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文章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爱莲说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导入新课:(1分钟完成)
今天学习宋代周敦颐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爱莲说》。
二、自读课文:(10分钟完成)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3)10分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三、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
1、继续阅读,请标出、朗诵并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
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2)同组互助。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3)8——10分钟完成任务。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3)8——10分钟完成任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完成)(打印下发)
爱莲说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蕃 多 ⑵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⑶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⑷不蔓不枝 长蔓(牵牵连连)
⑸香远益清 更加 ⑹陶后鲜有闻 少
2. 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5.《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2)教师解疑。(3)收交作业。
五、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剩余时间)
六、课后积累:
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学过的咏物诗集中并背诵,以扩大积累。
如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南宋郑思肖的《画菊》、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
1、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掌握“蕃、植、鲜、之”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