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整编的生物和生物圈(优秀6篇),欢迎借鉴。
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准备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实验材料,如用琼脂制作无菌培养基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评定】
问题5:微生物如何获得营养?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微生物个体小,其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能够迅速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等都是腐生性微生物。腐生性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寄生。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就是寄生性细菌。人的头癣、灰指甲、脚癣等都是由真菌
寄生引起的。所有病毒都不能独立生活,分别寄生在植物、动物或细菌体内。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和动物一样,属于消费者。
有些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这些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此外,有些微生物还具有固氮作用,如根瘤菌、黏球菌等。
问题6:微生物怎样进行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极快。例如: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的大肠杆菌,每20~30min就繁殖一次,大约24h就可繁殖72代,约产生4.7×1018个后代。微生物的这种特点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有人统计,体重500kg的肉牛每天增重蛋白质约400g,而500kg的酵母菌每天能合成蛋白质约5000kg。
小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得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微生物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七、思考与练习:
1、答: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
2、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固氮作用
3、绿色植物→动物
↓ ↓
微生物
八、板书设计
一、微生物的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霉菌、食用菌、药用菌等
3、无细胸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方式
①腐生生活——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②寄生生活——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③自养生活——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2、繁殖特点:速度极快
作者:扬光涛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
学 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展示收集的其它星球不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
③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大气圈的底部 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
2、水圈的大部 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岩石圈的表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对生物圈概念的认识及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完全通过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通过活动交流来独立完成的,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而在探究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分析讨论来共同完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尽情的与同学交流,教师给予指点,赞许和鼓励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知学生答题明会耽误时间不能有效调控
多种原因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好,课只充分完成前半节任务,后半节匆忙点到,没有完成设计。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课题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活动
教材
教育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活动
教材
重点、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 含义
2、 如何维持平衡的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合作用公式
2、光合作用过程
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
3、光合作用的应用
合理密植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
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
出示插图,提出问题:
1、 光合作用原料;产物;
2、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的来龙去脉
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如何合理利用阳光?
你学到了什么?
答疑;纠错
技能训练
成功的关键:
(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繁茂等)
学会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
氧气平衡:
(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平衡:
(生物呼吸产生并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具有环保意识
理解公式含义
观察示意图,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1、 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
2、 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氧气从气孔排出;水分通过导管运来;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走。
掌握列表比较的方法
知道合理密植的道理
自己总结归纳
课后练习P131.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光合作用。
2、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通过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没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明显增多,氧气含量降低的悬念,引起学生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
可将金鱼藻的放氧实验分成两步进行演示。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关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再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植物所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还可以供给其他生物使用。建议教师在学生分析完三个实验后,尽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即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当一个现象由多种因素控制时,应当先研究一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装置采集气体,对气体成分进行简单探究,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课本叙述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实验过程,获得结论。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规程,组织学生讨论。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1、 利斯特里实验
2、 探究活动
通过课本对普利斯特里的三个实验分别进行分析,初步获得光合作用不但产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利用教师提供装置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提示学生注意事项,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材料用具,设计实验。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根据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方程式,进而初步认识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对教师提问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式和概念。通过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而后给学生提供数据,并设置思考题,启发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四、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到田间进行观察或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的情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 教材提供的多幅图片及自己查阅的各种资料,初步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及讨论,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对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
3. “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准备各个生态系统的相关材料。
教师:关于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及放像设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富集的例子。 学生讨论 教师以日本的水俣病为例进一步说明生物与环境这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学生先后发言,各自介绍一个生态系统,之后补充,提问。 认真倾听并随时观察课上学生的表现,适时提出问题。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观看电视片《话说长江》片段,学习教材《ddt的事例》,思考:生物圈的整体性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1) 说明长江作为河流生
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关系。
解释ddt对生物圈的影响。
4.保护生物圈。 (1) 分析不成功的《生物
圈ⅱ号》的事例。
(2) 技能训练,作出假设,
分小组讨论小明提出的问题。 (1) 课堂提问关于教材
p32,33的内容。
(2) 小结本节课内容。
(3) 做p32/2练习,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
以日本的水俣病这个典型事件为例,复习上节课学习过得的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同时应指出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例子,但我认为举这个例子根本目的是要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引入新课。
二、 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代表发言(介绍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学生发言中应注意两个倾向,一是大谈环境污染的例子,二是不太注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联系。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些有影响环境的事件应当讲,但绝不是为了讲而讲,为了渲染而讲,应当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使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再者,只有清楚每个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异同点,才能更清楚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这样才能更顺利的引入下面内容的学习。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有了上面的学习,介绍,讨论,再加上讲这个问题之前先放一段《话说长江》的部分内容,学生对此应是不难理解的。《话说长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个专题片,片中将长江自西向东的源头,流域及入海的全流域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长江的长度之长,流域范围之广,地形地域之复杂,生态环境之多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教材中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关于ddt的。他本来是在欧,亚,美大陆上使用的化学药剂,但是人们不但在海洋生物体内发现其大量的存在,而且在南北极的任何动物体内也有了他的身影。这就告诉人们,整个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陆地,海洋,大气和各种矿物资源都是生态系统的一员,人类赖以生存在其中。如果地球上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遭到破坏,必将造成生态失衡,人类也将遭到灭顶之灾。通过学习,应当使学生建立起大环境观,通过事例对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
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通过上面的学习可以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那么人类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类似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吗?20世纪90年代不成功的“生物圈ⅱ号”的事例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所有的成员都应该珍惜它。教材p32列出了一个现象:小明同学父亲的小时候村边小河的生物种类与小明现在所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来说,恐怕很少有人有这种生活体验。但是我认为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做出没有没有任何限制但基本符合实际的种种假设。必须指出的是村边的小河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整个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更有必要从身边的小事,身边的环境做起,共同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课小结:
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