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 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图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 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 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能够通过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及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3、我国各种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4、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难点: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对照“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的地形图”
(1)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320N线,看320N自西向东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2)看“320N”地势剖面图,完成P20页活动1、2、3小题,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 主要地形区 平均海拔高度(米)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2、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
(2)我国的最高峰是________,平均海拔_____米,它位于哪两国的交界处_______;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是______,海拔______米
3、对照 “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回答:
(1)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描在“中国地形图”上。
4、“中华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二)、自学成果反馈:
在图中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三)、合作交流:
1、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阶梯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有哪些?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中国沿北纬32度地势剖面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大、太、巫、雪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二、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
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
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
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
黄河的小浪底等,
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三、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1、有利影响: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不利影响: 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害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害,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是我国四大类灾害中应该首先给予关注的灾害。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2、结合案例认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灾害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原因,重点认识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原因。
2、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地质灾害》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地质灾害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中国的地质灾害》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原因、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
教学过程
【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 【百度图片】
【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
【教师】很好!我国的地质灾害除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展示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0页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2)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3)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新闻和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然后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青藏、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分布在东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地震多发区可归纳为:西多东少四区一带(3)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频发。
【板书】一、?我国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多发区:四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一带:南北地震带
【过渡】: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如果巨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财产密集且抗震能力较差的城市,则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在中国造成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是唐山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析图2.8,从数据中找出相关关系:(1949--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区的100倍。可见,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人口密度以倍数增长,死亡人数则以级数增长。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再请同学们读案例1找出唐山地震的震级、震中、经纬度、灾情(死亡人数、受伤人口、经济损失)。
【百度视频搜索】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
【归纳】自然原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内
2、与震发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P20“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提到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么?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2——台湾岛“9.21”南投地震。
(1)读图2.10,说明受灾人口与受损房屋的分布,结合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2)了解该次地震的强度和灾情。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31页图2.8(课件展示此图),思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我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探究问题2】
阅读教材第32页图2.11,分析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经济损失却上升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在加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即受灾体的密度增大),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
【板书】: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以及地震分布、震灾分布的特点。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我国多发的灾害。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板书】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百度视频搜索】重庆云阳——大面积山体滑坡威胁一学校安全
【引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3~34页有关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3)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图2.12上找到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2)课件展示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解。
板书: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板书:2.时间分布特点
? 板书:3.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强调】(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探究问题3】读教材第34页图2.12,找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的叠加地区,并分析叠加的原因。
【学生活动】认真看图,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待老师点拨后,修改答案。
【点拨】图2.12表明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表2.3。
【点拨】因水动力的性质与地表物质的组合不同,我国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材分析与设计意图
本 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 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 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 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 节课的学习。 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产生的 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 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 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 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 第一级 界线 第二级 界线 第三级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 2000---1000米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500米以下
? 地形区 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和两广丘陵
?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学习目标】
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
【自学提纲】
(第一课时)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交流展示
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2、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 山、 山、 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 山、 山、 山、 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 高原与 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 、 、 与三大
盆地: 、 、 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 、 、 与三大
丘陵: 、 、 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
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第二 m. 课时)
二、山脉纵横交错
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读P20-P21课文与图2-2,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有:北列有 — ;
中列有 — ;
南列有 等。
南北走向有: 、 、 。
东北-西南走向有: = 1 GB3 ① — — — ;
② — ;
= 3 GB3 ③ 等。
西北-东南走向有: 、 、 。
弧形山系有: 。
小组交流
学习提示: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位于中国和 (国家)交界处的 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
(2)为什么珠峰周围分布着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学习提示:读P22阅读材料与图片,探究交流下面问题:
(1)你能迅速在图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省?
(2)你能向大家介绍五岳的哪些自然与文化特色?
(第三课时)
三、地形复杂多样
1、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请阅读课本23页图2-9内容,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