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戎行攻击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参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议这事,你又为啥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短少才智,不能远见卓识。”所以上朝去参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啥应战呢?”庄公说:“衣裳、食物这些摄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专有,必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定凭着一片至诚,通知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心,不能被神信赖,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一样的案子,我即便不善于明察详审,必定根据实情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工作。能够凭仗这个条件打一仗。要交兵,请答应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戎行在长勺作战。庄公计划伐鼓指令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国戎行敲了三次鼓。曹刿说:“能够进攻了。”齐国的戎行大北。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可。”所以向下调查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能够了。”就追击齐国戎行。
战胜了齐国戎行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伐鼓振奋了勇气,第2次伐鼓勇气失落,第三次伐鼓勇气就消除了。他们的勇气不见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量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号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奋;“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锐气,多敲几回鼓锐气也就渐渐削弱了。如今咱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趁热打铁”来描述作事时要兴起劲头,一往无前。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君王齐桓公为建立威信,以我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进攻我国。国王鲁庄公被迫出兵抵御。曹刿是个有爱国之心的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便请求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对他说:“国家大事就让那些吃肉的有权位的大官们去谋划,我们平民老百姓,只要耕好地,守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曹刿却不听劝,说道:“那些大官们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只思虑眼前利益,宫廷虽意见纷纷,良策千条,却都不能深谋远虑,这样仗就一定会打输。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难当前,我们身为鲁国人名又怎能不管呢?”于是,曹刿经历许多艰苦,终于见到了鲁庄公。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
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长勺之战”。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
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文言文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欣赏课文。(课件三:课文录像)
(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曹刿、
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朗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男女生互不相让。)
师:(笑)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
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课件五: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读。
(一生举手,一边读一边做着摸胡须、挥手等动作。全班笑。)
师:很好。课文第三段共几次对话?
全班:一次。
师:(课件六: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来背诵。刚才有同学说讨厌背古文,其实是没掌握方法。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方法。(课件七:背诵方法)一,熟读是基础。二,按课文线索背。如本课可按人物活动线索、战争进程线索背。三,抓住关键句子背。比如板书的这些对话。好,大家按这种方法自由背诵第二段。
(学生背诵,2分钟后声音渐弱。)
师:好,检验一下。就用类似二重唱一样的“二重背”方法来背。左边两组为一声部,右边两组为二声部。哪边先背二个字?
(左、右两边争抢。教师随意指定左边快两个字,右边慢两个字。)
师:看哪边能不受干扰,自己背自己的,真正背出来。
(第一遍,先乱后合为“一声部”。第二遍,交换“声部”,学生整齐有节奏背完)
师:请一位同学单独背一背,2分钟内背完。(课件八:计时钟)这里有一个钟,一按开始计时,站起来的同学在钟走完一圈之前背完了课文,就迅速上来按下面的成功键。如果钟走完了一圈你还没背完并上来按这个成功键,时钟就会“爆炸”,这一关就过不了。谁敢背?
(一生背,按成功键,课件传来掌声和话外音:顺利过关。课件九:第二关,评析人物。
(学生也鼓掌)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
(课件十:欣赏曹刿、批评鲁庄公的同学坐左边,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坐右边)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迅速换位。
(学生换位。)
师:左边为正方,右边为反方,现在开始进行小型辩论。可以互相讨论、帮助。正方请先陈述理由。
生(正1):我欣赏曹刿,因为他有远谋,而鲁庄公鄙陋,什么都问曹刿。
生(反2):对方辩友,鲁庄公为一国之君,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问题不懂,难道不问老师?
生(正3):我不同意。鲁庄公既是一国之君,却一点军事才能没有,鲁国也是个弱国。
曹刿细心、谨慎、善于指挥战斗。
生(正4):曹刿还是个爱国的人。
生(反5):对方辩友,鲁国是弱国,但可能经过这次战斗后就不再是弱国。你们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人。
生(反6):鲁庄公善于纳贤,用人不疑。
……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曹刿、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课件十一:曹刿、鲁庄公性格)
(学生看。课件十二:四个炸药包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讲出一条原因,就可拆除一个炸药包,总结出四条原因就可过关,否则不予过关。看正反方哪方更厉害。
生(7):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
生(8):作战时抓住了时机。
生(9):凭借了勇气、智慧。
生(10):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课件十三:顺利过关。)
师:再看看毛主席的总结。(课件十四: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关评论。学生看)
师:佩服毛主席吗?
全班:佩服。
师:我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又过了一关。(课件十五:第三关,写作训练)
四、互改互评,合作提高
(课件十六: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写的这篇作文。(随意读一位学生的作文)这篇文章有何优点、缺点?
生(1):叙述得很清楚。
生(2);我觉得想像不够,没有描绘出战争场面。
师:你们的文章描绘战争场面如何?先看一段录像,看能不能多写一些战争的场面。
(课件十七:战争场面录像。学生兴致勃勃地看)
师:好,请同学们自行修改。修改好了,互相交换着修改、分享。
(学生修改。)
师:有没有写得好的?请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3):我推荐我同桌的。
(朗读作文。学生鼓掌。)
师:你是伯乐。你认为好在哪儿?
生(3):战争场面写得很生动、具体。
生(4):我念一篇。前半部分写我乘“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一位鲁国士兵”,是我写的。后半部分是我同桌写的。
(全班笑,并听。读完后,教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有没有毛遂自荐的?
(生5读,学生鼓掌。仍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就不念了。问问大家,自己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比上节课写的文章有进步了吗?
全班:(响亮)是。
师:可以过关了吗?
全班:(高兴)可以。
(课件十八:战斗胜利结束,奖励歌一首)
(学生听《打靶归来》歌曲。课件十九:课后拓展练习。)
师:课后拓展练习,有兴趣的同学任选一题,用电脑完成,把软盘交给我。下课。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景公举兵欲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果不伐鲁。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
(3)德足以安其国 安:_______
(4)遂果不伐鲁 遂:_______
20、下面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代词,如何迎战) 伯禽之治存焉(结构助词,的)
B.何以战(介词,凭、靠) 政足以和其民(介词,用来)
C.虽不能察(连词,虽然) 问于晏子(介词,向)
D.其乡人曰(代词,曹刿的) 其君离(代词,指百姓)
21、翻译下面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曹刿和晏子都认为作战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队长两篇短文,简要分析曹和晏子分别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1)参与 (2)类 (3)使安定 (4)于是
20、C.
21、(1)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2)征收赋税沉重,下令频繁,不能够使人民和乐。
22、修明政治,得到人民的拥护,上下和谐。
23、例:曹刿关心国事,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晏子机智善变,敢于进谏,一心为国。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