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理念,是课程实施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一、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二、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诗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发到极点,有感而发的最高文学形式,其文内涵丰富,其声如雷贯耳,其义激人发聩,震感心灵,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真善美的精华,读之洗涤心灵,诵之耳聪目明,写之沉淀智慧,实为育人之良药,忽视和淡化诗歌教学时语文教育的一大遗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边》这堂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用动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细致的分析阐释诗歌字里行间独到的人生体验,感受诗人的丰富的的情感,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那颗绝不屈从于不公平的命运,敢于寻找梦想,执着的心灵。逐字逐句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与贴切,讲述诗歌简单的写作技巧。当堂堂练习我设计了用诗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儿时的一个梦想,学生怀着创作的冲动开始尝试写诗,有了前所未有新鲜的体验,当读着自己用心写成的稚嫩却无比真切的小诗时候,学生收获不只是一篇课文的理解,而是被诗歌润泽了的心灵。
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总算把《论语十二则》讲完了。我估计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背诵、字词的解释上面。怎样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确实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在讲每一则时,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如文章中谈到的学习复习法、学思结合法在大家的学习中是否在运用,如果还没用,是否现在可以去尝试一下等。
在这十二则言论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谈论的很多: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安贫乐道等,在讲这些道理时,我尽量穿插一些故事在里面,但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旧故事,学生听得兴趣不大,让他们自己说,却又开不了口。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开口说,且会说,不是一日之功。总之,《论语》是讲完了,怎样学以致用,还是盲点,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但愿我们的学生读了,能有一点点收获。
设问,创设谈话氛围。教师问:“在成年人眼里,你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快快乐乐的,是不是这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不是,好烦!”
画画,梳理烦恼思绪。34班邓盈娜的树叶形状画得很别致,谭鑫将烦恼写在一大片树叶的叶脉上,陈思思画了几棵树,线条很流畅,还有的画成枫叶。35班的裘一琳在树冠里画很多圈圈,写得满满的,邹威扬画成烦恼的苹果。很多同学都画得有创意。教师在巡视时注意观察,该教程结束时予以表扬。
说说,分享烦恼故事。34班自由说,不是很踊跃。这个学期很多同学静下来了呢。35班改为轮流说,个个都没推辞,继续保持着这个学期积极发言的良好势头。
谈谈,讲述个人经历。在方阵里交流自己的烦恼经历,讲自己应对的过程,给别人提提建议。
写写,描述烦恼感受。用一两句话形象地描述烦恼于自己的意义。写得认真,展示也较积极。
最后,趁热打铁,自拟题目写作。
美中不足的是,课堂上个别同学发出了不和谐的笑声。
经验1:学生状态不很积极时,自由说不如轮流说。
经验2:综合性学习听、说、写相结合,大作文之前可以小练笔。
今天,顺利完成了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教学任务,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堂课自我感觉应该是成功的。提前两天备课,并参看别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这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应为“对丑小鸭经历的感想和认识”。前面的字词目标及内容感知目标如平时一样,但,到了重点目标“丑小鸭的经历对自己的启示”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不仅回答踊跃,而且见解独到。像党成钊同学分析道:我们应该学习丑小鸭能以平静心态对待歧视、打击,朝着既定目标奋斗不止、乐观向上的精神;赵坤同学分析道:对自己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讽刺挖苦和制造麻烦的小人,我们不需要仇视他们,还可以去感激他们,因为,正是他们的歧视,才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懂事……学生们的这些纯真而又坦诚的思想,真的让我刮目相看,这样的效果,比老师把自己的观点读出来让学生接受强十倍。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明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学生并给予学生机会。只有这样,不仅能让老师省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上进的能力。
把阅读、分析的权力交给学生,就是我上这节课的最大收获。
《山市》这篇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首先,在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理解上,学生不可能理解深刻,往往局限于狐仙鬼怪上,对“异”所指代的内容有误解,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理解,消除他们对鬼怪的恐惧感,以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的积极性。
其次,是在意思的理解上,这篇文章里有较多的文言词语,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如表示时间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渐、倏忽”等,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临时性的记忆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巩固,恐怕得花点时间。再如文章中出现的“恒”“顾”“念”“连亘”“历历”“洞开”“危楼”“凭”“遂”等常用词,也需要学生掌握,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学生在预习时不可能做到如此充分。
以上两点原因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依着学生为本的思想,我把教学内容定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3)七(4)的语文教学,在这一个学期中,我对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 www.huzhidao.com ,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
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新教材的预习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在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度来说,达到“品味温情”这一程度,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学纲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练习却都将要求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在赡养上一代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这自然是对《散步》这篇文章的最好解读,但窃以为却并非是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最好解读。何也?究其原因,正在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的创设者所考虑到的对象即学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认为,后者过于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者的创设其实是来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画龙点睛的一笔: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达到“品味温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尴尬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回顾这半学期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这一次学生的期中考试情况,我觉得现在学生对于新课程已经不陌生了,我自己也以能够较好的把握教材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了。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觉得给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利于今后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现将这一时间的一些教学情况小结如下:
首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都尽量去设置实际背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所要学习的问题之中,增加他们实际的体验。并且尽量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安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现在在我们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景图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非得走“看图明意”这一条路,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在具体教学中,我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启示,积极、充分的创设情景,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表现的机会。
为了能够真正做到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进行一些调查、访问等活动,来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加强用于情景创设的素材对于学生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教材的意图之一。如果说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创设情景能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兴趣昂然,那么安排有关内容让学生调查、访问并自己解决,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具挑战性,而且可以把情景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比较先进的,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创设情景,服务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于我们使用的新教材,虽然其情景图尽管幅幅都色泽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有些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不好体现,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情景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景。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手段不尽相同,以上只是我自己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中重点思考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其实,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有魅力的良好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能够在适合于他们的环境中进行最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