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2013-3-27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小说《变色龙》,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板书),看看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想借助这个形象表现什么主题。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作家。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有中篇《第六病室》,短篇《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列夫〃托尔斯泰称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
2、关于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三、课文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问1:小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说故事情节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1、别里科夫的特征(1-5)。主要是从各个侧面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2、别里科夫的恋爱(6-37)。主要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和失败。
3、别里科夫的辞世(38-40)。主要写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研习第一部分,探究形象特征。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问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
1、衣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脸藏衣领中,戴黑眼镜,穿羊毛衫,棉花堵耳。
2、习惯:伞、表、小刀都放在套中;坐马车时支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蒙着被子睡觉,关紧房门。
3、论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4、思想:歌颂过去和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5、职业:教古代语言。
问2:从别里科夫身上众多的“套子”中,你能否归纳出他的形象特点?
明确:
1、惧怕逃避现实——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利用“套子”隔绝人世,免受外界影响;
2、维护现行秩序——希望一切都合乎法度,害怕闹出什么乱子。
问3:你认为别里科夫到底是怕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因为他害怕新思想、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问4:别里科夫是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且胆小如鼠、弱不经风,可他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言行、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保持一致,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二是旧势力依然顽固,革命力量较为薄弱,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正因为如此,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
(师)说:“恋爱”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渴望的美好东西。别里科夫的恋爱又是怎样的呢?最终结局又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第二部分。
问5:“别里科夫的恋爱”部分包含哪几个情节?
明确:此部分包括四个情节: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回家病倒。
问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根本就不可能有结果,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原因是这两个人的性格不合。华连卡的性格:
1、思想前卫。华连卡与他的哥哥科瓦连科一样,都敢于挑战旧思想,接受新事物。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被认为是不成体统的,可他们不但去尝试,而且是那么的毫无顾忌。
2、热情活泼。反观别里科夫,他思想守旧(认为“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不成体统”),封闭孤僻(第一部分有所提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的恋爱注定就只能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闹剧。
(师)说:漫画事件让别里科夫极其难堪,骑车事件让别里科夫权威扫地,争吵**让别里科夫颜面无存,而华连卡的纵声大笑更是让他无地自容,惶恐而终。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别里科夫倒下了,连同着他那迂腐守旧的思想,连同着他那令人可畏又可憎的“套子”。他的死,说明腐朽保守势力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
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
问7:别里科夫死后不到一个礼拜,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虽然大快人心,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问8:作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或者:作者暗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呢?)
明确:别里科夫只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一个典型代表,只要沙皇专制制度还存在,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作者启迪(暗示)人们,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落后思想不铲除,就会永远有别里科夫这样。小说的结尾含蓄地表达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期望,发人深省。
(师)说:别里科夫“可悲”,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沙皇专制思想的受害者,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生怕闹出什么乱子;别里科夫“可鄙”,因为他喜欢打小报告,人格卑劣;别里科夫“可恶”,因为他到处嗅着不合当局统治的气味,辖制全城长达十到十五年,人们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别里科夫“可憎”,因为他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卫道士。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问9:谁能概括一下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小说通过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叙写其恋爱闹剧、讲述其死后人们的感受,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含蓄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愿望。
回顾小说内容,体会讽刺艺术。
问10:你认为小说中有哪些地方的文字充满着讽刺色彩?试做一点分析。
明确: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讽刺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这些都反映了人物的迂腐可笑。
2、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3、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也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阴魂。
延伸拓展,思辩领悟。
问1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呢?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它们呢?
明确:“套子”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大体上可分为“合理的”、“落后的”和“反动的”三类。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套子”中,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套子”。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应当理性思考,敢于置疑,善于鉴别,充分利用“有用的”,甩掉“落后的”,消灭“反动的”。
[教学目标]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 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总结:
1.别里科夫是不幸的可怜的“小人物”:( 1)无社会地位——某男子中学的一个希腊文教师,生活也不富裕;(2)生活中忧心忡忡,疑虑重重: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总是“战战兢兢”,“满心害怕和憎恶”;经常“没精打采”,“闷闷不乐”,把自己装在一个个“套子”里。(3)没有家庭生活:他四十多岁了,仍孑然一身,经人怂恿撮合,差点结了婚,但喜事本来可能促成别里科夫的生活发生转机,但因他忧虑无穷,拖延不决,后来也果真“惹出麻烦来了”。他经受不了那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麻烦”,由难堪而慌乱而恐怖,终于在女人的哈哈笑声中吓得一病不起,送了性命。
2. 别里科夫这种变态心理是白色恐怖吓出来的,是专制政治压出来的。小说有一段刻画别里科夫的心理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3. 谁是别里科夫们的悲剧的导演者?正是那种封建专制的白色恐怖,造成了别里科夫们及其苟且偷生、怯懦多疑、因循守旧等奴性十足的畸形心态。毋庸讳言,别里科夫灵魂深处的劣根性在于庸俗和愚昧。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品性,在他身上已所剩无几,骨子里充满了奴性,甚至丧失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起码能力。别里科夫唯上观念很重,只知道服从皇上、官府和上司,尊奉当局的法律、通告;他的唯古唯观念也很重,只相信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一切都要维持老样子,把新鲜事物一律视为异端,难怪他选择教古代语言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小说写到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你看,别里科夫不是很有威势和力量么?其实,那种社会氛围,那种政治压力的形成,决非一个小小的别里科夫所致。那种软弱自危的“怕”字总根源在于沙皇制度,
第二课时:情节结构艺术
小说结构是小说情节建构艺术的主要表现。小说的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立体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从情节的组合方式看,可以把结构分为“板块式”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人像展览式”结构等;从情节间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铺垫式结构、因果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从情节的时空关系分类,情节可分为顺序式结构、倒叙式结构等。
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先说别里科夫的死,再回忆别里科夫生前的一系列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主体部分由四板块(四个场景)组成:
1.别里科夫平常的生活场景。(装扮、行为、语言,以别里科夫同事的视角,概述其在平常生活场景下的状态)
2.让别里科夫生活在非常规场景,守旧、怕事的别里科夫竟然在校长太太、同事及同事太太撮合下同华连卡谈起了恋爱,这一恋爱本身就让人不可思议,是一曲让人发笑的喜剧。华连卡是一个时尚、开朗、乐观、热爱生活的姑娘,骑骑自行车本是生趣盎然的事,可是到了别里科夫的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比自己受到漫画事件的嘲弄还要乱,直到第二天“老是心神不灵,打哆嗦”。如果说这是一次新旧思想的斗争的话,这只不过是一次刮擦。一次刮擦就让别里科夫生了病,那如果是直接碰撞会是什么样子呢?
3.非常规场景新旧思想的对决。别里科夫面对刮擦总是放心不下,决定去找华连卡谈谈。作者偏偏又设置另一非常规场景,即非常规场景中的非常规场景,让他没有碰到华连卡,而是碰到本来就很讨厌他的华连卡的弟弟,新旧对决马上开始。“我上您这儿来,是为了了却我的一桩心事”,别里科夫说。可是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却“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实质碰撞开始了,别里科夫甚至搬出了督学、校长、上司;威胁开始了——“报告校长”。柯瓦连科怒不可遏,抓住他的衣领,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本来别里科夫安然无恙,可是想到这件事将会传到校长、督学的耳朵里去,想到自己弄得个奉命退休,想到华连卡“哈哈哈”的笑声,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让他结束了他的一切,包括婚事以及人间的生活。
4.别里科夫死后的社会场景,本来别里科夫死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布尔金回到家里,却发现“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像别里科夫一样“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有多少,可见这些套子的牢固、顽强,它是改革以及新思潮顽强的敌人,它给人们制造的恐惧是多么的强大。
第一板块常规生活场景已经是让别里科夫套上了许多的套子,可是作者却让别里科夫超出自己该有的生活范围,让他同不是一个世界的华连卡谈一次恋爱,这样的人竟然能够谈恋爱,本身就是一次绝妙的讽刺。尤其是作者竟然还为他建立了非常规场景的两个板块,把别里科夫置于其中,这两个板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从新旧刮擦到碰撞,对一个总是担心出乱子的别里科夫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怕出乱子,结果自己却出了乱子,这怎么能不把别里科夫送上断头台?别里科夫的死就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了揭示套子力量的强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利用插图及文本找“套子”。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别里科夫为什么能辖制全城?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
咱们同学中有没有参加过葬礼的?你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心情一般都是非常哀伤与悲痛的,可是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死却使人觉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他生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人们对于他的死会有如此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打开多媒体)
教学过程,质疑讨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他生前的照片,谈谈“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结合插图找出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主要指生活方面的:
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着耳朵眼。
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都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棚;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2、除了加在别里科夫身上有形的套子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套子存在,下面同学们再回到课本上找一找,看看课本上别里科夫的形象是怎样描述的?
(在课本上找出加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还有无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主要指思想方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师)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首先是他古怪的行为方式。无论什么天气,他出门的时候总是套着雨靴,带着雨伞,穿者暖和的棉大衣,其次是他偏执的心理特征,他想给自己安上一个精神外壳,缩回过去,缩回古代,免受现实生活的刺激;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规以外的东西。让我们觉得别里科夫不止是具有怪癖,简直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他的语言套子似乎是最为“标准”“规范”的了。那句著名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响彻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活态度。这一套子禁锢着他,一直到死也没有解脱。
3、老师有一个疑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和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4、我们都说爱情的魔力是神奇的,可以使冷酷的人变得温柔,使绝望的人又重燃希望之火,那么当神奇的爱情从天而降砸向别里科夫的时候,有没有打破这个套子呢?
(找同学复述爱情情节)
华连卡是一个快乐活泼开朗的,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敢想敢说敢做,如骑车事件,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相比较而然别里科夫则是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性情孤僻的人,这样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人,他们的爱情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就连爱情之剑都无法射穿裹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可见这个“套子”实在是顽固不化,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5、他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扩大套子的外延,去套他周围的人、学校以至全城都被他辖制了十几年,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为什么他的威力会那么大呢?请同学找一找相关的段落。
“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我们说整个城市的人们是被一种恐惧笼罩着,就连别里科夫也是时时刻刻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
(多媒体投出背景介绍)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通过背景补充我们知道,之所以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
6、假如我是一个法制日报的记者,想现场采访一下参加别里科夫葬礼的人,对于别里科夫的死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人们为什么不敲锣打鼓地庆贺呢?为什么说生活还那样压抑、沉闷呢?(用文中的话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找同学读一下)
“虽然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呢!”别里科夫代表的是一类人的形象。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说明只要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会有象别里科夫那样的套中人存在。要消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胆小、保守的人,就要消灭适合他们生存的那种制度。任何一个时代,胆小、保守是要不得的,应该勇于创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潮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迁移训练: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传统名篇。笔者每次教学此课都有一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但又总是感到一些不惬意。比如对小说中别里科夫以及华莲卡等人物形象的理解,对小说的主题及情感基调的认识,对小说构思及其结构安排的把握等,我常感到解答这些问题有些牵强附会。我知道这与课文的删节有关。契诃夫万字左右的小说原作,课文删节竟达到了三分之一!删节后的课文尽管叙述简明了,主题集中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小说的主题、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契诃夫原作本旨的。在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契诃夫。于是我将此课教学设计为两个环节,即先用一定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在体悟品赏;再用一定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探究课文与原作的异同,体会原作佳妙之处,重在升华认识,锻炼思维,培养怀疑和探究精神。整个教学以自学探究为主,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教师在预习课上印发自读提纲及其他参考资料,布置学生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里未作删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以作比较阅读之准备。
一、整体感知,体悟品赏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提问1:你认为题目中哪个词语最耐人寻味?
明确:套子。
提问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的呢?可看出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课文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的。(投影一)
套 子 内 容性格特点行为怪僻胆小怕事逃避现实顽固保守腐朽虚伪可憎可鄙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衣着上的套子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上的套子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职业上的套子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生活上的套子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婚姻上的套子结识——想恋爱怕不是正人君子漫画——想结婚怕承担义务郊游——男女同车怕出什么乱子舌战——跌了跤也怕别人取笑失败——可能的喜事变成真正的丧事
提问3: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投影二)时代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显然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皇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使他胆战心惊。因此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之中。
提问4: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这与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的别里科夫的“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是内心深处的奴性使然;怕的总根源是沙皇专制制度。因为当时沙皇专制严酷,人们内心都充满着恐惧;这正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和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提问5:小说既已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了较全面的描写,为何还要描写他的婚事?这样写有何深意?由此可见本文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外表、爱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口头禅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揭示别里科夫害怕生活,害怕新事物;逃避现实,维护现存秩序,竭力缩进“套子”里去的思想性格特点。但这些都只是对主人公所作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进一步刻画其既竭力逃避现实,又抗拒不了现实生活诱惑的复杂矛盾心理。“点”的渗透更深刻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虚伪腐朽和其必然灭亡的可鄙下场,使别里科夫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小说选材可谓独出心裁。作者把别里科夫那样一个紧紧束缚在“套子里”的僵化人物,放到爱情这块试金石面前,看人间最激动心灵的情感——爱情,能不能激起他一丝活人的气息呢?能不能将他从“套子里”召唤出来呢?课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让主人公在古往今来人们热烈赞美的爱情面前原形毕露,无情地揭露了别里科夫的可鄙可悲,突出和深化了主题。试想,一个连结婚的义务和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一个连“求婚”“允婚”的勇气都没有的人,一个连“该结婚”的念头都无法产生的人,他的心灵已到了多么枯竭的地步!在这里,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实在是意味深长啊!这个满脑子套子思想,满嘴巴套子论调,时时处处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曾经使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曾经辖制了全城十五年之久,该是强大的吧,然而在爱情的试金石前,却是多么的腐朽脆弱啊!难怪一个“该结婚”的念头就使他一命呜呼了,他实在是一个早就失去了生存权利的人!
提问6: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情绪变化?
明确:别里科夫死了,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空气的希望,因而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活着,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着,恐惧和奴性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故“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说明别里科夫现象是当时沙俄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只要诞生别里科夫现象的土壤没铲除,生活就还会是“旧样子”;这也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提问6:小说在刻画人物上除了点面结合手法外,给你印象最深的还有什么手法?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印象最深的还有幽默讽刺手法。小说自始至终采用幽默讽刺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性格。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来嘲讽“套中人”的丑陋与可憎。如写别里科夫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套子,就令人生憎,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说“套中人”“辖制”整个中学“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了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对别里科夫“恋爱事件”过程的描写,就富有戏剧化,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小说还时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来增强讽刺的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压得人们战战兢兢不得安宁,而晚上他却躺在被子里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本质。而华莲卡兄妹的出场对别里科夫起到了强烈的反衬作用,两者一朝气蓬勃,敢说敢为;一没精打采,终日惶惶,对照鲜明,给人强烈的感受。
二、整合评价,审美判断
提问7:你怎样评价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呢?它有何现实意义呢?
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可恶可憎而又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典型——别里科夫。别里科夫是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不自觉的维护者,又是沙皇专制制度可怜的牺牲品。作家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写法,从衣着用具到生活起居,从职业选择到语言习惯,从思想影响到婚姻闹剧,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被无所不在的“套子”套起来的可憎可鄙的丑恶嘴脸。他的可憎可怜在一定程度上正表明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反动。这个黑暗的专制制度“长出”了变态的“别里科夫”们,而奴性的别里科夫们又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这个反动制度。别里科夫怀着无尽的忧虑与恐惧,缩进了“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那个社会。所以课文结尾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因为“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此,作者把矛头指向了别里科夫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实在的,当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大套子”,这个小城不过是其缩影罢了。总之,小说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预示了他们的结局只能是与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灭亡。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启发人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现实生活的腐朽,进而起来改变现实;它帮助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和批判自身的弱点,以便迅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进行了积极的准备。不仅如此,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永远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启示。
别里科夫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套子”话题。这“套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可能也会有。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比如虚荣是一个套子,名望是一个套子,金钱是一个套子,考试是一个套子,升学率是一个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是社会的人,都与别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中。然而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反思,跳出套子,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当前我国正值改革的攻坚阶段,别里科夫的阴魂尚存,正如斯大林所说:“他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新事物,害怕一切超乎平凡庸俗的生活常轨以外的东西。”因此,改革与守旧,进步与倒退必将进行殊死较量,只有彻底肃清别里科夫遗风,才能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三、比较鉴赏,探究拓展
(投影三)鲁迅先生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将契诃夫的小说原作与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作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升华认识,养成深入探究、创新致用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一)为便于比较阅读,可先简介有关比较阅读的常识。
投影(四):比较阅读方法
1、选择比较对象:a原稿与删节稿 b单元课文之间 c单元与单元之间……
2、确定比较角度:a文体特征 b构思选材 c主题情感 d人物形象
e情节结构 f环境描写 g表现手法 h语言特点……
3、对比分析法:a同与异 b优与劣 c深与浅……
(二)根据以上认识,联系课文,可确定以下几项比较内容
投影(五):比较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契诃夫的小说原作
1、从小说构思看,原作比课文更见匠心
2、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揭示的主题看,原作比课文开掘更深
3、从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上看,原作比课文更有艺术感染力
学生分组讨论,见仁见智,形成书面结论。
首先说构思和结构。删节后的课文只是给我们展示了点面结合的构思技巧。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则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这一特殊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对其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看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点面结合的写法虽然使小说情节叙述集中明确,不枝不蔓,强化了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部分内涵;但构思显得单一化,缺少意蕴;而且故事的叙述缺乏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读起来终究不如原作那样具有生活的质感和艺术的真实性。
而原作采用的是故事里套故事的写法,即在猎人的故事里包含着别里科夫的故事,猎人们月下闲谈是个完整的故事,他们谈到的别里科夫的故事,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小说开头写两个猎人——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在月下闲谈,谈到了他们过夜的村长家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的“怪”联系到世上种种怪人怪事以及寄居蟹或蜗牛的“壳”,进而把“壳”和“套子”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怪”,于是别氏故事自然融入猎人故事中;小说结尾又写到玛芙拉“吧嗒”“吧嗒”的轻轻的脚步声,呼应篇首,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篇首的引入和结尾的议论与描写都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揭示都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小说构思和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不仅文中人物别里科夫及其他人物身上具有形形色色的套子及“套子式的论调”,就是小说的结构也是“套子式的”,极大地强化了小说题目中“套子”的意蕴,拓深了小说的主旨内涵。钱理群先生将其称为“《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可谓一语破的。
玛芙拉这个形象看似游离于小说情节之外,小说里也仅被提到两次,着墨不多,文中说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她家乡的村子,从没见过城市或者铁路”,而且“近十年一直守着炉子坐着,只有到了晚上才上街走一走”,可以说,她实在就是另一个孤僻古怪的“套中人”。作者还借猎人布尔金之口分析道,“像玛芙拉这样的人并不是稀有的现象”,玛芙拉以及别里科夫都是“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而类似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布尔金还认为“内缩”现象是一种“隔代遗传”,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作者在开头对玛芙拉的交代具有引题和点题作用,而结尾对她的再次提及则不仅照应开头,使行文更严谨,而且强化了小说主题意义。因此玛芙拉在情节结构与主题开掘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对造成作品所渲染的气氛具有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两个猎人的描写在构思和行文线索上也非常巧妙,他们既是别里科夫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在场的角色,是别里科夫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他们的出场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蕴,提升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造成了一种亲切动人的艺术真实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说人物和主题。如果我们仅根据课文来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就有可能理解片面甚至出错。课文结尾说别里科夫死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可是一个星期还没过完,生活又跟先前一样流着,跟先前一样的严峻、无聊、杂乱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这是说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活着,恐惧情绪和奴性意识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去了。这表明作者不是把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孤立的人,而是把他作为当时社会上这一类人的代表来写的,那么作品中都有哪些人染上了别里科夫习气呢?这些重要内容课文却一概删去了!给人展示的情调是沉闷、压抑、黯淡的,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真实、主题先行的感觉,以为别里科夫只是观念化、概念化的产物,缺乏生活经验的深度和生活的质感;这不仅削弱了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原文的思想意义,片面地理解甚至错解原文主旨。
事实上,小说中那个像幽灵一样出现的玛芙拉,那群仅为无聊才去游说婚姻解闷的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太太们,甚至那个见怪不怪的别氏故事的讲叙者中学教师布尔金等等,他们身上不是也有着别里科夫的气味吗?正因为这样,别里科夫才能辖制全城达十五年之久,起到那么大的反动作用。这些人是别里科夫生存的社会基础,如此别里科夫形象就有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作者的笔触直指生活本身,这正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深刻性所在。小说里兽医伊凡·伊凡内奇说道:“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全城人都怕别里科夫的注脚:人们庸庸碌碌、平安无事地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套子里,不愿惩恶扬善,甚至甘愿受一个精神变态者的摆布。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主题:沙皇专制统治,造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空气,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小民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卑琐、丑恶的奴性人格。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套子”现象。文章通过柯瓦连科的议论和两个猎人的议论,更进一步说明:在沙皇专制下,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沙皇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套子,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这个套子不打破,人民就不能解放,生活就不能前进。因此,作者才那么热切地呼唤自由:“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并借伊凡·伊凡尼奇之口严正地喊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表现了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否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从而把作品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作品呈现出激进昂扬的情感基调。契诃夫以卓越的艺术典型向人们证明着:别里科夫们的命运应该结束了,革命的变革就要到来!这正是契诃夫的伟大之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的思想意义。
最后,小说还注意描写典型性格必不可少的典型环境。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小说中,别里科夫周围的人们,包括玛芙拉、布尔金在内,都是死板的装模作样的。他们烦闷无聊,尽干蠢事;他们容忍虚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屈从于沙皇的高压政策。窒息保守停滞的社会生活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这个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现实依据,使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真切感人。而课文对这个典型环境描写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这可从原作中柯瓦连科和伊凡·伊凡尼奇的议论中比较出来。
同时,原作中还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乡村夏夜优美动人的自然环境:“向右边瞧,可以看见整个村子,一条长街远远地伸出去,大约有五俄里长。一切都浸透在深沉而静寂的睡乡里,没有一点动静,没有一点声音,人甚至不能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人在月夜看着宽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干草垛、睡熟的杨柳,心里就会变得恬静。这时候村子给夜色包得严严紧紧,躲开了劳动、烦恼、忧愁,安心休息,显得那么温和、哀伤、美丽,看上去仿佛星星在亲切而动情地瞧着它,大地上不再有坏人坏事,一切都挺好似的。左边,村子到了尽头,便是田野。可以看见田野远远地一直伸展到天边。在这一大片浸透月光的旷野上也是没有动静,没有声音。”在作者笔下,午夜的月色,安息的村庄,温柔的星星,浸透月光的旷野……一切都显得那么温和、凄凉、美丽而富有诗意。这一切,既为故事讲述者制造了一种狩猎的环境,又以美好、皎洁的月色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和黑暗,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相反,课文则多了此一层缺憾。
总而言之,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原作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开掘、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环境描写等,都较删削后的课文高明得多。一块美玉被如此的人为残损,实在可惜。还是读原作的好!
四、迁移训练,课外延伸(选做一题,此一步也可不要)
1、以《别里科夫的遗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比较分析陆游、毛泽东的同题词《卜算子·咏梅》,看着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六)
衣着上 外表 面的铺写
用具上
职业上 内心 套己(幽默讽刺) 既是卫道士,又是牺牲品
套子 生活上
思想上 影响
语言上
婚姻上 套人 点的细绘(对衬——华莲卡兄妹)
作者邮箱: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1: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学习目标
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幽默讽刺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卑鄙无耻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篇小说是《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就再学他的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教学新课
1.学习目标
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学习什么呢?
★展示目标,见上。
2.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⑴创作背景
人物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什么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呢?
★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固守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也出现在知识界。
⑵人物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人呢?
因为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那么他都有哪些套子呢?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和思想?我们一起看一下。★
⑶典型意义
★①就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随时告密。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镇压。
(184页)同时,革命还未到来,多数人还感到前途迷茫,对旧制度也就得过且过,处处迁就,也是别里科夫时时处处能够得逞的土壤。
★②婚姻应是人生中的起点,但却要了别里科夫的命。“婚姻事件”中,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去?结合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思考这一问题。
华连卡姐弟敢说、敢想、敢做,喜爱新生活,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预示着新的生活力量。他们是正在成长的时代新人,是与旧势力格格不入的。
“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迂腐落后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嘲讽,画他和华连卡挽着胳膊。他给柯瓦连科说,“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不好说是什么关系),“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他认为“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这使他不能成其为正人君子了,给他以很大打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而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的事,他的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又一重锤。对柯瓦连科“忠告”,结果柯瓦连科“叫他滚”,他“脸色苍白”,精神已开始垮。“我最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正中他的本质,意思是“你就是走狗”,这时他已深感在新生力面前的失败,“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再次搬出他的主子(校长、当局),但柯瓦连科不怕他的这种伎俩,“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他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但并没摔多厉害,套子保护了他。而他那滑稽相正好让华连卡和另两小姐看到,“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虚伪自欺,而华连卡“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对他的这种狼狈相(在新势力面前的败相)的嘲笑,使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他的死,说明腐朽势力实际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已是奄奄一息、摇摇欲坠。
★③别里科夫死了,一个礼拜还没过,生活又恢复了原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很多,这是为什么?
别里科夫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沙皇专制制度存在,就会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就还是老样子。
这启示人们,要想铲除别里科夫们,就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3.幽默讽刺手法
①语言体会
契诃夫的小说善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外表打扮、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神态表情、语言等方面都用了这种笔触。
例如小说开头对别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令人厌恶。他白天压得全城不得安宁,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对其外强中干之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对“婚姻事件”的描述充满戏谑和讽刺,如描写他对漫画的态度,对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的惊恐,与柯瓦连科谈话的神情,摔下楼梯时的心理活动,都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②手法训练
a.(难度低)写一段外貌、肖像或神态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b.(难度高)用幽默讽刺手法描写人物(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同学们可任选其一做,然后交流。
看两个例子:
★瘦子卑躬曲节、不知自尊、低首下心的形象,形象地勾画了出来。
★这是一个小文官,小说主要是刻画他的见钱眼天,这是第一次描写,就带有极明显的讽刺意味。
★对三仙姑老来俏的讽刺。
★对三诸葛时时信卦的迷信的讽刺。
★范进中举了,却喜疯了,讽刺效果何其明显。
★
提议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契诃夫小说选》。
[1]
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了四篇中外优秀小说,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小说的三要素。尤其要学习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色语言。要求在小说文体的特点理解上,结合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综合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理解人物与小说情节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准确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语言特点,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一般较容易理解“套子”的含义,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小说语言的讽刺效果则难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本课教学,将力求从这些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
三、教法、学法设计
在具体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注意了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了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如分析华连卡姐弟的形象、分析别里可夫的社会意义等。学生活动有100字的内容概述训练,有形象思维再现训练——素描别里可夫画像。课后作业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做得非常个性化,尊重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本课时没有在课前介绍写作背景,是想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体现从人物表象到深层含义的逐步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我探究的快乐,摆脱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加及时、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对小说文本语言的关注。引入初中课文《变色龙》,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回忆,引导学生类比别里可夫。
整个教学过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联系别里可夫和“套子”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1、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2、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3、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
(二)、四、深化研习,拓展提高,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从分析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意义上下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小说线索“套子”、小说环境的关系,同时通过华连卡姐弟俩的分析,强化德育效果。
(三)细化分析,从语言品味的角度深入认识小说的魅力,加深对小说表现力的体会,巩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反观自身,认识自我,自己是否也装在一些不该装的套子里,又该如何做呢。通过自由思想、课后小作文训练,将课文的教化作用向课外思考、向人本关注转化。
教学目标
(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把握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意义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在夏季30°C的高温下仍要穿十几条裤子,十几件衣服的人,他用厚重的衣裤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老人一直说冷,穿这么多衣服,但在30多度的高温下,老人却在流汗。老人的病很奇怪,因为在医院查不出病因,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原来老人以前并不怕冷,只是在他的老伴去世后,才出现这种状况,并且越来越严重。医生说,他老伴的去世对老人的打击很大,于是心理上就觉得孤独,寒冷,由于一直给自己冷的心理暗示,于是身体也就觉得冷了。所以老人怕冷是个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对症下药才能消除疾病。
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个有相同病症的人,我们也来当一回医生来给别人找一下病根,治一下病。现在我们就来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给主人公别里科夫治治病。
知识梳理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说,倘要论文,必须顾及全篇,顾及作者的全人,顾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他自己说过:“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的小说没有多余的东西,很少有抽象的议论。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表现深刻的主题。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写作背景
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梳理文章脉络
用5分钟来自由阅读全文,抓住“套子”来理清全文的结构,并用笔划出别里科夫的“套子”(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哪些: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别里科夫之死
专项调查:别里科夫之死
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各组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选题
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 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 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 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 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 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 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 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
[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传统教学往往按故事的时间顺序用两课时的时间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费时多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一个好的课堂切入点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打破小说时间顺序,设置情景,从别里科夫的葬礼切入,设置悬念,然后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后再回到葬礼,首尾圆合。
[教学目标]
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学生回答):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1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
2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3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1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2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3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五、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
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学生写作后在班内交流:
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
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
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
六、小结(师生齐读)
致别里科夫
沉重的希腊文压弯你的躯壳,
愚蠢的沙俄大衣,
裹住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住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全然滤去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却敌不过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只会念叨残喘的文告,
而你的双脚,永远永远
在污泥辙印中踽踽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遗憾那一杯黄土没能埋葬你那游荡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