临汾、大同分局撒销后,可分别设立调度分所,必要时也可分设小型办事处,协助铁路局统一安排当地的车、机、工、电、检等项工作。

五、北京铁路管理局要切实安排好山西省地方物资的运输。要给太原铁路局保持足够的运用车。对流向固定的大宗散装物资,可采取固定车底组织直达循环拉运。对山西省的统配煤、经济煤、出口煤、协作煤、自拉煤等,要根据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一视同仁,保证运输。

六、当前晋东南的煤炭绝大部分通过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线外运,装煤的空敞车全部靠郑州铁路局排送,因此太焦线五阳至孔庄一段线路,仍由郑州铁路局管理。铁道部要对太焦线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运输能力。为加强郑州铁路局与山西省的联系,郑州铁路局要在山西省派驻联络员。

改革铁路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步子一定要稳妥。北京、太原铁路局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全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今年下半年作好准备,明年初开始实行。铁道部和有关省市要密切配合,加强领导,注意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搞好。

会议纪要开头范文三时 间:XXXX年XX月XX日

地 点:XXXX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销售部人员

主持人员:XXX(销售副总)

会议记录:XXX

纪要内容:总结XX月份工作内容,分析现存问题,制定XX月份工作计划

本次销售会议由XXX(销售副总)主持,会议用时共计约1个小时,现将会议讨论内容及主要事项整理如下:

一、为与公司财务、人事等部门工作更好的接轨,也为销售部日后工作分工更加规范合理, 张总首先提出了对销售部人员档案归档整理与完善的要求。

二、由XXX开始,各销售人员就XX月份工作内容一一做了详细总结,对于上月所参与的几次投标工作,分析了未中标原因,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关系要跟进 2、产品要熟知 3、信息要广泛 4、思想要灵活 5、XX月份开始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利用公司新的资质获得销售大单子。6、加大和水泵厂合作力度。

在此基础上,各销售人员都制定了XX月份各自的详细工作计划,以期在XX月份的工作中有更好的提升。

三、会议听取了网络营销部各销售人员的发言,网络营销部于今年XX月份组建,大家各抒己见,基于自身特长提出了很多利于公司网站优化及网上营销的建议。最后X总提出网络营销部由XXX牵头,在部门内部形成统一网络营销思路与方案,报X总审阅。

四、制订部门内部召开早会制度。会上X总提议,网络营销部和工程营销部每天召开内部会议,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主要总结一下昨天工作、分析当天主要事务并制订明日工作计划,网络营销部与工程营销部每周召开两次碰头会,交流探讨工作进展,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与客户需求。销售部是一个整体团队,只是分工不同,大家应抱团合作,做到精心、精艺与精神。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6

一、强调审题严谨、有序、细微,明确思维方向和方式

高考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能力,如审题的洞察力、解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关键是要认真审题,找准解题方向、思路,这是取得高分的前提。

例1.(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此题对地理知识点掌握全面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就可拿分,但对知识点掌握模棱两可的学生来说是易错题,无法很快弄清答案。学生对四个选项的前半句话都可以直观理解并把握,解题的关键是每个选项的后半句。A选项教师应提醒学生思考:什么是侵蚀?海水侵蚀大小由什么决定?通过与学生一起探究,结合当地生活地理常识可逐步得出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的审题关键字眼是“全球”,全球的水量是稳定的,只是以不同的物理形态呈现,如固态、液态、气态。C选项,海洋面积增大,但海岸线长度不一定增加。D选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全球温度高了,冰川就会融化,才可能消耗热量。这需要学生掌握前因后果的顺序。

我们教师只有讲评到位,在解题的细节中下工夫,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审题严谨、思路有序、思维全面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有机会在高考中取胜。

二、善于用生活细节分析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践研究的能力

例2.(2011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此题答案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类题目很常见,只要我们教师平时多注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善于研究身边的地理现象,要求他们注意联系这些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及知识背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轻松解决此类试题。

三、内化地理思维,关注答题思路

从2008―2011年江苏高考自主命题中的地理试卷来看,题型、风格大致一样,题目不刁钻,检测的是基本知识点,学生易理解、感觉亲切,考试心态不易受到波动。但如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失分,就有可能无法获得较好的成绩,影响高考录取。地理知识点的储备不足、概念不清、思维定式、词不达意等,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原因。因此,教师平时应提高地理信息收集能力,研究考试大纲,分析考试说明,随时注意调整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迁移,避免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例题略。

四、正确引导反思,规范思维方式

教师授课要反思,学生学习也离不开反思,但需要教师正确加以指导,如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失分的原因:概念不清、知识点记忆不牢固、审题不慎、表述不规范等;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反思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处,今后应如何改进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能使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知识要点,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从而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逐步将其内化,便于将来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主动反馈,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例3.(2011年高考上海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1)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

A.大体相等 B.北坡较多

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

(2)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

A.南坡3 500米 B.南坡2 000米 C.北坡3 500米 D.北坡2 000米

(3)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

A.南岭 B.秦岭 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7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中1、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 元谋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2、我国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农耕居民的是 (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3、我国历第一个国家是 ( )A.夏 B.商 C.春 秋 D.西周4、 下列符合西周分封制内容的选项包括 ( )①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③诸侯要向天子纳贡②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带兵随天子作战 ④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5、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6、 战国时期,秦国迅速发展为大国家的关键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富庶 C.秦孝公是一个英明的君主B.秦人有尚武的传统,秦国军事力量强大 D.进行了商鞅变法7、要研究孔子的言行,首先应该查阅  ( )A.《诗经》 B.《春秋》 C.《论语》 D.《左传》8、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是 ( )A.秦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9、下列哪一项不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 )A..修建阿房宫 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度量衡 D.建立专制集权统治10、下列观点属于道家学派观点的是 ( )A.“仁政”治国 B.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11、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西汉高祖 B.秦始皇时C.西汉武帝时 D东汉光武帝时12、汉武帝时,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当时汉军的统帅是 ( )A.卫青、窦固 B.卫青、霍去病C.窦固、霍去病 D.韩信、卫青13、我国的下列文化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 ( )A.长城 B. 秦始皇陵兵马俑C. 敦煌莫高窟 D. 赵州桥14、“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中的胡指的是 (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突厥15、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古代历史著作是 ( )A.《春秋》 B.《汉书》 C.《史记》 D.《战国策》16、统一黄河流域,被后人尊奉为华夏之祖的人是 ( )A.尧、舜、禹 B.黄帝 蚩尤C.黄帝 炎帝 D.炎帝 蚩尤17、齐国的强大,得益于 的改革 ( )A.吴起 B.管仲 C.商鞅 D.李悝18、成语“卧薪尝胆”的故事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管仲 B.屈原 C.勾践 D.孙武19、出现在公元后的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 ( )A.西汉 B.东汉 C.秦朝 D.夏朝20、“盘庚迁殷”这个事件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21、战国初年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是 ( )A.晋 B.齐 C.燕 D.秦22、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23、我国发现世界上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编钟24、今北京地区属于战国哪个国家 ( )A.齐国 B.燕国 C.秦国 D.楚国25、下列人物中被后世尊为“神医”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26、由老子创立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27、下列口号哪个是由黄巾起义军提出的? ( )A.“伐无道,诛暴秦”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C.“诛晁错,以清君侧”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8、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实施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C.分封刘家子弟为王 D.派人出使西域29、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30、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时传入中国 ( )A.秦朝时 B.西汉时 C.东汉时 D.三国时二、综合分析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中长方框处分别填出秦朝长城的起止点及灵渠。(3分)(2)请你据图说出秦朝疆域的四至。(4分)(3)秦是一个辽阔的统一的国家。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4)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4分)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①这是谁的言论?他是哪个学派的?(4分)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联系现实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什么?(4分)3、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回答问题:① 这是谁的名言?他的不朽史书是什么?(4分)②写出史书的叙述的范围?(2分)③这一史书在我国史学上的地位?(2分)4、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 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战国七雄的名称。(4分)(2)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期中考试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A A D C B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B B C C B C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A B A B B A B B B B二、综合题(共50分)1、 (1) 略(2)东到东海,南至南海,西达陇西,北至长城一带(3)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筑长城,拓南疆。(4)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1)孔子 儒家(2)学习过的东西要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略3、(1)司马迁 《史记》(2)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多年的历史。(3)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4、(1)略(2)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普通士兵立有军功,也可以封爵受赏,贵族无军功不授爵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控制。作用: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8

“桃李作干城”,教习忧国事

姚锡光(1857~?),字石泉,又作石荃,江苏丹徒人。1888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考取内阁中书。面对大清帝国的日渐衰弱,他希望能为富国强兵做一番事业。内阁中书是个闲差,自然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当时,一大批汉族大员在洋务运动中崛起,他们兴办洋务、训练新军、发展近代教育、开办近代工矿,这些又都被人们视为富国强兵的“捷径”。姚锡光从1886年起也加入其中,先后在李鸿章、李秉衡、张之洞等人的幕下任职。

1886年春夏之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正在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听说姚锡光军事知识渊博,就聘请他担任教习(即教官)。这所学堂聘用了德国的军官,按照西方陆军军官学校的模式办学,最初有学员100人,大多是从清军军官中挑选出来的,还有一些愿意学习军事的年轻文化人。学员们学习天文、地理、测绘等基础学科和军事知识,还要学习经史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科目。在这里,姚锡光任职长达九年之久,先后教过四个班,学生300多人,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北洋军阀重要将领和地方大员的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何宗莲、张怀芝等。他曾经写下“方栽桃李作干城”的诗句,意思是在这里培养的军事人才将来是保卫国家的栋梁。20多年后他曾感叹说当时写这句诗仅仅是自嘲,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为现实。

培养军事人才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可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表现却令人失望。1893年前后,中日关系不断恶化,他敏锐地意识到战争难以避免,多次上书李鸿章,建议北洋各军要熟悉所购买的西方火炮的结构、功能,加强战备,奖励军官等。对这些建议,李鸿章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姚锡光和他的关系日渐疏远。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已返回家乡,但依旧希望为国效力,一度返回天津,替守卫秦王岛(今秦皇岛)、北戴河的将领出谋划策。1894年秋天,日军侵占了旅顺、大连湾炮台,他又强烈建议李鸿章加强京津地区的军事部署。这年冬天,日本进犯威海卫,山东沿海形势吃紧,他又被巡抚李秉衡请到幕府中任职,随军驻在莱州,负责前敌行营的文案工作。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感叹无人御侮,辞职返乡,可心里仍想为收拾破碎的山河做出努力。1895年,他去南京拜访两江总督张之洞,成为他的幕僚。这一年,他两次奉命同德国军事专家查看长江下游的炮台和防务,向张之洞报告了沿江各个要隘、炮台的形势,并建议加强江防、开办炮兵学校培养人才。这些建议都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和清政府的重视与实施。

国耻常难忘,志士倡海权

1896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把姚锡光调到湖北,让他主持自强学堂的教务。虽然人在湖北,一年前甲午战争的惨败依然让他痛心。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天津、山东等地任职时搜集的资料,结合中外人士的记述,整理出版了《东方兵事纪略》。这部大约十万字的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重大战役,提醒国人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与此同时,他并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仇敌”日本的先进之处。1898年,他被张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学校教育体系、陆军体制及训练方法。回国后他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日本普通学校、陆军学校和专门学校的体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情况,并对女子教育十分推崇。20世纪初,由于张之洞等人的推动和参与,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鼓励留学,重视女子教育,并仿照日本教育模式推行学堂教育。

1899年到1901年间,姚锡光到安徽担任地方官,1902年至1911年回京任职,担任过多种职务,曾参与清政府教育、军事的“新政”和练兵,一直关心蒙古、等边疆地区的局势,到过蒙古地区的哲里木盟、卓索图盟等地考察,出版了《尘牍丛钞》、《筹蒙刍议》、《筹藏刍议》等著作,对于巩固、蒙古地区和重建海军等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他的很多主张,比如在四川、交界的少数民族设立“川西边防大臣或提督”,在蒙古地区创办银行、工厂、学堂,移民实边等,都对清政府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在决定于四川、云南、交界地区设立“川滇边务大臣”后,清政府开始时准备让姚锡光出任,但他以资历浅为由辞谢,后来由赵尔丰担任。

维护中国海权、复兴海军也是他的重要主张。甲午战争后,外国军舰在中国沿海横冲直撞,中国残存的60多艘大小舰艇无力巩固海防,不少人主张重建海军,但因列强瓜分中国军港和八国联军侵华而一再推迟。1907年,姚锡光升任练兵处提调,奉命制定复兴海军的规划。在制定方案时,他充分考虑到经费、舰队、军港等多种因素,建议全国统一海军,统一事权,统一指挥;设立海军 “兵官学堂”、研究所、工科学堂等机构,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他还强调:海军、陆军“相为表里”,我国海疆绵延七省,如果没有海军,就会“海权坐失”,陆军也会“运调不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