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选感言【精选12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由于外界事物接触而引发思想的火花,这时就可以写一篇感言。那么到底应如何写感言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编辑给大家找到的12篇关于当选感言。

当选感言 篇1

关键词:顺应论 英语语言 指示语 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

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 am placed next to 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 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 are placed next to 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比如,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 shouldn't waste a drop of 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one代替you,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英语当中有一类表示空间的指示语,如bring/take,come/go,this/that和here there等。这些指示语有表示近指和远指的区别,近表示朝向说话人,远指表示背离说话人。可是,空间指示语在日常使用当中,出于内心表达某种特殊感情的需要,说话人常作出看似异常的选择。例如,朋友相邀参加聚会或活动时,在考虑使用come和时是要有选择的,若是愿意出席,表达时从对方角度来考虑,用com e效果更好。这种现象称为“礼貌的方位转移”,即说话人在说话时不以自身为参照点,而把参照点转移到听话人位置上去,以示礼貌。[31听话人听到对方使用come,顿时感到对方与自己心理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如果把come换为go不用移情说法,而以自己为基点来进行回答:“1willbedelightedtogo.”不仅会使说话双方心理距离疏远,而且是很不礼貌的表示。又如here/there等指示词语,无论表示近指还是远指,在语义上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从语用效果上不难看出,前者更加移情,从而拉近了谈话双方之间的距离,表示了对谈话人的肯定与尊敬。所以,说话人对指示语的选择不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而是具有灵活性,随时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这更加体现了英语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顺应性。总之,语言选择受制于社交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顺应,语用移情的目的是为了顺应对方或自身的心理或情感。

总而言之,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英语语言中通过言语交际的语用移情,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实现语言

当选感言 篇2

【关键词】学生 作文 思维 分层 发散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83-01

每当教师布置作文时,许多同学都愁眉苦脸,怨声载道。为了完成作文,于是搜肠刮肚,挤牙膏式地玩拼凑文字的游戏。

作文真的那么难写吗?其实不然,当面对作文题目时,静下心来,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养成写作的思维习惯,掌握了写作的思维技巧,写作文便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应如何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呢?

一 分层思维

写作文最忌的是不明确文体,不明确主题、材料不切合主题。要避免作文出现这种情况,面对作文题目,我们首先应进行分层思维,认真思考三个问题:(1)文题要求写什么文体的作文?(2)从文题出发要确定怎样的主题?(3)从主题出发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例如,对文题《温暖》进行分层思维:(1)拓展题目,明确文体:记一件让自己感到温暖的事(记叙文)。(2)根据文题,确定主题: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3)联想生活,选择材料:我面临辍学的时候,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帮助……使我重返学堂的事。

通过上面的分层思维,确定了写作的文体、主题和材料。作文内容便油然而生,而且作文不会出现偏题、材料不服务主题的现象。

二 发散思维

由于生活中有许多材料能反映同一主题,所以在选择材料时,引导学生对能反映同一主题的材料进行比较、选择,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的材料来写。这就需要在分层思维之后还要进行发散思维:

例如:对文题《温暖》进行发散思维:

在以上的发散思维中,可以对思维的众多材料进行比较、选择,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那么作文就不仅局限于有话可说(写),而且能达到语言流畅、富于真情实感。

三 审美思维

作文有了主题和材料,虽然解决了“没有东西写”的问题,但要写出好的作文,则还要对主题和语言进行审美思维。

对于作文主题的思维,要从三个方面思考:(1)主题必须积极有意义,有一定深度;(2)主题必须源于生活;(3)主题应该有新时代的生活气息。

如对《温暖》的主题,可以确立三种:(1)个别老师的关爱;(2)由个别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联想到许多老师对学生的关爱;(3)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写老师的关爱。

上面的三个主题都有积极意义,可以发现第二种具有普通意义(较深刻)。第三种则体现 显然,在确立主题时应该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关于当选感言 篇3

今天,再次当选为xx镇人民政府镇长,再次站在这一神圣的舞台,再次发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就职演讲,我深感责任在肩,压力巨大。因为,每一张选票都凝聚着各位代表对我的坚定支持,凝聚着组织对我的极大信任和亲切关怀,凝聚着4万xx人民对我的热诚期盼。借次机会,我谨向各位代表及全镇人民长期以来给予我的宝贵支持和极大信任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回首曾今走过的风雨兼程,我感到十分的振奋和自豪。在xx工作的2年零2个月、792天、x个小时、x分钟里,我被xx人民的淳朴和憨厚感动着;被xx广大干部的执着和坚韧鼓舞着;被历届领导班子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励精图治所开创的各项事业所鞭策着;被xx即将迎来大发展、大跨越的良好机遇所陶醉着———可以说,今日之xx,已经发展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宜居之xx。面对过去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怎能不让我心潮起伏、热血澎湃!

展望即将迎来的光明前景,我既感到责任重大,亦信心百倍、满怀豪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对各地新一轮竞相发展风暴以及“加快”和“率先”两大要求,xx何以“抢抓机遇、抢先发展、抢占高点”,何以实现发展进程的“超越”和“一流”,在建设现代化特色旅游小城镇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是目前摆在xx镇政府面前最重大、最紧迫的课题。在未来5——10内,立志将xx建设成为“xx戏珠、绿色脉动、门户新城、幸福花园”,将是我任期内的追求和的快乐。因此,我将和超平、世平、杨耀三位副镇长一道,努力将xx镇人民政府打造成学习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努力为xx镇4万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和xx镇的美好明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们不断焕发“创新不息、创业不止”的精气神,大念“自加压力、自我超越”的紧箍咒,坚持既定目标不放弃,咬住发展要务不放松,全力奋战三五年,我们就一定能够在xx这张白纸上绘就出一副绚丽夺目的精彩画卷,就一定能够在xx这块热土上铸就出一个富裕和谐的金色!

谢谢!

关于当选感言 篇4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诚信事业任重道远,诚信建设充满希望。我们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省、市诚信促进会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有全体会员的齐心协力,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县的诚信建设事业一定会前途广阔、前景美好、成果丰硕。谢谢大家!

当选感言 篇5

尊敬的领导,全体党员:

首先,祝贺建设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取得圆满成功。

感谢两位镇领导朱书记和卢主任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全体党员能克服各种困难前来参加这次换届选举。我能当选建设村党支部书记,离不开组织的关爱和建设村全体党员和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在这里,我真挚的说一声感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对自己提几点要求:

第一,团结和带领支部班子勤恳工作,为建设村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回报广大党员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想办法发展村集体经济。主要围绕农业来招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里引进几个高效农业项目,增加村集体和老百姓的收入。

第三,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老百姓水稻用水问题。水稻用水是建设村老百姓面临的最大困难,也是老百姓最殷切的期盼,我一定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向镇党委政府争取支持,力争在我的任期之内,让建设村的用水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当选感言 篇6

一、谈话引题:

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在庆祝某项活动时,会有一些教学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这时候就要写发言稿。那发言稿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明确发言稿特点

1.老师带来一份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代表的发言稿,请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这庆份祝教师节的发言稿先向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再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最后再一次祝福。发言稿的语言热情洋溢,情感真挚。

3.讨论:那要是写竞选干部的发言稿,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呢?

学生交流得出: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4.写过发言稿或读过发言稿的同学讲一讲,你们写过或读过什么发言稿?都写进哪些内容?要注意什么?

5.教师总结:不同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尝试习作

1.学生根据习作提示选择写作情景,选择相同情景的同学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写作。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尝试写作。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评改交流

1.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指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是否符合当时的场景,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小组交流评改。

3.全班学生互评互改。

4.推选几名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自己的发言稿。(老师可作为主持人创设一下情境)

5.教师小结作文情况。

教学建议:

1.明确写发言稿的特点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所以可以给学生读几篇发言稿,也可以让学生为讲讲自己见过的发言稿,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2.由于习作时还需想象当时情境,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现场来写发言稿。写好后可让学生当众说一说,增强现场感。

3.要在生活中积极创设写发言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情真意切、言辞恰当的发言稿。

例如: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

你们好!

我是郑楠的家长。首先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

我的孩子郑楠,刚上小学时,我们就选择了光明小学,事实证明了一切,我们的选择千真万确,一年多来,我的孩子成熟多了,她的行为朴实,勤奋刻苦,不事张扬,不求虚名,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借此机会,我感激各位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老师们落落大方的举止、谈吐不凡的气质、生活朴实的作风、勤奋好学的精神,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使她既学会了读书,又学会了做人。让她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我代表与会的家长们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表示衷心的感谢!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孩子的“健康”

这里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养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孩子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三、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常对孩子讲“我们不求无怨无悔,但求无愧于心。”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选感言 篇7

关键词: 英语原声电影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英语教学 应用

研究生英语教学目的是在较高的起点上,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性,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语言环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对语言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语言环境氛围的创设。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因为他们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文,因此学习效果会受到汉语的严重干扰,即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因此在当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原声电影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另外,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已摆脱了语法、句式等知识的困扰,听力也较本科阶段上了一个台阶,接受原声英语相对更容易。英文电影中有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的感染力,使语言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必然容易接受那些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和情感等几大要素,这种和学习、生活、感情和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英语语言更具有生命力。学生在观看电影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习得纯正的语音、语调和丰富地道的语言,从而轻松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原声电影在选材上首先要考虑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尤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教材难度要远远超出本科生英语教材,课堂上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单靠老师的讲解印象并不深刻,如果结合影片材料,让原声电影成为“课本”作为教学平台,帮助传授枯燥的书本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理解。英文原声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的电影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对白清晰简短,发音标准,题材轻松,避免选择有太多俚语、专业术语,选择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发音。要有翻译优良的汉语字幕,最好是既有中文字幕又有英文字幕,便于学生理解影片内容。二是长度适宜。因为每次课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影片过长,分成两次放映的话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感,而且学生也会淡忘一些情节。选择原声电影辅助教学只是教学手段之一,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而且要有效加以利用,使电影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原声电影,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有些名著片段直接能找到同名电影,这是最好不过了,更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筛选相关影片。大部分学生在通过电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多的时候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学习。适当的英文电影的选择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充分考虑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和电影所包含的信息量。

影片可以在授课前观看,也可以在授课后,主要根据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进行安排,例如在讲授环保这一主体单元时,最好在授课前放映相关的环保记录片,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现状和将来会发生的情况,之后再对这一单元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就容易得多。有关文化、习俗方面的内容最好在授课后进行影片放映,在放映过程中教师可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观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此时应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认为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英文电影欣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及个性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活动。通过课堂讨论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也可组织学生写影评或者观后感。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看电影的过程中,而不是消极地看。学生在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安排在影片片段前后的学习活动,既帮助学生理解原片,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运用语言的机会,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后的写作练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因此,学生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教师可把影片中一些表达上与中文特别不对称的用法挑出来给学生讲解。学生平时不可能想到这样来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课后反映这样看电影让他们学到地道的表达法,而且印象深刻,使他们获益匪浅。

原声电影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电影的选

[1] [2]

材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研究生处于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阶段,并不仅限于对画面的简单欣赏,影片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其次,字幕的选择。影视字幕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好地获得对语料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内容、词语、句式记忆更佳,因为在这种融视、读、听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时受到来自画面、话语、字幕三种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记忆和掌握的效果。在播放英文电影时,到底该不该添加字幕,选择英文字幕还是中文字幕,亦或两种都选择,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有疑惑。学生的语言能力参差不齐,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教师可以同时添加中英文双字幕,而且可以让两个字幕分列在屏幕顶端和下部,让学生自己选择吸收。最后,原声电影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比例还很小,部分英语教师任务繁重,只是把为数不多的电影赏析课当作众多课程的调节放松,电影赏析课变成单纯的电影欣赏课。因此,把英文电影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教学中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和评价者的角色。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得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英文电影生动真实、冲击力强的特点,思考和设计符合教学目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关于当选感言 篇8

承蒙大家的厚爱,刚才,县诚信促进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理事大会选举通过我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我深感荣幸,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就对诚信有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孔子重在论“信”,孟子重在论“诚”。荀子集孔孟诚信思想之大成,首次将“诚”与“信”连用,并赋予“诚信”以真正的道德意义。儒家诚信思想强调诚信在安身立命、交朋结友、治国安邦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当选感言 篇9

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好事,但如果一个人对所有见到的书都来者不拒照单全读的话,也并非好事。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和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于一般性的报刊和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和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义,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于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于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3.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宽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如学习了《小橘灯》,可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往事》《繁星》;学习了《狼》,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4.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可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有时摘取书中一两个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把自己认为是佳作的文章精读,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进行分类剪贴,做成剪报本。

6.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合课外阅读,可对学生进行一些语文能力的指导训练。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词语自然会“顺流直下”,名言佳句也能信手拈来。因为阅读可以丰富、积累知识,能让学生自我觉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异同,使学生注意对书面语言的锤炼。

读书是一件伴随我们终生的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 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当选感言 篇10

“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有几个不同层面:语言知识层面,社会语言层面,实用层面”①。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便于传递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但忽视了语言课程的特质。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强调实践性和对学习材料、学习氛围的依赖性,更需要的是一种非程序式的体验学习和情景学习。因此,传统大学法语教学方式至少有三方面可以完善:

(一)文字教材的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大学法语课程所用的教材都是由国内法语教师团队编著的,原版教材较少使用;所选文章文体丰富,记叙、议论、说明等都有涉及,虽然体裁和题材不同,但多为书面语言表达,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口语篇幅不够;选文更新不够及时,相较于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有滞后性。

(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大学法语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一以贯之地对学生进行词汇、词法和句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语言教学的特点,把语言教学等同于其他科学学科的教学,结果是学生难以学以致用。

(三)语言环境的局限性。教师过于依赖课本的文字教学,虚拟文化背景的展示,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体味语言的运用技巧和使用环境。

将法语原版电影以计算机为载体引入大学法语教学中,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法语教材内容的不足,又能弥补传统大学法语教学模式的缺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明显强化法语教学效果。

二、法语原版电影在大学法语教学中的优势

英国语言学家Palmer提出“语言必须在情景中呈现和练习”。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即语言学习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情景。上海新东方学校听力口语培训部主任、电影教学专家邱政政认为,看外文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

(一)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电影能够彻底、形象地展示语言现象。例如:节奏、重读、连音、联诵、停顿、重叠、犹豫、话语重复等,这些在课本中很难一一表现,由于缺乏真实的听说环境,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为法语学习的薄弱环节。这些语音现象都大量地出现在电影对白中,电影中的语言材料丰富多彩,既有规范用语,又有俚语、俗语。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听说,自然习得纯正的语音、语调和丰富地道的生活化语言,理解这些语言的适用环境,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感受不同的重音、节奏、语速等携带的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因此,电影场景构成了最佳的教学场景。

(二)提供跨文化学习的媒介。为了避免将语言学习限制在单纯的语法和单词中,教师要将语言定位在社会文化的现实中,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在不离开自己国家的情况下,学生对另一种文化和价值体系的认识通常是很模糊的。在现有教学环节中,学生不能真实地实践所学的语言知识,无法浸没在目标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中,电影作为传递媒介,帮助学生“学习当地人如何体现、实践该文化系统,将它融合、内化成常态”②。“一定背景下的一个国家的视觉特点,包括其建筑、习俗、气候、社会组成,都能够通过电影有效地描述出来”(Hill 1991)。学生可以借助原版电影这一媒介,深入了解法国的历史、社会和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手势表情等,从而加深对法语内涵的理解,更好地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依存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最大特质是其兼备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教化与娱乐的和谐与统一始终是一个十分诱人的目标。否认电影的教化功能是不可能的,作为潜藏着意识形态的神话,电影总是通过精心编织的符码向观众灌输意识形态;否认电影的娱乐功能是不明智的,这不仅影响到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再说,离开了娱乐,教化功能又何以实现?”③法国电影有别于好莱坞,多注重内涵,不屑拍过于商业化的东西,艺术至上的观点根深蒂固。法国电影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内心的表达。例如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无法触碰》,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收入,观影人数与《泰坦尼克号》相当。影片选择了现实社会中的种族组合,白人残疾富翁和黑人贫穷护工的情感因为真诚的宽容,超越了法国社会日显裂纹的深层矛盾,“触摸”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电影中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及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着许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使学生通过观影体味这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差异、文化差异,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法国文化的特点,感知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同时接收影片在整体上传递出的乐观、平等、博爱的社会正能量。

三、法语原版电影材料的筛选

原版法国电影大多拍摄手法细腻,主题隐晦,对白多俚语且语速较快,学生要完全看懂、听懂难度较大;有些大片虽然情节引人入胜,场面刺激,但对白较少,导致学生过于追求视觉的感官刺激,忽略了对语言学习。因此,用于法语教学的原版电影应从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选择时大体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主题健康向上,内容贴近生活。电影所反映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所选影片应该有益于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认知,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解读法国文化生活;同时要尽量选择贴近法国人日常生活的影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真切感知语言的使用环境和文化内涵。例如《西班牙旅馆》(Auberge espagnole)讲述法国国际交流生在西班牙的学习生活;《天使爱美丽》(Le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Boulin)引领人们穿行于现代巴黎的大街小巷,遇见各色人等,在人们面前呈现一幅生动细腻的生活画卷。

(二)语言使用规范、语音清晰地道。要适合法语语言训练和学习,就要选择语速缓慢、句子完整、语音清晰、难度适中的原版电影。同时,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循序渐进地选择影片。初学者可考虑情节简单有趣的动画片,如《丁丁历险记》,高年级学生可选择合适的故事片,如《放牛班的春天》,以教育为背景,语言难度适当,学生易于了解掌握。

总之,选择原版电影要兼顾学生的法语程度和学习目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教学需求,选择内容丰富、情节不复杂、语言含量大、难易恰当、语速适中的材料。

电影是兼具时代感和语言性能的传播媒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原版法语电影作为辅助材料引入大学法语教学中,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热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法语电影内容丰富,语言真切,文化特色突出,贴近生活,只要利用得当,就是大学法语教学的好帮手。当然,使用电影进行法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花大量时间来观看影片,并设计练习,有时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但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注释:

①Conseil de la Coopération culturelle Comité de l’ éducation Division des langues vivantes Strasbourg(斯特拉斯堡现代语言教育部文化合作委员会议会).Cadre européen commun de référence(欧洲共参框架)[M].Pais:Didier,2000.

当选感言 篇11

点评人:泉州晓婷

时间飞逝,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现在的我已� (开门见山,总述即将离别母校的失落感。)

我还记得三年级时选班长的那一幕:(。)那时老师忽然提出重新竞选班长的要求,身为副班长的我想当班长的愿望愈发强烈,于是在同学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参加(与)了竞选班长(竞选)的活动。选班长那天,我前面几个竞(参)选的同学都以零票的成绩被淘汰了,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可我同桌却不断的(地)给我打气,也许是她感动了我,我抱着即将(可能也)被淘汰的心态和同桌的期望念完我的拉票宣言, (然而,就在)当老师说完“同意朱雅兰当班长的请举手”这句话时,全班五十几双手齐刷刷的地举了起来,出乎意料,(——)我当上了班长!现在(如今,)回想起当时同学们(给予的)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心里总是万分激动。没想到同学们那么相信我,我心头的感激真是一言难尽啊! (应该具体写出当时同学们的神态以及同桌的鼓励之言语和自己参选班长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才能突出这次竞选班长给自己小学生活带来的重要意义。另外,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当然在这六年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有同学的互相帮助,更有(着)老师的辛勤(悉心)培育呀! (。)

记得刚上小学时,我还是个害羞的小女孩,(。起初,)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发言,老师自然也就不曾叫过我回答问题。可是(,在后来的)在一次上公开课发生的事,却改变了我的性格。当时老师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班级里顿时一片静默,此时的(而)我非常想站起来试试,可就是没那勇气,手在耳朵旁忽上忽下的。(好句)这时,老师发现了我的举动,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可我的手就是不听使唤,始终不敢举起。正当老师准备放弃时,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对老师说:“老师,我来回答!”虽然那次(尽管)回答得不够好,但(老师的鼓励)却(让我在)成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再“害羞”) ,我总是积极举手发言,而且回答得一次比一次好。现在,我已经变成了班上活跃的一分子,这些功劳都只能属于辛勤的老师,是老师给予我机会,让我挑战自己,奋勇直前,老师们,千言万语就两个字—谢谢! (应该具体描述一下老师是怎么鼓励自己;另外,最后一句的抒情比较生硬,且在文中已经体现出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因此应该删去。)

当选感言 篇12

一、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新编高一册《赤壁之战》)

其中“如其”,课本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一册》译为“如果这件事能圆满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刘兄声等《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也是这样翻译的。显然,其译文都将“如其”看成“如”加上“其”。如,如果;其,这件事。实际上,“如其”乃同义并列,表示假设条件,义即“假若、假使、如果”等。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战争卷》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就可以平定天下。”改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上册译为:“如果能达到目的,就能平定天下。”江夏、肖毅等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第32页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天下的形势就可以确定了。”以上三家所译极是,课本当从。

二、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盖进乎技矣。(新编高三册《柳敬亭传》)

其中“进乎技矣”,课本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此注值得商榷。

“进乎技矣”一句,在中学课本中共出现两次。《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其中“道”与“技”而言,“技”指普通的技术;“道”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当然比只掌握一般的技术更进了一步,所以说“进乎技矣”。庖丁解牛经历了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最后炉火纯青的三个境界,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同理,柳敬亭说书之臻于精妙,也经历了“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掌握规律、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初只是引人发笑尚未使人感动;进而“使人慷慨涕泣”,激发人的意志,不禁感慨流泪。最后“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性情不能自主”,创造气氛,使听众进入规定情境,左右其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说书技艺完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他听从名师莫后光的教悔“句性情,习方俗”,反复揣摩,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点、表现思想感情的说书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自然比一般的说书技艺更进了一步,所以赢得了莫生对他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进乎技矣”。这和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异曲同工。

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意思是比技术进了一步。刘淇《助字辨略》:“乎犹于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上册277页)注云:“乎,於也。”扬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版120页)亦云:“乎,介词,与‘於’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版93页)注云:“‘乎’为‘于’之借。乎,於也。”《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5页)注云:“乎,介绍同人或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版上册第二分册357页)注云:“进乎技,比技术进了一步,乎,于。”此说甚是,课本当从。

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新编高三册《梦溪笔谈二则》)

其中“粪溉”,课本注释为:“用粪浇灌”。将“粪”释为名词作状语,其实不妥。因“粪溉”在此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施肥灌溉”。

“粪”本义为粪便,引申为“施肥”的意思。新《辞海》“粪”字条下有“施肥”的义项。《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扬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凶年粪其而不足”,其中“粪”均作“施肥”讲。再说“溉”字,《说文解字》:“溉,灌注也,从水既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934页)注云:“灌,浇水。”如《史记》有“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乐府诗选·郑伯渠》有“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余冠英先生释“溉”为“用水灌田”,释“粪”为“用淤泥肥田”,都作动词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70页)注云:“粪,施肥。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同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4页)注为:“粪溉,施肥浇水。”再说,据农业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常识,种植者就不能光对没有发芽的种子用粪浇灌,而要适当地施肥浇水(灌溉);一旦种子发芽,更不能光用粪浇灌而不浇水,按农民说法,那样做会把嫩苗(新芽)“烧死”的。据此可见,这里的“粪溉”不能释为“用粪浇灌,而应释为“施肥浇水”。这样的理解,始为合理。

四、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新

编高三册《训俭示康》)

其中“诟病”,课本注释为:“讥议,认为是缺点。”此注可商。

依此注释,课本似乎把“诟”释为“讥议”,把“病”释为“认为是缺点”,因为“病”有毛病、缺点之意,用作动词,就是“认为是缺点”了。其实,这种看法不妥。诟、病在此是同义并列,即“耻辱”的意思。“诟”训“耻辱”,乃其常训。《玉篇》:“诟,耻辱也。”《左传·定公八年》:“公以晋诟语之。”杜预注:“诟,耻也。”“病”字古代亦有耻辱义,如《仪礼·士冠礼》:“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郑玄注:“病犹辱也”。“诟”、“病”古书常常连用,如《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郑玄注:“诟病,犹耻辱也。”又《诗经·小雅·斯干》郑笺:“言时人骨肉,用是相爱好,无相诟病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可见“诟病”亦“耻辱”之意。“耻辱”作动词,义同羞辱、侮辱。课文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意思是“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互相羞辱”。这样理解,既言之有据,又文意畅达。

五、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新编高三册《察今》)

其中“岂遽”,课本注释为:“难道就……。遽,就”。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氏春秋选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其中“遽”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等书释为“迅速”、“马上”、“一下子”等,全句译为“他的儿子难道也马上会游泳的吗?”

“遽”用作常义,容易理解,释为“就”,也是言有所本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在《察今》的注释中就特地指出:“‘遽’训为‘就’,据清人刘淇说。”其实,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版卷四194页)中只是对‘遽’的单字训为“就”,“岂遽”是否“岂”与“遽”两上单字义项的相加?这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认真辨析的。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4月版116页)有“讵、距、钜、巨、渠、遽”条,王氏指出:“《唐韵》曰:‘讵,岂也。’字或作‘距’,或作‘钜’,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王氏又云:“‘讵’与‘岂’同义,故或以‘岂讵’连文。”据此,可见“岂遽”是两个副词性的同义并列结构,“遽”同“讵”,因此“岂遽”的用法与“岂”相当,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据王念孙考证,“遽”亦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见《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钜知”条)王氏所言极是。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页)中作了专门阐释,兹不赘述。准此,“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一句当译为:“他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儿子难道也善于游泳吗?”《吕氏春秋·具备》:“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意思是“(宓子贱)先有所准备,难道一定能实行吗?”有少数注家就采用了王氏的说法,对“岂遽”一词作了准确的解释,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中册651页)在《察今》中注云:“遽,通‘讵’,表反问的语气副词,义同‘岂’。‘岂遽’是个同义复合词,同‘岂讵’或‘庸讵’,难道的意思。”此说甚是,课本当从而改之。

六、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存赵。(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解”字,课本注释为:“解去,解围而去。”此注不妥。单独一个“解”字古无“解围”义,此“解”当训为“撤退(军队)。”“解”字有“撤退(军队)”之意,陈霞村先生《〈史记选〉注释质疑》(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多有论述,今再补一例,以资佐证。《史记·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进、战、解分别是军事行动的三个不同情形,解”与“进”、“战”对举,则为“撤退”之义无疑。

另,其中“选兵”未加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的注释又令人无所适从。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选兵,挑选精兵”,《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0页。)注云:“选兵,选的士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上册》193页注云:“选兵,挑选出的精兵。”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52页将“得选兵八万人”译为:“得到精兵八万人。”比较以上诸说,愚以为江氏的说法较为妥贴。因为,若释“选兵”为“挑选精兵”,则“得”字无着落;若解“选兵”为“经过挑选的精兵”或“选的士兵”,则“选”究竟为何义仍嫌含糊。我们认为,“选”在此当释为“精、善”“选兵”即“精兵”。兹撮录数例,以资佐证。如:

1、《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3、《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

4、《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选,善也。”

5、《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颜师古注:“选,善也”。

6、《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

7、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

以上诸例中的“选”当释为“精善”。“得选兵八万人”,即“得精善之兵八万人”。准此,《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是正确的,课本当从。

七、禹之王天下也,自执耒@①以为民先,股无bá@②,胫不生

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股无bá@②”,课本注释为:“大腿上没有毛。bá@②,股上之毛。”此注值得商榷。

这里的“bá@②”当释为“股上之肉”,而不应释为“股上之毛”。若将“bá@②”释为“股上之毛”那么“股无bá@②,胫不生毛”,则成了“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长毛”,如此,前后语意犯复,与文理相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506页)注为:bá@②,白肉。《庄子·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bá@②,胫无毛。’成玄英疏:‘bá@②,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迹,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胫秃无细毛’。”此注合乎文理,因从腿“无白肉”和“无细毛”两个角度形容帝王创业艰难,形体消瘦枯槁,比从一个角度说理,显然理由要充足些。

然而课本注释也是言有所本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3页)注云:“bá@②,人体脚腿上的细毛。《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sì@③,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bá@②,胫无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其实《辞源》的训释有误。若照此理解,《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译成现代汉语则成了“小腿肚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毛”,这不成了典型的冗辞赘句了吗?庄子行文恣肆,气韵天成,断不会出此繁语琐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按《辞源》所训,岂不成了“身体上臀部没有细毛,皮肤上也没有长毛”。司马迁历来用语简炼,同样不会出此冗句。可见《辞源》所举二例,均不能佐证“bá@②”为“人体脚腿上的小毛”。其实,对“bá@②”字,前人最确注。如:

《庄子诠诂》(胡远浚著,中华书局版227页)在释《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时,注云:“bá@②,白肉也。”此注与庄子原意相合,不至于相悖。

又《史记》(中华书局版卷九,3501页)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释“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的“bá@②”,李颐注云:“bá@②,白肉也。”

就是今人选本中,也有确注的。如: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121页)注云:“bá@②(bá拔),大腿上的肌肉”。

郭锡良等主编、王力先生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5月版中册642页)注云:“bá@②,大腿上的肌肉。”

据上述分析,课本对“bá@②”字的注释确实有误,当释为:“bá@②,大腿上的肌肉”。这样理解始为合理。

八、余自束发读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

若影,大类女郎也?”(新编高五册《项脊轩志》)

其中“过余”,课本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按课文注释体例,这里的“过”讲作动词“到”了,非也。引申义倒是符合文意的。其实,只要搞清了“过”在此的确切含义,无需再将“过”进行引申。

“过”在此当释为“探望”、“看望”。如《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版93页)注为:“过④,访,探望”。《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18页)注云:“过,访,探望。如:过存(问候)。”据此可见,课文中“大母过余”与“过卫将军”、“愿枉车骑过之”、“过存伯春”、“略不过叔”句式完全相同,意思一样,即“探望、看望”。故课本应注为:“过余,看望我。”如此,更忠于原意,不致于转弯抹角,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77页)的注释倒是值得参考的:“过,看望”。此注准确简炼,课本当予更正。

九、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新编高五册《诗经二首·硕鼠》)

其中“德”字,课本注释为:“恩惠,这里作动词用,施恩的意思”。《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页)注云:“德,施以恩惠。”《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62页)注云:“德,恩惠。此言‘一点也不肯加惠于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亦持此说。说是“动词”,甚是;说这里是“施恩”的意思,则值得商榷了。

因为这样理解颠倒了“恩”的施受关系。诗中“三岁贯女”,说明“我”对“硕鼠”“施恩”;“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说明硕鼠是受“我”之恩。受恩者对施恩者理当“感恩”、“报恩”,怎能释为“施恩”呢?

再说,这样理解也有损诗中“我”的主人公形象。“施恩”一般是上对下、尊对卑、主对奴而言。“硕鼠”和“我”在当时社会里虽名自处于主奴地位,但在诗中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却是另一种情形:“我”是“黍、麦、苗”等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是真正的主人,而“硕鼠”则是不劳而获、可恶之极的寄生虫。释“德”为“施恩”,说明“恩惠”在硕鼠一方,“莫我肯德”不过是有恩而不施,充其量也不过是揭露它吝啬而已,这样,就会美化“硕鼠”,损害“我”的主人公形象。据此,我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康熙字典》均释为“感激”、“感德”、“感恩”。虽用词不尽相同,但对“恩”表示的施受关系却完全一致。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插右加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