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诚款感人;缘情挥洒、流畅自然。在设计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难以理解的段落,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新知。同时,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口语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深入体会文章婉转的陈情技巧,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两难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四、教学时数: 3 课时
五、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中重要语句的意义和用法。
2 、初步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汉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找两位同学分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读后纠正易读错字音并标示于黑板上。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臣之辛苦
(2)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 、提问:
(1)陈情的含义?(学生回答)
[明确] 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是谁陈情?(多媒体显示)(找一同学高声朗读)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3)在什么背景下陈情? (多媒体显示)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4)陈什么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5)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导学生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找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
4、(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2)它包括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 、学生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一味的诉苦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李密又是怎样陈述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继续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
二、教学过程:
(一) 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找三至五位同学)
(二)导入: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李密祖孙间相依为命、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在搞政治的晋武帝眼里,会不会不堪一击呢?
(三)分析课文: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找一至位二学生疏通文意,重点词句大声读出。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依据课文回答,注意抓住动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分条显示)
4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坚决态度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像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1、默读第三段,自己完成文意的疏通。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 “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同学们讨论并作出解答)
明确:
一、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作者就利用当今人主的这种心理来做文章。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怀疑。
二、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
三、陈述祖母的苦情,以唤起同情。
1、教师范读第四段。
2、找二三位同学翻译本段文字。
(1)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忠孝两全
无比恳切
“尽节”
“报养”
(2)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
“愿矜悯”
“听臣微志”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四)学生试背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检查背诵;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做练习;口语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总结本课古汉语知识、文化知识:(由学生展示成果,教师补充)
1、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词,远离 猥以微贱: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皇上闻 则刘病日笃:状语,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
例句
词语
古义
今义
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
急速就道
(车、马等)很快地跑
则告诉不许
告诉
申诉
(1)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2)受害人向法院告发。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
不能走路这里指柔弱
不可以
臣之辛苦
辛苦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星火
流星的光,比喻急迫
微小的光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至于
到
表示另提一事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成立
长大成人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一词多义:(多媒体显示并有所扩展) (略)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
(三)阅读并翻译《石奢自刎》(下发讲义)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命,自刎而死。
(四)口语训练:
我们学习了李密的《陈情表》,感受到从作者笔端流淌的浓浓亲情,请同学将文中第一段作者的凄惨身世用想象填补并做口头表达,不能翻译原文。(时间为三至四分钟 )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古义:上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古义:太子的属官。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 “母” “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老牛舐犊,乌鸦反哺”。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发现重要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师为编导,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学会沟通与理解,学会探讨与分享。在调动学生“心”为学习核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学习中心“孝”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结合高考训练,突现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较真实的语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标准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结合新课改精神,并进行大胆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陈情表》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课题: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区(县)、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姓名 郑宁宁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留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留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落实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中的 “孝”,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在学习此文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开文中的各个“情与理”,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资源:互联网、多媒体幻灯片、书籍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教师范读第一段, 帮助学生解决其尚未圆满解决的疑惑。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1、 根据课堂中生成因素,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情与理”的逐层深入分析。
根据学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预习文本,并自我扫清文本中设计的文字障碍
1.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并在学案的“疑问”横线出写出疑惑点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 零丁: 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拜表以闻( )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 1、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他的请求? (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 1.用什么“情”打动人2.用什么“理”来明人
3.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
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
五。 实践运用 倘若老师想让你当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这个任务,如何“陈情”,写一篇《陈情表》。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思考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 )( )(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 偶 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 喻 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知识点自学辅助: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导语的使用是为了引入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章能有如此威力,让人落泪。激发其阅读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学案等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本障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中的提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养成文言文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体味情感。检测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写作训练自主导学辅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梳理思路,启发对“情与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适当的辅助下,独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学习。附: 《陈情表》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点拨:通过教师点拨使文言知识加以落实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释题:(1)出处: (2)“陈情表”中的“陈”为 的意思,“情”为 的意思,“表”为 ,又称 ,例如《出师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孝著称,受举荐,曾仕蜀汉为郎中和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二、诵读中落实基础知识1、教师范读第一段,同学诵读其他段,在诵读中寻疑惑2、小组自由诵读,合作解决疑惑,并落实下列知识点 (1) 正字音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马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更相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词并解释闵:零丁:蓐:虚词“以”的用法臣以险衅( )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无以至今日(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拜表以闻( )以下属于什么句式而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结草衔环:(2)知识点疑惑处疑惑处: 1 2 3 4 5 三、走近文本,体味情感,挖掘内涵 (一)自由诵读并思考: 1、李密为何要向皇帝陈情?(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陈的是什么“情”,即所陈的“情”分几个层次? 3、怎样陈的“情”,即作者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让皇帝接受其请求的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问题2、 用什么“情”打动人3、 用什么“理”来明人4、 所选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理由。四、自我深情诵读本文,体味“孝”道。自主导学辅助提示:第一段:奏诉早年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思考分析: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1 2 四大不幸 3 4 第二段:禀诉祖母供养无主,实诉奉诏进退两难。(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陈情李对晋察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刘病日笃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催臣第三段:坦陈经历态度,以求皇帝体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思考分析: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2、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 )( )(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第四段:陈表乞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1、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废离(陈情依据)两难的处境 ————忠孝难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尽孝道(表明心迹)“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语言特色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对 偶 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比 喻 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成 语: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设计背景:
在前面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整节课以孝穿情,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意和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太困难。在疏通课文语句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诵读、点拨为主,培养文言文阅读、翻译的能力,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正确理解“孝”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讲解表达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讨论作者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委婉陈情的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注重诵读,点拨引导,讨论分析,PPT展示
设计目的: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案例过程: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李密的《陈情表》。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第二段的“喻之以孝道之大义”。那么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我们来看文章。
文本研习,探究问题
探究一:晋武帝看到文章这里,应该能有点被这份苦情、孝情、忠情打动了,但是,李密此时并没有直接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为什么呢?
朗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学生:时候还不到,时机还不成熟。
教师:因为啊,李密知道,如果马上提出要求,凭他蜀汉旧臣的特殊身份,晋武帝一句话就可以把他驳得哑口无言。下面我们就假设一下,你们就是晋武帝,李密说我和祖母都挺苦的,我现在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所以我不能出去做官,你们会怎么说?
学生:……
教师: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奉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时你又出来做官呢?其实大家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也就说明这个问题是很明显的,李密之前多次“辞不就职”“辞不赴任”,晋武帝产生猜疑之心这很正常。古人讲,一臣不事二主,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主的嫌疑,不事二主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李密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下面他必须去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打消晋武帝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他是怎么说的?那么,哪些句子体现了这一点呢?
学生:“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实际上说了这么多,李密的中心意思他想说明什么?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
教师: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你想,听了这样的表白,感激之词,晋武帝还会有疑虑吗?
学生:(没有)甚至还有可能龙颜大悦呢。
我们再看这一段的第一句,李密还提到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晋朝的治国纲领,这又有什么作用?
(生:……)
本段小结:为自己孝敬祖母不能立即赴任,找到了理论依据,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就是说,我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但也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
探究二:李密是怎样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的?
现在,大家按屏幕提示来读第四段,字词下有划线的表示重读。
(PPT显示):(全班齐读)
教师:同学们读出了文章的感情,读得很感人。可以听得出,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很强,有很高的诵读能力和水平。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学生1: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学生2: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
学生3:目的是愿乞终老。
教师进一步引导:在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学生1:祖母九十六岁了,活不了多久了。
学生2: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学生3: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学生4:先养祖母,然后再去就职。
本段小结:很好,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合情合理,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ppt显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我在教案设计时,紧紧结合课文内容打亲情牌,巧妙渗透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朗读背诵突出外,对古文言知识的检查落实稍感不足。另外,古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我发现解决的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进,通过默写检查落实;二教师示范背诵能消除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调动学生兴趣时,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尊重他们想法,指导他们活动,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习
2、 背诵第一段
3、 预习第二、三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习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 至于 成立
3)、通假字
闵—悯 蓐—褥 零丁—伶仃
3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 、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1、预习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本文的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字词
4、正确断句,能借助于字典翻译文章
5、把握每段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3)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正字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优渥( )猥劣( )陨首( )希冀( )逋慢( )
4、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预习思考
①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②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的?
③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
2、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
3、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并且鉴赏手法
学习重难点:把握文章大意、体味情感、鉴赏手法
二、 学习过程
(一)理清文章思路:
1、问:本文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
2、问:所陈之情有哪些?师生共同讨论,分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内容。
(二)探究文本内容
1)、探究第一段
1、思考:哪八个字总写自己的坎坷命运?
2、思考:开头陈述孤苦不幸有何作用?
3、思考:本段是作者陈述不仕的唯一事实依据,分析作者是怎样以情动人的?
2)、探究第二段
1、思考:作者叙述了哪些“沐浴清化”(受恩宠)的事实?
2、在此情况下,作者处于两难境地——既想“奉沼奔驰”以报知遇之恩,又想“顺和情”,在家孝敬祖母。作者怎样陈述自己这种困境以消除皇帝疑心?
3)、探究第三段
1、本段陈述自己不仕的理由,即原因是什么?找原句。
2、作者是如何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尽孝心意的?
4)、探究第四段
作者怎样解决不能两全的矛盾,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三)体味感情并鉴赏艺术手法
1、本文感人,连皇帝都感动了,是因以情动人。概括所陈之情。
2、找出相关语句,简析叙事陈情怎样步步深入,达到乞终养目的的。
3、用骈文写成:以四六言相间为主,多偶句,形式华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句式整齐,堆砌辞藻,影响内容表壳,内容空泛,形成浮华之风的不良文风。而本文却是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文章。多四字句,对偶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诵读中注意这一语言特点(四)探讨对“孝”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三、 反思总结:本文的重点的词语、文意及作者的情感
四、 当堂练习
1. 字音
臣以险衅( ) 夙( )遭闵( )凶 门衰祚薄( ) 茕茕( )孑( )立
床蓐( ) 猥以微贱( ) 洗马( ) 非臣陨首 ( )
责臣逋慢( ) 犹蒙矜育( ) 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 )
2.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 ) 2、见背:慈父见背( )
3、夺:舅夺母志( ) 4、祚:门衰祚(zuò)薄( )
5、鲜:终鲜兄弟( )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7、婴:而刘夙婴疾病( ) 8、废:未曾废离( )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 10、寻:寻蒙国恩( )
11、笃:则刘病日笃( ) 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 )
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4、听:听臣微志( )
3.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
(3)常在床蓐( )(4)四十又四( )
4.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 ) ②九岁不行( )
(2)矜:①犹蒙矜育( ) ②不矜名节( )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 )
(3)至:①至微至陋( ) ②无以至今日( )
(4)以:①臣以险衅( ) ②臣以供养无主( )
③谨拜表以闻( ) ④猥以微*( )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⑥臣具以表闻( )
(5)见:①慈父见背( )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
(6)亲:①躬亲抚养( )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7)日:①日薄西山( ) ②报养刘之日短( )
(8)当:①当侍东宫( ) ②死当结草( )
(9)薄:①日薄西山( ) ②门衰祚薄( )
(10)拜:①拜臣郎中( ) ②谨拜表以闻( )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12)夙:①夙遭闵凶( ) ②夙夜忧叹( )
5.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 )(2)日:则病日笃( )
(3)闵凶:夙遭闵凶( )(4)微:猥以微贱( )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 )(6)终:无以终余年( )
(7)卒:保卒余年(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0)闻:谨拜表以闻( )
6. 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 ②今义: )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 ②今义: )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 ②今义: )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 ②今义: )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 ②今义: )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 ②今义: )
7. 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 (2)而刘夙婴疾病( )
(3)则告诉不许( ) (4)且臣少仕伪朝( )
(5)急于星火( )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附答案
1、 (xìn) (sù) (mǐn) (zuò) (qióng) (jié) (rù)(wěi) (xiǎn) (yǔn) (bū) (jīn) (zhuó) (wò)
2.重点词语
1、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改变)4、祚:(福分)
5、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吊:(安慰)
7、婴:(缠绕)8、废:(止侍奉)
9、察:(考察和推举)10、寻:(不久)
11、笃:(病重)12、拔擢: (zhuó)(提升)
13、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14、听:(准许)
3.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4)四十又四(通“又”, 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5.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6. 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7. 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3)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4)且臣少仕伪朝(介词省略)
(5)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茕茕孑立(qióng)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d.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日薄西山:靠近
c.寻蒙国恩:不久 听臣微志:听从
d.刘病日笃:病重 夙婴疾病:缠绕
4.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c.①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5.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消句子独立性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6.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 d.圣朝以孝治天下
7.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实为狼狈 d.举臣秀才
8.填空: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崇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翼。
能力素质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吕,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博览无不该通。 该:完备。 b.此书既行。 行:流传。
c.后安为兄所枉诉。 诉:叙说。 d.宜因衅除之。 衅:缝隙,引申为机会。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远迈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为之礼
⑤以淳风俗 ⑥康将刑东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3.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远迈不群 ②与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羁屈也 ④吕安服康高致
⑤辞相证引 ⑥会以此憾之
⑦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嵇康是魏国皇帝的亲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迈不群,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不与一般人结并,他所与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贤”罢了。
b.嵇康当大夫时,也常常在柳树下打铁,有一次他与向秀打铁,钟会特意来拜访,他不予理睬,锻不辍,钟会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因此钟会非常恨他。
c.嵇康与吕安友善,吕安被他哥哥枉诉,引稽康为证,于是稽康也被收。钟会向司马昭进谮言,要他因衅除之,于是嵇康吕安同时被害。
d.嵇康在东京被刑时,三千太学生请求他留下来做老师,嵇康不答应。他看日影,还未到行刑时,便索琴弹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天下士人都为他悲痛。
5.翻译下列句子(4×5分)
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②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③康乃与涛书告绝。④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附参考答案:
1.a(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 d逮(dài)奉圣朝) 2.b
3.c (听:准许) 4.b 5.a 6.a
7.c(a成立:成人自立;b告诉:申诉;d秀才:优秀人才)
8.①零丁孤苦 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②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9.①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福气浅薄,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没有任何近亲,在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
②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③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是最微贱最鄙陋的,过分地蒙受朝廷的破格提拔,恩宠优厚,怎么敢徘徊逗留、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
1.c 2.d 3.a 4.c
5.①嵇康谈吐优雅,风度翩翩,可是却使形体像土木一样,不能修饰美化自己。
②山涛将要离开掌举的官职,推荐嵇康代替自己。
③嵇康就给山涛一封宣布绝交的信。
附翻译: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
嵇康的父亲嵇昭,曾担任治书侍卿史职务。嵇昭早亡,嵇康靠母亲和兄长嵇喜抚养长大。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非长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的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嵇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的水平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不但才华出众,而且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晋书—嵇康传》称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然自成。”这个可以说嵇康是个美男子了,见到他的人都说:嵇康风度潇洒,晴朗挺拔。还有人说:潇洒的象松林中的风,清高而舒缓绵长。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刚正如孤松独立,他的醉态如玉山崩塌。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一见到嵇康和阮籍,就趣味相投,山涛的妻子发现丈夫与这两个人的交往不比寻常,就询问山涛,山涛说:“我一生中可以作为朋友的,只有这两个人罢了!”“我也想观察观察他们,可以吗?”山涛的妻子问道。山涛答应了。过了几天嵇康和阮籍来了,山涛把他们二人留在家里住下,亲自安排酒席招待。晚上,山涛的妻子偷偷的观察其二人,
直到早晨都忘记离开了。山涛问他的妻子:“这两个人怎么样?”妻子道:“你的才气比他们差远了,只能以你的见识和度量和他们教朋友。”山涛说:“你说的对。”
嵇康二十岁的时候,被曹操的儿子曹休看中,把女儿长乐公主嫁给了他。从此嵇康成了魏朝皇室的宗亲,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嵇康的仕途非常顺利,不久就做了郎中后来又做了中散大夫。入京为官,令嵇康非常兴奋,他知道,理想壮志的实现只有通过仕途才能实现。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当时,魏明帝曹睿已死,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典型的浮华派公子哥何晏当了吏部尚书。曹爽和这些人混在一起,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为所欲为。
嵇康看清楚了,此时的曹魏集团,已经失去了早年的雄姿英发,变得飞扬跋扈。他更明白,司马懿决非庸碌之辈,而是一个老谋深算,内藏祸端的人物。他预感到一场撕杀将不可避免。为了避开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但是当时思想分歧较大,后来又各走各的路,差距就更大了。但是当时他们都没有参加政治斗争,被世人称为清高之世。
正始十年,司马懿突然发动了“高平岭之变”催跨了曹爽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但是这不等于曹氏和司马氏的矛盾得到解决,而是新的斗争正在酝酿,一些拥有军事实力的亲曹的人,先后起来反抗司马集团。
嘉平三年,太尉王凌首先在扬州发难,企图推翻司马集团,废皇帝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但是,机密泄露,司马懿首先发难,迅速领兵征讨王凌,王凌兵败自杀!
嘉平六年,中书令李丰密谋锄掉司马师,也是因为机密泄露被杀。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总镇史文钦,联合起兵讨伐司马师。这个消息给嵇康带来一线希望,他想起兵响应毋丘俭和史文钦。有一次他征求山涛的意见。山涛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劝告嵇康不要贸然起兵,否则就会大难临头。不久嵇康得到消息毋丘俭兵败被杀,史文钦狼狈的逃到东吴。
司马氏独断朝廷,擅自废立皇帝,对一些名士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法。逆者死,顺者生。嵇康坚决不顺从司马集团。为了免遭迫害,便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轻蔑礼法,纵酒玩乐。放浪形骸。
嵇康的门前有一棵大树,长的非常茂盛,又有一条小河顺着门前流过,夏天,树下河边清凉宜人。嵇康常在树下河边生起炉子,架上铁砧,嵇康打铁的手艺很高。当时嵇康家中贫寒,常靠打铁来赚钱糊口。给他帮忙的是向秀。向秀拉动风箱,;炉火正红,嵇康脱掉上衣,抡起大垂炼击铁器,火星四飞。满身是汗的嵇康似乎丛中找到了乐趣,并不在意收入。有时候邻居来让他修理工具,他分纹不取。打累了,嵇康和向秀就在树下休息,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开怀畅饮。谈论一些无关政局的话题。
嵇康变了,增加了乖僻的行为有时后难以让人理解。他本来是个美男子,风度偏偏,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落魄的模样。他常常的额披头散发,毫不注意修饰,他的头发和脸常常一个月都不洗,天长日久就生了许多的虱子,有时候疡的受不了,便伸手往身上乱摸乱瘙,不顾场合,也不管他人的笑话,摸出虱子来就用手指把它掐死。 其实,嵇康把自己弄成这个模样,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保身之术吧!实质上他以这种土木形骸,作践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坚决不屈服司马集团的态度。这是一种无言痛苦的抗争。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