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背影》教案(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创意:
让学生感悟真情,品味生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再进一步研讨:父亲爱护儿子,文中哪些词句、段落能体现?儿子理解思念父亲,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宽容仁爱、勤奋学习的热情。
[平台展示]
一、整体感知
播放Flash动画(车站买橘),导入
课文
教师:“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给作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感情。
二、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感情诵读,在朗读中体会父子深情。
三、探究
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找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句、段。
2、找出文中能体现儿子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句、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深情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再三嘱咐,两次“踌躇”,
决定亲自去送
②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两个“忙着”拣定
座位,叮嘱再三
穿铁道买橘
离别时的惦念。
③父亲来信。
体现儿子对父子的理解,怀念之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首尾的思念。
②“真是太聪明”的自嘲、自责、追悔。
③父亲买橘时,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描写(外貌、动作)。
④三次流泪。
⑤描述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对父亲的理解、讴歌。
小结:整篇文章抒情气氛浓郁,通过日常生活中一连串细小的事情,用朴实的语言直抒胸意,表达了父子深情。
四、拓展延伸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生的儿子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亲倾尽全力,攀越月台,体现了坚韧、真诚、执拗的性格,反衬出了作者脆弱,面对生活琐事急躁无奈,对人对事缺少真诚与耐心的的缺点,面对这样一个浓缩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亲的伟大、坚强,怎能不怦然心动,潸然泪下泥!
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十、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1、“其实我那的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用音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对课文进行详尽地探究。再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2、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突破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
2、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
3、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一、字词积累: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二、创设情境: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要学好这篇课文,我们先培养一点点伤感的情绪。播放音乐《背影》。
三、朗读课文。
____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自主质疑:(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____1、人物、事件、地点。
____2、不能理解的词句。
____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____4、写背影的语句。
五、合作探究:
____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____2、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最不能忘记”是背影。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表达了什么中心?
主要事件是:浦口送别。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主题:父子情深
3、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 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 为子买橘
[爱子心切 无微不至]
4、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望父买橘)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5、教师提问:“写父亲在送子上车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我们应怎样来理解这四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并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
(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6、儿子理解父亲深情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六、感悟点题: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但——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了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播放音乐《懂你》——父爱如山
七、真情体验: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 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将来能成为有用之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八、学以致用:
望父买橘这个场面父子情深意切,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如果你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下来,将终生受益。]注意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的外貌、语言、行动,在笔记本中记下来 。(也可写在作文本上,要求具有真情实感。)
九、课外拓展:课外阅读《 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验记实散文表达的真情实感。(重点)
2.学习本文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结构,体验文章感情
一 提出学习课题《背影》,让学生先读“预习提示”,标出有关作者和本文介绍性的文句。
二 导入
据“预习提示”介绍,本文是一篇记实散文,可见文中叙写的是作者朱自清本人的亲身经历。记实散文,贵在“实”字,它以真情实感拨动读者心弦,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下面让我们跟随配音朗读,去感受当年朱自清先生年青时代所经历的那段哀婉动人的父子相爱相怜之情。(播放音像,初步体验)
三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问:文题“背影”,全篇共有四处地方出现“背影”一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自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全文内容共有哪几部分构成?明确:开头点出难忘“背影”,直抒思念之切,引出回忆;然后追叙来胧去脉,具体描写南京车站父亲为儿买桔的“背影”;最后写对父亲的不尽思念,泪光中又浮现当年父亲的“背影”,结束全篇。因此,文章可分为难忘“背影”、追忆“背影”、再现“背影”三个部分。
四 以读助解,体验本文真挚感情
1.选一个学生试读第二、三段,大家评议是否读出了文章的感伤,说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及其理由,从而达到理解这一层次选材立意的教学要求。
明确:这两段叙写祸不单行的。惨淡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此时父子的心境都充满着感伤,哀愁,因此朗读要用低缓的语气语调。
2.第四、五段叙写在南京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只需用一段叙述口吻朗读即可。但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要读出自责悔恨的感情。
3.第六段具体描写了两处“背影”,因表达的感情不同,读法应该有所不同:可分开来比较朗读:
(1)找到父亲买桔的“背影”,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想想:看到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桔的“背影”,“我”为什么会“流泪”?应该怎样朗读?尤其是哪几个动词要重读?
明确:“我”的流泪是被父亲那种不顾年老体胖、不辞艰难费劲为儿买桔的至爱深情所感动。朗读时要有深沉、动情的口吻,特别对“探”、“爬”、“攀”、“缩”四个表笨拙、艰难、费力的动词要重读。(再读一遍,当堂完成背诵)
(2)请同学朗读“我再向外看时……眼泪又来了”一段话。想想:这段最后一句话(“等他的背影……又来了”)中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我”这时的流泪又是为什么?应该怎能样朗读这句话?
明确:前次的流泪是因感动而落泪,此次的流泪则是因离别难舍而伤心落泪,表达的是渴望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这种感情又集中落实在“再”字与“找”字上,因此这两个音节要重读。
4.有表情地把第二部分朗读一遍,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来。
五 课堂训练:(口头作文)
本文写的是平凡琐事,但表达了真情实感,因此读来感人。今天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父母倾注了更多的爱。每个同学在读《背影》时,都情不自禁地会联想起自己的父亲,回想起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情景。请你说说记得最真切的“那一回”。
六 课外作业(课文练习四、五、七)
第二课时
朗读体验训练
一 有表情地集体背诵买桔“背影“的细节描写。指出表情朗读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把握好感情基调,据此而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快慢节奏与重读音节。
二 朗读训练。(以最后一段为朗读材料,按下面程序进行)
1.先请学生上台试读,大家评论得失。
2.明确:本段叙述离别后几年来,父亲的老境颓唐及“我”对父亲的思念,因此,交织着哀愁伤感与不尽的思念。朗读时要放慢节奏,且充分利用停顿。文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是悲伤情感的高潮,要上扬。而最后一句则要低沉语气缓缓结束,以渲染无尽的思念之情。
3.播放二胡曲《豫北叙事曲》伴奏的配乐朗诵示范。
4.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三 总结全文,指导学生概括本文中心
四 课外作业(课文练习二、八)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平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游逛(gung)
踌躇(chuch’)栅栏(zhà) 蹒跚(pnshn)琐屑(suǒxiè)
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
(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
(“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几处写到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把“背影”的内容划出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4、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
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
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
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6、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7、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点题,第四处照应,前后一体。)
8、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五、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
(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
(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教材分析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文贮满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学习本文,一定要进行品读,小声或不出声地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情感。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研究专题:
文学作品中的亲情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写作方法;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个性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沟通个性体验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序曲
课前欣赏名曲《送别》。
一、 赏析名句,千古情怀看离情。
1、名句赏析
执子之手,与尔偕老。(《诗经》)
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乐府民歌)
与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
2、小结: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或壮别,或惜别;或亲情,或友情,或恋情;或豪情万丈,或柔肠百结,其中都蕴含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我们千古不变的情怀……
二、 走进文本,泪光点点读深情。
1、 复习: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 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有哪些表现?(流泪)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请找出文中“我”流泪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与哪些事有关。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悲哀之泪)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之泪)
——……,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早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之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怀念之泪)
3、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4、视频表演读展示及学生表演读。
5、问题探究一: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与大家交流。
(从特定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身份来分析。——文章感人的!)
6、问题探究二:以此文为例,文章要感人,在选材上有什么要求?
(真实,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小结:素材来源于生活,感动来自于真实。
三、 走出文本,春秋笔法悟语言。
1、 说说“春秋笔法”:孔子修《春秋》著微言而知大义,褒、贬尽含简洁文笔中,后称为“春秋笔法”。不仅记史,记人记事皆有此笔法。
2、 朱自清“春秋笔法”分析:
3、 1)叙事简洁,还原生活本色。
全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着一“悲哀”,悲哀尽现。
2)描写方式为白描,再现生活情景。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完全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用廖廖的几个动词,写出了传神的细节……
3、小结:真情出自于朴素,形象来处于细节。
四、 贴近生活,回忆往事说亲情。
1、 同题作品赏析
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的在那里走下去。
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她几乎步伐踉跄了,可是手上的重担却不肯放下来交给我,我知道,只要我活着一天,她便不肯委屈我一秒。
回忆到这儿,我突然热泪如倾,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三毛《背影》)
2、 师生作品赏析
我特意去看了我家的那座山。昔日荆棘满布、乱石突出的大山,杂木、柴禾都被父亲砍掉,并重新翻垦植上了新苗。我满眼晃动着父亲那双被砍刀和锄头磨过血泡、生成老茧的大手。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我的父亲却用他的爱征服了一座山。面对父亲征服的大山,我哭了,成年后我第一次哭了!(尹甫清《父爱不关诗》)
“琴琴!”背后传来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拧头一看,真的是爸爸!他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又从裤袋中掏出些钱给我,还叮嘱我要吃饱、好好休息、有事打电话回家,还未容我说一句话,那拉长的影子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了。……,那一夜我迟迟未眠,那拉长的影子湿润了我的心。(黄文琴《背影》)
暑假过去了,我要回远方的城市去读书。“乖孙女,好好读书,别太担心奶奶,奶奶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奶奶,我会的。我会常会来看您的”。——临别的夜晚,杨桃树下,这些对白被我和奶奶演绎了无数次。奶奶告诉我门前的杨桃树是她在爸爸和叔叔外出的那一年亲手栽的,她想让儿孙们记着回家的路……
第二天,奶奶在杨桃树下向我挥手告别。杨桃树已经长高了,它的一片浓荫庇护着奶奶瘦弱的身影。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泪水模糊了我渐行渐远的脚步……(陈祖怡《故乡,那棵杨桃树》)
3、感人亲情自述。
五、 放飞思绪,我以我心写我泪。
亲情,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在我们的生命体验里,一定有被亲情感动得淆然泪下的情景。现在,我们放飞思绪,以一个小片断、一个小细节写下我们生命中的流泪和感动,来表达我们对亲情的一颗感恩的心。我以我心写我泪!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一 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 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 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二 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三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 :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 :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 :犹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 :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蹒跚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 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光洁透明。
四 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五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能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① 开篇寄思
② 往事回忆
③ 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 不忘背影
② 描写背影
③ 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 细心照顾
第二、 车站买橘
第三、 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是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了“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语文教案-《背影》的教案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情节线索
开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车门话别──注望背影
结尾怀念──再现背影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确描写次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七 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文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
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德育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谊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
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
读感法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反馈调节
导入
新课听歌曲《父亲》,分析其主旨,联系父亲形象导入新课。组织课堂,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制造积极课堂情境。集中注意力,调整精神状态,进入情境。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介绍作者及背景要求学生阅读注解1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学习新课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检查预习学生板演补充:栅迂不能自已惦记
朗读课文点拨:注意读出感情朗读课文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个别指导默读课文,勾划语句
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发言并讨论总结并板书
说话训练指导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评价
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作业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