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1]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赵杰全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构想】

1、这两首都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

2、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可根据它上下两部分相互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3、教学诗歌,不作多讲,而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在关键处点拨,多让学生自己用心领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练习说明】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⑴ 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⑶ 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写夜景的特点和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明确: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⑵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⑶ 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课时重点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展示目标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外国诗教案 篇4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述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忙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能够看出来两部分的资料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好处。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述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⑴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⑵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⑶学生活动,交流。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又略带悲伤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爱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舍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