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道德经个人阅读心得最新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韩恒恒;在这个微信和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网名为“好的像水一样”的朋友,或者是个人签名上写着“圣人之道不争,夫之不争,天下不争”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组建”的同事。这一盛况显示了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水若善,水对万物无不良”,核心点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权势。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贤者之道,为之奋斗。如果不违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还说:“拿世界无所事事是不够的,拿世界有所作为也是不够的。”管理者不应该违法闹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制造事端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企业就很难管理。老子说:“无为而治。”管理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就不会有治愈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还强调,抓法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光说不练。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车覆盖件个性化需求多、汽车覆盖件更新周期短、汽车覆盖件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线自动化、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在作为国内主流的汽车面板供应商,逐渐开拓了市场,获得了更多的用户群体,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产线和冷轧产品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培训,实现了设备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转变,保证了设备的稳定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无所事事,难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虚痛苦。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新,创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承担。“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式,“无为”是鞭策我们实现目标。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意义深远、思想广博。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价值观的人可能都能读出不同的理解,和《红楼梦》一样,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笔者今天想要写的读书笔记,是关于《道德经》中“水接近道”的理解。
老子对“水”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故几于道”,意思也就是水的境界已经接近于道。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德和修养非常高,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又处于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水的这种道德非常高尚,是一种不争不抢、无私奉献、接近于道的境界,当然这种不争不抢和当今现在流行的佛系不一样,佛系是用佛来保护自己用佛来安慰自己,而水的这种“不争”是胸怀和境界的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水不和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他人的埋怨和责怪。
虽然水利万物不争,而且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又说水的力量非常强大。「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就是说天下最为柔弱的事物莫过于水了,但是不能小看水外在的柔弱,它内在很强大,冲击和战胜坚韧这一方面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水,水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水淹八军”,看似坚不可摧的事物,碰到水也战胜不了,这就是水“外柔内刚、刚柔并济”的品性体现。
老子说不能小看「水」,也不能小看「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几句话非常高深、充满了哲学的道理。人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软的,而死亡的时候却是非常坚硬的,正如新生的草木也是最为柔脆的,但却是最有生命力的时候,而枯萎的草木则干硬了。这个道理说明强硬代表的可能是死亡,柔弱代表的可能是存活。做人也一样,凡事争强好胜,永不低头反而容易受到伤害,做人有时候要能伸能屈,灵活一些反而更好;凡事谦和,看似柔弱低下,但反而活得更为长久。
《道德经》非常推崇「水」的境界,水无处不在,水看似不争不抢但却有非常大的力量和非常壮阔的存在。比如66章就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也就是说江海为什么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那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处在低处成就了江海的宽广、壮阔和浩瀚。
《道德经》通过水的一系列论述,告诉了我们宽容、柔弱、谦和、无私、大度、忍让等等品质背后蕴含着的强大力量,正所谓「静水流深」,水看似平静不声不响,却蕴藏着非常大的智慧。
前些天偶尔也看了下白岩松老师在全国大学生的演讲视频——《对白》,作为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老师也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演讲中不止一次引用了《道德经》的经典原文和讲解其背后的哲学含义和道理,我觉得非常好,《道德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优秀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藏,值得深度和细悟。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开启了人类自古以来几千年探索自然规律的序幕。辩证地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指导我们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见,向世人阐释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过去是最好的。”在古代,按照法律办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对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确的,地球对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对法律的尊重可以带来和平,河流对法律的尊重可以 充满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侯军国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是它造成的”。“天空晴朗,会裂开;如果土地上没有和平,人们就会害怕;神没有灵,要惧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会枯竭;万物不能生,必灭;王厚不正直,会害怕的。”意思是,天不晴,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显灵,可能消失,河流无水干涸,万物不能生长,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会厌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静,什么都不做,你会很满足,很快乐,否则你会带来灾难。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他的辩证哲学的治国安民思想。《道德经》前半部分主要讨论治国方略,后半部分主要讨论如何治国。
第一段“道可说,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意思是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个名称,而不是一个常量名称。"它是一个可以被调用的名字,而不是一个常量名。“未知,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刚呈现的时候没有名字,万物逐渐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所以,总是没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尴尬的欲望。”意思是我们常常在没有欲望的时候去探索它的奥秘,有时候去探索它的倪端。"这两个名字相同,但名称不同。"也就是说,存在和不存在都来自道,但名称不同。“同一句话说的神秘”,也可以说是深奥微妙,难以把握。“神秘而神秘,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门。”意思是说这种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开篇就用具体抽象的“道”介绍了“常无欲见其美,常无欲见其悲”,即他写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无欲”。这和他“清廉无为”的想法是一样的。“无欲”是贯穿《道德经》的主旨。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本纯。人类的各种丑恶行为,应该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的扭曲人性的变态现象。所以老子坚持存真离伪,保存人性的善与美,顺应自然之道,抛弃一切引起人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难理解。他理想社会里的人都很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物质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会被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或知识所困扰。他是一个历史循环者。在他眼里,让人们在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简单纯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质文明发达但充满危机、斗争、谋杀、阴谋的'社会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有效性显然比用法律、法规、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的这一社会理想与其“道”论密切相关。
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老子把与“道”相适应的运动作为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道德标准应该遵循的最高标准。他的政治思想所体现的是“无为而治”和“言传身教”。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具体来说,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个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不要为了顺应自然而强烈干预。人们在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遭受暴政的折磨,没有担心繁重的税收,自然会感到
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上面这个过程就好比心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还没开始去实施时,自己就不断的用各种理由去否定它,那么这个“创意”肯定是不会展现出来的,读后感《道德经第二章读后感》。只有去实施这个“创意”,它才能逐步展现出来。当这个“创意”实施到一定阶段,出现困难后,也不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来中断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这个“创意”的效果才能最终展现。而当这个“创意”最终得以实现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创意”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个“创意”可以是一个创业的点子,也可以是对一个姑娘的爱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可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虽然他学习《道德经》时间不长,材料也不容易理解,但在张建伟教授精彩的教学中,他对《道德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学到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人生哲理,因此,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人生中一堂宝贵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张教授还为他的讲座增加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也取得了进步,向我们倡导每个人对《道德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多交流,多讨论。在这里,让我谈谈我在学习《道德经》后的一些看法和讨论结果!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帆》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出了“天人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内涵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刻,资料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它在治国理政、运筹学和军事应用、处理国际关系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简而言之,它是人们学习、培养自己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精神标准。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上帝统治的,最高的上帝是天堂,也被称为天帝。这一观念直到春秋社会大变革时期才发生变化。老子是一位早期的思想家,他从哲学的角度有意识地、明确地否定了天帝。他以《周易》为依据,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之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以是道,非常道。名字可以是名字,十。没有名字,天地的开始。是的,它被称为万物之母&也就是说,作为宇宙的起源,道永远存在。道的运行是自由和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它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之母。
什么都不做就统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人观”。因此,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应该是法的,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他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让人民过上自由的生活,达到无为而治、任由自然发展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所作为意味着有所行动;不作为而不作为;这就是我的意思。老子反对用惩罚、礼节和智慧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增加人民的税收和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说:";“乐于杀人的人是不会成功的”(第31章)他还反对工商业、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如果人类社会不需要“圣人”、“仁义”和“巧利”,国家将由国家统治。这三件事不足以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们专注于“简单”,少一些“私欲”,不求知识而无忧无虑。
老子的梦想世界是一个国家小、人口少的原始社会。他说:一个人口稀少的小国将使人民能够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工具,并使人民死而复生,而不会远离。虽然有一条船,但没有人乘坐。虽然有装甲兵,但并没有什么新鲜事。让人们系上绳子并使用它们。吃得甜,穿得美,住得平和,享受风俗习惯,从邻国互相看一看,听到鸡和狗的声音,人们直到年老和死亡才相互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老子的。假设反映了当时人们迫切希望休养生息,减少剥削。老子说,人们为什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君主交了更多的税。”人民的饥饿是由于对他们征收食品税(第75章);人民不怕死,,他们怎么会怕死,“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然而,一个小国和少数民族的梦想是一种幻觉,违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老子的举动是对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攻击,对未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革者。
相反和互补。老子理论的精髓是他卓越的辩证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的变化、生与死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败关系、福与祸,发现了事物的辩证规律。《道德经》也深刻地证明了一个真理,即对立互补,当事物达到极端时就会发生变化。老子说,存在与不存在是生俱来的,困难与安逸是生俱来的。长与短只有通过相互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和谐,它们相互对立,有秩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当事情发展到极端时,就会变成相反的结果。必要时,它们将成为相反的结果。因此,老子一再警告统治者,他们必须摆脱那些极端和过度的措施。否则,事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世界将迷失。他相信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必须明白弱者战胜强者的真理。为了证明弱者胜于强者,软者胜于硬的真理,他举了许多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较自然力的伟大和人类的高尚品质。他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水更弱,任何强壮的人都不能获胜。没有简单的方法。软胜于硬,弱胜于强。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第78章))这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水更弱,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无法战胜水这一事实无法改变。弱者战胜强者,弱者战胜强者。世界上没有人不明白,但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弱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进人们认识到新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法是直观的、原始的、简单的,缺乏科学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也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受到时代和阶级的限制。然而,《道德经》中灿烂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遗产。
我们应该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精神对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但仍有许多哲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也许,在我未来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帮助我走向成功的另一面。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终于获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这样翻译从文字上来说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从内容上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最反对的是“智”,这种“智”也就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辩聪,说白了就是小聪明,我们被自己的小聪明害惨了。老子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我们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复提醒,遗憾的是我们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话叫做认识一个人难,认识自己更难,还有几分靠谱。
就我们的人体而言,经络、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发展到如今,只是承认了有,还是解释不了。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现在的科学不敢完全否认了,甚至有科学家开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两可。为什么同样是人,性格、命运会相差那么悬殊?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洞穿了,可惜我们学不懂!我们对法界有多无知,对自己就有多无知,反过来,如果能够完全彻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无明”之后的“明”,就是开悟!不开悟的人哪怕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依然只是小聪明而已。
不过,有些人确实很“自知”,觉得自己悟性不够,要开悟恐怕很难。再说极乐世界又那么好,于是退而求其次,追求极乐世界去了。又不要读经,又不要打坐,只要凭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想法实在是把我们世俗人的小聪明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别说做买卖,哪怕交友,我们都考虑投入产出比,而现在竟然将这一招用到出世间来了。我们怎么不想一想,要是这样能去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岂不个个都是人精!那既然大家都是人精,各种争斗岂不是更厉害?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译文从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还是模糊。这句话的真实义就是,要战胜别人并不是难事,要战胜自己就太难了。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用钱、用权势、用武力就能够让别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太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因果业力捆绑着,不管我们表面上多牛,我们的都是业力捆绑下的囚徒!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金钱也解脱不了!而要挣断这根绳索,除了行善、修行,别无他法。
有人说,我有钱有势还要改变什么命运?请问,生老病死哪一个我们能用金钱和权势解决得了?所谓家大业大,金钱和权势如果不善于应用,只是造业的工具而已,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阎王那一关我们是想凭本事闯过去呢?还是凭金钱买通过去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迷信,随便,到那时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软弱的时候,或贫穷,或疾病,这时候,谁都渴望得到特别的帮助,但能如愿以偿的实在少之又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弱者实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谁能看到他们的过去世,也许会发现他们过去世其实是很风光的,而且落到今生这个样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们再反推,现在市面上的风光人物下辈子会怎么样呢?所以,风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暂时的假象,我们只有不跳出轮回,就只能永远在苦乐间摇摆。当我们乐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多了不起,谁要告诉我们将来要受苦,基本上是不会信的,而当果报现前的时候,谁又救得了?所以,我们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选择的。如果不觉悟自心,即使谁能救得我们眼下一时之苦,接下去无尽轮回之苦谁来救?观音难救世间苦,就是这个道理。
“知足者富”。这个“富”不是世间财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乐安详。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与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乎我们感觉够不够。哪怕我们有十个亿,如果我们觉得在千亿富翁面前抬不起头,就依然是穷人。
再说很多人虽然富有,但内心无时不被苦痛、烦恼、不安困扰着,生活过得很紧张、很忙碌,这些钱对我们到底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快乐呢?这样的“富”有意义吗?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安详、自在、快乐,即所谓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的“强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读书,拼命搞事业就算“强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叫“强行”。所谓“强行”就是我们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觉得这样无止境的轮回没意思,扔掉不玩了,挣脱业力的束缚,以至于最终与道合一。这可是大丈夫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算“强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们的依止处,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这时候的轻安、自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拟的。“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就是跟十法界溶为一体,不生不灭了。这时候,我们的肉身反而是个累赘,还要他干什么呢?扔掉这个肉壳子,剩下真正的“我”,这个“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说“死而不亡者寿”。
当然,世俗人扔掉肉壳子后,也同样有个“我”,只是这个“我”还债务缠身,还是一个带着枷锁的奴隶,还在服劳役。这一点谁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没法阻挡他去亲身体验。
佛祖在《法华经》里把我们比喻成火宅中疯玩的孩子!有些人还沾沾自喜,以为他不在火宅中,他学佛了,是个佛子,殊不知他学的是愚痴佛。若问,佛还有愚智之别吗?有啊!愚痴佛满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悟。
这个世界很奇怪,大凡能进监狱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样,大凡能下地狱的,很多都是学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师!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曲焕章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许多道理。
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文章的中心。
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为规律可以认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我把它和我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大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又十分好学。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知识非常渴望。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我认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
《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好。现在人心不古。连起码的爱人之心也丧失了。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经?中我学习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最近稍闲。在家里读书写字的时间似乎多了一些。
这周末读到了韩鹏杰老师解读的《道德经》。
《道德经》本来就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再能看到当代的一些解读本,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几页,就看到了对于“士”,“王”,“圣”三字的释义。很好玩。
其实《道德经》整本书五千言不是对老百姓讲的,而是对针对“士”,“王”,“圣”三类人写的。
在第十五章出现士这个概念,大家觉得分量还不够。大家看第六十八章开头的这一段,由四句话构成,尤其是第一句话和第四句话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善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扬威!不要有了一点小小的位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你以为做妈妈耀武扬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老喜欢发脾气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没大出息。“善胜敌者不与”,你要真的想战胜对方,说服对方,不要老跟他正面冲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样吗?一旦正面冲突,这事情就难解决了。委婉一点,迂回一点,善胜敌者不与,与就是正面冲突。老先生实在是心机太高了。最后一句话,“善用人者为之下”。大家注意那个士的写法,最后一横,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不要说这个士,大家再写一下“王”。你不要以为在士上边加一横,就以为念“王”。“王”一定要这样写:上面是个干事的干,把自己又放在下面。这是这本书里最强调的,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讲的第一类。第二类人是什么呢?各位想我们怎么样选国家的主要领导者?怎么样选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当时也有很多的诸侯王,这类的职位比较高的人去向老子请教。《道德经》里边老子给讲话最多的一类人,就是第二个王。古代这个王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现在一个县的规模都相当于古代一个诸侯国的规模,而且还不小。所以我们这个王讲的第二类人就是一个主要的领导者,家庭的主要的领导者也算,现在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我们大家不是都叫他“孩子王”吗?你看那也属于王的系列,单位企业最高的领导者,大家背后不是叫他大王吗?各位女士不得了啊,现在三八妇女节都过成“女王节”了,现在你们发微信都是把自己称作女王,可见,王,带有形容比喻的色彩,所以它是对这类人讲的内容——王。大家先看三章,这三章王都在。为什么让大家看?大家千万不要把《道德经》当作一个太神秘的宗教的东西来读,你看这些话你进到书里一看,别人在给你讲的时候,你把这些提出来不是太明显的证据了吗?
第三类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写?在王上边再加个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暖有领导力,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人在《道德经》里边就叫做圣人,多简单。儒家讲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养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讲的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通达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连做事情的这个道理都告诉大家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你越不争,大家越往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而不争。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2021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个人事迹范文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