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语文专题阅读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最新初三语文专题阅读教案【精选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初三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一、话题导入

激活思维

二、掩卷沉思

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

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三、品味作品

问题探究

问题设计:

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

3、感知主题

问题设计: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1、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生答:变)

问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

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2、问题:

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3、问题:

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4、问题:

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

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

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

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四、关注社会

话题链接

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

(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

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3.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所编故事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附:

板书设计

初三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课文,能捕捉人物的主要特点。

2.培养阅读、、口头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从文中提到的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感受到他们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2.体会作者准确优美的词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了解文中提到几位欧洲著名的大文豪的详细介绍。

2.编列表格,概括地填写课文中描写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3.指导讨论,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难点

体会用词的准确。

(三)疑点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既无情节,又无深远的主题思想,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比较“单纯”的文章,文章较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物,行文是不是重复繁琐?因此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也值得探索,在讨论与对比中来解决这一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编列人物一览表。

2.教师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完成学习“重点”与“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2.体会文章结构、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福楼拜是欧洲文坛著名的大文豪,他博学、睿智而又宽厚,擅长交际,因此他家的星期天经常是许多文人聚会的时候,作为他的弟子莫泊桑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笔墨,通过一次聚会,刻画了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

由介绍欧洲文坛大文豪福楼拜着手引入介绍莫泊桑,从而导入 本课的学习。

2.释题,引入阅读。

这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课题既交代了地点—福楼拜家,又交代了时间—星期天。但事件是什么呢?人物有哪些?让人思考,引人入胜。

3.初读课文,弄清学习目的。

(1)速读课文,辨析下列字词,出示投影:

①不约而同:(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近义词: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③“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2)分析课文结构。

①第1段写了什么?抓住他家什么来写?表现了什么?

②第2段交代的时间是哪一天?这一段叙述中可以读出哪些要点?

③来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的写了哪几位?这几位是不是一起到的?

④文章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讨论后并明确:

①第1段写了福楼拜家,抓住了陈设,表现福楼拜生活简朴、创作勤奋。

②时间为星期天,一点到七点,这一段表明福楼拜朋友之多,交往之密,在欧洲文坛地位之高。

③在拜访的客人中,有名有姓地写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几位不是一起到的,可以从文中找出“第一个来到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和“最后”来说明这一点。小结并点示: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和描写了的情况。文章开头抓住福楼拜住所的陈设,表明他生活简朴、创新的勤奋,然后用“第一个到来的”“过了一会儿”“接着来的”把几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作家依次推到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④本文对人物写得最多的是人物各自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表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

4.讨论分析,突破本课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分组讨论,填表。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围绕课后练习一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明确结论填入表中。每组指定一人发言,发言重点:第一组—福楼拜,第二组—屠格涅夫,第三组—都德,第四组—左拉。

明确:福楼拜:热情大方,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老年持重,感情丰富,醉心文学,博学多识。

都德:活泼快乐,言语生动,厌恶腐朽的生括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人物各自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答案略,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见上面小结。

(2)比较,在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行动三方面描写时,四个人物又各侧重写哪方面?

明确:写福楼拜时,侧重其语言、行动描叙;写屠格涅夫时,侧重其语言描叙;对都德,侧重写他的外貌和语言;对左拉,则侧重于写他的外貌。

(3)讨论,为什么要各有侧重,并举例说明。

明确: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需要。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时,人物的哪一方面最富有特点,就侧重写哪一方面,同时这样写能避免重复累赘,使行文更活,内容更集中,人物特点更突出。如动作描写,福楼拜最突出,着墨多,拥抱屠格涅夫,充满激情说话,在客人面前周旋等,突出他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

(4)作者是怎样突出福楼拜这个中心人物的?

明确:采用了正衬和直接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这个中心人物。以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这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作为福楼拜的衬托,突出福楼拜,同时,对福楼拜进行直接描写,集中写他的语言、神情、动作 初一,表现他的活跃、情感丰富、思想深邃、话语深刻的特点,显示出他的才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

(5)作者在描写中常插入抒情议论,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找议论抒情句。例如写左拉“他的头……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智慧和坚强性格”“黑色的眼睛……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这些描写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而是用议论在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样在描写中插入了议论,既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

又隐含了作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总结、扩展

本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值得学习;在描写人物方面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1.抓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描叙。2.突出中心人物。3.描写中适当插入议论抒情,有助于突出人物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读后,可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八、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出三位同学(或好友)的不同个性特点。

要求:1.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2.不少于400字。

初三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散文诗,体会想像的魅力。

2. 通过多种诵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

3. 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作者笔下神奇美丽的大海,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

难点:散文诗中作者所表达的热爱和神往美好境界与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那么,同学们,把大地、海洋、天空、人的心灵结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不错,就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等着我们去欣赏,那就是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蔚蓝的王国》,让我们携手走进这迷人的王国。

2.简介作者与体裁

屠格涅夫,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早期作品以《猎人笔记》最为优秀。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中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最重要的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与《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都写在他的晚年。这一时期,作者旅居国外,远离祖国,病魔缠身,但他仍然坚持写作。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文学样式,它有点像诗,具有诗的特质和神韵;又有散文的灵便和自由。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小巧玲珑、晶莹透亮、语言优美、清新,行文自由、活泼、如行云流水。

3.正音辨形

宛似(sì)和煦(xù)颤栗(zhàn lì)肺腑(fèi fǔ)

明澈(chè)潺潺(chán)咫尺(zhǐ)闪烁(shuò)

璧玉(bì)

二、整体感知,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听范读,感受面画。

1.思考:屠格涅夫的梦中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梦中的情感吗?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师板书:

梦中人:我、伙伴、女人

在梦中

梦中景:大海、小船、风帆、仙岛、花、鸟……

梦中情:青春、快乐、爱情、幸福

2. 合作探究:文章第一节末句“我看见过你……在梦中”点明了诗篇的内容是想像中的情景,你认为作者想像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

两个。一个是写“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乐的行为。大海是平静的',安详的,美丽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年轻的。另一个是写大海上见到的神仙世界。如晶莹明澈的岛屿,长翼的鸟儿等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想像中的大海的神奇,感受作者的情怀。

思考:作者描写如此美丽神奇的大海究竟想表现什么?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明确:(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初三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设想:

反复诵读,师生共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丰子恺。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五。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老师、同学分享。

考试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初三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标

从古人身上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疏通字词并翻译全文

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

3.要求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故事。

4.重点语句解析。

四、总结、扩展

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等。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

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用一句话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课文分析

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机智

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孔融:语言描写

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

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

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

陈元方:语言描写

曹操:行动描写

使…代;自…立→令间谍问→闻之,追杀

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

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话说得极有意味)

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

“远志”,出山则为小草。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三、总结、扩展

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探究活动

一、方仲永与孔融的人生起点一样,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说:同学们先找到《伤仲永》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关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迹的;然后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在班内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

二、你认为陈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

解说:可以在班内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

初三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标要求: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课时计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⑵。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⑵。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由课前准备导入。

⑴。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⑵。解题:“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读一读,整体感知。

⑴。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明确:“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明确: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