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爱岗的小编醉清风帮大伙儿整编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资料交流
1、背诵复习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平。
通过交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古诗,感受情怀
1、学习《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
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
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加深理解。
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板书:
静景: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自然美
借景抒情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人情美
教学分析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
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4、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了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了诗歌的时间。
5、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时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傍晚,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新自在,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第二句联,引读。
2、圈一圈: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3、老师读了这两句诗兴大发,给它改了改,出示:“明月当空照,清泉缓缓流。”,你们觉得怎么样?
4、出示图片:我想,这首诗或许是这样的一幅画。请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竹喧”?
4、抓住动词,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词——“喧”“动”。你能给这两个动词换一换吗?
5、指导朗读,感受动态美:同学们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维就只用了一个“喧”“动”把画面写得生动鲜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你能读出这种动态美吗?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如果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7、想象画面读:这两幅图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图,请你想象这幅画面,读这两句——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赞叹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结:因为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优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因为作者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始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味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