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 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一、回顾。
沈从文精心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重义轻利的边城环境,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其中的淳朴的人们,其中的代表便是翠翠。
二、人物鉴赏。
老师这里有四副人物肖像,大家看看觉得那一个最像你心目中的翠翠?为什么?换言之,你读完小说以后,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翠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讨论,回答)
翠翠是什么样的,并不是大家塑造出来的,不能凭着印象去天马星空的编造。人物来自小说的文字,我们应该回归到文本中去寻找翠翠的样子。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孩子般的天真,容易被外界的热闹所吸引。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直率。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内敛,敏感,在感情上不主动。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孩子的顽皮与少女的羞涩。
值得思考的是翠翠看新娘子那一部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现。首先,翠翠是“必争着作渡夫”,然后又不愿意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懒懒的攀引缆索”,但为了多看以下这些新鲜事物,翠翠又是“让船缓缓的过去”。如果是对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这样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当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是“必跟着走”,等东西走远了,“方回转船上”。其中的“必”“很远”“方”都准确的将翠翠对那些事物的不舍,但她仍不愿表现在别人面前。“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独自装扮新娘子”这样的描写与李清照的《点绛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其实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有这样一段叙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小说的一开始,沈从文就给翠翠的形象做了这样的一个定格。于是后面的故事堵在这个定格的基础上展开了。那些关于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纠葛,那些与祖父的矛盾冲突。
小说《边城》一共有21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三到六部分,也就是翠翠与傩送相识,又被天宝看上的部分。
提问:从文本中,大家怎么判断出翠翠对二老有意思的?
明确: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2、“……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4、“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5、“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
提问:爷爷又怎么会误会她是对大老有意思的?
明确:“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讨论:爱情开始的方式有很多,《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是在报国寺一见钟情;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前世姻缘。翠翠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是以一次误会开始的。小说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选择,在多种可能中做选择就是作家才华的展现。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开始翠翠的爱情?
明确:翠翠虽然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傩送,但顺顺一家名声在外,她心中对于傩送是有崇拜的,但如果让他们直接相见那就没意思了,所以制造了误会,其实是为了激化翠翠心中的爱情,如果没有误会,这种爱还会因为年纪小而被忽视,但骂过以后又后悔了,这种后悔就直接转化为爱了,迅速而且纯真。从傩送这方面来说,他喜欢翠翠的天真,且以傩送的地位来说被人骂本来就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是被一个小女孩骂了,还莫名其妙的,让他心里肯定会有异样的情绪出现。接着,沈从文设计他们三年没有见面,这个也很妙。见不了面,解决不了问题,这个结就打不开,心中的感情就一直郁结在那里,越来越深厚,爱情也就越来越浓烈了。
三、问题思考。
1、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2、沈从文要表现的人性是什么样的?
一、讨论。
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天真善良,有着少女的羞涩与少数民族的野性美。这样一个沈从文爱若珍珠的人物却在《边城》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一个船家的孙女,父母殉情早逝,被当地有名号的人物的两个儿子同时看上,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祖父为她的婚事忧郁而亡。沈从文自己在读完边城后说了一段话“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是什么带来作者自己痛苦的体验?是什么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呢?
思考一:也许大家从很多辅导书上看到了一种解释,翠翠的悲剧来源于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在感情面前不主动,假使翠翠主动主动回应了傩送的好意,可能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吗?或许我们能追溯的更深。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若投之于漫漫历史长河,是连一个水花也溅不起的人物。但是沈从文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她在变动中的忧患,因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古老的伤痕。无论从我们说过的别里科夫还是祥林嫂,人生活在社会中,永远也摆脱不了时代以及传统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能够从翠翠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这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这种沉淀是什么呢?就是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无数的痛心和无奈。老船夫与之斗争的不止是自己的内心,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正如瓦连卡无法超越时代的枷锁拯救别里科夫。老船夫也无法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的降临,没有第二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思考二:如果你是一位侦探,这是一个案件,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案情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论死生,我们会把哪些人物找来讯问?(祖父、天宝、傩送、顺顺)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人物与案件发生的环境。这是怎样的案犯现场与怎样的嫌疑人呢?
明确:开始好好的,一个美丽的小城,一群简单而善良的人,他们的经济与地位有所差别,但他们都重情重义,待人以善。管理渡船的老船夫勤俭、诚朴、待人宽厚;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济人之急;翠翠,为人天真活泼翠色逼人,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雌送,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便是***,也永远那么浑厚,有着文明人所没有的健康自然。再加上那美丽的山水,难怪有的读者会认为那里就是他们一直想找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美丽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爱情剧。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他们竞争。不过他们的竞争方式是最自然的,最合乎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不强迫,不会去要任何手段和把戏,而是以赛歌这样优美而淳朴的方式去赢取女孩的心,女孩选谁就是谁。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健康而又道德。“碾坊”与“渡船”间的争论不过是作者用来表明人性崇高的一种工具,他们恋爱的种种误会在任何爱情喜剧中也都经常出现。
提问:案件的触发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后弟弟赢了,哥哥退出了,案件的触发点也来了。弟弟和女孩没有在一起,因为哥哥死了,“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这是一个绝对的意外。必须明确一个事实,死者的死和他的恋爱失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爱情的挫折促成他的出走,但出走与死亡之间没有一条相通的路。他的出走是为了遵守他自己的诺言,他说过:“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他是个守信的人,所以他走了。他的出走也是为了让弟弟可以没有顾忌地和女孩在一起,不会因为看到他而感到难过,这不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成全
死亡无声无息、毫无预兆的降临在他身上,将他所有的想法都淹没在了河中。这是试验者沈从文在人性的实验中放入的一剂催化剂。这是绝对的偶然,人类的理性对它无计可施,所有的因果律在它面前崩溃。是的,掉入河中是他死亡的原因,但他不是“水鸭子”吗?为什么他偏偏会在刚刚因爱而出走这个敏感的时间,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死去?
明确:“这是天意。”老船夫无奈却又真诚的用它来解释这一切。
提问:从这场天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边城?
明确:这是何等冷酷的“天意”,它对边城人的良好品德和为了维护边城的美好氛围所做的种种努力都视而不见。它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巨剑刺破之前一直徘徊在文本之上的桃源,将“边城”真实的一面显示出来:美丽的“边城”其实是一个对人的存在毫不关心的世界。它不是桃花源中那个以“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为法则的“世界”,而是那个“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远“的世界。
提问:面对这种天意,善良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人无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他们下意识的试图将“偶然的天意”变成“人事的必然”。于是,弟弟说:“大老是他弄死的。”“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 在这里成为现实。这并不是说“朴素的善”造成了哥哥的死亡,而是指那个偶然的死亡事件的突然降临使之前的善在人眼中变得迷离了。因为他们善良,所以他们悲痛;因为他们朴素,所以他们自责;因为找不到原因,所以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成了疑似的原因。有了原因,人们就能解释结果、减轻痛苦。伤心的弟弟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却毫无结果。他之所以将哥哥的死因归于老船夫,未必不是想给自己找个不和翠翠在一起的理由,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也许他才是自己心中那个害死哥哥的人。“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他厉声的质问老船夫,同时质问着自己。和父亲问的那场争吵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出走的理由。自从他哥哥死后他就已经很少在当地停留。他其实早已走进了自己为自己造的囚笼中。而老船夫的死亡又为这个囚笼加上了一把锁,因为他必定会将“罪”加在自己身上。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翠翠,只是他的心在自责中崩溃了。他已无力进行选择。生存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这不是什么民族压迫造成的,也跟任何外在的政治经济制度无关,所有的社会性原因在这里都是自欺欺人。它只和那颗使人成为人的心有关。那颗心想独自证明人存在的价值,却在冷漠的世界面前撞得遍体鳞伤。到这里,《边城》终于成了个悲剧。
提问: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简言之,所有的善良与高尚指向了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高尚所以我们悲情。到这里,沈从文眼中的人性出来了。极端的美丽加上悲剧的结局就是他所认识到的人性,就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行走的轨道。翠翠的母亲走不出,翠翠也走不出,因为我们不可能走出自然,更不可能打碎自然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个烙印比之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那就是沈从文眼中的人性。
二、延伸思考。
思考:悲剧发生了,假如你是摊送,你会再回来吗?
明确:1、我无法面对大哥的死,也不知该如何在大哥死后,去面对乡邻的眼光,去和父母提口这门亲事……还有翠翠,大哥的死是我间接造成的,我若与她成亲,便是对我大哥不住(原先说好是公平竞争,现在,他去了,我却把我俩共同的心爱女人得了去,我会永远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我一定有多远走多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我会永生不娶,以祭奠我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我爱翠翠,这不会变,可悲的是,我俩今生有缘无分。)
2、应该要回来的,就算他大哥也会理解和支持的,摊送对她是真爱的,就应该给她以幸福,而不是让她就在渡口等待一生。以如果不回来,他自已恐怕也只有生活在对大哥的死的自责中,这也是他死去大哥不愿看到的吧。其实他就应该勇敢一点,放下心中的内疚,坦然接受爱。会的,真正的感情不管经历多少,无论是时间的长短还是世俗的反对都不会停止。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因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如果我是作家我会让他回来的,不过是在老的时候,相聚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把对方看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手挽手一起坐在渡口看夕阳,生命的尽头有你相伴,此生无憾。
3、如果是我,我会带着翠翠一起远走他乡,不去理会世人的眼光我相信大哥看到翠翠和我在一起是那么幸福,他也应该可以瞑目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可以真正的宽恕我自己。
三、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我们还是一起来欣赏一下黄磊的哪一首《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