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推荐2篇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导学目标:

1、 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怀

2、 重点掌握怀古词的表现手法——用典

3、 能够体会词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了解两首词的风格特点

导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复习两首宋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题目看,这两首词均为怀古词

怀古,即追怀古昔,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迹、古人、古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所以,今天对这两首词的整合复习,我们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1、 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怀

2、 重点掌握怀古词的表现手法——用典

3、 能够体会词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了解两首词的风格特点

板块一:聚焦重点——用典赏析

“用典”是怀古之作重要的艺术手法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的“用典”,对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的重要意义

两首词作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很多,《念奴娇》着意刻画了周瑜的形象,而《永遇乐》更是运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五个典故下面我们就围绕两个问题对两首词的用典加以赏析:

(出示幻灯)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2. 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典故?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可能会有同学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看看两首词的标题就知道了,两位词人分别站在赤壁和京口北固亭怀古,当然会想到与这两个地方相关的典故啦

是的,你们想得不错,但又不完全对苏轼游览赤壁为何只想到周瑜而非诸葛亮?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为什么想到的是孙权、刘裕、拓跋焘而不是其他和此地相关的人与事?看来我们不仅要考虑“此地”,还要考虑“此时”以及“此时此地的作者”

(两次出示幻灯)

⑴与“此时此地”有关

⑵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

先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两次出示幻灯)

⑴ 与“此时此地”有关

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

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追击宋文帝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

这些典故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而且都关涉南北战争,与当时的现实背景建立起了关联

⑵我们再来看“此时此地的作者”

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四十三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备战和得当用人而遭到当权者的疑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极有可能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自然地,他便想起了曾以京口为基地,开疆拓土,成就霸业的孙权、刘裕,联系自己、想想南宋统治者,不胜慨叹呀;现如今当权者的草率冒进,又怎能让他不想起当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只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而眼前老百姓在佛狸祠下喧喧嚷嚷的迎神赛会,更让作者痛心不已,老百姓快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啦;自己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一如廉颇,可报国无门呀

孙权、刘裕的典故侧重于“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宋文帝、佛狸、廉颇的典故侧重于“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这几个典故都与作者此时的思想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五个典故

小结过渡:

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使用了一个品评诗词重要之法——知人论世法,

(出示幻灯)

知人论世法

所谓知人论世法,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简历、创作该篇时的背景,来感悟诗情这对怀古诗词尤其重要

那么这种方法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苏轼为什么在词作中唯独选择了周瑜的典故呢?

词为怀古之作,“怀古”这种非现实的寄托,恰是暗示苏轼同现实的游离,当然,这里的游离是苏轼不愿的,也是无奈的

谈到苏轼的不平、无奈,我们自然想到“乌台诗案”——一桩不折不扣的文字狱,这场文字狱对苏轼的仕途是一次巨大打击,在党争的漩涡中,有着真诚正直人格的苏轼,越来越难以自拔令我们欣慰的是政坛残酷的抛弃了苏轼,文坛却有幸迎来了一位天才这一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的作品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言,四十七岁的苏轼,历经了政坛上翻云覆雨和人生浮沉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一颗渴望有所作为的真诚炽热的心虽为政坛弃儿,但苏轼他并不能完全忘情于政治,因此,苏轼在词中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周瑜的典故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2.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出示幻灯)

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我稍作提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不能忘了诗歌鉴赏关于情意表达的三个切入点:意境、情感以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出示幻灯)

①诗歌往往要借助于意境的创设来表达情感,那么,这两首词是如何创设意境的呢?

首先看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远的时空背景,将气象非凡的长江和自古以来与之有关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追慕之情接着,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接下来并没有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恢宏壮丽的景色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合为一体

这样的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惊心动魄、思接千载的奇幻境界,为下阕周瑜的出场营造了声势,做了铺垫下阕“遥想”一词承接上文,心往神驰,八百多年前的周瑜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中出现了词中用典的主角周瑜成为画面的主体至此,整幅画面中,景为雄壮之景,人为奇伟之人,背景、主体相得益彰,境界全出

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意境的创设则另有一番意味:几乎完全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怀想,因典而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比如开篇第一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更是置孙权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

再如,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百姓祭神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

两首词中,所用典故都经过了再创作,生动的语言,使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

(出示幻灯)

②理解作者情怀,是诗歌鉴赏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能否透过作者所怀古事来了解作者的情怀呢?

辛词中用典均含“情”

比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以对刘裕建功立业的形象表达,既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以及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也借此暗讽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

再比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出示幻灯)

作者直陈史实,寓议论于叙事中辛弃疾似乎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备战一定要认真充分呀!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则表示自己的深深的担忧:

(出示幻灯)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众将会安于异族的统治,而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了

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辛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了雄宏壮阔的画面,英雄周瑜出场了作者借周瑜形象所宣泄的激情,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着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是在对周瑜的尽情赞美中的情绪的陡转,让读者也随之产生一种不可抑止的怅惘但苏轼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两首词中,用典已成为情感表达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出示幻灯)

③就抒情诗的鉴赏而言,对抒情主人公的感知和认识是无法回避的这两首怀古诗,用典之于抒情主人公的刻画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来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的典故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此句中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出示幻灯)

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这个典故最能体现作者形象

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这六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着力表现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在写赤壁之战前,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艳羡(出示幻灯)

那么,周瑜的形象与词人自我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联系下面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们不难发现,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诗人站在赤壁,面对大好河山,遥想周瑜当年风流倜傥、少年得志,年轻时便因遇明主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相比之下,无限感慨便油然而生了

显然,词中借周瑜的形象反衬了词人遭受政治挫折后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自己不遇之无奈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了,两首词都是借助典故来刻画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出示幻灯)

小结:两首词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意境、情理和主人公形象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达成了统一

板块二:难点突破——比较风格

鉴赏古代诗歌,除把握意境、感受形象、体会手法外,还应注意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所谓风格,是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如,同为宋朝诗人,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个豪放,一个婉约,显而易见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不同风格是比较容易发现并明确的,但同一流派的作家风格是否完全相同呢?如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这两首同是怀古词,二者在风格上究竟是否完全相同呢?

(出示幻灯)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同是怀古词,二者在风格上究竟是否完全相同呢?

1、我们首先来读一读两首词的开头,看看有怎样不同的情味

(出示幻灯)

词的开头,有怎样不同的情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两首词的开头虽都写古代英雄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但是,风格很不一样,苏词借写长江汹涌奔流之势而尽显豪放,辛词却是借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时无英雄”,而显得感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起句“千古江山”,伟岸、挺拔,然而“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孙权曾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词人青年时代满怀凌云壮志,南归后一直壮志未酬,写这首词时,66岁高龄的他正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对孙刘有仰慕之情然而“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充满了词人世无英雄之慨叹那一声深沉叹息,留给我们的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怅惘,又有对自己难逢明主,报国无门的抑郁,更有对南宋朝廷昏庸无能,妥协求和的谴责!

2、我们再来看两首词中所选择的历史人物,两首词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想,目的相同吗?

(出示幻灯)

两首词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想,目的相同吗?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苏轼向往的是周瑜,在苏轼笔下,周瑜儒雅风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读了让人振奋不已,为之顿生豪迈激情苏轼借歌颂古代英雄抒写了自己的豪迈气概

而辛弃疾笔下的英雄人物刘裕,想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声威﹗而今刘裕的住处,已沧海桑田,变成了寻常巷陌,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堂前燕子可还记得旧时主人?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呀!辛弃疾歌颂古代英雄,主要目的是斥责当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所以,苏词豪迈,辛词愤慨

3、这两首词都用典了,但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这对两首词的情感、风格会有影响吗?

两首词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这对两首词的情感、风格有何影响?

苏词中只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周瑜,辛词提到五个历史人物一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苏词是借写周瑜抒写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而辛词却是借众多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既担忧国事又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辛弃疾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特别是词的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了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年了,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年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以完成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真是苦恨相煎呀往事不堪回首,那佛狸祠本来是异族首领南侵的遗迹,可现在人们竟然在那里击鼓祭神,乌鸦飞来飞去啄食祭品,连半点恢复北方的战斗迹象和气氛都看不到了,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4、最后,我们来看看两首词的结尾,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况味?

(出示幻灯)

两首词的结尾,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况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先看苏轼的词,“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的确有政治理想落空、壮志未酬的悲哀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悟,既然人间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斑在苏轼的词中,既认知人间如梦,又极写人间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再看辛弃疾的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一股怨愤之情萦绕笔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小结:统观二词,虽同为怀古词,虽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出示幻灯)

苏词:抒情多直抒胸臆

风格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抒情多与用典结合

风格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但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用典结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总体看来,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5.方法归纳:

当我们看到刚才这个貌似很大而无从下手的问题的时候,我估计有些同学可能会打退堂鼓了其实细细推究,只要我们学会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文本,掌握诗词鉴赏的视角和途径,诗词的赏析就一点不难了通过刚才的比较赏析,可归结为这样几个途径:

(出示幻灯)

1.品位语言,赏嚼意境,捕捉字里行间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

2.揣摩技法,把握其精巧的构思

3.知人论文,破译其心灵的密码

一是品位语言,赏嚼意境,捕捉字里行间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二是揣摩技法,把握其精巧的构思;三是知人论文,破译其心灵的密码

板块三:疑点探究

毋庸置疑,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但两人均有独特的个性及不同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是个英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的所有的感喟都是紧扣当时现实的

而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其作品常表现出一种哲理式的感悟,《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词,由写景到怀古,最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完成全篇,有人说,词的最后两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对此,我们该做怎样的理解呢?

这里提供几种看法:

(出示幻灯)

1、洒脱说

2、双重说

3、矛盾说

(1)第一种,洒脱说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月这种观点认为,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2)第二种,双重说

所谓双重说,也就是认为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我们应该看到,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苏轼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要把这看作单纯的伤感“人间如梦”这种思想的存在未必不是好事,它反过来可能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许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3)第三种,矛盾说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既渴望建功立业,又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表现了他复杂矛盾的思想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使他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末了“人间如梦”的感慨也许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小结: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们尽管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苏东坡给予世界者多,他不管身在何处,际遇如何,总能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从而丰裕我们的生活阅读苏东坡,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现在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其实,辛弃疾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课堂总结:同学们,对于怀古诗词的学习,只要我们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历,找准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遵循诗歌鉴赏的正确方法,就一定能快捷而准确地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点击浏览该文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