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优秀13篇】

这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的深耕思政课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的勇攀科研高峰、取得显著成果,有的一辈子扎根基层、矢志奉献山区教育,有的创新思路方法、为孩子倾注大爱深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优秀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篇1

郭晓芳出生于1979年12月,是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也是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曾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在“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上,郭晓芳讲授新时代“云端”思政课,从人物主题、内容形式、传播渠道多维度创新,将思政教育“养分”融入学生喜爱的时、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46个大课专题、600余个配套课程。她的`创新课堂覆盖全省2.8万余所学校并辐射全国,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形成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我是接班人”网络思政品牌。

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 篇2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么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有人把教师变成“托起明天太阳的人”。这个形容很正确。“托”,不是像母鸡一样“护”着小鸡;也不是像马戏团这样“驯”着动物。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投入我们全部的关爱来诠释这“托”的意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不可能开启学生内心的`大门,更不可能使我们作为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有了爱心的借助,我们能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一支属于21世纪的团队。

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无声地向我们诉说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像爱自己的小孩那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能够开启每一位学生身心的窗户,才能教育好她们。作为学生,也许你们对魏书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任院长、书记,省内外社会兼职达38项之多,他没改过一篇习作,没考过一次试,以1988年魏书生所教的两个毕业班为例:暑假升学联考135名教师都超过了升学分数线;全市14所学校,超过600分的考生共30名,魏书生班占了10名;全市总分第一、二、三名及英语、政治、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的学科第一名都是魏书生班的教师。”当我看见这一段文字时,我被深深的震动了,同样是一名同学,我如此想象他一样啊。

毋庸质疑,魏书生的课堂当然好,可是只有书教的好是不行的,有众多教师,书教的也不错,但效果不必定有他好,为什么?那就是缺乏了成绩取得的另一个重要基石,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

他的尊重是真尊重,不虚情假意,� 他对学生的尊重,就如成人之间的你我关系。从我自身看,毋庸置疑,我只是爱自己的教师的课下,我也会对学生摸摸头,开开玩笑;学生病了,我也会嘘寒问暖,带她们去学校;每逢节日,我也会把住宿的学生叫到家里。但是,骨子里,我还是我,学生而是学生,当人们犯了错,我还是会站在同学的立场,会抨击她们;当它们顶撞了自己,我也 所以当我从学校里回来,有些被逼迫的学生就不愿学习了,这就是根本。

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正确顺利地实施。

通过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通过学习,我深�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篇4

郑丹娜一直没有离开所热爱的班主任岗位,在工作中创造了充满爱心与智慧的“悄悄话”、“心情晴雨表”等富有个性、独特的班级管理方法。郑丹娜刚参加工作时,把教育看得比较简单,总觉得只要肯下功夫,对学生“盯紧了、看住了”,不愁班级学生成绩和常规考核上不去。她后来发现,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一番思索、实践,在她教的班里,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个用来写“悄悄话”的本子。她开始尝试与孩子们互写“悄悄话”,以了解孩子心灵秘密。从20xx年开始,她坚持每晚主动给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一个月保证跟每位家长和孩子电话沟通一次。郑丹娜以她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理想信念、独特的教育理念,增进了教育、教师与广大民众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了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5

杨瑞清,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他41年坚持扎根乡村办教育,始终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现代乡村学校独具特色的时代新人培育之路。他两次拒绝进城,创办的行知小学从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小、中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

他创建教育基地,把乡土生� 他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只因放不下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典型事迹 篇6

戴着眼镜的安文军总是带着笑容,可说起话来语调铿锵,他对记者说:“我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给我这个山里娃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品格和勇气。”

安文军决心要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当一名好老师。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军,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家乡。

那年8月,祁丰学校成了安文军教育生涯的第一个“根据地”。祁连山下,几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风中伫立,教室里光线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炉旁坐着几名搓着手、哈着气的学生……安文军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祁丰学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窗户射进来,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军说,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的牧区孩子,他便舍不得离开。

班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更让安文军很心酸,他暗下决心:“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1996年,他所执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5年,辗转两所乡村学校的安文军来到了明花学校。

乡村学校时常断电。到了晚上,安文军有时只能点蜡烛备课、改作业。乡村学校缺教师,他一个人包揽了多门课程;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一边教学……即便再辛苦,安文军也总是笑盈盈地面对。

那段时间,每个学生家长都认识了安文军──这个瘦弱的老师在假期去遍了每个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安文军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有学生不来上课,他比家长还着急。乡亲们也从安文军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简明科学的书籍分类,精准定位的摆放位置,整齐划一的标签高度,在明花乡的牧童之家里,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谨准确到让人惊叹。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员黄艳宁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充满生机。今年19岁的黄艳宁,出生于肃南县明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因早产导致脑功能发育不全,并引起肢体残疾。

因为不便去学校,从黄艳宁上小学开始,安文军带领的明花学校送教团队每周都会准时来到黄艳宁家送教上门。下课了,黄艳宁会着急地询问下次送教的时间,等着安老师下次来上课。

2018年,经过安文军的积极协调及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黄艳宁被聘请为牧童之家的图书管理员,她每天都会准时去书屋学习、管理图书。每天黄艳宁都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识带给她的营养和快乐。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安文军对黄艳宁如此,对其他学生亦然。安文军主动担负起周末照护十几个住校生的饮食起居。孩子们生病了,他就第一时间带去看病就医;孩子们缺乏文具和生活用品,他主动帮他们去买;寒暑假放假那天,看着孩子们坐上回家的班车,安文军才能放心……

安文军非常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他将教学生活中的点滴都记录到小本子上,闲暇时与同事讨论,撰写教学随笔,进行自我反思。他订购教育教学书籍,潜心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在培训中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助推自己的专业发展。

安文军语言幽默风趣,讲课犹如讲故事,学生总能被轻松代入课文无法“自拔”,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现已在明花乡政府工作的学生郭冬芝回忆说:“听安老师讲课是享受,做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乐趣,跟安老师聊天更是一种快乐。”

从教30年,安文军所教学生超过3000人。他们奔赴各行各业,遍布天南地北。“教书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事实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的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回望从教的30年,安文军感慨万千。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篇7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工作了十三年,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帮助下,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多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第一,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做什么,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先做。这样可以说服学生,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这样才能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吸收间接人类经验为重点的实践活动,更是特定情感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节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我真诚平等地与学生相处,我的真诚赢得了学生的真诚。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从心底告诉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愿意向我求助。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即使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在我身边提问,从他们的表情和讲话中表现出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自信、自强、进步的决心。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教学经验表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学会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你能耐心听别人倾诉,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将使我们教师更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内涵深厚。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性。

以上就是我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在教育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篇8

王振义院士是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血研所从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设备一流、管理先进、人才辈出的国内著名的。人才孵化地。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领先专业,20xx� 承担80余项省部委级重大课题,100余项国家级课题,14项国际合作课题等。

除临床医疗工作外,王振义院士还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1958年,他翻译了《出血性疾病》(195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成为当时国内该领域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1988年,他作为第一主编编写了《血栓与止血》,并相继于1996年(第二版)及20xx年(第三版)出版,该著作获得第十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振义院士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临床与基础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是王振义院士的得意门生。谈及老师为自己修改硕士论文的场景,陈国强记忆深刻:“王老师一遍遍地修改,我一遍遍地整理抄写。近2万字的毕业论文,王老师先后修改了10遍。”陈国强说,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他不断地攀登医学高峰。

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 篇9

一。热爱自己的职业。

做一个好老师,应该首先热爱自己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只有有了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才会热爱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的交给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它肩负着传道受业解惑和育人的职责。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出表率,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

三、爱学生。

“爱学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注定一生都要倾注爱。只有不吝惜挥洒爱的教师,才 师爱是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的权利,作为老师,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感受,不能因为他们学习或行为习惯差二放弃他们,而应充分信任孩子,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把他们的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四、提升专业水平。

做一个好老师,还应无时无刻注重修炼自己的`专业水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而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则甚至需要一河的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所以,平时我们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主动探索。

我们的殷校长也对教师总结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外乎多学,多讲,多写。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应该抓紧一切可以机会,多听名师讲课,自己多讲多练,不断反思多写。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篇10

八月的天空,骄阳似火,期待已久的暑期培训已悄然进行了两天,在这两天的学习中,专家们那丰富的案例、精深的理论,让我深深地叹服;而他们在自我专业成长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到达的境界,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内心。对于教育我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人生我又有了新的起点与目标。

首先,郑学志老师的专题讲座犹如雪中送炭,及时地给正在研究自主教育的我指点了迷津。自主教育正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果的一个问题,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他的一靠感情二靠制度三靠文化的自主教育管理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仔细琢磨,认真思考,通过反复摸索,不断实践,研究出更多的有效的可以共享的自主教育管理模式。除此之外,郑老师所讲的“以人为本,信任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学生〞也让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信任学生,依靠学生〞这两点,很多的时候,我们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包办了教育中关乎学生的一些事,对学生的能力和自觉性往往会持疑心态度,长久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被动性,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而学生的个性也会在这不自主中难以凸显出来,“充分给学生位置,有位才能有为;充分给学生放权,有权才能做事〞,郑老师的这一观点和做法给喜欢一手操办班级事务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次,郑立平老师“诗意栖居做人师〞的教育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能把教师这一职业和诗意放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让我佩服,也让我向往!正如郑老师本人诗意的人生追求一样,他的`讲座亦是别开生面地诗意盎然。在教育的路上,我明白了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幸福。“好的教育靠欣赏,靠唤醒,靠期待。〞“植物总是朝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孩子永远向着赞美的方向开展。〞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对待工作如何看待学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日日在做却并不在乎实效的问题,我们的心不知何时已变得麻木,我们的身体不知何时已疲惫不堪,“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此岸,而聪明的人却总能把周遭的事物营造成自己的幸福园地。〞让我做一个教育的智者,去除那些急躁与不安,赶走那些虚华与不平,在郑老师的感染下,爱教育,爱工作,爱家庭,爱生活,爱学生,淡定地享受育人的快乐!

今天的学习让我充实,明天的学习值得期待!仰望星空,名师们身上那种从不停止追求教育理想的精神正在闪烁!俯瞰大地,我们正把初长的根须努力植进贫瘠的土地!在和名师共舞的时刻,让我们一路欢歌!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事迹 篇11

“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

“学习陶行知,到艰苦的乡村教书办学。”1981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大学毕业的杨瑞清敲开了校长室的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杨瑞清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了江苏省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一所村办小学——五里小学。当地有句顺口溜:“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

“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杨瑞清说。初来五里小学,杨瑞清就对学情进行调研:全村9个学段357个学生,小学阶段平均留级1.27年。辍学也是常有的事儿。一个小女孩因为要帮忙做农活而放弃了学业,杨瑞清就一遍遍家访,甚至放学后一边帮做农活,一边帮孩子补课……“五里小学来了一位好老师”很快就在村里传遍了。

两度放弃进城机会,开设行知实验班,提倡“小学不留级”……41年过去,村小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教育集团。如今,已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的杨瑞清依然在乡村教育事业上前行。

和杨瑞清一样,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杨明生,长期坚守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任教38年来,杨明生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随着年龄增长和长期劳累,他患上了多种疾病,但始终坚持着,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回家。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就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坚守在哪里,30年先后辗转4个乡村学校。每到一处,他都脚踏实地,潜心治学,用真心待学生。“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安文军说,“看到满脸稚气的孩子变得成熟、懂事、爱学习、有理想时,就特别幸福!”

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通过师风师德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

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二、培育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

三、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名副其实如《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一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心得体会 篇13

一切教育都源于爱。”师爱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去浸润学生的心灵。爱心是教好学生的必要条件。

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学习。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第一,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

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教师的选择标准应该是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通过的学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

素质教育不等于要一味地苛求全面发展。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的人未必就不是人才。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不光需要学者,还需要专家;既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事实上想面面俱到的话,到头来一面都难到。也许有的人会担心,不多学一点,以后在工作中碰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难题时怎么办?这好办,先使专长得到发挥后,即便将后的工作中会遇上其他方面的难题,补起课来也会效率很高,因为这时候的学习是急迫的,有目的的,出于需要,故而兴趣也大。孔子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他的门生们也确实都各有所长。咱们的当代人怎么就糊涂了呢?

师德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上,成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实际上明确了“育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强调了教师“育人”的职责。我们教师要确切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以高尚师德影响学生,以风范学识感染学生,作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