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禹治水》【优秀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禹治水》【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

没、倒

2、扩词。

治、久、理、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雄

提醒学生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五画是()。

理:有()画,第六画是()。

姓:有()画,第四画是()。

四、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2

课题 大禹治水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能熟读课文,学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能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熟读课文,生字的书写,注重对育人道理的渗透。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大禹治水图、大禹的画像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的 教 学 生 的 学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1、讲故事激发趣味导入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指导学生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4、教师介绍大禹及课文背景。 1、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个小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尊敬。 初读课 文 学生自读课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提问: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本环节主要查看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生字读音的掌握程度。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4.出示口头填空题: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 ),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 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思考后认真完成填空练习题。   细读课文   1、指名请学生读课文。 2、学生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4.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导学生朗读,读好后鼻音。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1.朗读课文,听教师评议。 2.结合想象,学生回答。 3.以多种形式朗读,加深记忆。3 4.认识了哪些生字, 学生谈识记汉字的好办法。   旨在学生能够迅速理解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巩固练习。 1、游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1.学生认读生字,辨别生字。 2.听教师讲字型记忆法,试着运用。 3.学生读课文。 旨在加深对生字的认读和记忆 指导写字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在书写时该注意什么。 4、学生练写两个,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跟同桌讨论学习,读字音看字形,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音形 学生说出识记的方法以及注意点。  学生练习写字。   作业设计 1.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2.            在习字册练习描红。 学生回家把故事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治理洪水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习惯。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治理洪水的艰苦和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数量词的运用和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1)“治”是本课中一个新学的生字,伸出你的小手认真地写写这个字。组词游戏:治,(板书:治理)

(2)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也读“制”,从文中找个词:制服(板书:制服)

3、大禹治理、制服的是什么?(板书:洪水)指导读出水的气势。

4、齐读黑板上的词,说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

过渡: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最终制服了洪水。洪水怎么样呢?造成哪些灾害?他是怎样治水的呢?结果怎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一次去感受那一场特大的水灾!

(二)、学习第一节,感受洪水之猛,百姓之苦。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你肯定读懂了什么,能告诉我们吗?(交流读懂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话)

(1)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洪水很大、老百姓没东西吃,没地方住。你从哪几个词读出来的呢?(无家可归)

(3)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厉害的洪水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视频)

(4)师:是呀,洪水像猛兽一样,向老百姓冲来,它冲倒了人们的房屋,夺走了人们的生命,害得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害得人们家破人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百姓,你会什么心情?(指名说后再读。)

3、多凶猛的洪水,多痛苦的生活呀!谁来带着这样的感觉把第一段读好?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辛

1、你看,你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日子。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个别读、指导读,齐表决心。

2、治理两个字说起来容易,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那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在治理洪水中,他做了哪几件事呢?小朋友们,去课文第二小节里读一读,找一找。

3、咱们先来看看禹做的第一件事?看看他再干什么?齐读,出示: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1)水流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到地势低的地方,地势的高或者低就叫地形。

如果我们要查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就得爬很多高山,过很多大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

(2)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千山万水图)

(3)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

(4)师补充。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两条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

(5)千辛万苦(指导朗读)

(6)朗读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4、多不容易啊,引读,大禹吃尽了——,走遍了——,仔细地查看——。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他还做了什么?

5、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1)这有两个数字九,是什么意思?(很多山,很多河)(朗读训练,读出数量多)

(2)师:挖通九条大河是怎么回事?我给大家画一画。(简笔画理解,师边画边讲解)(板画:大河):这儿是一条大河,这里是还有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为什么要连通呢?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最后流入了大海。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那可就不那么简单啦。你们知道,这两条河之间,相距多远吗?你们猜猜看。我查了查资料,这两条河之间大约要九十多公里,相当于九万多米啊。这九万多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非常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河挖到这,遇到山了,过不去,那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搬,挖,把这座山分成两半,让河水从这流到这条河。

大家看图画(示课件,描述情景)这就是大禹带着老百姓在挖山的情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挖下来,还要把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劈开一座山已经是万分辛苦啦,他们要劈开多少座?(九座)(再次强调千辛万苦)

6、读中体会挖河劈山的辛苦。

7、通过第二节的学习,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勇敢聪明不怕吃苦)的伟大英雄。

(四)、学习第三小节,感受大禹的献身精神

1、过渡。大禹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吃尽千辛万苦,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些年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文中就写了其中的一件。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第三小节。(学生自由读书。)

2、巧读数字强化情感

(1)生完成课堂练习(纸质练习)

(2)(演示课件,数字填空)理解每个数字的意义,并指导朗读

师:小朋友们,透过这些红色的数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大禹治水》教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无家可归”、“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十三年、三次、一次也没有”等词语。

2通过课文留白处理、角色换位等方法,体会大禹治水吃尽千辛万苦,感悟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看看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小老师带读)

2上节课我们知道古代有个人教“大禹”,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呢?(治水)。关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上节课提出了几个问题:治水的原因、方法、结果。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精读课文

分析原因:

1首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哪一小节是说大禹治水的原因的?(第一小节,指读)

2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水很多,很大,到处弥漫,这样的洪水我们说是“滔滔”,你能读出洪水的汹涌吗。(指读)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是啊这个故事发生在4000多年之前啊真的是很久很久啊 ~(指导读好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把农田淹没了会有什么后果?大水把房屋也冲到了会有什么后果?

凶猛的洪水袭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没有家住了,这就叫无家可归。(指导朗读)

可恶的洪水,是人们失去了生命,人们只好过着痛苦的无家可归的生活,现在你再用心读读,把你的感受都都出来。(指读)

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满怀同情来读读。(齐读)

了解方法:

1孩子们,你就是禹,你就在这滔滔的洪水中,看着人们随时会被大水夺取生命,你会怎么想。

2是啊,   禹和你们一样,他下决心——引读

指导朗读。

大禹治水的决心就是这么大,可是治理洪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是怎么治理的呢?请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3(1)出示填空题:大禹治水,它先是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

出示句子: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千山万水)只翻过一座山,淌过一条河?每座山都翻过,每条河都游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

(2)大禹治水的过程可真是复杂啊,那么你能想象出他在治水过程中会吃哪些苦呢?

路过山崖他可能………...会山洪暴发他可能会…………..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夜晚,他……………..

走了太多的路,脚都磨破了,露出了鲜红的肉,即便这样,他还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持着。终于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3)指导朗读

(4)吃了那么多苦,终于做好了准备工作了,然后他又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讨论:①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真的只是九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四千多年前,人们有起重机吗?有挖土机吗?就连铁锤、斧头都没有,这么庞大的工程,就靠着石刀、石斧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来完成。

③人们在开山挖河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啊,但是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最后(引读)

④指导朗读。

故事感悟:三过家门而不入

1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2填空

3十三年多长啊?4700多天啊,他回过家吗?至少路过家门时也要看一看啊,但他……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吗?

如果你是大禹会对自己的儿子说些什么?

治水结果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结果怎么样啊?齐读第三段

这时人们会对大禹说写什么?

同学们,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几千年前一直流传到现在,以后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

齐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共鸣

今天,上了这节《大禹治水》。总的来说一节课比较完整,重点也比较突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这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到洪水的严峻,人们的生活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过度到大禹治水的必要性。又通过“千山万水”“千辛万苦”这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畏艰辛的情感。现在玄武区正在推进“三全”、“五优化”的课堂实践和探究。其中很明确地提出要优化学习目标,这里就要求在提出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准确、具体、明确以及可测性。所以在我们制定学习目标时,在表述时一定要很细致,起初我的目标之一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比较模糊,在大家的评课中我们将其改为“抓住重点词语滔滔、无家可归、千辛万苦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不仅具体,而且在课堂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目标的达成度。

这一节课另一重点是体会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感,这里可以从两个地方体会,一个是大禹治水走进千山万水,一个是故事“三国家门不入”。在这里孩子虽然体会到了,但是自主体验还不太深刻。究其原因,我想是故事背景比较远,孩子无法得到情感共鸣。那么怎么合理设计才能缩小这种差距呢?在随后的评课上,何校长对这一难点的点评让我茅塞顿开,“千山万水”可以与平时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游山玩水联系在一起,产生矛盾,游山玩水有什么不好的?从而得出大禹走遍千山万水是为了治水,他的肩头是有沉重的任务。在感叹何校长批文入情如此精妙的同时,我也反躬自省,只有联系孩子自身的情感体验,才会与文本发生共鸣获得更深刻得体验。

明确目标,敲出语文课堂的重音

朱晓菲

在我们玄武区大力推进“三全”、“五优化”的大背景下,朱晓琳老师紧承何校长、杨主任接下了“相约星期一”的第三棒,为我们呈现了《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朱老师是位年轻教师,可每次听朱老师的课都能深刻感觉到朱老师的进步和飞跃。上课伊始,学生良好的课堂风貌、准确的吐字发音,无不显示了老师平时教学的严谨和扎实。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朱老师紧紧抓住每小节的重点词语,从理解到朗读再到升华内容,层层深入、有条不紊。应该说,朱老师这节课的亮点诸多,结合我区“三全”“五优化”中“优化学习目标”来谈谈一点想法。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备课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总离不开“老三样”: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了我区 “优化学习目标”的要求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说的“理解生字词”到底理解哪些词语?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底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情感水到渠成?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走进朱老师的课堂,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朱老师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抓住了每一小节的重点词语如“滔滔、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千辛万苦、13年、代代相传”把每个词语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中去,在课堂上让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了这些词语,进而从词语入手去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如果朱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中不明确到具体是哪些词语,不把教学的重音敲向这些词语,那么她的课堂很可能是面面俱到学生却无所得。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朱老师运用了图片、视频、问题设计等多种教学策略去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在我看来,朱老师这节课的目标设计已经很明确了,可是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何校长的点评又让我眼前一亮,那就是“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到底要更加优化哪一个?两个词语都表现了大禹治水的辛苦,那么孩子在学习时更要侧重体会哪个词语呢?何校长以为“千山万水”是具象的,“千辛万苦”是抽象的,低年级的孩子更应该去理解什么叫“千山万水”,大禹可能会翻越哪些山?怎样翻越?会遇到哪些困难?大禹会渡过哪些水?夏季涉水会怎样?冬季呢?当学生对“千山万水”一词有了深入了解后,“千辛万苦”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比先讲解“千山万水”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再讲解“千辛万苦”再让学生体会大禹的辛苦要高效的多。

都说成熟型教师的一句点拨往往会让年轻教师收益匪浅,如果我们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中能像何校长这样去反复揣摩教学目标的设定、去揣摩高效地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策略,那么学生习得的课堂将像鼓点敲出的节奏那样重点突出、轻重缓急了然于胸。

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兼评朱晓琳老师《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

今天再听朱老师的公开教学《大禹治水》,我觉得内心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对于学校的校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学生进步,看到教师成长了。

朱老师的课让人觉得清新、自然,课堂节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这是一位老师“课感”的成熟,有了上课的感觉,进入了游历课堂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

除了“课感”,朱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以下几点足以证明:

一、理解词语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记忆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级语文词语教学也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重积累,轻理解。轻理解不是不指导理解,而是要找到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有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朱老师这节课中多次运用的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尝试就是一种适合的方法,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太极式理解”,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说词语语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予以巧妙点拨,让学生明了词语的意思,犹如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如理解第一自然段“无家可归”一词,老师先让学生朗读想象“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到了房屋”的情景,想象农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的损失,然后,老师巧妙点拨:“滔滔洪水,使老百姓失去了房屋,失去了农田,没有房子住,没有田地种,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度日,这就叫——”学生异口同声:“无家可归”。“无家可归”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情感悠然而现,可谓大道无形,不着痕迹而又水到渠成。

二、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结构。

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从整堂课的教学来说,老师以“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由学生生发的问题切入教学,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主脉,然后逐段阅读理解,层层推进,最后总体回顾故事,从整个故事中领悟大禹这样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形象。

从局部处理来看,对于段的教学朱老师依然很好的把握了这样的课堂基本结构。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大禹怎样治水”,老师首先出示一道填空“大禹先是_______,接着_______,最后_______。”,学生初读之后很快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刘勰语)然后分别品读“如何吃尽千辛万苦察看地形”“如何带领百姓开山挖河”“最后将洪水引入大海”的,再整体朗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听朱老师的课,也引起了我对于我区本学期推出的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的一点思考:

1、问题由学生生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和探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设计了学生读题质疑的环节,老师又以学生生成的“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三个问题架构全文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提的,阅读当中当然更为主动地去探究,阅读的指向当然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的效率当然有所提高。教学的问题从学生中生成,对于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是十分有益的。

2、问题从文眼中生成。

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一定是“语文的”,它不能离开语文的文本,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目的是“学习语文”,目的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的问题一定要从语言文字中来。一篇文章那么多语言文字,从哪些语言文字中来才合适呢?沙里淘金,寻找最有价值的语言文字。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够促进阅读效果的,能够带动整个章节、整篇文章阅读的语言文字是最有价值的,就是张庆老师讲的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效果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语言文字就是“文眼”,文章的眼睛,学生透过它能够窥其全貌,能够探其本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现代故事小诗,这首诗的眼睛在哪里?就在一个“送”字:谁送?为什么送?怎样送?送的结果怎样?围绕一个“送”字,我们能够了解故事的全部线索和情节;围绕一个“送”字,我们更能直逼诗歌的思想内核。第三小节学完,老师问:送蝈蝈,仅仅是为了送歌声吗?更是送什么?学生在前面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到:送蝈蝈,是为了送歌声,更是为了送快乐,送爱心。

3、问题从互动中生成。

《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心中装着百姓,心中藏着大爱英雄主义情感是二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的。课堂上,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老师问:“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为什么不回去呢?”学生回答:“大雨路过家门不回去,是因为他有急事要做?”老师很快意识到这个课堂生成的价值,老师连续追问:“是啊!他有急事啊!家里13年没有见面的老母亲在日日夜夜牵挂着他,期盼着他平安回来呀!13年没看到老人家了,还让她天天担心自己,思念自己,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对大雨来说还有比这更急的是吗?”“家里辛劳的妻子啊,大禹13年没有回家,你又种地,又织布,上有老,下有小,多么不容易啊!进门问候一下妻子,帮他减轻的负担,就不是急事吗?”“可怜的儿子啊!十几岁了,父亲也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呢!身体结实吗?个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看看自己十几年没有见过的儿子,这不是急事吗?”学生默默颔首,进入情景。老师进一步启发提问: “是啊,这些对大禹来说都是急事,但是他还有更急的是啊!一起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他更为什么事急啊?他更为谁急啊?”大禹心中装着天下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

执教的老师以课表述思想,表现成长,听课的老师在听课中思想,在听课中成长,“相约星期一”,生长思想,收获成长的地方。

谢谢朱晓琳老师!

何义田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情境教学   杨赟

创设情境教学法这是通过朗读、讲解、音像等手段,展现出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要求教师首先创设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教师自己首先进入该情境中,然后通过情绪的感染、移情作用,使学生也仿佛置身于该情境中,让他们暂时“变成”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接受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就必然与该情境中的节奏相吻合,思维也会更积极、主动、独立,才会产生创新的火花。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在朱老师的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吃尽千山万水”,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说大禹在那些情境下会怎样,这个设计很好,也说明老师是动了脑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那怎样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呢?说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1)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情趣、积累经验,此法适合于生活情趣较浓的文章教学。(2)利用实物、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睹物思情、睹物思人进入情境。(3)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表演等活动,来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琢磨、感悟。(4)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这种方法适合于游记或其它写景文章的教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5)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或歌曲,用来揭题激趣、总结点题、伴乐朗读渲染情境等。总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独立地

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听朱老师的《大禹治水》有感

王江

之前就听过朱老师的课,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上课是潇洒自如。

而今,再看她上课,多了几分睿智,几分成熟,几分洒脱。

对于优化教学目标,从数学老师的角度看,我觉得她还是做的很不错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复习读词语,到接下来的围绕“为什么大禹治水”“怎么样”“结果”出发,一环接一环,过度自然,有感情的朗读词语,感情读到位了,个人觉得,学生的体会自然也就深入了。

鸡蛋里挑个小小的骨头,对于朗读,我个人觉得,既然老师说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那老师可以增加一个小小的环节,“想听朱老师读读这段话吗?”老师示范读,读完之后,学生再读。我清楚地记得于永正老师上《梅兰芳学艺》,就多次示范读书,效果很好。

以上只是我并不成熟的一孔之见!(王江)

课 堂 中 的 书 声 琅 琅———朱晓琳《大禹治水》听课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直谨记在课堂中要书声琅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老师,更要牢记在课堂中渗透点滴的素质教育。

朱晓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示范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台风很好,普通话标准清晰,赏心悦目。朱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让小朋友深刻的理解“滔滔”,“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等词语。只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却能朗读的如此之好,可见,朱老师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培养这些孩子。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作为一年级老师的我,也要课堂中更多的渗透朗读。虽然现在只是拼音学习,但也涉及到不少词语以及初步涉及到句子学习。在上面的一节课中,学到“大刀”,“小桥”,“流水”等词汇,威风凛凛的朗读“大刀”,在朗读“小桥流水”的时候能让老师和孩子都体验美好的画面,已经起到初步的成效,但是我想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多的渗透朗读以及素质教育的点点滴滴。

一、二年级的老师多多培养孩子,不仅能为孩子在中高年级的学习做好铺垫,更是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作为北小这样的学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

《大禹治水》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

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读课文第一个自然段。

2、会读、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会写部分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字词及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知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1、今天,老师要来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古代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禹,由于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大禹”,(板书:大禹),关于大禹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留传最为广泛,(多媒体出示大禹视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禹治水》的故事。 “治”指导读准翘舌音。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相机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意图:用图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结题。学会质疑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力争做到:学生想了解的正是老师要教授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训练自学能力。

1、同学们要知道的有这么多,还是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

请打开课本101页,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课文,老师有读书提示:

(1)遇到生字时,看着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读通顺课文,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自由初读课文。

【意图:学生有疑问后会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这时,让他们自己读书,满足了这种需要,同时,自渎课文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检查字词,理解词语,提高朗读水平。

1、初步感知课文

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一遍书,就有这么多收获。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的收获会更多。现在老师最关心的是同学们生字有没有掌握,课文有没有读通顺呢。下面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2、认识词语

过渡:故事中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它们

吗?

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了?

a第一组,谁先来?你真勇敢!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读音是否读准了! 第一组:很久很久滔(tāo)滔(tāo)洪(hóng)水淹没(mo) 冲倒(dǎo) 房屋(wū)害(hài)得 老百姓(xìng)

你的声音真响亮!你想提醒大家哪个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没,倒) 指导:很久很久

师:读了这一组词,你知道大禹治水这个传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猜猜看,到底有多久?十年,你再猜,老师告诉你呀,这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呀,多久呀!指导读“很久很久”

理解了意思,我们一起读这些词语。

b第二组:治(zhì)理(lǐ)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仔(zǐ)细(xì) 地形(xíng)挖通(tōng)劈(pī)开

师:第二组,老师请你。谁愿意和他比比!

这一组有两个成语,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对了,成语里有了千和万,就表示很多很多,平时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成语?祖国的文字真是丰富多彩,我们小朋友在平时要注重积累词语。

c第三组:被(bèi) 制(zhì)服(fú) 感激(jī) 伟(wěi)大 英雄(xióng)

师:最后一组,老师把机会让给你!你邀请你的好朋友和你一起读!

制:课文中说洪水被制服了,你知道洪水被谁制服了?把话说完整。那你知道小偷被——制服了,——被谁制服了!我们一起读一遍。

(3)师:看样子,难不倒你们,下面老师提高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4)同学们,这些词语你认识了,下面老师给你们再提高难度,你们还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出示短语“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 吃尽了千辛万苦 走遍了千山万水 挖通了九条大河 劈开了九座大山”

3、读通顺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同学们真不错,词语读得真好,把它放到课文中,相信你课文一定读得更流利! 再读课文。

⑵、读完以后,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的?分小节点名读。指导读正确、流利。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吗?

【意图:学习生字可以灵活机动,有学生齐读,有指名读,有开火车读还有小老师领读,并且及时师生点评,形式丰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读好生字词。】

四、精读课文,解决疑问,体会洪水无情。

品读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治水呢?课文中就有答案,谁已经找到了。

1、出示第一小节。

2、 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洪水什么样?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洪水画面?让你们亲身感受一下。 看录象。

3、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觉得洪水怎么样?

4、洪水太可怕,太无情了,谁来读一读,把洪水的可怕,无情读出来。

5、凶猛的洪水把农田淹没了,老百姓他们会怎么样?房屋冲到了,会怎么样? 指导读出老百姓的可怜

6、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红色词要突出。把洪水的可恨,老百姓的可怜读出来。

【意图:学生的质疑不是形式,此环节要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既读了书,又学会了整理答案的能力。】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培养写字习惯。

出示本课生字

看着这些字,你觉得那些字你一看就会写了,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的?(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意图:在描红写字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展示学生的作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写好字。】

六、总结点评,课后延伸,引导课外阅读

剩余的两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继续学习,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好好地阅读课文,并且找找课外资料还有那些治水的伟大人物下节课交流。

【意图:让学生带着疑问离开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大禹治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 篇7

预习提示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

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师: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的爱戴的英雄,在漫漫历长河中,在我们的周围、身边,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样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