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优秀4篇】

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1.包身工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一、教学内容及活动:

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

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没有学习过报告文学这类体裁的文章,同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分析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和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准确评价文本的价值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运用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走近包身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们知道奥斯维辛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场,在70年代的上海东洋纱厂也有这样一个人间地狱,在这里生存着一群女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初读文本,感知包身工

1.提问:生活在人间地狱的这一群女工是一群怎样的群体?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所感知到的包身工。

(提示:可以从包身工的来源,为什么成为包身工,生活现状等方面来说)

明确;包身工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包身工是一群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的人。包身工是一群命运极其悲惨 ,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包身工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受尽压榨,丧失尊严的群体。

2.包身工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猪狗不如,请大家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表。

四点过一刻——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四点半——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五点钟——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下午六点——下工——高强度的工作——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线:生活场景,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3. 课文除了关于包身工现实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还附带叙述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这些背景材料。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膨胀——必然灭亡

副线:背景材料,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揭露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的趋势。

三、重点品读,深入包身工

1.提问:在描写包身工一天生活的四个场景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给予你心灵上的震撼。

示例:结合关键词句,重点分析包身工起床这一个场景。

明确:(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四月中旬”天气还比较冷,“才”说明时间很早。

“已经在蠕动了”,包身工已经起床了。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七尺阔、十二尺深”说明住宿范围十分的狭窄。

“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说明空气如此污浊。

总结:包身工住宿环境恶劣

《包身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 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 艺术构思;

C. 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 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4、 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5、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 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 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包身工》是一篇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B、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包身工》教案 篇4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板书设计: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

一。

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