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小编征途为大家整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2] 苏海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
关键词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重要意义;现状;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1-0017-01
电能供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多个环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顺利、安全完成电能供应。在各项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形势下,对电能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提高的供电需求,县级供电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已成必然趋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借助先进技术提高电能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时,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第二,科技的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在加快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节省成产成本,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可以实现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对资源配置做出科学调整,实现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1]。
2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现状
就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情况来看,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仍比较多。首先,部分县级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的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充分挖掘其潜能,也没有与当地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联动机制,科研力度及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其次,科技创新管理与业务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不少供电企业对原有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依赖性较大,科技创新管理针对性不强,工作薄弱环节始终得不到强化,很多项业务中所用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另外,对人才重视力度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现象比较常见,没有达成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工作局面,也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很多县级供电企业都没有在实际生产中,对新生产技术进行检验,无法发现并改善新技术缺陷,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法律意识薄弱,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无法对科技创新成果起到巩固和保护作用,知识产权被侵犯现象比较常见。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有效方法
科技创新与管理,对推动县级供电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该项工作。
3.1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时,必须构建完整配套的制度形成基础保障。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明确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开动大脑,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设立专门的奖金,奖励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举动,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论文写作、准专利申请等各项工作。其次,县级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当地高校,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并大力引进高校优秀人才,用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
保障[2]。
3.2 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
县级供电企业业务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时,要对各种业务工作进行综合考虑,加强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确定具体的业务范围,找出实际工作中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将其作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点。其次,应该针对不同业务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比如,在电力营销环节,应该应用新的抄表系统,改善传统抄表工作模式中的缺陷,准确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做好与用户的双向互动,结合企业供电能力及用户实际用电需求,制定精准化电力营销计划。比如,还可以对配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将重合器及分段器装置应用于线路中,实现对配电网运行故障的时时监控及快速隔离,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原则
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一方面,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力度,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协调年轻职工和老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协同合作力度,利用年轻职工完善的专利知识体系,以及老职工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县级供电企业既要搞好内部培训,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同时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4 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
科技创新作用及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建立在其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所以,供电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必须将其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县级供电企业在研发一项新生产技术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所生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践中对新技术进行检验,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巩固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发表学术性论文,并将新技术上报给省电力公司,参与专业评比,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审,便于对新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4 结论
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是县级供电企业在新形势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既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能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对推动企业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工作原则,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等方法加以改善,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科研成果与农业需求的脱节,造成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滞后。现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生物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领域,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我国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以上,而我国仅为0.17%~0.2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小于农业GDP的比重,如全国农业支出/财政支出1991~1995年为9.486,1996~2000年为8.758,2001~2002年为7.71;而农业GDP/总GDP1991~1995年为21.38;1996~2000年为18.42;2001~2002年为15.80,这说明国家在财政上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强度增长缓慢,总量不足。在1988~1999年间,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平均增长率为-2.47%,投资强度平均为0.193%,1997年后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但2003年有下降到0.312%,还不到1981~1985年期间世界平均水平0.76%的一半,也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35%。近几年,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由于现有科技经费归不同部门掌握,条块分割严重,配置比例不合理,难以集成使用;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档次不高,浪费严重;重点实验室开发度低,难以共享。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设备总值仅17.35亿元,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仅为5.55亿元,比2002年减少0.4%。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3万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3;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才流失严重,2003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减少人员4806人,是新增人员的1.7倍,除了离退休人员外,人才流失占较大比例。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
2.4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底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科研方向应当反映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研与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这反映了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国家的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规模,尽快使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提高到1%,力争到2010年左右达到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左右达到2%,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政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3.2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当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创新体系,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因此,要坚持以人才使用为本,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纽带,以服务“三农”为最终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和区域两级体系,通过协调两级体系的关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优化、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着重解决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体系的层次性,以技术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着重解决区域性、地方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要增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强化优势农产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应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需要聚集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二是实施人才目标管理,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单位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三是要实施人才结构管理,建立合理的首席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稳定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四是实施人才增量管理,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开发型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4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在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到数量质量型、从面对国内市场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型时期,应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设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以任务分工为基础,权益合理分配和资源信息共享为核心,项目为纽带的协作攻关机制;要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称能上能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选人机制;重在社会评价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岗位绩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创业和深入农村第一线的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参考文献
1翟虎渠。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求是,2005(6)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一定的农业发展环境下,由农业科技创新机构组成的,在一定创新动力推动下,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宄和成果推广的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4个内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制度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中心,以农业科技需求为动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为了深入研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笔者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制度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4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的总支出。农业科技投入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资金来源,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一直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宄的重要领域,大多数文献研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与结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效益及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体制。
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与结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的主体主要为公共部门与私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公共部门,其中农业科研的公共投入主要由中共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林院校的财政拨款、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林院校开发创收收入中用于农业科研活动的投资及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及其推广基本条件的财政投入构成。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研宄本质就是投入总量分析,相关研宄基本都认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量不足。王平等研宄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增长速度和农业科研人员人均科研支出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但其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结构是指公共投入与私人投资的比例关系。很多学者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且大部分研宄都采用农业科技投入中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的比重、增长速度以及投入强度等指标来进行分析,研宄均指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不合理。何利辉等对农业科研投入结构进行了跨国的比较分析,研宄表明:在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私人农业科研投入超过了政府农业科研投入,但是整体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在发展中国家,私人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普遍较低,私人部门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多数都在0.15%以下,占农业科研总投入强度的比例没有超过30%。
1.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效益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是否进行农业科技投入以及农业科技投入量的大小,因此,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研宄者对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虽然由于研宄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导致研宄结论有所差异,但是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领域的预期收益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结论。黄季棍等采用CAPSIM模型对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率进行模拟,推算得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达到59.6%;而在市场不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也达到55.8%4。有的研宄则关注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赵芝俊等对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边际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边际收益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后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科研产出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H。王拓提出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要选准投入重点,使有限的农业科技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效益。
1.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机制
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进而决定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和发展。农业科技投入的机制存在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机制是国内的一个研宄焦点。吕建秋指出,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竞争机制弊端包括盲目引入招投标机制,项目官员与咨询专家责权不清,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职责不明,政府与企业分上模糊等,提出了建立竞争投入与预算投入双轨制、直接预算到项目和研宄者个人、建立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等新措施。李院力提出了构建主体多元的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机制:强化政府作为投入主体的地位,调节投资结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吸引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立农业投入的监督、反馈机制,保证农资的及时到位;提高农业投人的绩效;设立风险基金和提供财政贴息的方式,使金融机构参与融资。
2农业科技创新需求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科技需求应是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农业科技需求主体包括农户和农业企业,笔者按照农业科技需求主体来整理文献。
2.1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基于农户视角的
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研宄是一个比较深入的研宄领域,己经发展到实证研宄层次,这些丰富的研宄成果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向农户需求驱动型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海明通过对我国7省28县420个农户对不同类型农业科技的需求分析,探讨影响农民科技服务需求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实力、科技推广指导和专业协会等是影响农户科技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赵海东对速水佑次郎一拉坦的科技选择模式作了修正后,研宄发现。由于我国农户使用农业科技的边际成本偏高与边际收益偏低,预期边际收益(成本)与实际边际收益(成本)偏离较大,以及货币支付能力不足等原因,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很弱M。张博等在分析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归纳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需求的特点:综合性、地域性、时效性、实用性、层次性、多样化与风险性。
2.2基于农业企业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由于农业企
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强烈的有效需求,基于农业企业视角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研宄目前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企业的重要作用上。但是目前还没有基于需求主体不同来研宄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特点的研宄。吴群提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是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其提供的强大科技支撑分不开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化运作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化也是科技成果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和检验的场所。林建华在己有研宄的基础上,探讨龙头企业R&D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互动机理及其环境契合,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龙头企业R&D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契合的企业成长环境加强二者的互动关系。
3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制度
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制度是促使农业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有效达成均衡的组织、规则及其实施的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创制科技产品的重任。该方向的研宄思路基本为在分析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合理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措施。归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等问题并存;②科研质量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③农业科技机构行政化倾向突出“市场竞争意识’、“经营意识”淡薄;④企业科技创新地位薄弱,科研组织和人员创新动力不足;⑤与农业科技进步相关的组织制度和法律建设滞后。
朱广其针对农业科技需求的新特点,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存在科技供给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科技供求均衡成本高等问题,其均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为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制度的功能,应该建立农业研宄与推广的企业化系统,完善农业研宄与推广的政府系统,以科技市场作为科技供求均衡的基本途径。刘梅等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措施: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与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构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经纪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载体作用;构建完备的科技创新保障支撑体系。于永德等提出农业科技进步组织制度创新对策:坚持和深化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业科技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内在积极性;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农业科技进步。
4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科技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输出,负责农业科技的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既是政府与农民、农业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等问题,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每年有相当大比例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大规模转移应用,形成了科技成果的无效输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一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宄的热点问题,研宄视角主要集中于模式、推广主体和推广体系等。
4.1模式视角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创建了许多适合我国的农业推广模式。王济民等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和归纳,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14种主要推广模式分为四大类型:推广机构主导型、政府科技项目带动型、市场引导型与第3方主导型;另分别对各种模式的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曹鹏宇等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项目部门推广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契约理论角度重点分析了科技项目协议书的签订及其影响因素。
4.2推广主体视角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是指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到生产领域,来满足涉农企业、中介组织或农户的需求。从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要素角度出发,其主体类型可分为农业科技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农业科技的供给者是科技成果发生源,主要包括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的中介组织等。农业科技的需求者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者,包括农户与农业企业。柳岩等通过分析农业高校、涉农企业、科技院所等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参与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对各主体地区之间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共同发展的方向,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黄天柱等为了进一步明确政府、农业高校、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专业科技协会等主体要素参与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对各主体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主体协同关系,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M。
4.3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指农业科技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体系、民营推广组织和私人推广组织3种类型。我国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赵常富在分析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跨世纪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体系,使科技成果商品化;实行农科推广招标制;建立农科推广商业化经营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王军等基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在理念与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服务型农业推广体系的途径:完善纯公益性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服务性的基层农技推广模式;了解农业和农民需求,引导和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和科技的意识;建立高素质、综合性的科技推广队伍;建立科技示范样板;建立新型双向、综合的农业推广信息网络。
5结语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关研宄甚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是完成科技的产生与供给,科技的产生由科技资金投入、科技需求分析与科技创新过程3部分构成,科技的供给主要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成。基于科技的产生与供给这条线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4个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研宄,研宄内容日趋丰富,研宄方法不断创新,但仍然需要加强研宄深度,完善理论基础,细化分析框架,探索新的研宄方法,引入其他学科的思想;根据基于农户与农业企业的调查不断扩大研宄范围,得出更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一、加强直观,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在科技创新教育辅导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课堂教学《细菌的代谢》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细菌培养以及青霉菌发现等视频资料,再组织学生动手培养细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这种方法较传统教学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时思路更清晰,效率更高,有时间关注实验背后的问题。
二、搜集信息,全面综合
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后,组织学生思考研究。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现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可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搜集相关内容,收集可用的信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对研究的正确态度。例如,在组织学生培养细菌实验后,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细菌与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查到水质污染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包括人体肠道细菌、部分食品细菌数指标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着兴趣查找自己喜欢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知识。
三、讨论交流,闪现创新火花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多,应用多媒体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课后交流。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做点什么”,在讨论中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思维形成和发展。在实际中,多媒体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等多种表现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往往讨论的非常激烈,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通过讨论,选定一两个比较可行和有意义的主题展开研究。
四、查新主题,最终定题
以往学生对研究内容是否已经存在充满疑惑,甚至放弃某些想法,创新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主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对待研究课题查新,如中国知网、百度等,查找是否存在同类研究,同类研究所处的水平,进一步发掘题目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最终确定要研究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教学中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其选题是来自于学生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只要选题思路明确,在讨论中就能找到合适的题目。
健全金融机构信贷配置机制
陕西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资中把握重点。一是根据种、养、加、储、运、销等农业产业链及各个环节不同类型农业科研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与创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信贷风险。三是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尤其是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需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农业竞争力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国均处于劣势、金融体系欠发达的省份,陕西应特别重视本省迅猛发展的农村合作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作用的发挥。据陕西银监局资料,2011年陕西有农村合作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2937个,从业人数23984人,资产总额3734亿元,法人机构107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机构)9个,从业人数154人,资产总额12亿元,法人机构7个;农村互助资金组织1450个,覆盖率达5.31%,在西部仅次于宁夏和重庆。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3月底,陕西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4878家,从业人员53501人,实收资本3871.37亿元,贷款余额达4447.25亿元。陕西应全面培育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会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业务,解决农户采用农业科技的资金需求。
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利益联动机制
鼓励涉农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科技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人才培养等不同需求,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基础与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科技成果全程式跟踪评价和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整体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陕西的农业企业整体实力及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主体作用较弱,尤其是在国内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偏少,通过证券市场进行农业科技融资的企业少。陕西要重视对涉农企业科技证券化融资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规模。处于种子期、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尤其要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的投入,成长期和成熟型的农业科技企业要设法拓宽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渠道。不仅如此,陕西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星火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活动等扶持并激发小型微型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陕西科技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陕西农林科研院所具有巨大潜力,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优势平台,陕西应利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产学研园联盟,以市场机遇和经济效益为驱动力,形成利益联结与制衡机制,互动互助,相辅相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迈向新台阶。
建立对农户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农户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标尺,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投资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及其成果的应用。农户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的投资量、投资结构、投资效率受产业特质、劳务收入、土地制度、劳动者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户投资行为具有创新、模仿和保守性并存的特点。因此,要从关注农户的投资需求,提高农户的投资能力,引导农户的投资结构,解决农户投资的资金来源,改善农户的投资环境等方面建立农户对科技创新投资的引导与激励机制。一是引导和鼓励农户的资金投入,可尝试以劳力股形式入股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二是优化投资结构,从偏重化肥、良种、农机等硬性技术投入转向对农业生产的新方法、新工艺的投入。三是尽快建立政府投入与农村金融服务有机结合的引导机制,重点引导农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子女科技文化教育的投资,创新农地流转机制,提高科技产品开发与农户投资能力和意愿的协调性。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江苏的45%,居全国第27位。较低水平的收入制约了农民对科技的投资。另外,陕西农业依倚的特色产业,如以苹果、猕猴桃为主的果业、蔬菜业和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等产品价格近几年波动剧烈,农民所承受的市场阵痛引致了他们在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上投资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由此看来,除上述措施外,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与投资技能,给农户科技投资进行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以引导和激励农户自发利用多种渠道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金融投资,对陕西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节能施工;国家核电;科研创新;基地;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2号研发楼属乙类节能建筑,体形系数S=0.13。建筑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墙身细部:女儿墙、地下室外墙、外窗口等部位均采取断桥保温措施。本工程为节能公共建筑,技术研发主楼窗墙比分别为:南向0.65,东向0.53,西向0.51,北向0.51;2号研发楼窗墙比分别为:南向0.56,东向0.48,西向0.58,北向0.41。
2、节能概况
2号研发楼屋顶、外墙部位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注:1、设计建筑保温部位补充说明
上人屋顶保温包括:无 ;
不上人屋顶保温包括:所有屋顶;
外墙包括:不透明玻璃幕墙+屋顶机房外墙;
接触室外空气楼板包括:无;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之间的楼板与隔墙包括:地上各层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之间墙面位置详见墙身详图;地下采暖空调房间请见地下各层平面流动图。
2.2外门窗、透明幕墙构造做法及性能指标
注:中空玻璃单片厚度应符合《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间隔层为氩气。
3、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3.1外墙体节能工程
本工程外墙保温在护墙外侧粘贴90mm岩棉保温板保温,传热系数为0.44 K W/(m2.k)。
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附墙柱、装饰线等部位均采取断桥保温措施。工艺顺序为:基层墙体清理材料准备配粘结胶粘贴挤塑板安装锚固件隐检验收。
清理混凝土墙面上残留的浮灰、脱模剂油污等杂物。剔除剪力墙接槎处劈裂的混凝土块、夹杂物等,并重新进行修补;窗台挑檐按照2%用水泥砂浆找坡,外墙各种洞口填塞密实。要求粘贴外墙保温材料表面平整度偏差不超过4mm,超差时对突出墙面处进行打磨,对凹进部位进行找补(需找补厚度超过6mm 时用1∶2.5水泥砂浆抹灰,需找补厚度小于6mm 时由保温施工单位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实施找补);以确保整个墙面的平整度在4mm内,阴阳角方正、上下通顺。
配制砂浆:
(1)施工使用的砂浆分为专用粘结砂浆及面层聚合物抗裂砂浆。
(2)施工时用手持式电动搅拌机搅拌,拌制的粘结砂浆重量比为水:砂浆=1:5,边加水边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5min,搅拌必须充分、均匀,稠度适中,并有一定黏度。
(3)砂浆调制完毕后,静置5min,使用前再次进行搅拌,拌制好的砂浆应在1h内用完。
粘贴外墙保温材料:
施工前,根据整个外墙立面的设计尺寸编制挤塑板的排板图,以达到节约材料、加快施工速度的目的。挤塑板以长向水平铺贴,保证连续结合,上下两排板须竖向错缝1/2板长,局部最小错缝不得小于200mm。
(2)指定某一基面处理完成的楼层作为样板层交与外保温单位进行样板层施工。挤塑板的粘贴应从细部节点(如阳台、挑檐)及阴、阳角部位开始向中间进行。施工时要求在建筑物外墙所有阴阳角部位沿全高挂通线控制其顺直度(注:保温施工时控制阴阳角的顺直度而非垂直度),并要求事先用墨斗弹好底边水平线及100mm控制线,以确保水平铺贴,在区段内的铺贴由下向上进行。
(3)粘贴保温材料时,板缝应挤紧,相邻板应齐平,抹完粘结剂后,立即将板立起粘贴,粘贴时轻揉、均匀挤压,板与板间挤紧,碰头缝处不留粘结剂。粘贴岩棉板时应做到上下错缝,每贴完一块板,应及时清除挤出的粘结剂,施工时控制板间缝隙不得大于2mm,板间高差不得大于1.5mm。当板间缝隙大于2mm时,须用岩棉板条将缝塞满。
(4)岩棉板与基层粘结砂浆在铺贴压实后,砂浆的覆盖面积约占板面的30%~50%,以保证岩棉板与墙体粘结牢固。
3.2 外门窗、透明玻璃幕墙节能工程
外门窗、透明玻璃幕墙及普通玻璃幕墙的玻璃部分间隔层为12mm空气层,玻璃种类为中空Low-e玻璃,开启部分外窗应设活动防尘沙扇,卫生间门窗内侧玻璃为磨砂玻璃。针对热桥采取断桥措施:所有幕墙、天窗和外门窗均采用PA断桥铝合金框料。窗口外侧四周墙面按照外保温进行保温处理,粘贴90厚岩棉板保温层。窗框与四周墙面用发泡聚氨酯保温填实。密封胶条:采用耐老化性、耐侯性、耐臭氧性、耐高低温性优异的三元乙丙(EPDM)胶条。主要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剔凿埋件内侧立框安装内侧横框安装防雷装置的安装层间防火封修中空玻璃安装安装外部装饰扣板注胶作业清洗。
3.3 屋面节能工程
本工程屋面采用60mm厚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作为保温材料,硬泡聚氧脂传热系数0.41。作业条件:基层表面应平整、牢固、干燥(含水率小于9%),无油污并清扫干净。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及基层转角处应为圆弧形,其圆弧半径为100mm。有组织排水的水落口周围应做成略低的凹坑。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均必须在保温层施工前安装完毕。
施工方法:工艺顺序为:封堵管洞清理基层测量放线检验铺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检验找坡层施工找平层施工检验防水层面层。清除干净楼(屋)面上建筑材料。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掺UEA膨胀剂,封堵洞口、雨水口、立管根部缝隙,捣实抹平。基层处理:清理干净屋面上残留混凝土、砂浆块、坑洼部位修补平平整,用扫帚扫净屋面。依据标高点在女儿墙上面、设备机座上面设置屋面基层做法标高控制点。基层清理干净后,铺设保温层前应对其基层进行检查,平整、干燥、洁净,并办理交接手续。从屋面一边开始打点铺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质检员检验质量合格后,报监理检验。
3.4 其它建筑节能措施
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采用20厚超细无机纤维作为保温材料,硬泡聚氧脂传热系数1.25。
3.5 采暖节能工程
地板采暖埋地辐射管道选用S5级的De20*2.0聚丁烯PB管,外层阻氧,外径20mm,分集水器采用配有手动排气,排气阀和流量控制阀的可调铜制分集水器,供水管进口设铜制过滤器,按分集水器的供、回水总管设阀门,夏季关闭。地面保温材料采用容重为40kg/m3,厚度为20mm挤塑板。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其类型、规格和外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报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3.6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
空调水管的入口处设置热计量装置,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的回水直观设动态压差平衡型电动调节阀,可以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调整系统流量的同时保证系统的水力平衡。全部新风量的40%设置热回收装置,有效的降低了空调系统能耗。空调系统的冷热水管均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减少水管、风管沿程热损失。消防排烟风管除锈后内涂刷,外表面涂刷耐热漆两道,吊顶内的消防排烟风管采用带铝箔隔潮层的超细玻璃棉板保温,保温层厚50mm。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起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报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3.7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选用低损耗系列干式变压器,达到节能要求。本工程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变电所低压出线至末端配电箱配电级数不超过三级,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本工程选用高效灯具,所选用的电子镇流器应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低压配电系统进行集中无功功率补偿,使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低压配电系统进出线回路设置电力监控智能仪表,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及管路。风机、电梯采用楼控系统集中控制,使其远行在最佳、节能状态。低压配电系统进出线回路设置电缆监控智能仪表,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管理。UPS系统选用数字式高效UPS,容量选择合理,配铅酸免维护蓄电池,节能维护运行费用。选择节能型低压设备,合理选择配电线路。
4、结语
该工程经采用以上节能措施,经检查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要求,建设单位于监理单位均对其节能措施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公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
[2] 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测试方法GB8484-87
[3] 《ZL系列外墙外保温》88JZ13
[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论文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工程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导致高等学校结构类型、教育对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来适应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事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转化。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普通本科高校来培养。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认识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又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将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型“工程师逼近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着重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重视技术成果转化并以专利性技术与高科技服务社会的普通工程型本科院校界定为“工程应用型”。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管理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工程师。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及技术发展的能力。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是指向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即高级技术型人才或中级工程型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事的就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交叉部分的教育。
比如自动化专业。按照教育部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自动化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在国家教育部指导意见下,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结合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构建具有鲜明工程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从而确定专业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比如金陵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设置,共分5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术前沿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各模块功能自成一体而又能相互促进。通识课程模块又包括5个小模块:思政类课程模块、军事体育类课程模块、外语类课程模块、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和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科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小模块,工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工科基础类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该专业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主要结合南京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对自动化应用人才技术需求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技术前沿课程主要包括体现学科交叉的特色课和反映技术前沿的系列选修课。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为体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的集中实践训练。
专业课程体系中各模块课程设置是开放性的,结合行业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定期修订课程设置,将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充实到课程体系中去。
3.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点。工程应用型本科应围绕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工程应用型本科应改革传统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多层次、分阶段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形成课程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新体系。课程实验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尤其是专业课程实验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建立并不断充实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库。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针对各专业技术基础开展的训练,专项技能训练是针对各专业技术方向开展的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是专业领域内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从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层面开展。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都要集中优势师资不断开发训练项目,尤其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要邀请行业、企业工程师参与开发,要大量吸纳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甚至是技术攻关项目。建立并不断充实、更新训练项目库。
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应结合工程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特点进行设计、建设,实验装备必须满足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需求。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平台更应结合所开展的训练项目进行设计、建设。学校应与实验装备公司或校外企业合作设计、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师资队伍既要具有扎实的、宽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即同时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对现有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或招聘高学历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双师型”教师还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与施工来逐步实现,同时还应该聘请企业工程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5.教学方法改革与专业课程教材
工程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应该“宽口径、厚基础”。要求“双师型”教师在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精讲,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让学生自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是启发、引导和指导学生。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应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法,教学中要行为导向与引导学生团队独立研究、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学生既应该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又应该在实践通过中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目前国内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适用的理论、实践教材很少,适用教材的编写、丰富需要较长的时间。“双师型”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必须对所使用的教材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需要进行取舍、补充,尤其要补充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实践教材要结合高校硬件教学条件、合作企业技术以及区域经济技术方向等组织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并不断充实、修订。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但应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教育体系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
课内部分创新教育分布于三个层面:创新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创新导论课程主要包含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内容,课程教学可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类课程可置于课程体系中的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就是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实践课教学中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开发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都可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中,可将训练项目尤其是来自工程实际的项目甚至是技术攻关项目交给学生,在准工程环境或完全工程环境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寻求项目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外部分创新教育就是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各种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建立创新奖励机制,比如建立创新基金、设创新学分等。创新教育平台是课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搭建各级、各类创新教育平台,可建立系级、院级、校级各种创新设计、技能创新竞赛,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市级、省级、部级竞赛,同时还要组织、建立各种教育平台的指导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成立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协会、小组,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团队协作、自我管理。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多样化产学融合模式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深入工程实际,必须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现场。产学融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必须在生产环境下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掌握最新的工程实用技术并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很难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而只有在实际工程现场才能获得最新的工程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学融合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也可以建立科技园,办各种校办科技企业。
关键词:创新 服务 微信 营销
中图分类号:F76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烟草行业正在开展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进行的,没有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可循,但正因为此,也为烟草行业的创新提供了开阔的舞台,现阶段的行业改革更需要创新来推动改革的进程。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烟草工业企业面临的课题,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则是烟草商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打造优质服务品牌的动力和源泉。
一、管理创新转变观念,加强内部管理是企业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开展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方式创新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以目标管理为抓手,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从烟草商业企业的制度、流程、目标、对标、创优、绩效等多方面入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增强应变能力;应该按流程分责,照标准做事,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夯实管理基础,形成系统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运作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应该采用绩效管理手段,通过开展绩效考核、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打破身份界限,择优选择人才,实现员工自主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员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企业管理方式。
二、以市场为取向的营销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亲情式营销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卷烟商业企业的营销观念也要相应转变,要树立营销观念、高度重视知识、信息和智力,凭知识和智力而不是凭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积极向市场提供危害小的产品;要树立亲情营销观念,将客户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抛弃以往“要我创新、逼我创新”的被迫式营销思路,向“我要创新”的营销思路转变,通过与客户做“朋友”,使客户成为企业永远的“朋友”,构筑起坚实的亲情式营销网络。
(二)深入推进零售终端建设,发挥“示范店” 的标杆作用。
营销方法创新最主要的是加强卷烟营销服务体系的建设,深入推进终端建设是当前零售客户最急需的服务需求。从目前的客户分类来看,零售客户以食杂店居多,占80%比例,业态较为单一,不利于零售终端的建设,应着力进行客户经营业态的管理和提升,降低食杂店业态客户构成比重,将其提升为便利店、烟酒店、“示范店”,真正发挥“示范店”在烟草市场的“布局标杆、形象标杆、诚信标杆”作用。同时积极开展零售户营销竞赛活动,鼓励零售户之间交流卷烟经营经验和心得,可以利用“新商盟”平台从不同服务区域中挑选零售户代表同台交流、异地报告、远程互动,并由观摩的零售户代表及客户经理共同评选出优秀零售户,授予企业荣誉称号,如评选烟草百佳零售客户、千家诚信经营客户、品牌营销之星、消费服务之星等,以展示零售客户的终端形象风采,促进终端客户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功能。
烟草广告正慢慢渗入新媒体,谈及当今最为便捷的手机网络,不得不提到微信。微信朋友圈功能支持网页链接方式打开,这个新功能像微博一样引起用户对分享的热衷。烟草企业可以试图与微信合作,使每一位微信用户的烟民都能分享自己对卷烟的评价。用户通过微信,把品牌卷烟商品一个接一个传播开去,也就是形成了人们经常提及社会化媒体的口碑营销,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用户都不会吝啬和朋友分享,电脑上如此,移动设备上更是如此。不仅有利于加快卷烟品牌的传播,还能过给卷烟市场带来新活力。
三、构建便捷的创新服务体系。
(一)以情动人,推广品牌。
在日常拜访中,增加亲情服务、贴心服务,让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别是加强对需求满足率较低、异动、潜力提升客户的拜访工作,更多增加了客户经理的特色服务,有力促进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工作,加强品牌培育管理,创新品牌培育方式,制定适合本地的品牌培育方案结合本地市场,制定出卷烟品牌培育方案,有针对性开展好本地品牌培育工作重点,提高品牌结构,稳定卷烟市场价格,提高重点品牌销量,进而达到品牌培育效果。
(二)协助订货,答疑解惑。
持续抓好网上订货客户的操作培训,切实解决客户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对网上订货客户的咨询、建议和意见的响应实效,提高网上互动效率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坚持网上订货与网上营销相结合,通过“一条主线、三个要素、五个步骤”的循环操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服务,进行市场分析,加强品牌培育,达到“自主操作、自我管理、自觉提升”的效果,夯实服务营销基础,努力提高服务营销水平。
(三)正视客户投诉,提高客户忠实度。
客户投诉往往蕴藏着价值极高的信息,是沟通企业与客户的桥梁。从客户的投诉中,公司的管理层可以轻松而又及时地得到市场一线的信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客户投诉是企业获取信息、了解客户期望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方式,还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客户占有率”,提高客户忠诚度。处理客户投诉是企业留住客户的关键一步,要在全体员工中真正形成一种“相信抱怨和投诉就是赠礼”的共识,妥善对待和处理客户投诉。
【关键词】 企业 科技创新 标准化管理 科技管理
世界在前进,我国在改革。社会要发展,中国要创新。“创新”在中国大地上肯定是一个高频词,也是一个时事热词,足见创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党的十七大,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又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中央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均表明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又对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科技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所以,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一套针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并进行政策设计,对科技创新运行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概念界定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领先企业的重视。为清楚阐述本文观点,现把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科技创新。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原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本文指的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通过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对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的评审进行监督。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设计
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标准化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均未有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政策性指导方案推出。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采用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运行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它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并可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该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简称《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简称《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考评定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简称《评审办法》),指导评审工作和评审专家管理。评审时,评审人员据此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指导和量化考评,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
2.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
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联合国家层面的推广标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规范》应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由科技部提出并归口。建议由科技部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并请尽快、试点示范、推广。《规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要素:
2.1.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1)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2)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等的建档,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3)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4)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2.1.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2)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3)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按时、有效完成。
2.1.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如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技术需求、技术转让、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技改项目等各类清单。
(3)科技创新活动台账和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因素识别、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研发项目)等各类台账及费用明细账(如研发费用、科研项目费用、人员培训等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费用等明细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2.1.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将创新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2)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等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及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3)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便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等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2.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按照《规范》,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考评细则》是根据《规范》制定的量化的用于打分、评审的细化的规则。
《考评细则》应由科技部,提出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评审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评审达标的条件,科技管理部门可据此对申请达标企业进行标准化等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等级可由高到低划分三个级别,首要条件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依等级的不同还可以规定标准化运行时间的长短,自评得分的多少,以及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或运行期间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提出申请认证的等级加以限定。《考评细则》核心内容是“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表”,该表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企业达标内容、评审方法、评审得分(扣分)等列表,必要的话还可列出否决项,便于评审人员据此评审。
《考评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等几个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等,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打分。
2.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指导评审工作,应由科技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一般应明确以下几点: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评审工作按照自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公告、发证的程序进行。
另外,还应对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评审专家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和要求,企业自评的管理、申请流程,评审时间节点及安排,评审计分规则,审核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进行说明。
2.4 创新绩效
按照《评审办法》要求,企业应由创新机构负责人牵头组成自评小组,或外聘有评审资质的专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绩效进行咨询、诊断、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运行绩效。
2.5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 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应依据《规范》的具体要求,按照《考评细则》列明的评审标准,进行各要素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规定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考评细则》中要求的相应等级最低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评审组织单位(如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评审组织和授匾管理工作;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授权获得评审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运行绩效评审,经评审、总结,找出问题,提请整改,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科技创新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的推广
为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觉性,本文设计提出的这一整套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包括《规范》、《考评细则》和《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为推动该政策的实施,建议应先行试点并制定配套政策,如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达标企业所获“科技创新标准化”级别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化的运行绩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