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美丽的植物园中,综合复习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植物园的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复习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出去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美丽的植物园去看看。

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植物园

今天我们就在美丽的植物园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二、植物园导游图

1、观察导游图

我们要去植物园要先规划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植物园导游图,来设计旅游路线。

师投影出植物园导游图

A、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B、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来边指边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

A、解决第1小题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让学生先思考第1问,学生独立找出答案后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

解决第2问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至少要走多少米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求最短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明白后独立思考,然后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阐明理由。

B、结决第2、3问题

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后,同位交流答案,要求说明理由,并相互判断。

在班内找学生反馈答案。

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三、科技馆

1、观察情景图

师投影出科技馆情景图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科技馆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解决问题

A、求最大模型的高度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独立思考如何判断模型的高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

b、班内反馈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估计出来的。

模型大约高2米,因为模型的高度大约是笑笑身高2倍还少一些,所以是2米。

B、找出模型中的角

让学生独立在图中找角。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爱淘气指的那个模型中去寻找。

班内反馈时,让学生指出自己找到的角,并判断出是什么角。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四、植物种类统计表

1、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后在班内反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各展区的植物种类:

展区 牡丹园 菊花园 桃花园 月季园 树林

225 22 45 513408

2、解决课本第1小题

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找出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少?相差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班内反馈答案,师生共同判断。

3、解决第2小题牡丹园、菊花园、桃花园共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然后在班内反馈答案。

4、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

同位两人合作完成。要求一人提问,另一人解决,然后交换。

班内反馈时要求同位两人共同汇报。

五、拓宽学生知识面

展示各种生物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86页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班内汇报总结:

1、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七、作业布置:

做一张练习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开幕的显示情境,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分,知道1时=60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

1、知道1时=60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用具:

课件、时钟模型、钟面图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图片(乒乓球球赛、排球球赛)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竞赛?(生回答)今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老师很期待这两项竞赛。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是在什么时候举办的呢?(生回答)

2、出示:视频(北京奥运开幕)引导学生交流奥运开幕的情境。介绍北京奥运会举办时间(出示文字):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晚8时08分,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开幕。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生回答)师:8时08分在钟面上时针应该指向数字几?(生回答)(出示:钟面8时08分)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奥运开幕》认识钟面上的'学问。

板书课题:《奥运开幕》钟面知识

二、新知探索

1、衔接迁移

(ppt出示钟面)师:请同学观察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哪些信息?(强调:钟面上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秒针是最细最长的但是本节课暂时不研究分针。)

2、认识钟面上的学问

师:你还想知道钟面上哪些信息?(生回答)(1)认识大格、小格①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拿出钟面图纸,观察钟面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四人小组交流。问题: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②反馈展示——请学生上台介绍

师:大格,从哪里到哪里为一个大格?(例如:从数字1到2),小格有几个你是怎样数的?③ 总结

师:钟面上有12个数字就有12个大格;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数小格可以5个5个地数,也可以背5的口诀。(课件显示数小格的过程)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认识大格、小格所表示的意义。

①课件显示:钟面9时到10时时针的运动过程

师:观察钟面上的时间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从几时到几时,经过了几时?时针的变化?)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②课件显示:钟面10时到10时01分分针的运动过程,并在中面旁表明这时是10时01分

师:观察钟面上的时间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从几时到几时,经过了几分?分针的变化?)

课件显示:钟面10时到10时05分分针的运动过程,分针边走学生边跟读时间。

师:请学生看着钟面,读出时间。(生读)分针走了几个小格?走了几个大格?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3)认识时分的关系。

课件显示:钟面10时到11时时、分针的运动过程。师:观察钟面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针、分针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 60分

3、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示课本P75“写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①出示时刻为8时08分的钟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现在是什么时刻,引导学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师: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生回答)看时间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师:8时08分可以简写为8:08,冒号前表示几时,冒号后表示几分。能否把冒号省略?分部分一般用两位数表示,如果十位不满一的就用零代替。零能写在8后面吗?

②出示时刻为9时的钟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现在是什么时刻,引导学生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师:现在是几时?简写为9:00,凡是几时整,在简写时分的部分都用零表示,并且要写上两个0。(可能有学生会说12分,让学生说一说当12分时,分针应该指向哪里)

③生独立完成第

三、四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9:30、9:45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生可能分不清楚是几时,可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看时间的方法,如果生说不清楚可引导学生说出当10:30、10:45时针、分针在钟面的位置。最后可以告诉学生当他们分不清楚时,一般可以选择两个数字较小的那个数。

三、练习巩固

1、课本P76练一练第一题:看一看,练一练

2、游戏:我拨你说(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四、课堂总结

1、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填写课本p75:拨一拨,填一填。板书设计:

奥运开幕(钟面知识)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 60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6个。学具:小正方形6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初步探索

1.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个。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规律。

(2)运用规律。

教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

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怎么摆的。(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说,然后展示出同学画的图形)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实践应用。

第69页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注意(2)题可以画成:

2.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教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同学们在交流中听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有意请秩序最乱的、交流效果不太好的小组发言)

同学们可能会说:我没听清楚,太闹了。我没听到,他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抢着说,我听不到。我说的时候,他在玩东西……

教师:刚才像你们这样的交流行吗?应怎样交流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发言的人要控制好音量,既不要影响其他组,又要让本组的同学听得清;其余的同学看着他,认真倾听他的发言,及时纠正和补充。现在我们再交流一次,好吗?

教师:请一个人介绍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其余的人听后作补充。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教师:这些规律是你一个人找到的吗?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找的是……其他的是我们组同学找的。

教师:你们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这些规律了吗?还有什么补充的?同学们学知识就要像刚才那样,你向别人学习,别人又向你学习,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再通过合作交流,学到了别人找的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3)实践应用。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教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吧。

2.完成第51页练习十的第1~3题

3.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美的享受。

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一位10岁的孩子高斯,喜欢动脑筋,在计算1+2+3+…+100时,发现了数字的排列规律,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正是由于高斯从小喜欢动脑筋找规律、用规律,后来他成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

请看:(课件出示)

这是由数字排列而成的三角形数字表,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取名叫杨辉三角。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有兴趣就自己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事物有规律的排列,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循环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

例1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地板图的画,电脑课件,白纸、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小东家做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快点出发吧?

(1)引入

大家看,一路上春光明媚,蓝蓝的天上漂着朵朵白云,地上绿草青青多美呀!连路旁的电线杆的颜色也是这么的漂亮,你们发现这些电线杆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汇报规律。

(3)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一年级已经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好吧!让我们继续走吧!

二、探究新知

(一)门的规律

1、引入

师:好了,小东家到了。

师:他家的门可是最新科技的产品——密码门。只要输入正确的密码,门就会自动打开。

2、出示密码门。

(1)导入

师:小东已经输入了三排密码,最后一排他想留下来考考我们。这排密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比一比哪组最快找到密码。

3、学生汇报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规律)

(1)竖着看——每排都有哪4个图形,缺少哪个图形就填哪个图形。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2)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所以根据斜行来填。学生说教师演示课件。

(3)横着看——根据学生说的演示课。

师:从第一排到第二排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

师:第二排到第三排有什么变化?

第三排到第四排会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第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第二排的最后一个,其余三个图形都按原来顺序往左移动一格。第二排到第三排,第三排到第四排……

像这样的排列规律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循环规律。

4、开门进入

大家找的密码正确吗?我们来试一试。老师输入秘密后同学们一起喊“芝麻开门”,好吗?

(二)地板的规律

师:密码正确!二(4)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进去吧,小东家可真漂亮,他家地板砖颜色更美呢!大家想看吗?可是老师还不想让大家看到,我先拿了一部分地板砖的图样,我们一起来研究地板砖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课件演示地板砖的图样,学生独立思考。

(2)汇报规律。

(3)展示铺满地板砖的房间:小东家的地板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小结:哦!难怪小东家的地板砖颜色这么漂亮,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学问的,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

(三)水果的规律

1、教师导入

小东的妈妈热情好客,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好吃的水果,但在吃水果之前小东想考考大家,设了两道闯关题,大家有信心吗?

(A)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组图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前三组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摆的?然后想一想第四组该怎么摆呢?同学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摆一摆,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快。最快的一组可获得一朵合作之花,展示练习。

(B)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真好!把掌声送给这个小组的同学。

(C)下面进入第二关:做一做,请组长拿出练习2小组讨论完成。

(D)请小组代表说想法,说得太棒了!把笑声送给这个小组同学,送合作花(板书做一做)。(对比两种规律)找两个同学展示。

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闯关题,小东的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水果呢!让我们一起去厨房看看吧!这水果的排列也藏着秘密呢?你们仔细观察,看谁先发现。

2、学生思考,讨论,找出规律。

(1)学生思考

(2)汇报规律

师:对比第一盘和第二盘有什么变化?

第二盘和第三盘比较有什么变化?

从这三盘水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四盘该怎样摆?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再来看水果练习第二题,小明说二(4)班的小朋友们太棒了。

(四)排队的规律

1、师:我们在小东家一边吃水果,一边玩个游戏吧?

请四个小朋友上台扮演四个小动物——虎、兔、猫、熊。

大家看一看现在哪个小动物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二?谁排在第三呢?谁排在最后?按照刚才发现的规律要让小兔排在第一,该怎样办呢?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它们调换位置?

如果让小猫排第一呢?……

2、师:谁会根据刚才所学的规律,说说下面他们该怎样变化?

请一个同学来当指挥官,指挥他们调换位置。

学生指挥换位置,教师板书

师:他们这个指挥官当的真好,大家都想当指挥官吗?那我们一起来指挥他们吧!它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谁来说说生活中那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找的可真多,老师也找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

(五)争当小设计师

(1)这些图案太美了,大家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来设计一幅美丽的花边或图案吗?下面各小组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有规律,最有创意。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白纸,你们可以在上面画图案或用你们收集到的材料来设计

(2)作品展示:

三、总结与评价

今天我们在小东家玩的真开心啊!在他家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们看,数学不仅可以使我们变聪明,还可以在生活中处处创造美!上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你认为自已在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出示青蛙吃蚊子和蝌蚪吃蚊子幼虫的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信息窗情境图)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生2、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问题一:

先看一看: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青青吃了150只蚊子。

生2:蛙蛙比青青少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青蛙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蛙蛙吃的蚊子数,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的蚊子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蛙蛙吃的蚊子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布计算。

①先求蛙蛙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30=120(只)

②再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150+120=270(只)

(2)列综合算式。

150-30+150。

(3)探究150-30+150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①算法分析:从分步计算可知,150-30求的是蛙蛙吃的蚊子数,应先算出结果,因此计算150-30+150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计算过程。

150-30+150=270(只)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270只蚊子。

问题二:

再看一看: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想一想:该怎样列算式?你能用纸条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先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蝌蝌吃了60只蚊子。

生2:蚪蚪比蝌蝌多吃了30只。

师:那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纸条图)

生:要求两只蝌蚪一共吃多少只蚊子幼虫,就是用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加上蝌蝌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根据图示,应该先求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再求两只蝌蚪一共吃的蚊子幼虫数。

师: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蚪蚪吃的蚊子幼虫数。

学生做在练习册上,老师抽查,指生板演。

(1)分步列示。

蚪蚪吃蚊子幼虫的只数:60+30=90(只)

两只蝌蚪一共吃蚊子幼虫的只数:90+60=150(只)

综合算式:60+30+60=150(只)

(2)60+30+60是连加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计算过程。

列竖式计算,两步竖式和综合竖式,教师板演。

(4)解决问题。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150只蚊子幼虫。

四、归纳总结

1、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时,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连加、连减算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

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

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

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以引导学生的学习。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连减。

师:同学们,老师的问题又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2)先认真看一看,想一想,试着帮老师解决一下。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解答方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4)种算法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4)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剩下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连减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三总结提升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笔算下面各题。(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有85个西瓜。(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平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平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教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学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学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教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教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学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学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教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教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教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教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课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对于时间,你想说些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问题: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7÷2=3(盘)……1(个)问题:

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2.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3.“每4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三)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三、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预设: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四、作业:第65页练习十四,第4题、第5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1.你都知道了什么?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

2.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三)讨论辨析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问题: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3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