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自传》教案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2.选材精当和详略得当的特点。
3.寓内心情感于平淡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
解决办法:
以“多彩剧场”活动表演再现清末、民国及大革命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选材及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这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化妆表演,表演以片断形式连缀成鲁迅的生活时代;目的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具体感知距今已相对遥远的时代,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2.名人论坛。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除在课上交流外,需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鲁迅的人格精神。此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头作文——《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文作自我介绍,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短时间内要表达好自己的中心意图,就需对众多生活琐事进行筛选和详略处理,这也突出了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4.教具:旧时男女服装、录音机、自制电影背景画。
五、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
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多部作品,谁能来回忆一下?
(生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2.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感知
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可是,我们从本文中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下面请同学们读书感受一下。
默读全文,按照时间线索,理清鲁迅生活经历。
(读书同时,布置电影拍摄场,绒布背景上写着“电影《鲁迅》拍摄现场”字样,第一个场景:三味书屋;第二场景:樱花树下与藤野话别;第三个场景:北京师范大学讲堂。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表演即开始)
1.(画外音:电影《鲁迅》镜头“三味书屋”开拍。)先生端坐太师椅上严肃的授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鲁迅着补丁长袍匆忙上场,怀抱药包,先生厉声问:“怎么迟到呢?”鲁迅恭敬的回答:“去给父亲买药。”“药店早已开门怎么会晚?”“大夫说需找过冬的蟋蟀做引子,药才会起效。”“天知道那药引子对你父亲的病有什么用。”一同学大叫:“他家早穷得穿不起裤子,不是以前的少爷了,老师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别丢了我们这些少爷的身份。”老师转头对这学生说:“你们同姓周,是一家人呢?”那同学洋洋得意的答:“以前是,现在可不一定了。”鲁迅已坐在桌边安静的读着书。(画外音:鲁迅幼年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2.(画外音:《鲁迅》镜头“日本仙台”开拍。樱花树下,一群留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在闲逛,嘴里叫着:“大好时光去读书才是傻瓜,给国家卖命哪如自己享乐啊?”鲁迅和藤野握手话别)。
鲁迅:先生,感谢您正直、热忱的关怀。我此次告辞,怕以后不会再学医了。
藤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学医呢?(惋惜状)
鲁迅:以前想学医救国,我国的庸医害了许多如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只会用找不到的药引唬人,掩盖自己的无能。想要中国富强就要有好医生啊!所以来学医。可如今看来,医是救不了这儿的。(指头)那些人(指清国留学生)需要的不是肉体医生,却需要精神医生啊!
藤野:以后做些什么呢?
鲁迅:我想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国人,建立强国。
(师生紧紧握手)同说:“多保重。”(画外音:鲁迅为何“学医”为何“从文”?)
3.(画外音:《鲁迅》镜头“北师大讲堂”开拍。)
鲁迅:(激昂的说)同学们,日本人占了东三省,枪杀中国人,国府却镇压学生请愿,说什么“友邦惊诧”,真是可笑之极了。
生问:先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鲁迅:我们是不会被吓倒的,我要用我的笔来声讨,有人到政府去告我,要政府追捕我,怕我说话,我却一定要讲,正义是杀不绝的,为国捐躯虽死犹荣。(生热烈鼓掌)
表演结束。(画外音:鲁迅被追捕迫害,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三段表演之后,学生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经历的前因后果有了形象、直观的印象。幻灯打出画外音所问题目,掌握文章结构,以学生讨论做答的形式,归纳出:
文章共有两大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生平经历,第4自然段集中介绍1929年以前的写作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又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幼年家境、求学经历和工作坎坷,结构非常清晰明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针对前三段讨论思考问题,并推举代表作答。
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3)可否把“破折号”后的一句去掉?
第二段:(1)鲁迅有哪些求学经历?(2)他为什么“求医”,后又为什么“从文”,这说明了什么? (3)这些经历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1)鲁迅幼年由富家公子沦为“乞食者”,因为“家中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和“父亲又生了重病,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淡、世态炎凉。(2)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反映了他反抗封建束缚,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破折号后的语句正是用于表现作者这种心理,详略处理得当,决不可省略。(3)鲁迅在国内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后留学日本先学医,目的是学医救国,后从文,是因为看到光救治中国人的肉体不能拯救民族,还要用“新文艺”唤醒人们的灵魂。由这些经历可以看到,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4)作者详写了“学医”和“从文”,突出体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前两次经历,则较为简略。(5)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写照,是当时旧政府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反映。(6)作者对自己的奔波表现的极为平淡,用词为“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作者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结合历史背景,则可读得清清楚楚。
归纳总结: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能体现自己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爱国爱民,奋斗不息的典型事件叙述,并特别注重对重要事件及其原委的清楚交代,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只有对事情的全部过程了解得全面深刻,对事物的概括才能精当恰切,鲁迅正是如此。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共同归纳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思考:先生对自己的作品是如何介绍的,说明什么?
作品有小说《呐喊》《彷徨》,一本译文,一本散文诗,一本散文集(即回忆集),四本短评,两本专业论著。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这也恰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效仿的,做出一点点成绩不应自夸、炫耀、自大自满,只有不断谦心努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四)总结、扩展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我们召开“鲁迅研究会”,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在同学的交流之中,老师串插交流以下材料:
(1)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 “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爱憎,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郭沫若也十分赞赏这两句诗,指出它“虽寥寥十四字,对方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团结与斗争俱足的精神,也表现在对待自己人和朋友的批评上。他指责错误倾向,经常十分尖锐、深刻。他不习惯于给人搔痒,使他十分舒服,而是喜欢大喝一声,让人出一身汗,以收治病救人之效。这同他以前对农民的“怒其不争”的态度,有其相似之处。这个“怒”字,是“恨铁不成钢”,是鲁迅赤热心肠的写照,表现出他对于错误的不留情面的态度。有些人以为一“怒”,对方就该是敌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不是出于误解,就是有意曲解。
(五)布置作业
1.讨论小组共同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注意时间和事件的对应。(课后完成)
2.课上思考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
答案:鲁迅原想通过学医救治中国人,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医学发展促进中国国家富强。后来看到医学只能救中国人的肉体,却不能唤醒人们的灵魂,不能救国,所以改学文学,要用笔写文章来宣传进步思想,激发民族精神,挽救中国,这说明鲁迅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3.课后练习第三题讨论完成。
答案:1.破折号是解释作用。鲁迅用此表明自己不愿置身于封建糟粕之中,自强自立,追求进步。
2.加点字看似平淡,实则包含了鲁迅对旧政府黑暗的不耻和对旧社会不容人才的愤懑,也表明他不愿与落后势力同流合污的气节。
3.轻描淡写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屑理会。
4.两个“不好”语义、语气不相同,上一句“不好”是对当时社会反动文人的嘲讽,本句的“不好”则是鲁迅先生谦逊的显示。
(六)板书设计
六、参考资料
1.绍兴光复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即将进入绍兴,绍兴城里,人心浮动,恐惧异常,一片混乱。鲁迅在这时便自觉召集全校师生,手执长刀上街游行,进行演讲。人们以为是革命军来了,表示欢迎,此即称为“绍兴光复”。
2.所谓“有几个学者”
1926年,北京爱国学生请愿,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乘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指出,这是“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在此期间,右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公开扮演了可耻的帮凶角色,“有几个学者”即指他们,具体地说,也就是恶毒诬蔑学生爱国行动的帮闲文人陈西滢等人。
3.有关背景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他原名周树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满了坎坷。父亲周伯宜,长年卧病在家。母亲鲁瑞是乡下人,思想比较开通。继祖母蒋氏是一个幽默诙谐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向躺在小板桌上纳凉的长孙讲述美妙动听的民间故事,使鲁迅从小就领略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淳朴的保姆长妈妈,替鲁迅买到了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然而,骤然而来的风雨打破了这个小康之家的短暂的安宁。十三岁那年,鲁迅的家庭遭遇到一场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捕,在杭州府狱整整关押了七年。每年秋后,官府都趁机勒索。鲁迅家中仅有的四五十亩水田卖完了,以致不得不靠典当度日。病情加剧的父亲又为庸医所误,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去世。
在家庭败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环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对熟识的绅士阶级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与此同时,他又得到了更多深入农村接触农民的机会。混进“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气,成为鲁迅后来的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这段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不仅使鲁迅养成了农民化的生活习惯,比如爱吃农家的炒饭,爱听深夜的犬吠;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开始跟劳苦大众建立了巩固的精神联系。这对他形成“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以及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自从祖父下狱以后,鲁迅较长时间到乡下避难,对农村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在跟泥土一样浑厚、淳朴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了从称他为“乞食者”的亲戚本家那里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温暖。而劳苦大众“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了他改革进取的强烈愿望。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曾经把那些出身于名门贵族而反抗沙皇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比喻为“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作为绅士阶级逆子贰臣的鲁迅,也正是兽乳哺育的英雄。不过,作为贵族革命家的“十二月党人”因为脱离人民而惨遭失败。而鲁迅却在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道路之后,最终投入了他的乳母——人民的温暖的怀抱,成为人民的忠诚的儿子。
是作者在1930年5月依据《自叙传略》增补修订而成的,这个时期的鲁迅,已广泛地接触了马列思想,经过严肃的思考和严格的自我解剖,终于相信惟有无产者才有将来。他积极参加了革命的政治团体和文艺团体,即“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从一个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
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1930年5月写了一篇简短的自传,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鲁迅自传》。
1、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等,讲给同学们听,尽可能说出对鲁迅的看法。(对讲述自己课外阅读故事的同学予以表扬)
2、学生初步感知鲁迅自传的内容
二、整体阅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感知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情况。(学力、变故、筹办、维新、污蔑)
3、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
主要经历。
1、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人手;详细了解鲁迅的经历。(提示:小学毕业时,我们都填写过自。己的简历表,仿照那种形式,我们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把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填写清楚)
2、再识鲁迅。引导学生作初浅分析。(提示:鲁迅先生的生活、求学、工作经历与众不同,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3、自由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
4、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内容,还原语境,理解词义。
5、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积极发言,把握鲁迅的主要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历;第四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
6、分析课文。(换个角度,让学生把自传与个人简历结合起来,达到复杂内容简单化的教学目的,练习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7、积极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如:“我”为何不肯做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一幕友或商人?“。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几个别的人指谁等等?
三、本课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
四、板书设计参考
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
笔名:鲁迅。
主要经历:
1881年,生于周家1902年,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 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 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 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 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第一部分:
1、鲁迅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 、 、 ,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
2、本文以 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 到 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 ,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
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 和 。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1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14、本段语言文字的表达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二)
柔石小传
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5、完成下表,梳理柔石一生的主要活动。
16、从“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柔石怎样的品格?
17、本传在简朴、平实的记述中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看:
⑴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⑵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
从上面两句的如实记述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18、从经历上看,柔石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19、从思想上看,柔石的思想与鲁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三)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20、这份自传写得最多的内容是 ,作者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不同地方在于 。
21、作者对《小说月报》的全新改版,表明了他在文学上的什么观点?
22、从茅盾辞职可以看出茅盾怎样的人格?
23、文中提到的“内外夹攻”指的是 。
24、结合课文和该文说说一般写小传包括哪些内容?
《鲁迅自传》答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2、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3、新文化运动 4、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5、⑴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⑵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6、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7、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8、⑴介绍了“我”的出身和家境。⑵写了“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⑶写“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⑷介绍了“我”的主要著述。 9、《狂人日记》 10、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略 1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12、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13、“四一二”反ge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ge命本质,不愿在反ge命统治区任职。 14、简洁,感情含蓄深刻。 15、略 16、扎实、坚韧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精神。 17、悲愤、痛惜 18、为寻求真理而四处奔波。 19、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提倡新文艺运动,宣传新思想。 20、茅盾在《小说月报》杂志社工作时的事;作者不像鲁迅一样颠沛流离,四处奔波。 21、表明了茅盾提倡写实主义文学,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文学风格。 22、提倡新文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23、商务印书馆内部守旧派的反对和鸳鸯蝴蝶派的怨恨。 24、一般说来,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家庭、学历、性格爱好、特长以及思想发展过程等等,对于重大事件要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积累“筹办、维新、污蔑”等词语,学习鲁迅严谨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能恰当运用辐射阅读资料,辅助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重大转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 重点 1.学习以时间顺序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2.学习鲁迅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难点 学习名人传记的写法,写“凡人”小传。第一课时一、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提问:在小学我们学习过不少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今天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小学学过或课外阅读的有关鲁迅的故事组织起来,通过讲述故事说出自己 对鲁迅的认识,为新课的教学设置情境) 2.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经历是复杂的,他于1930年5月写了一篇简短的自传,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鲁迅自传》。1.学生回忆学过的《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踢鬼的 故事》等,讲给同学们听,尽可 能说出对鲁迅的看法。 (对讲述自己课外阅读故事的同学予以表扬) 2.学生初步感知鲁迅自传的内容 二、整体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 词,感知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教师出示词语卡 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和理 解情况。(学力、变故、筹办、维 新、污蔑)3.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 主要经历?4.解读课文,从设计鲁迅先生简历 人手;详细了解鲁迅的经历。(提 示:小学毕业时,我们都填写过自。 己的简历表,仿照那种形式,我们 给鲁迅先生设计一份“简历表”, 把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经历按照时 间顺序填写清楚)5.再识鲁迅。引导学生作初浅分 析。 (提示:鲁迅先生的生活、求学、工 作经历与众不同,这与他所处的 时代有关,仔细阅读课文,发现自 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共 同探讨)1.自由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 2.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内容,还原语境, 理解词义。 3.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积极发言,把握鲁迅的主要经历。 第一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经 历;第二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求学经 历;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工作经 历;第四自然段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4.分析课文。 (换个角度,让学生把自传与个人简历 结合起来,达到复杂内容简单化的教 学目的,练习提取有利信息的能力和 语言概括能力)5.积极发现问题,互相交流,共同探究。 如:“我”为何不肯做我乡衰落了的读 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一幕友 或商人?“.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 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几个别 的人指谁等等? 三、本课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求学、工作、著述等主要生平事迹,真切地看到了一个革命先驱者奋斗的艰难历程,并且梳理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个人主要经历的写法,这是自传体的一般写作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四、板书设计参考 鲁迅自传姓名:周树人; 笔名:鲁迅 主要经历:1881年,生于周家1902年,日本留学,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师范任教1927年4月辞职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呐喊》、《朝花夕拾》、《彷徨》、《阿q自传》第二课时一、补充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读《三味书屋》:这是一篇介绍鲁迅早年家庭变故的文章,作为文章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家庭变故对少年鲁迅的影响,及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讨论:鲁迅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影响了 怎样的影响? 2.指导阅读《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录,记叙了鲁迅留学日本 期间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详细了 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讨论: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这对他以后 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阅读讨论。 从补充阅读的文章中了解当时 的家庭及社会背景,同学合作探讨:两次重大变故对鲁迅的重大影响以及对鲁迅人生的作用。2.小组间交流: 鲁迅弃医从文是由观看影片引起的,他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到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在他认为中国需要的是能医治人民思想和精神的文人,他改变了日本求学的初衷,决定弃医从文。这也是他成为革命先驱者 的思想基础。二、 探究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探究,比较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你发现了《鲁迅自传》在语言上 有什么特点? ②与附文《老舍自传》作个对比,你更喜欢哪种语言风格? (指导学生深化认识此特点在文章 中的体现)1.学生深入领会自传性记叙文的语言 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鲁迅:属流畅的,语言庄重, 多用错落不齐的散文句。 ②老舍:文学味较浓,语言诙谐,多用 整齐的骈偶句。三、指导写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总结自传的一般写法。提示:《鲁迅 自传》是一篇自传体作品的代表,通 过这篇自传,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 式总结自传的写作特点。2.写作小练笔:以时间为顺序,记录自 己所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自己动手 写写《自传》。3.请学生朗读交流所写自传。1.结合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总结。 ①以时间为顺序。 ②记录各阶段的主要事件。 ③文字表达简明扼要。2.练习写以时间为序的自我介绍片 断。 3.朗读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四、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美文共品。指导阅读《老舍小传》、《少年“尝尽”愁滋味》。和老师一起欣赏《老舍小传》和《少年“尝尽”愁滋味》,并在课下自己寻找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五、本课小结 《鲁迅自传》主要记录了从1881年到1930年鲁迅先生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旧教材6册书中所选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最多的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孔乙己》等优秀篇目曾给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用了两课时学习了《鲁迅自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看到了鲁迅的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学习研究鲁迅先生的宝贵资料。本课总结 本文教学容量很大,教材提纲挈领地简单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教学应适当运用辐射资料补充一些细节,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因先生的学习、工作范围极大,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整理出一条线索,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自传写作特点的研究上。熟悉鲁迅生平的任务,可以在研究写作特点时顺代完成,不必另外花费时间。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详略安排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三、写作特点
1、寓情于叙述中
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
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可见其简洁程度。全文没有描写,不用形容词,语言表现力却很强。再就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只叙事实,不加评论,省了大量笔墨。
四、高度概括性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可依据“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具体研习,理解人物——欣赏品味,领悟特色”这三部曲进行。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可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成文的?文章分段的依据是什么?2、本文介绍了鲁迅哪些方面的情况?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研习并重点了解作者写了自己哪几次人生选择,每次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其中的的弃医从文是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样分析就能形成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感受鲁迅的精神风采。最后从选材和语言两方面认识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目标
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2.选材精当和详略得当的特点。
3.寓内心情感于平淡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
解决办法:
以“多彩剧场”活动表演再现清末、民国及大革命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选材及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这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组织化妆表演,表演以片断形式连缀成鲁迅的生活时代;目的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具体感知距今已相对遥远的时代,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2.名人论坛。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除在课上交流外,需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鲁迅的人格精神。此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头作文——《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文作自我介绍,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短时间内要表达好自己的中心意图,就需对众多生活琐事进行筛选和详略处理,这也突出了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4.教具:旧时男女服装、录音机、自制电影背景画。
五、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
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多部作品,谁能来回忆一下?
(生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2.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感知
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可是,我们从本文中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下面请同学们读书感受一下。
默读全文,按照时间线索,理清鲁迅生活经历。
(读书同时,布置电影拍摄场,绒布背景上写着“电影《鲁迅》拍摄现场”字样,第一个场景:三味书屋;第二场景:樱花树下与藤野话别;第三个场景:北京师范大学讲堂。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表演即开始)
1.(画外音:电影《鲁迅》镜头“三味书屋”开拍。)先生端坐太师椅上严肃的授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鲁迅着补丁长袍匆忙上场,怀抱药包,先生厉声问:“怎么迟到呢?”鲁迅恭敬的回答:“去给父亲买药。”“药店早已开门怎么会晚?”“大夫说需找过冬的蟋蟀做引子,药才会起效。”“天知道那药引子对你父亲的病有什么用。”一同学大叫:“他家早穷得穿不起裤子,不是以前的少爷了,老师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别丢了我们这些少爷的身份。”老师转头对这学生说:“你们同姓周,是一家人呢?”那同学洋洋得意的答:“以前是,现在可不一定了。”鲁迅已坐在桌边安静的读着书。(画外音:鲁迅幼年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2.(画外音:《鲁迅》镜头“日本仙台”开拍。樱花树下,一群留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在闲逛,嘴里叫着:“大好时光去读书才是傻瓜,给国家卖命哪如自己享乐啊?”鲁迅和藤野握手话别)。
鲁迅:先生,感谢您正直、热忱的关怀。我此次告辞,怕以后不会再学医了。
藤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学医呢?(惋惜状)
鲁迅:以前想学医救国,我国的庸医害了许多如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只会用找不到的药引唬人,掩盖自己的无能。想要中国富强就要有好医生啊!所以来学医。可如今看来,医是救不了这儿的。(指头)那些人(指清国留学生)需要的不是肉体医生,却需要精神医生啊!
藤野:以后做些什么呢?
鲁迅:我想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国人,建立强国。
(师生紧紧握手)同说:“多保重。”(画外音:鲁迅为何“学医”为何“从文”?)
3.(画外音:《鲁迅》镜头“北师大讲堂”开拍。)
鲁迅:(激昂的说)同学们,日本人占了东三省,枪杀中国人,国府却镇压学生请愿,说什么“友邦惊诧”,真是可笑之极了。
生问:先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鲁迅:我们是不会被吓倒的,我要用我的笔来声讨,有人到政府去告我,要政府追捕我,怕我说话,我却一定要讲,正义是杀不绝的,为国捐躯虽死犹荣。(生热烈鼓掌)
表演结束。(画外音:鲁迅被追捕迫害,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三段表演之后,学生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经历的前因后果有了形象、直观的印象。幻灯打出画外音所问题目,掌握文章结构,以学生讨论做答的形式,归纳出:
文章共有两大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生平经历,第4自然段集中介绍1929年以前的写作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又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幼年家境、求学经历和工作坎坷,结构非常清晰明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针对前三段讨论思考问题,并推举代表作答。
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 (3)可否把“破折号”后的一句去掉?
第二段:(1)鲁迅有哪些求学经历?(2)他为什么“求医”,后又为什么“从文”,这说明了什么? (3)这些经历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1)鲁迅幼年由富家公子沦为“乞食者”,因为“家中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和“父亲又生了重病,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淡、世态炎凉。(2)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反映了他反抗封建束缚,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破折号后的语句正是用于表现作者这种心理,详略处理得当,决不可省略。(3)鲁迅在国内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后留学日本先学医,目的是学医救国,后从文,是因为看到光救治中国人的肉体不能拯救民族,还要用“新文艺”唤醒人们的灵魂。由这些经历可以看到,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4)作者详写了“学医”和“从文”,突出体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前两次经历,则较为简略。(5)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写照,是当时旧政府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反映。(6)作者对自己的奔波表现的极为平淡,用词为“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作者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结合历史背景,则可读得清清楚楚。
归纳总结:这篇自传中,鲁迅概括地介绍了自己50年的经历。生活细节浩繁无数,作者选择了最能体现自己反抗压迫,追求进步,爱国爱民,奋斗不息的典型事件叙述,并特别注重对重要事件及其原委的清楚交代,既符合自传特点,又能突出主旨。只有对事情的全部过程了解得全面深刻,对事物的概括才能精当恰切,鲁迅正是如此。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共同归纳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思考:先生对自己的作品是如何介绍的,说明什么?
作品有小说《呐喊》《彷徨》,一本译文,一本散文诗,一本散文集(即回忆集),四本短评,两本专业论著。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这也恰是同学们应该学习效仿的,做出一点点成绩不应自夸、炫耀、自大自满,只有不断谦心努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四)总结、扩展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我们召开“鲁迅研究会”,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在同学的交流之中,老师串插交流以下材料:
(1)1903年,鲁迅在照片背后,写下一首《自题小像》的诗,送给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首动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在这里,鲁迅表示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沉关切和忧思,流露了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出他的某种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这是他毕生遵守的最可贵的誓言。全诗采用各种形象化手法,熔铸成慷慨悲歌的风格,显现一位忧国忧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奋斗的青年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2)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集中地体现在他所作的旧体诗《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招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这一天,鲁迅和大家谈笑风生。“因为看到许广平在旁边,郁达夫就打趣地说:‘大先生,你的华盖运可以脱了吧?’这时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许广平。鲁迅听了哈哈大笑,连拿纸烟的手也因畅怀的笑而颤抖起来”。郁达夫又关心地说: “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即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作答。郁达夫还开玩笑地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席散以后,鲁迅应柳亚子之请,于10月12日,为他书一条幅,就是这首著名的七律: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旧体诗中最为人称颂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自己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的艰难处境,但他从容镇定,顽强应战,表现出“为敌为我,了了分明”的阶级爱憎,和“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战斗风格。虽然如此,但这首诗的感情还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鲁迅把诗的意思讲给内山完造听,听的人哭了,鲁迅也哭了。因为他处在八面攻击之中,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中国人民的将来,他怎能不悲愤,不落泪!?这首诗充分体现鲁迅一生高贵的革命品质,因而得到崇高的评价。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人郭沫若也十分赞赏这两句诗,指出它“虽寥寥十四字,对方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种团结与斗争俱足的精神,也表现在对待自己人和朋友的批评上。他指责错误倾向,经常十分尖锐、深刻。他不习惯于给人搔痒,使他十分舒服,而是喜欢大喝一声,让人出一身汗,以收治病救人之效。这同他以前对农民的“怒其不争”的态度,有其相似之处。这个“怒”字,是“恨铁不成钢”,是鲁迅赤热心肠的写照,表现出他对于错误的不留情面的态度。有些人以为一“怒”,对方就该是敌人,这是不对的。如果不是出于误解,就是有意曲解。
(五)布置作业
1.讨论小组共同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注意时间和事件的对应。(课后完成)
2.课上思考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
答案:鲁迅原想通过学医救治中国人,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医学发展促进中国国家富强。后来看到医学只能救中国人的肉体,却不能唤醒人们的灵魂,不能救国,所以改学文学,要用笔写文章来宣传进步思想,激发民族精神,挽救中国,这说明鲁迅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3.课后练习第三题讨论完成。
答案:1.破折号是解释作用。鲁迅用此表明自己不愿置身于封建糟粕之中,自强自立,追求进步。
2.加点字看似平淡,实则包含了鲁迅对旧政府黑暗的不耻和对旧社会不容人才的愤懑,也表明他不愿与落后势力同流合污的气节。
3.轻描淡写的语气表现作者对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屑理会。
4.两个“不好”语义、语气不相同,上一句“不好”是对当时社会反动文人的嘲讽,本句的“不好”则是鲁迅先生谦逊的显示。
六、参考资料
1.绍兴光复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即将进入绍兴,绍兴城里,人心浮动,恐惧异常,一片混乱。鲁迅在这时便自觉召集全校师生,手执长刀上街游行,进行演讲。人们以为是革命军来了,表示欢迎,此即称为“绍兴光复”。
2.所谓“有几个学者”
1926年,北京爱国学生请愿,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乘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指出,这是“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在此期间,右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公开扮演了可耻的帮凶角色,“有几个学者”即指他们,具体地说,也就是恶毒诬蔑学生爱国行动的帮闲文人陈西滢等人。
3.有关背景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他原名周树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满了坎坷。父亲周伯宜,长年卧病在家。母亲鲁瑞是乡下人,思想比较开通。继祖母蒋氏是一个幽默诙谐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向躺在小板桌上纳凉的长孙讲述美妙动听的民间故事,使鲁迅从小就领略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淳朴的保姆长妈妈,替鲁迅买到了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然而,骤然而来的风雨打破了这个小康之家的短暂的安宁。十三岁那年,鲁迅的家庭遭遇到一场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捕,在杭州府狱整整关押了七年。每年秋后,官府都趁机勒索。鲁迅家中仅有的四五十亩水田卖完了,以致不得不靠典当度日。病情加剧的父亲又为庸医所误,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去世。
在家庭败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环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对熟识的绅士阶级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与此同时,他又得到了更多深入农村接触农民的机会。混进“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气,成为鲁迅后来的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这段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不仅使鲁迅养成了农民化的生活习惯,比如爱吃农家的炒饭,爱听深夜的犬吠;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开始跟劳苦大众建立了巩固的精神联系。这对他形成“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以及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自从祖父下狱以后,鲁迅较长时间到乡下避难,对农村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在跟泥土一样浑厚、淳朴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了从称他为“乞食者”的亲戚本家那里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温暖。而劳苦大众“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了他改革进取的强烈愿望。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曾经把那些出身于名门贵族而反抗沙皇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比喻为“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作为绅士阶级逆子贰臣的鲁迅,也正是兽乳哺育的英雄。不过,作为贵族革命家的“十二月党人”因为脱离人民而惨遭失败。而鲁迅却在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道路之后,最终投入了他的乳母——人民的温暖的怀抱,成为人民的忠诚的儿子。
是作者在1930年5月依据《自叙传略》增补修订而成的,这个时期的鲁迅,已广泛地接触了马列思想,经过严肃的思考和严格的自我解剖,终于相信惟有无产者才有将来。他积极参加了革命的政治团体和文艺团体,即“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从一个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鲁迅自传》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鲁迅自传》阅读原文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自传》阅读题目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0xx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本质,不愿在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鲁迅自传》课堂教学实录
呼铁二中 郝国才
师:同学们好。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那好,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班长起头,开始集体背诵)《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很好,这首诗是作者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说他“虽死犹生”。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一下鲁迅其人。(教师投影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2初评鲁迅)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四个方面对鲁迅进行了介绍。(教师投影:了解鲁迅(配图)
生:(速读课文进行概括)
师:读完了吗?
生:(齐答)读完了。
师:那谁来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生1:第一方面是讲鲁讯先生的家庭变故。第二方面是讲他的求学经历。第三方面讲的是他的工作情况,第四方面讲的是他的著作情况。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第一方面除了讲鲁迅的家庭变故,还讲了其他内容。应概括为:鲁迅的家庭情况。
师:说得很好,本文从家庭情况,求学经历,工作情况和著作情况四个方面对鲁迅先生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四个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摘要,看看作者在文中讲了哪些生活经历。
生:(摘要)
师:(巡视,并进行交流,指导)
师:好了,同学们速度很快,都已经做完了。那谁先来说一说,围绕“家庭情况”,作者都写了哪些要点呢?
生:(纷纷举手)
师:好,第一组回答这个问题。
生3:在这个方面中,作者介绍的主要内容有:父亲是读书人;母亲是乡下人,能看书;我幼小时不愁生计,十三岁时家逢大变故,后父亲重病去世。
师:第一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还写了他寄人篱下的生活和他不愿做幕友或商人;决定旅行学习的经历。
师:补充得很好,“旅行学习”一词很有现代感,其实就是?
生:(齐答)外出求学。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围绕外出求学的经历,作者写了哪些事?来,第二组同学来回答。
生5:作者先上了江南水师学堂,后又改上路矿学堂,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先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
师:回答得很准确。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个方面,这一部分事件较多,第三组同学谁来试一试?
生6: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物学教员;绍兴中学做教务长;师范学校做校长;南京教育部做部员;移入北京后兼做北京大学等校讲师;做厦门大学教授;做中山大学教授,后辞职。
师:你回答得很好,很全面。现在只剩第四部分了,第四组同学谁来回答呢?
生7:作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若干翻译作品;《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师:你回答得很好,不过你读错了一个字,哪个字呢?
生:(齐答)〈〈唐宋传奇〉〉的“传”(音:chuán)
师:对了,那个字应读chuán。刚才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把同学们的答案整理了一个表格,请大家根据这个表格,对自己已摘录的要点进行补充,订正。(表格略)
生:(迅速进行补充,订正)
师:(巡视,答疑)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摘要工作。我们知道鲁迅是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很高的成就,有很高的威望。但这篇自传却用了千字左右的篇幅,对自己50年的生活进行了概述。这给我们了解鲁迅先生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求同学们去查找资料以补充课文之不足,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资料。
生8:我查到了很多资料。
师:那找一个你认为最重要的说一说,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
生8:(笑)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的周宅,消息传到京中为官的祖父周介孚那里,当时正有一位姓章的高官来访,祖父便给他的孙子起了“阿樟”为乳名,学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和雨伞音近,便改名为豫才,到南京求学时,又改名为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鲁迅的名字进行了一番考证,。谁还有其他的资料?
生9:我查到的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有一次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电影,在画面上忽然见到一个中国人因为俄国人做侦探被俘而将被斩头,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因此作者感到医学并非一件要紧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这对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他的人品有很重要的价值。那谁来说一说,鲁迅当初为何学水师、矿路和医学呢?
生10: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生11:鲁迅学“水师”和“路矿”,也许是受了当时洋务派的影想通过强兵、富国来实现他的救国理想。
师:你们答得很好。我们把刚才几位同学找到的资料进行一下梳理不难发现,鲁迅的每一次人生追求都和他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有关。
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文章第一自然段,你能明白少年鲁迅为何不愿做“幕友”或“商人”了吗?
生:(齐答)明白。他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师:很好。谁还有其他的资料吗?
生12:我补充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有关资料。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队炮轰大沽口的侵略行径,抗议段琪瑞执政的卖国行径,会后,群众到执政府门前请愿,却遭到段琪瑞执政府的血腥屠杀,伤亡惨重。这一天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殉难。
师:很好,谁来补充一下,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做了些什么?
生13:消息传来,鲁迅先生极为愤怒,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等文中控诉了段琪瑞反动政府的反动卖国行径,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斗争。
师:面对残酷的屠杀,很多文人采取了沉默和逃避,但是鲁迅先生却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站了出来,同反动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你们看到先生的铮铮铁骨了吗?
生:(点头)看到了!
师:你们看到先生的凛然正气了吗?
生:(点头)看到了!
师;还有其他资料吗?
生14:我查到鲁迅的著作情况 。其中有《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要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呐喊》,《彷徨》两本诗集,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等多部杂文集。
师:够了,够了,已经很多了,可是鲁迅在说到自己的著作情况时,却说得轻描淡写,这是为何?(生欲答,师止住)时间有限,机会难得,再找最后一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资料。
生15:我查到了一段评价鲁迅的文字。
师:很好,给大家念一念。
生16: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新文化的旗手,他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中国人民解放独立,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毛泽东评价他时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
师: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呀!通过刚才的资料补充,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说说鲁迅其人。哪组想好了,就派一位同学把你们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生:(开始讨论)
组1:(板书)自尊自强,谦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组2:(板书)有正义感,不畏黑暗势力。
组3:(板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师:总结得很好。这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是同学们心中的鲁迅。那么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又是如何评价鲁迅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师下发的参考资料,勾画要点,以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眼中的鲁迅》。能完成吗?
生:(齐答)能。
师:好,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