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l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l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l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l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l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 设计思想

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文化为基本指导思想。导入上紧扣书中彩图,以大象间是如何交流的?作引入,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和观察以及教师演示,使学生从多角度明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教具准备

音叉、小槌、橡皮筋、玻璃钟罩、抽气机、收录机。

四、 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看P10大象的图,让学生思考,讨论:

1、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2、 你认为大象之间如何进行交流?

阅读P11文字。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中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

3、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产生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4、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这些问题学过这一章后就可以解决了。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出课题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一]、声的产生

(探究)让学生自己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演示)敲响音叉,观察发声的音叉。

张紧的橡皮筋,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

观察课本P12四张图。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想想议议)观察P13插图,教师介绍:

蝉是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官发出声音。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官,而雌蝉没有,在腹部只有接收声音的器官。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1、 把两张课桌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2、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这里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制作土电话,实验方法如上。)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演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里,接通电源,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最后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请学生观察现象。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稍作介绍(以水波作比较),略)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想想议议)请学生设计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小实验。或找出事实来支持你的说法。

例:(1)人潜入水中后仍能听见岸上的讲话声;(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总结: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以上通过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雷声、回声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学生阅读P15小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

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秒。

本课小结:略

五、 课后探究与实践

1、给你以下器材:秒表一个、听诊器一套、塑料保鲜袋一个、大烧杯一只和一些水。你能设计一个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吗?说出你的方法并动手试一试。

2、动手实验:

【器材】火柴盒、尺子和棉线1米左右。

【步骤】

(1)。把棉线的一端穿进火柴盒,连在盒内的火柴杆上,另一端拴在尺子上,如图1.

(2)。一位同学手拿火柴盒紧贴在耳朵上,同时堵住另一只耳朵;另一同学用手指甲在靠近拴线的尺子一端划动,这时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的同学将会听到______,它是由______产生的,同时观察一下拉紧的棉线,发现______,这说明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分析声音由声源(振动的刻度尺)传到这位同学耳朵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3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x、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x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x,把其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

结论:音x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板书: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p30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中传播声音最慢。

学生介绍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篇4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5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用胶带把乒乓球和线的一端粘在一起,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上,使乒乓球被悬挂起来。迅速将它与乒乓球轻轻接触,描述实验现象。怎样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呢?(对实验现象进行了放大,说明声音产生是振动的结果)

学生分析总结:(板书)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教师引导:“你能举出一些声源吗?”(学生回答:口哨—空气、雨声—水、音乐—乐器)

进一步总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过渡提问:声音是怎样从声源传播出来的呢?如:老师上课的声音是怎样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活动1:以组为单位a站在课桌的一端,b用铅笔敲桌面,你听到敲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2:a的一只耳朵用棉球塞紧,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一 端倾听,b敲桌面的另一端。你还能听到敲击声吗?说明了什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活动3:把一个正在发出声音的小收音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扎紧扎紧袋口。先猜测一下当小收音机放在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这说明什么?(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你能举一些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例子吗?

(板书)3.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思考:声音的传播能否离开物质呢?(真空)

活动4:实验: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对钟罩抽气

问题: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不能)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思考: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板书)4.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过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使周围空气振动,那么振动的空气有能量吗?如果有,这个能量来自哪里?

类比声音传播活动1: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

活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音乐时, 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跟音乐一起舞蹈)说明什么?烛焰发生跳舞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振动。(用手靠近音响喇叭去感受)

(板书)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过渡: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传播速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

观察图表,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结论:(1)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20℃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0℃时大理石中的声速为381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练习: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13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课外活动:制作土电话。

课堂小结:

1.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能量(声波)

2.对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四、板书设计:

1.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的结果。(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的能量——声波: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疏密变化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4.声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