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了当前教育发展观,我认为作为学校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做法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改进。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
1、作为学校需要首先关注开足开齐各门学科,学校内部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利用那些骨干教师,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们对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的建议,各门学科定期相互交流经验,观摩学习。相关学科要相互通气,取长补短,保证少年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全面的教育和发展。
2、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应打破班级界限,按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别组成各种学习小组,相互接触、磋商、探讨。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寻各种未知的知识领域。我们可以向学生敞开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让他们打开眼界,开阔视野,认识到未知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让他们真正的成为未来的主人。
3、在基础教育阶段更要注重素质教育的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体育、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栋梁之材,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出有素质的未来的祖国建设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认为要想真正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兵战不如商战。于是各个国家大力发展恢复自己的经济建设,开始彼此间无硝烟的商业战,直到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世人震惊,伴随着这场“卫星震撼”而来的是各个国家教育界的大反思,人们又普遍认为商战不如人才战。于是作为冷战的另一方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运动,我们就单从“国防”二字就可以看出美国的用心及这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育一直在促进经济的强盛、政治的民主、文化的繁荣、科技的发达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时至今日,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更加的重视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家也不例外,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足以看出来“国之大计在于教育”,进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那么,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重新给教师定位,怎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㈠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比较单一的,处于中心地位,以文化知识的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的关系。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受教育者又是一个个富有思想和独特人格的生命体、加之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等等,就必然注定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虽然教师角色多样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应如何把握和清楚地认识教师的这种职业角色的多样性,而不至于又一次的陷入教师角色“单一性”的泥淖中。
⒈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在知识信息方面,教师知之甚多,而学生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包办学生的知识。教师更多时候要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与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别人是替代不了的。
⒉疑惑的解答者,更是师生共同努力成为问题的探究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疑惑、问题是很正常的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是马上告知学生答案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独立的找到问题的答案,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很显然后者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探究分析过程中,教师应逐渐的减少自己的指导成分,以免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
⒊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学习生活的组织者。管理者或多或少的有一种家长制的成分在里边,不免使学生有一种如陷囹圄的感觉,像笼中鸟、井底蛙一样。所以教师更应该以组织者自居,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教师也有了亲和力,学生视教师为朋友,希望教师能给予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指导,这也是新型师生关系所倡导的。
⒋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教学的反思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以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及时灵活的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只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的反思和评价,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改进教学方案,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上述职业角色的多样性也从某一个方面说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虽然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但是直到今天教师还不能像医生、警察等职业那样专业化程度高。究其原因,这还是与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时分不开的,还有就是作为教师从教的主要凭证的教师资格证的认定考试不够规范、社会上普遍对教师不够尊重,认可度不高,缺乏基本的了解。教育的地位是提高了,但是教师地位的提高却与之不成正比,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就应当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教育,规范教师从教资格考试,师范院校应责无旁贷勇敢地挑起自己的责任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4+2”模式。
㈡ 怎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⒈专业知识。“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不怕全国人民不读书就怕老师不读书”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还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到博学强识,要有广泛的阅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现代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修养。最后,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前瞻性,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
⒉专业技能。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不是一味的纸上谈兵,是需要实践的。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口头表达、交流交际、试题编写、因地制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一个教师要是不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话,那么他就一定不会成功的。此外,教师还应学会思考,像哲学家那样的思考。
⒊专业素质。教师应把教书育人当成是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份职业,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就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合格的教师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的,热爱、尊重、信任、宽容、平等的对待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应当是爱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应当是真善美的发现和传递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㈢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影响整个新课程改革过程的因素很多,比如来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就是学校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基地,影响更是显著,像校长的态度、学生的反应等,但这所有的因素中,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因为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就是各位一线的教师,他们可以说是整个新课改过成功的关键人物,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思想、内容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乎新课改的成败。这就如同科学家们耗尽心血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药物,可是医生却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是抵触,在给病人看病开处方时有意的回避这种药物,即便有的医生接受了这种药物却因了解不多,知之甚少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致命的错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也是人们最不想看到的结果。由此,关于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化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新课改制定者与一线教师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理论家与实践者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发现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新课改顺利的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而言之,这一段时间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而且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努力的打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使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印象非常深刻。
教学媒体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有些稍难一点的知识,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一、终身学习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慢慢品味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不但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
2009年12月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理论创新研修班的学习。在华东师大教管系的报告厅里,我们聆听着教授专家们的每一场精彩讲座,专家们的教育智慧、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教育真理的执著精神,无不让每位学员感动、崇拜和向往。在上海的一个月里,我们参观考察了六所学校并聆听了校长们精彩的报告,校长们先进的办学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月的上海之行,给所有的学员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提升理论水平、挖掘潜能的平台,所有学员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一个月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批可亲可敬的专家教授,吸收了最前沿最丰富的教育营养。教授们经过多年的研究,站在新课程改革更高层面,以具体案例、生动语言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每种理念无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教授们通过对学校建设的思考,阐明了学校核心能力建设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本质思考、教育价值的根本追求,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对策;通过对课程理念的研读,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课程,及如何开展更有效的教育常规工作;通过研究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科学教育评价的方法;通过介绍国内外教育情况,开拓学员宏观国际教育视野,思考教育价值;通过分析中小生心理健康现状,介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启示,提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力的方法。二十五场讲座,使得所有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的现状,感受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坚定了以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
学习期间,培训中心安排我们参观考察了具有上海特色、教育改革富有成效的浦东新区建平中学、进才中学、黄浦区大同中学等六所学校。这几所学校的建设现代化水平很高,教学配套设施完备,各种功能室非常齐全,高水平的现代化设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课改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高水准的物质保障。这几所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每一所学校,校园环境都非常精致美丽,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理论学习与经验传授的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三次研讨交流活动,组内的学员对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针对学校的办学经验和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的策略和行动进行反思。学员们结合各校的实际畅谈了各自的看法,讨论认真、思考深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人的经验都融合为共同的理念,都变成了集体的财富。
此次研修学习,收获颇多。
收获一:“学然后知不足”。 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本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了解实践经验,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其之所以为“师”的根本所系。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系魏志春主任指出: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留心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才能使我们更好的把握住教育的规律,用思维指导实践,努力提升教育工作的水平。
收获二:学习期间,学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是对专业型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现今社会发展迅猛,学生的需求日益剧增,作为一名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崇拜的“偶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教师魅力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
现在我们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内在特点。智慧之师会将教师这份职业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他具有积极的上进心和强烈的敬业之心。稳定的工作情绪与自由开放的思维,使得自己在快乐心境中工作,在快乐的心境中育人。
外部特征。智慧之师不但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不断学习德育理念、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非学科专业的知识。重视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的更新。智慧之师不但掌握传统职业技能,还掌握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技能。智慧之师具有较强的德育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品德的发展与良好人格的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开展问题研究。智慧之师具有教学创新意识与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水平获得最大的发展。
收获三:重视学校德育建设,大胆开展德育创新——德育课程化。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具备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有高远的目标,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要对中学生心理行为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德育的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研修活动已经结束,但学习不会停止。研修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将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会用好研修中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探索,积极实践,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尝试教学”听起来非常熟悉的教学方法,可是一旦运用起来才知道要准备的内容有多少。本学期,我校积极推广尝试教学,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尝试着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尝试题的设计,决定了整个尝试活动的流畅性,多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让学生以自学课本,操作学具及共同讨论,来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我惊喜的感觉到虽然课前查阅的资料比以前多,但心里更有底了。上课轻松了,学生活跃了。老师说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多了,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少了。老师也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
不过,在尝试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1、对后进生关注多的话,时间不够。如何做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
2、教学内容多,如果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有限的时间里完不成教学任务。
信心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心中充满信心,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试教学的道路上一定会硕果累累。
今年暑期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文选,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
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是数学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数学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探索式学习。
总之,数学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利用课后时间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后,发现真的是受益非浅。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性情有善恶之分,但是后期的教育却能使恶者变善,使善者益善。过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通过阅读了他的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无时不在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与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这是办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须随生活而变化,教育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对学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社会的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老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所以教师要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多做些社会调查,把学校教育延伸和结合到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构筑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坚强的“人格长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受恋爱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职业学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整合各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锻炼。
最后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积极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要活读书,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成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双方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重视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