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呕尽心血,是一代名臣。民间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司马光的故事【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往往是开车的司机或过路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
1、在马路上,我们常常看到有车辆闯红灯或行人横穿马路。有时,我们明明看到两旁没有车辆,可车速是非常快的,你看得见吗?也许刚刚走到马路中央,一辆车就飞驰而来,便会造成交通事故。车辆闯红灯就更危险,行人明明走的好好的,却莫名其妙地被撞倒、撞伤,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而行人是无辜的,白白搭上了健康,这太冤枉了!
2、行人马路上打闹、嬉戏。放学后,常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几个同学在一起走,说说笑笑,时而甩掉别人的帽子,扔到马路对面,那个同学便到马路对面去拣……灾难往往就会在这时发生——由于着急,这个同学也顾不上环视四周的车辆就跑,如果有福气,那还好;可如果正好有一辆车经过,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3、行人翻越护栏。比如说有人要到马路对面坐车,但要绕好一段路才能过斑马线,而此时对面电子显示牌上显示他要坐的车马上就要来了,所以他便“不怕危险”,翻过护栏过马路。想想,假如在他下来时,正好一辆车驶过,后果怎样?
4、是因为司机酒后驾车。报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酒后驾车,司机神志不清,昏昏沉沉,使得车辆失控,引发车祸。
二、是因为司机素质差、心胸狭隘造成的。比如说《齐鲁晚报》上曾刊登的“宝马撞人案”,那“宝马”的主人实在是野蛮:别人不注意把葱挂在车主的车头镜上,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也没有人员受伤,并向车主道歉了,车主竟然故意开车撞那个人!结果呢,就引发了交通事故。
其实看看,有些交通事故完全可以避免,比如因开车的司机或过路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交通事故,只要注意一些,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就不会发生。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的人们,不管是司机还是行人:前人发明红绿灯是有原因的,不要怕麻烦,有句话说得好“红灯无数次,生命只一次”。所以,在红灯没有灭的时候,也绝对不要因心急而冒险闯红灯或横穿马路。建造护栏也是有原因的,所以,大家不要怕麻烦绕过护栏吧。另外,在马路上一定要严肃,千万不要在马路上打闹,这样太危险!
另外,我还想提醒广大的司机叔叔阿姨们,希望您们少喝酒,酒后一定不要逞能,要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回家,避免交通事故给您带来麻烦;而且,心胸应开阔一点,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或许就可以避免许多交通事故!
第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什么是缸?
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哎!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
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
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舍得砸了吧。
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下一个同学!
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
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腌泡菜。”
如此出色的学生是谁教出来的?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
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
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
我意识到这样提问下去不是办法,弄不好会被这帮家伙扯得昏掉,只好拿出屡试不爽的老办法,提问领悟能力强的好学生。我示意体育委员。
体育委员:“那缸有多高?”他也昏头昏脑随着前面的思路走。
大概……到我肩膀这么高吧!本来想说和我一米八的个头一般高,可我也没见过那么高的缸,可说太矮了司马光也就不用砸了。
劳动委员看到我的示意:那么高,小孩是怎么上去的?有梯子还是从高处跳进去的?换了我可上不去。大石头多大?司马光多大?老师您讲了司马光当时也是个孩子,那他抱得动大石头吗?那缸里的水要是不够深,小孩掉进去也不会有危险,就不用救了。这家伙不顾我已铁青的脸色自顾自地说下去。
既然要救人,证明缸里的水足够深或者是满缸水,能承受那么多水的压强而缸没有破说明缸壁是够厚够坚固的。司马光既然只是小孩子,抱不动大石头,那么他拿小石头能砸破那够厚够坚固的大缸吗?不可能!就算他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一下下耐心地砸,直到砸破为止,就算他最终把缸真的砸破了,那小孩估计早就淹死了,所以……
Stop!我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小子的物理学得真不错。
我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班长身上: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A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例子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作者提出他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把这句话对你们说十遍、百遍,你们相信吗?应该怎样你才会相信?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要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3)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
(4)小结。
2.走近童第周。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②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2)抓住重点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3)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让同学们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4)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5)练读第三段。
(6)小结。
3.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自由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才能()。童第周只有(),才能()。()只有(),才能()。
4.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在生活中,这些观点常常让我们充满困惑,下面就这些观点同桌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看法。
(1)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
(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B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例子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说勤奋》,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并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边读边画下有关词句。
(3)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了解成就之大。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怎样读好这一句?
(4)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5)换句对比,体会具体描写。(出示: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
(6)对比中体会勤奋: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等关键词来体会。
师生对话,指导朗读: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
(7)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他想提醒什么?
(8)小结。
2.学习童第周的例子。(用第二段找关键词,读悟勤奋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2)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勤能补拙的故事。
3.小结。
4.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总结引出第四自然段。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将积累的勤奋名言说一说。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教后感悟:
一、引入要实效,直奔勤奋
用A教案教学,师谈话导入风趣自然,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举名人事例论证最有说服力,但是本班级均为乡镇学生,阅读和积累较少,所以说法不一,耗时7分钟。经修改后用B教案教学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用时2分钟,有效地把握了导入时间,为下文的学习空出更多的思想空地。
二、品读感悟,探寻勤奋
A教案和B教案的教学都经过精心设计,把第一个事例作为重点来教学,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来体会勤奋。但B教案在A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换句对比,用“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和文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对比,让学生体会了具体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的培养更有效。B教案设计了一个情境对话:“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样回环复沓的引读,司马光的勤奋在学生心中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三、训练需扎实,勿成课堂的虚设
A教案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看似不难,可是学生的说话都停留在表面上,可见训练没有立足学生实际水平。练习填空部分,学生都能填“勤奋”和“成功”二词,这样不经思考能解的答案有何意义。所以B教案在修改后省略了这两个训练,不刻意地追求读写,显得简洁、朴实。
四、拓展有度,延续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