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本文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分享的高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目录介绍第二章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阶段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2、结合英国王朝世系表介绍英国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点介绍:七国时代——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比中国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议会制建立、议会的传统。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遗留的问题、专制、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继承。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启发学生归纳、概括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革命过程:采取板书、地图或课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师形象、重点讲述,对一些重点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导火线——革命的标志?——内战——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克伦威尔措施、评价?——复辟及原因、两党制形成——“光荣革命”、二王制、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君主立宪?
4、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需要从这个阶段的大背景(即阶段特征、知识线索)入手,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时空上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适量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并采取图示的方法。
3、本节主要采取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讨论、归纳法。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第二单元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单元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是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实质。
运用:
1、运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探究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讨论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提炼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景,通过法律案例判决来理解罗马法发展的进程,并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讨论罗马法的影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综合归纳、因果分析、信息搜集、合作探究阶级分析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3、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等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马法四个阶段的演变,罗马法的影响。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罗莫洛是的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大家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还有一个条件,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有以下几种类型:甲,奴隶出身,作战勇敢,阵亡;乙,外邦人,在罗莫洛征战中参军,伤残;丙,罗马平民,立过不少战功,年迈多病。
新课设计:
(一)罗马法
1、含义: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2、内容: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目的:为了维护和稳定罗马的统治
4、形成背景:
①阶级条件:平民与贵族相妥协,迫使统治者调整法律
②经济条件: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③思想条件:古罗马崇尚自然法则
④主观条件:统治者的重视
(二)罗马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1、习惯法
1)含义: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2)特点: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3)判决: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铜表法(成文)
1)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贵族垄断立法权,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一、战争的背景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具体原因:
1、三对基本矛盾(焦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1)法德矛盾(2)俄奥矛盾(3)英德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2)三国协约
(三)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6、28)
二、战争的过程
(一)交战国:
(二)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三)战场:
1、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2、东线(俄——德、奥匈)
(四)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6)
(1)陆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军冬线夏季攻势
(2)海战:日德兰海战
(大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8、11)
(1)协约国阵营扩大
(2)-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3)同盟国失败
三、战争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物质、精神损失
2、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
3、-十月革命胜利
4、催发战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b、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
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1832年改革;《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影响;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理解:理解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要求普选权目标的基本实现,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运用: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阅读理解 概括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难点】
重点:1832年改革、英国的宪章运动
难点: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问题研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把英国宪章运动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述,借此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教学过程】
导课: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那么英国广大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1课 英国宪章运动
一、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1832年的议会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杜绝了回复到君主_时代的可能。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可举教材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深入,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取得相应政治的统治地位。1832年他们利用全国工人、农_动高涨的形势,迫使英国议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英国工人阶级展开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2。《人民宪章》的提出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规定如果要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这实际上剥夺了失业者和贫民得到社会救济的权利。因为,在济贫院里,必须接受监狱般的纪律,从事繁重的非生产性的劳动,家庭必须拆散,生活极为艰苦。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迫使失业工人贱价就业。工人们感到这是工人在议会没有发言权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不取得选举权,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为此他们展开了要求新的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要求按照民主原则改革议会的下院。当时,工人的要求写在《人民宪章》上,这一运动遂以“宪章运动”的名称载入史册。1836年7月,伦敦工人组织“伦敦工人协会”草拟了一份“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提出来。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选举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取得薪金;(4)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设立平等选区,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宪章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1)内容: 体现了工人扩大民主权利的要求,包括选举权,取消财产资格限制,议会参与权等。
2)性质:争取工人的政治权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
3)意义:1838年5月,这个_书以法案的形式正式公布,它的公布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
4)实质:是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旗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而斗争。
3、宪章运动
《人民宪章》颁布以后,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各地纷纷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到会的人常常数以万计。1839年,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一次_。7月间,一份有125万人签名的要求实施《人民宪章》的_书提交议会,遭到拒绝。许多地区爆发了罢工和起义,但遭到了_。
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协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百个分会。在宪章派……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二次_。宪章派向议会送交了第二次_书,在上面签名的有三百万人。这一次,除了要求实行《人民宪章》以外,还要求实行十小时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资本家_,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合理的工资等。并抨击了社会的贫富不均现象。这份_书表明,工人宪章派已经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划清了界限,宪章运动已发展成独立的工人运动。新_书再次遭到否决,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_,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在政府的_下这一阶段的运动再次失败。
1847年……又出现了一次_。许多城市……19世纪50年代末,宪章运动结束。
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
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历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运动。它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影响
①资产阶级激进派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向议会提出要求议会扩大选举的改革法案,其内容明显受到宪章运动的形响。
②促进了英国国内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完善了选举制度,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具体内容见教材略
2。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宪章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他们采用和平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具体内容见教材略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英国宪章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以及其对欧洲近代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英国是世界历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运动。宪章运动在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基础知识目标: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
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
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
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
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
(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布置作业:P39问。
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引领及视频播放,知道三教发展的具体过程。
2、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掌握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证看待三教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道教发展的过程。
【难点】
佛教与道教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图片当中的寺庙是什么时期建立的?
学生回答:汉朝时期。
教师引导并提问:由此我们可知,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儒家、道教与佛教在汉朝以后有何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提问: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推行“新儒学”有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儒家与佛教也在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发展
教师请学生收看“三教合归儒”的纪录片,并思考:到了隋唐时期,三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与道教的理论。
教师补充:在唐朝,道教和佛教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有了快速地发展。
教师请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思考:佛教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因此当时统治者先后四次进行灭佛。
教师补充:在民间也有很多反佛的杰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虽然这些反佛的措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巩固
教师出示有关韩愈的史料,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8分钟时间讨论: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收到挑战。当时的儒学家们为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儒家思想在隋唐以后的发展情况,下节课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四)宋元商业
1.宋代商业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提问这幅作品是哪个朝代的?描绘了哪些繁荣的场景?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五)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
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1.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考试说明】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二、教学过程
(一)南昌起义
1.原因: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2.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
3.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
1.背景:
(1)"八七会议"的召开(内容:清算错误、确定总方针、决定起义;意义:指明方向)
(2)秋收起义进攻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开展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意义: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土地革命:
(1)方针:"八七会议"上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只作了解)
(1)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表现:①经济建设(作用);②武装斗争(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进程: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何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何地?),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遵义会议:
(1)背景:党内"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2)时间、地点:1935年1月。
(3)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