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精选8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就可以写一篇感言,用以表达所思所想。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写感言呢?下面是整理的记者感言精选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记者节感言 篇1

一辈子做记者,终身无悔!因为,我爱这个职业——就像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多次聆听过他老人家的教诲。他一辈子都在做记者,七八十高龄了,还在倾听百姓声音,为他们鼓与呼。

我感谢我的领导们,他们个个都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的硬汉子。

我也感谢那些被批评的人,虽然被批评了,虽然因为被批评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但还是能够担当,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呈现出大海般的心胸。

正如11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版摘录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总局党校2015年秋季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说得那样:决不能视“监督”为麻烦,决不能错误地认为“提意见就是唱反调”,决不能以“维护团结”的名义压制批评监督甚至对批评监督搞打击报复。对党员干部而言,能够容忍批评,才是真正的胸襟;能够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能够从谏如流,才是真正的智慧。闻过则喜,择善而从,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自己不一定是最好的记者,但我敢说,我是讲良知的记者,一个不会出卖自己灵魂的记者!

回首这一年,一些媒体人逝去,一些人进去,一些人改行创业,一些人转型新媒体,但仍有一些人选择了坚守。媒体人的星走云散映照了时代的激荡和业界的嬗变。与往年记者节来临前的热闹和喜庆相比,今年的记者节似乎有些清冷和寂寞。无论如何,向仍坚守光荣与梦想的记者们,致敬!节日快乐!

记者感言 篇2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引领,认识上每深化一层,实践中就会前进一步。多年来,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党委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对“什么是基层党建,如何推进基层党建”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把握了基层党建的内涵特点、内容形式及方法措施,思路举措更加清晰,推进工作有章可循;对“什么是街道党建工作、什么是街道党建活动”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坚持把街道党建工作和党建活动的着力点放在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正是有了思想理论的正确引领,才使基层党建越做越实,铿锵前行。因此,记者来到凤城街道办事处,采访到了他们的'领头雁——李秋超书记。

凤城街道共有20个村(居),19个党总支,46个党支部,2275名党员,总面积28平方公里,村(居)人口2.9万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街道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的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当科学发展先锋,做干事创业楷模,推动了街道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街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人均纯收入10680元,同比增长12%。李秋超书记首先向记者这样介绍凤城街道的情况。

牢记使命,不断强化“一把手”抓党建的理念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格局的新变化,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我们牢记党建使命,将抓党建既当做一项严肃而且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更作为一种执政手段、把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牢牢铭记,在行动上亲自设计、亲自构想、亲自部署、亲自督查落实,确保党建工作真正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抓党建一通百通,以党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以来,凤城街道党委以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总抓手,以“强组织、激活力、促发展”为主题,以党建创新为执政灵魂和执政手段,牢牢抓住城镇化、工业化两条主线,不断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全力攻坚城中村拆迁改造、大项目建设、财税建设三项重点,实现了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7月份,开工建设过10亿元项目3个;开工在建过亿元项目7个;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20%。

狠抓组织建设,实现党建阵地的“强基固本”

凤城街道党委紧紧围绕基层组织建设“达标、创新、全覆盖”的要求,为实现党建阵地牢固夯实,我们抓住“基层组织战斗力提升、组织设置小型化、服务水平精细化”三项重点,开展了基层组织“四大工程”,即:机关党组织服务品牌工程、村居支部基础工程、非公党组织影响力工程、社区党组织公信力工程,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基础。

在机关,创新党组织设置,结合当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实行了“组织建设跟着项目跑,项目领取、项目推进、项目考核支部化的组织建设”工作新模式,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快速地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如新成立的“凤城物流港项目现场党支部”,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在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中比服务、比作为,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建设。在村居,推行“专职特派员帮扶制度和动态评星夺旗制度”。对后进班子,随时根据村(居)班子的运行情况,采取倒排法确定后进村,每个村派驻一个由副科级领导干部带领3名机关干部组成的专职帮扶工作组,实行从班子建设到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手把手教、手牵手干。各派驻工作组工作成果列入全处创新项目,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观摩,今年已有两个帮扶工作组因成效明显而得到重奖。在村居班子建设的整体推进上,实行动态评星夺旗制度,每半年评定三分之一的支部为星级支部,并在星级支部中,制定十项达标标准,评选红旗支部,使每一个支部都有追赶目标。在村居班子规范决策上,则借鉴浙江台州经验,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级事务“五步决策法,”为村居决策制定出了规范的流程图,确保了村居决策的民主、科学。在非公企业,成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总支,开展了“建组织、促规范、强作用”活动,大力推行非公企业党建“一卡三亮五有”的“135”工作法。“一卡”,即建立企业服务联系卡,将党委主要负责人、联系企业负责人等信息制作成卡,发放到企业,便于与企业联系;“三亮”,即党组织亮标志牌、党员亮身份、党务工作者亮职务;“五有”,即建立党员活动场所,达到有党旗、有党建制度、有党建读物、有党员电教设备、有党员学习桌凳的“五有”标准。目前,街道已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45个,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40名,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在社区,创新社区党建,探索建立楼宇党支部,实施社区党员网格化管理。按照“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片区、党小组建在楼宇”的思路,将楼栋变成社区党建管理的基本单元,打造起了“党员网格负责人—片长—楼长—党员志愿者”为主要架构的党员网格化管理队伍,通过实行楼宇化党支部管理,将党建管理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楼栋和家庭,实现了党员管理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精心创设党性锻炼载体,打造过硬队伍

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基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为此,街道党委积极强化党性锻炼的载体建设,不断打造过硬队伍。

首先是以重点项目推进为载体,提高干部攻坚克难的能力。以“3+1”的工作模式,以大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财税建设、招商引资四项重点为载体,实行党员干部自由组队、公开报名、公开竞争、公惩的方式参与到重点工作中来,村居则以拆迁小组、工程监督小组等灵活形式,发动党员“二次革命”。使重点工作成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加强党性锻炼的新舞台。目前,全处共创设处级24个、村居56个锻炼载体。其次是创新党员教育载体,提升党员素质。在全处党员中开展十思十查活动,在全市第一个建立了党员干部信息互动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及时传达各级党组织要求部署、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加强党员日常教育。架设起了党委与基层党员的连心桥。目前,街道党委已发送短信460条。再者是实施“四个一”管理模式,激发党员活力。为让党员“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开展了“党员回家工程”,探索实施了党员“四个一”管理模式,即:颁发一个党员证、挂一个党员家庭监督牌、公开摘取一个先锋岗,每年底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目前,已发放党员证1300多个,为1200多名党员家庭悬挂监督牌,900名党员公开摘取先锋岗位。最后是搭建党群联系平台,积极服务群众。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在村(居)党员中开展了“党员联四邻、党群心连心”活动,按照居住相邻的原则为每名党员确定了联系对象,明确联系内容,并进行张榜公示。今年以来,广大党员为群众办实事2000余件。

创新机制,激活党员干部赶超发展的内在动力

凤城街道党委立足于激活全处党建新活力,围绕切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队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打破原有的工作推进模式,探索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分线设岗、创新推进、督查落实”三位一体的全程工作推进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各项重点工作的快速推进。分线设岗,坚持分线作战法,实施“1+3”工作模式,将确定的“工业经济、城市经济、财税建设”等重点工作岗位,由机关干部公开报名、公开竞争、自由领取、自由组队的方式确立重点工作班子,与业务工作脱钩,专下来干重点工作。各村居则根据各自实际在年初确定重点项目上报街道党委,并签订军令状。创新推进,围绕重点项目推进,我们学习南方经验,实行了以机关干部姓名命名重点项目制,实行“五个一”公开晾晒工作推进制、重点工作组集体会诊制等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了凤城重点工作推进新模式。督查落实,成立了凤城重点项目推进督查办公室,围绕着晒进度、晒面子,推行了“1+4”的监督模式(即:重点工作督查组全过程督查为主、辅助以重点工作周调度、进展情况周简报、短信平台随时展示、工作进度月观摩四项措施),实现了重点工作过程的无缝隙督查。

记者感言 篇3

参加泰山晨刊小记者活动一年了,每一次现场采访,每一次听课培训,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提高、一次进步。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稿件刊登在晨刊上,心中就是增添一份自豪。

通过参加活动,我开阔了视野,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通过参加活动,我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交到了许多朋友;通过参加活动,我学会了思考,经常试着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通过参加活动,我的写作能力有很大提高,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通过参加活动,我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因为采访前要查阅资料,采访后要尽快把稿件赶写出来。

总之,我非常高兴能当上小记者,得知自己被评为小记者之星,我更是说不出的高兴。希望和其他小记者一同进步,希望小记者活动越办越好。

优秀记者感言 篇4

静悄悄的,记者节又到了。

由于自己和然然一齐感冒,这天看到“小二读帖:中国记者也有节”才明白11月8日是连半天假也不放的“记者节”。为此,国内云南26家媒体“宣誓承诺放下‘灰暗新闻’”:“做负职责媒体,让新闻更加温暖、更加阳光、更加有力量”。这当然是个好的方向,媒体、记者,一向有“社会良心、无冕”等等的称号,他们若能更清楚的认清自身职责、勇于负起职责,而不是随波逐流和唯利是图,当然是社会与民众之福。

另一方面,记者节不仅仅需要强调职责,更需要强调权利而不仅仅仅是福利。我们至今还时常听到记者挨打、被防、被限制、被传唤、被诬告等等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舆论环境下,如果记者的采访权、知情权、人身权利还得不到足够保障的话,又如何保证公众可能得到*和阳光呢

记者是观察者,报道者,也是记录者。每逢重大的事件,都有记者在场。此时,记者就成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扮演着古代史官的主角。

伍皓:“做负职责媒体”

做负职责媒体,首先是要对新闻负责;必须要对公众负责;归根结底是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目的是为了重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负职责媒体”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在追求公开、透明、阳光、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得《南方周末》上刊载过一篇文章,讲述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历史是古代的新闻,而新闻是当代的历史。这一番话,是值得反复引用的。我一向认为,记者就应学习历史,以加强对事件的整体把握,加强使命感和职责感;历史学家也就应关注时事,以便给材料注入生命。历史与现实,是能够相互对照的。

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这天的时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国,我们既不能够准确地报道时事,也不善于经常地回顾昨日发生的事情。我们既没有新闻,也没有历史。于是,我们沉溺在不断进步的幻觉之中,却走在老路上面。我们自以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三次直至很多次。我们天天在觉悟,结果却是被新的石头再绊倒很多次。

刘松萝曾说:中国的问题,个性是*问题,就是在缺乏报道,缺乏记录并且缺乏对旧闻的回顾的社会条件下日甚一日,直到积重难返。

因此,中国需要这样一些人,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时事,把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准确地记录下来。在重要的时刻,他们又能够把历史记录拿出来以供社会对照之用。当社会沉沦的时候,他们的是非标准不随着社会沉沦。当社会扭曲的时候,他们的记录不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当社会选取遗忘的时候,当社会在娱乐中醉生梦死的时候,他们就应记住那些有可能让自己,让权贵,让大众不快乐的事情。记者和学者,当然就应是肩负这种使命的人。

我不埋怨大众。大众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有权利只思考眼前的事情。同时,就应有人去思考长远一些的问题。这是一种社会分工,与精英和民粹没有太大的关联。有些人的虚名,或者因为虚名而产生的实利,就就应来自他们思考了大众没有思考的问题,承担了大众没有承担的精神痛苦。

假如有人不愿再承担精神上的痛苦,他们能够选取退却,让新来者承担这一社会主角。但是,假如有人不愿意承担痛苦和风险,却仍然以记者和学者自居,这就是在欺世盗名了。至于那些歪曲事实,模糊逻辑,倡导遗忘,麻痹社会,降低社会肌体的疼痛感的人,就应被称为记者和学者中的败类。

把事件记录下来,这是一种无奈,是我们在有些时候能够做的事情。同时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呐喊》的自序里,鲁迅先生记录了此刻已经被熟知的他与钱玄同先生的对话。

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此刻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期望。”

看似无望的时候,愿意沉睡的人继续沉睡吧。不愿意睡或者睡不着的人们,不妨加入记录者的行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的记录者正在增加。以前,我们听说过有神话般的西方记者,他们周游世界,又能够随时把文字和图片传到报社,在报刊上发表出来。这天,这已经我们成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了。的不同,就是大多数人只能在网上发表。能够说,每一位网上作者,都是广义上的记者。很多新闻,就是由他们带给的。

更值得庆幸的是,网上的报道和记录已经起到了作用。周正*照事件,“躲猫猫”事件,周久耕事件,邓玉娇案件,经济适用房六连号事件等等,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有些还得到了应有的处理。

刘松萝曾在《天价和地王: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能够记录下来》中说:“我们无能为力,但是能够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们要记住:是谁在操纵房价,谁在放松监管,又有哪些专家在为财阀张目。一句话,是谁在*。我坚信,报应会来到的。”此外,假如我们把看到的暴力拆迁记录下来,把市政工程中的*现象记录下来,把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记录下来,就能够构成威慑的力量,就能够推动中国的进步。

写作本文的时候,我看到了《南方都市报》的社论,《记者:观察者、记录者、参与者、改造者》。在此,向《南方都市报》致敬。

我们是社会的记录者。我们拒绝强权,拒绝遗忘,拒绝商业霸权,拒绝泛娱乐化,力求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记录。我明白,还有很多网络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解决,有些事件甚至在网络上无法讨论。但我坚信,只要有人还在记录,中国就有期望。

记者感言 篇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电动货车,起于垒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带动力和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合力、活力、运作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省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任务艰巨而繁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切实筑牢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凤城街道党委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民生党建”之路。他们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破解了基层党建工作难题、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更好地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集中了基层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创先争优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好风凭借力。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相信凤城街道党委基层党建工作在李秋超书记的带领下能够更好地创新机制、铿锵前行。一年中有好几个节日,过节总是让人放松让人欣喜,但记者节却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记者所肩负的责任,使我在这个节日里总是要做一些思考和回味。我是半路转行步〖〗入记者这个行业的,也正是这一年有了记者节,所以我庆幸我和记者节一起走来,同步成长,同时,也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生活更加充实,心灵更加丰富,是记者这门职业让我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的人,是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在品尝工作、快乐的同时,也更深地领悟了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常常对自己的职业满怀感激,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当记者让我感到快乐。

我一直喜欢做一些社会类新闻,捕捉生活,演绎真情,传播真、善、美,在每一期节目的采编过程中我接触最多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一年四季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有乐于奉献、忘我工作的一线工人,虽然这都是一次次普通的采访,但他们那一张张因劳动而流汗的脸庞,怎么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抹去,纺织工人那专注的神情,建筑工人一身灰衣坐在工地上一起享用简单的饭菜时的那种快乐至今仍让我感动不已,那一刻,我真切的体会到劳动真美,工作真快乐!是劳动创造了人,也是劳动完善了人,而我,也正是在工作中快乐着。每每看到辛苦一番的节目通过审查并播出,我就觉得我和我的伙伴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心就感到了踏实——弹指一挥间,如水的岁月,匆匆地从我的身边悄然逝去,回首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凡风顺,也经历坎坷,但是我想,只要是真诚的付出,就一定会有真诚的回报那就是快乐,我庆幸我是一名电视人,一名记者,不管今后的道路有多崎岖,我会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快乐着,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二、当记者让我善于思考

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从哪里来?等新闻的记者不是一名称职的记者。正如一些前辈记者所说,造就伟大记者的条件主要源于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对问题深究的兴趣。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对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记得今年,曾接到群众举报,我县某地有一伙人在非法招生,当我们在采访时了解到对非法招生是有很严格的管理制度的,主办方敢冒险而为之,一定有其原因,采访中我们终于了解到原来是我县庞大的生源与现有的职业教育不相匹配,我想要是策划一组报道县委正着手筹备最大的职教中心的选题,不是更有说服教育意义吗?于是一组题为《职业教育路在何方》的系列报道随即通过审查并顺利播出。

三、当记者让我充满激情

在别人看来,记者是一个收入稳定且体面的工作,但这只是不知内情人的看法,其实,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我们具有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更需要我们具有昂扬的精神和不灭的激情,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司空见惯,但不可以无动于衷,应该说,记者心灵的琴弦是最容易拨动的,我并不是说记者去感情用事,而是当面对新闻事件时,记者应该迅速反应并且能全身心地投入,体现良好的职业状态,刚入这行的时候,无论是在一线采访还是坐在电脑旁制作节目,一切都觉得是那样的新奇和神圣。而当这些成为工作的常态之后,怎样依然保持激情呢?动力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记者这份职业的头冠罩在头上的时候,不得不让自己激情常在!我总觉得做一名记者如果不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总觉得心里缺少点什么?所以我每当缺少选题或出外采访归来时,我总喜欢关注一些新闻之外的新闻,如地方政府提出争创全省水产基地后,我们积极策划了一组各地在水产方面的成功做法及新举措,正是有了这份激情才使新闻部保证了足够的新闻量。

四、当记者让我享受到了别样的幸福

记者是一种辛苦的行业,要做称职的记者付出的要比同龄人多得多。同龄人打牌,上网,聊天,看长篇电视剧时,我大多在采访、拍摄、写稿,废纸娄里的纸堆成小山,频繁接触键盘的手腕得了疲劳症,每逢节假日,别人都和亲属、朋友一起团聚、游玩。而唯独我们仍坚守在一线,为了新闻而奔波。亲属朋友都不理解,说怎么就你最忙?我知道这是大家在心疼我,劝我不要这么辛苦,可压力和责任迫使我不能停下来,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我们生活特色,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我们经常性工作,当火海逼近的时候我们要迎面而上,当洪水肆虐的时候,我们要向前披波,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

付出便有收获。现在每个月我的稿件数量在部室居于前列,每个月都有稿件被评为月度好新闻,每当此时,心里就升起了一股别样的幸福感。新闻工作就像是登山,只要你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眼前总会有一个又一个艰险的山峰等着你去征服,我会一如既往,超越自我,去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记者节感言 篇6

又到记者节了,一个真正属于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寒来暑往、无私奉献的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新闻记者,曾经被赋予了太多附加的名称。其实,记者节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职业劳动者的节日。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新闻记者更能体验出大是大非般的人情世故和潺潺流水般的小家温情。因此,大凡遇到了特殊的、危险的突发性事件,向前冲锋的,除了消防或武警战士、白衣天使、相关的责任人外,只有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新闻记者了。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有立马可待的新闻报道功底,还要有一个枕戈达旦,随时出手的精神状态和踏雪卧冰、能够克服种种生存、精神和心理困难的好身板。

社会上许多人并不了解记者本身的职业特点,常常只看到记者捷足先登新闻现场的“风光”场面,而没有看到“风光”之后,点“灯”熬“油”、辛苦、敬业的艰苦场景。

不久前,一则十大光棍职业中,新闻记者也“不幸”被列入了其中之一。这其实也是新闻记者工作及生活的最普通的真实写照。

“有女不嫁记者郎,十天九天守空房,回来一身脏衣裳。”新闻记者常常为了他(她)们的职业理想抛家舍业,默默奉献,才满足了百姓和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才使得党和国家的政策、方略、声音和影响力传播到千家万户。缘于此,作为沟通政府、百姓、社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新闻工作者更是功不可没。

他们所担当的责任是一个很富有牺牲精神的工作,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支持、理解和尊重。然而,在我国的有些地方还时常耳闻对新闻记者工作粗暴干涉、殴打甚至是威胁新闻记者生命的丑恶现象的发生。这些极端丑恶的行径不仅践踏了法律的尊严,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辛勤工作的践踏,除了需要相关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外,还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新闻记者也许不是你的朋友,但绝不是你的敌人。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或一个人须臾离不开的社会职业。请尊重身边的新闻记者和他(她)的劳动过程及劳动果实吧!

记者节感言 篇7

如果一个人的兴趣和理想能够合二为一的话,那么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如果一份职业能让自己的灵魂触及到从未达到过的高度,那么他是最幸运的人。有幸如愿成为一名记者,让我品尝到世间这份难得幸福和幸运。

我是幸福的,记者的职责要求我以发现真善美为己任,以传播正能量为信念,将属于一切美好的种子播在自己和别人的心里;作为一个记者,我也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机会真实地触摸到了万物变化、人生百态,有幸见证人在命运支配下的无奈和挣扎以及人在逆境中奋起反抗时所爆发的如火山喷涌般的能量,在他人的故事里,我体会悲喜交加的感动,在笑与泪的转化中,看清自己,不断成长,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更加学会了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

在当记者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也是个经历过故事的人了,有了些许岁月积淀的智慧和能量,似乎已经带有了某种领略了人生百态的沧桑感,然而,当我以记者的身份开始接近我不了解的生活时,我开始发现自己的肤浅,对人生这个大课题,还真是了解的太少太少了,这个世界有着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些不断获取的新知开始重新构建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二十多年那些根深蒂固的认知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化学反应,记者这个职业让我对世界越来越糊涂,也越来越清醒。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这样吗?我看不尽然。那些为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生活困苦的人们送去温暖的志愿者“熙熙攘攘”为“利”而来吗?有人说他们在作秀,有人说他们一定有利益可图,也有人说他们是有钱烧得慌。既然作秀,他们为什么能够年复一年自掏腰包无数次的去做秀,要你去,你去吗?既然为了利而来,那些这样认为的人也可以奔着这一目标来做做好事,亲身体验下究竟从中会得到什么好处;既然钱多的烧得慌,看看这些志愿者的身份、出身、工资情况,也许你会发现他们还没有你我挣得钱多。那他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说到底,他们也是有所图的。他们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份满足和心安。因为他们有这世界上最柔软的心,看不得身边存在着苦难和不幸,看到弱势群体会不由自主地靠近他们,给予自己能给予的一切。作为记者,我有机会能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些志愿者,并深深地被他们感动,是我的荣幸。所谓“近朱者赤”,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因此我要大声地说出他们的故事,让爱的火种传播的更久远。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如果你还是这样认为的,让我告诉你,是你对感情了解的太少,一如当初的我。纵然这世界上真有那样绝情的夫妻,但却也存在不少“情比金坚、生死相依”的感情。也许他们本人并不认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认为做了自己份内的事,然而,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守之后,如今读起他们的故事,依然能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潸然泪下。人生的路真的很长,永远不知道在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跌倒受伤后能驮着你继续走的那个人一定是值得我们为之点赞的人。作为记者,何其有幸,看到了那么多对经历过大风大浪和艰难困苦的考验后,依然能相携一生的夫妻,我觉得他们才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看多了这些各行各业乐观、自信,认真努力生活的人们,自己的思想境界又高出了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永远对生活、对工作、对家人有着赤诚而浓烈的爱。不由得感叹生活处处是课本,他们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演绎成最精彩的人生大戏,简单而又深奥。我又想起那句话:生活会给那些努力的人一个笑脸,永远不会辜负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

这些美好的事让我心醉,也让我更加明白记者所担负的责任。“铁肩担道义”——“道义”于我的理解是,自己做新闻工作,不仅仅是在记录和传播,更是在用自己的心和情传递一种信念、解读一个时代。我们用心报道新闻,不仅忠实履行着新闻人的职责,更无数次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让自己的职业操守得以净化、让自己的新闻良知得到升华。这道义不仅存在于天地之间,更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妙手著文章”——这“妙手”必须有深厚的文学功力做底气,写出的文章才有劲道和力量,才能有说服他人的能力。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记者,必须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生活处处是学问,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各类新闻报道中做到拿捏得当、游刃有余,才能将新闻本身的最佳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学习永远是生活的主题,记者更该如此,作为一个刚踏进门槛的新人,我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出最好的新闻报道。

不断努力,敢于担当,因为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对新闻事业最虔诚的热爱,因此,我愿做那个最能冲锋的新闻战士,因为这份责任,我和其他伙伴一起,正奔跑在新闻的路上。

记者感言 篇8

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为了成为一名新闻人,我放弃了曾经稳定安逸的工作追寻我的新闻梦想,在新闻这条路上奋力跋涉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果实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闻报道这个武器惩恶扬善时,我树立了党报记者的威信。7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而备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觉新闻记者不好当。一位同行对我说,“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对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却要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经验丰富的你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这,也许就是做了多年记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颈吧。”

7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品获得广东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