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如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满载而归(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秋天,果实累累农民伯伯们满载而归,喜气洋洋。
2、圣诞节早上,我带着家人的祝福来到学校,收到了同学的节日礼物,上课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有“希望之星”奖励。今天可真是满载而归呀!
3、购物节的产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后,我满载而归。
4、星期日,我和爸爸去捉跳跳鱼,我们原本以为满载而归的是鱼,事实上除了一身泥土和一身汗水之外一无所获!
5、在星期六的下午,我和爸爸去池塘钓鱼,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提着大条小条鱼满载而归。
6、今年的期末考试,如果3科都得A的话,那就可以满载而归地过个欢喜年喽!
7、东海秋季开渔后的第一批渔船满载而归。
8、就快期末考试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满载而归回家过新年。
9、邓稼先在国外刻苦钻研,满载而归,为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每当过节时,我都会去朋友家串门,朋友就会送给我好多小礼物,那满载而归的感觉真是开心极了!
11、我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渔夫,每每出海总会满载而归。
12、在童话节比赛中,我画了一幅画去参加比赛。这幅画我画了好几个晚上,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画终于拿了奖,我想这次真是满载而归啊!
13、为了办手抄报,我打开电脑在百度搜索中敲入“中秋节”3个字,马上弹出上千条相关信息,真是满载而归呀!
14、参加夏令营,学到了多少英语单词不重要,但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独立,这才算是满载而归。
15、我今天去参观科技展览,满载而归,获益匪浅。
16、瞧,那些到山上去寻找植物标本的同学,他们用心采集,回来时人人是满载而归。
17、我和陈希去湖边钓鱼,()我们两个都不是高手,都属于新手,但我们仍然满载而归,因为我们用买的充数。
18、我相信,大风大浪后的我还是我,就是那个背着一箩筐快乐满载而归的人。
19、这个学期,我们班满载而归。在学校10次文明班级评比中,我们班一次不落。
20、我带着许多问题去书城看书,最终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开了,还买了很多书,真是满载而归。
21、今天准备去逛街,一定要满载而归。
22、我在超市里挑了许多东西,拎着大包小包回家,真是满载而归啊。
23、才夸北海风光好,又见石林更奇妙,心旷神怡览胜景,满载而归喜眉梢。
于是,那个凌晨,背着一个背包、拎着一只皮箱、怀着满满的期待,我出发了。
首站北京。一路经过香港转往北京,飞机在北京机场刚落地,就有负责接待我们的全国工作人员与来自人民大学的志愿者,而我们的缘分也就此展开。
在前往旅馆的大巴车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想认识一下大陆的学生,而他们也特别的好客,我们便由陌生而渐渐漫无目的的聊了起来。我们从两岸当下最“热”的个人游聊到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交换生,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从读书到平常休闲活动、生活作息等等,一件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到了这里却变得十分有趣。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两岸的文化、习俗等,竟然也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一直以为大陆学生只有读书学习,可是他们一样也有自己的课外娱乐,我们有FB、MSN,他们有人人网、QQ,考完试也会出去狂欢一下。
北京人说话爱加儿化音,我们在闲谈中他们总会蹦出几句密码一样的北京方言,如“话茬儿”、“药方儿”,而台湾却喜欢加上一些夸张的形容词、语助词,如:“真的假的”、“屁啦”。
北京人早起打招呼更有意思,“喝了么您呢”(北京人有早上喝茶的习惯,这是我问了志愿者后才知道的)、“吃了么您呢”。
北京方言就是这样的悦耳动听,韵味十足。我在和志愿者的交谈中无不透露出羡慕之情,还学说了几句:倍儿好(特别、非常的好之意)、点儿背(运气不好的意思)、逗闷子(开玩笑)……而他们却觉得台湾的话腔比较好听。
我想,虽然两岸的语言有所不同,但同属中华文化,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两岸年轻人的交流与切磋的热情。
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我顾不得旅途劳累,就邀请志愿者带我们逛后海与南罗鼓巷,体验北京夜生活的情况。虽然北京不像台湾,在晚11点后许多地方便渐渐安静下来,但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却变得十分好玩,感情也渐渐升温。他们的热情在我回台湾后依然温暖着我的心。
临别北京的前一晚,我与志愿者们一同狂欢到凌晨4点,也一起相约,下次要在台湾碰面。虽然短短几天,我想我们的缘分已经甜得如蜜一样。
北京之旅结束,我随团又来到山东,一个有着优久历史文化的大地,山水如画般的泉城,孔子故里的曲阜,五岳之首的泰山,风筝之都的潍坊,齐国故都的淄博,富有异国情调的青岛,虽然少了北京的繁华,但多了一份闲情,两地虽近,风格却完全不同,人也自然而然的放松了下来,而许多领导也与我们一同游览了山东风光,并给了我许多方便。
在新闻精彩丰盈的时刻,以微博介入报道,不仅是有效利用了微博,更是及时培养了微博;微博报道了新闻内容,新闻强化了微博的价值。这是微博对博客的超越,更是微博定位的生动实践。
——微博采访团记者感悟
这是一次特别的行走,两个月,四名记者带着一到两名微博名人,和一到两名网友走过了半个中国。我们张开浑身每一个毛孔,打开自己的每一个器官,我们感受、思考、记录、报道。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捉摸着大地的脉搏,关注着中国过去十年动向。
为迎接十胜利召开,新华社组织了“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亲自策划了此次新媒体报道,这是中国主流媒体十前一次大规模的微博行动。从2012年9月10日到2012年11月12日,采访团先后走过四川汶川、贵州瓮安、湖北丹江口、广东深圳、浙江杭州、陕西神木、新疆乌恰、上海、河北西柏坡、辽宁沈阳、黑龙江北大荒、河南郑州、云南腾冲、海南三沙和北京。作为采访团的文字记者,切身感受着这次注定不同寻常的新闻报道。
采访团记者说
@:这是一次全媒体共同发力。用不同的报道形式融合发稿,在重访中国十年热点新闻的同时,让网友形成固定的阅读习惯。
“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抽调新华社各部门与分社的业务尖子参加,但与一般新华社小分队采访不同的是,此次报道是文字、摄影、电视、网络的全媒体组合,而全媒体报道又强调“即时”“融合”特质,报道成员在深入互动并发挥各自特长的基础上进行报道融合,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流媒体产品。采访团成员形成了每天沟通、交流的机制,设置报道议题、分析报道重点、捕捉报道亮点,思想形成一致后,用不同报道形式融合发稿。
“#你好,中国#【早安,汶川】11日,汶川有雨。踏上这片曾被泪水浸泡的土地,采访团的每个人都想问:汶川,你还好吗?从爱心接力到校舍安全,从慈善追问到失独家庭……凝聚与解构,感动与质疑,欣喜与哀伤,或许汶川新生的背后正是中国艰难但坚强的成长。太阳照常升起,万物重新生长。你好,中国!”
“#你好,中国#【汶川,晚安】在汶川,娇嫩的新生儿依偎着大龄母亲,如灿烂阳光,陪伴妈妈走出黑暗;但不能再生育的家庭又如何摆脱黑暗?再生育母亲的幸福光环下,失独家庭无处话凄凉。这不仅是汶川的痛,也是全国数以百万计失独家庭的痛。在一个远非完美的世界,需要持续的爱与智慧。中国,晚安。”
这是微博采访团在第一站汶川发出的微博。每到一站,在早晚,开始和结束采访时均会发出“早安”和“晚安”的问候,同时进行现场即时发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采访到的新闻故事用微博的形式进行播发,这也充分考验了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现场迅速创作、并凝练主题的能力。
同时,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在采访素材丰硕的基础上,于采访当日播发通稿和长微博,例如:通稿《瓮安见闻:改变,一个人与一座城》和长微博《在彝良救灾中的映秀汉子》《“调水之情,节水榴报”微倡议》《边防官兵的中秋家书》等被舆论广泛关注并转发,形成较大的正能量传递效果。《新华每日电讯》还开辟专版将微博采访团的报道凝结成文,予以专题展示。
电视记者则在当晚将当日拍摄的视频剪辑成片,配合文字记者采写的内容,以电视通稿和微博视频等方式,用电视画面更直观地讲述新闻故事,例如:《“你好,中国”》《两个字的史诗》等视频短片在微博中形成了转发高潮。
新华网和新华微博也对此次报道活动全程关注,在制作相关专题同时,新华微博全程转发并报道此次采访活动的全部内容。
@:处处体现创新精神。把采访变成行动,彰显新华社新媒体报道影响力。
“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一开始就定位: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报道,而是新华社的一次微博行动:引入品牌管理、倡导公益行动、邀请微博意见领袖参与。
“#你好,中国#【节水倡议书】调水之情,何以回报?唯有‘节水’二字。在地下水已打到基岩的华北,我们看见人们还在用从地层下抽出的宝贵饮用水洗车、开大浴场、浇高尔夫球场……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和@邓飞、@点子正、@武大沈阳,联合新浪微博发出倡议‘调水之情、节水相报’。”
“#你好,中国#【边防官兵的中秋家书】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在中秋之日来到新疆斯姆哈纳边防,在这个中国最后送走阳光的地方,与边防官兵共度中秋,并用微博替部分官兵传递家书,话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猛击鼠标,接力传递,把家书送达!”
“#你好,中国#【你好,乌恰】采访团下午来到中国最西部的乡——新疆乌恰县吉根乡,将与联想集团共同给吉根乡小学捐赠一批联想电脑,并赠送新华社编撰的《永()远的世博会》,及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撰写的南北极科考亲历记《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学校的柯尔克孜族孩子还将跟在北京的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连线。”
在汶川映秀镇,采访团与当地群众一起向云南彝良灾区捐款;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湖北十堰丹江口,采访团发出“调水之情,节水相报”的公益倡议;在新疆乌恰。采访团联系联想集团,为乌恰县吉根乡小学的孩子们捐赠电脑,并对柳传志进行专访,让其与吉根乡小学的孩子们进行北京、新疆两地对话;在中秋之夜,采访团在斯姆哈纳哨所为边防官兵以微博的形式,发出微家书……这些均在微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得到微博意见领袖和网友的大力支持。采访团一路上始终强调:创新、创新、再创新,无论是在每天例会上,还是在漫长路途中,采访团一行都在热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
有价值的新闻并非随时随地存在,有价值的观点却可以随地产生。因此,有价值的观点是微博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采访团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在“围观即表态,转发即参与”的微博传播特征下,用实实在在的活动聚合成强大的舆论量。由此可见虽然信息微量,虽然新闻微小,但意义不微,影响不微,效果不微,这才是此次微博报道持续成长的希望所在。
采访团随团微博意见领袖说
@:微博意见领袖有很强的独立和自主意识,在报道过程中不宜要求对方做什么不做什么,此次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在各站采访中充分做好了调研工作,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志同道合的报道伙伴,形成自然默契和天然合力,传播效果也自然会达到最优。
大众传播的二级传播规律认为,意见领袖在传播中举足轻重。即使草根们的微力可以形成巨大威力,但形成的路径与牵引力却需要相应的开拓与诱导。因此,我们需要更为重视与努力的是微博的表达与机制建设。进一步说,如何实现互联网对微博技术的开发与博主们对其有效的利用,才能形成微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与聚合力。
此次,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邀请数位微博意见领袖以分站式的方式参与采访,这些微博领袖均拥有几十万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在微博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平时更多是从网络上认识中国,一些人较为偏激。但当他们与采访团记者一起深入最基层,对话干部群众。观察中国十年巨变,感悟中国未来发展时,他们纷纷表示,收获巨大,认识到了真实的中国。青年作家蒋方舟表示:她实地走访后发现中国大有希望,她将呼吁更多的年轻人不要总是坐在电脑前埋怨,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做些实事,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博联社CEO马晓霖认为,新华社相比《人民日报》和央视等单位,对微博为核心的新媒体应对非常积极、高端,不仅体现在总体的重视,而且体现在备部门的投入,更体现在通过不同栏目新闻和评论的渠道创新上,体现在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创新结合、编内与编外结合、文字与多媒体结合的微博采访形式上。这种跨地域的多点长征式采访,不仅依托了新华社的网络优势,更通过移动终端和微博互动的即时播报,创新了新华社的现场报道模式,或者说,它在新华社既往现场报道的传统上又进行全新的短平快、平民化尝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引入名博主参与、协同报道,丰富了微博报道的视角和表达风格,体现了新华社亲民接地气的好作风,还以网民身份消解了对官媒与生俱来的陌生感和排斥感。此外,由于微博报道团行程的不断延伸,人员的不断参与与变化,在陌生感中给受众形成了某种期待和追踪,容易造势和营造品牌。
除了在网络上引起积极反响外,采访团也受到了媒体同行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微博采访探索中迈出第一步》的报道称:“作为一种全新的采访形式,微博采访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让人耳目一新。”报道还引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主任孙振虎的评价称:“此次新华社主动向新媒体靠拢,照顾民众诉求,传达出积极的信号。”
@:新华社应打造新媒体的“新华系”,打造“新华云”平台,不必介怀替新浪还是腾迅打工,而是在各微博传播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华云”平台。
一路采访,一路思考。采访团记者和随行的微博意见领袖就新华社以及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发出最强音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
“新华社在传统媒体领域经营多年,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但在微博这个新兴信息传播通道里,却属于后来者。在微博上实现广泛的传播,除了信息的价值本身,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备方产生良好的交流和互相信任。这次邀请涉外知名网友随同采访,开始用社会的角度、民间的角度来解读一些社会事件,确是一种有益的多方面尝试。这种方式值得思考。”邓飞坦言。
而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专家成员、新浪微博辟谣党主席点子正则建议:“微博成熟的产品运作的确是当务之急,但是必须先占地盘然后才能谈到商机。新媒体传播的特殊性,谣言传播的过程即目的,我作为民间辟谣联盟的发起人,认为这不是民间组织应承担的功能,应该是国家和党的宣传机构主动承担且必尽之责任,民间辟谣联盟的兴起是官方辟谣责任的推脱,而新华社在辟谣澄清与引导舆论上,责无旁贷。”
采访团随行网友说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新闻机构,这次采访跳过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中纷繁的中间环节,实现两个“零距离”:记者与受众零距离交流,采访对象与受众零距离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对初衷最好的阐释
“非你好,中国#下一站:广东深圳。时间9月21日。对话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继续征集深圳本地微博达人一同前往,报名可转发或私信,说明姓名、职业、手机号、目前所在地。报名截至9月19日24时。”
这是微博采访团推出的“征集令”,每一站均邀请网友报名参加采访活动,征集网友最感兴趣的采访地点。前往每一站前,采访团会根据报名者的位置、职业等情况选择3名网友。
名为“尔玉即玺”的湖北网友被选中去丹江口。他很感谢新华社给他这次机会,作为南水北调的移民,他深知移民的生活,表示将会尽最大努力,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杭州对话“最美妈妈”吴菊萍与“当代雷锋”郭明义时,杭州网友“明哥那些事”全程参加,后来他发微博说:“今天有幸随新华社‘你好,中国’微博采访团,与@肖春飞的微博@清颖在路上@点子正一起,专访@鞍钢郭明义和‘最美妈妈’吴菊萍。在道德沦陷、信仰普遍缺失的今天,‘草根英雄’的不断涌现,给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虽然我们在普世价值观与严峻社会现实碰撞中纠结前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始终存在。”
这种耳目一新的采访方式,吸引了不少网友踊跃报名。据估计,参与活动网友的粉丝数达千万。报道的内容将以全媒体形式在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微博中持续播发。
同时,采访团在每站采访结束当日,均在新浪微博中进行相关主题的微访谈,时间为一小时,至今已进行了八场。采访团记者与同行微博意见领袖一起回答网友提问。例如,在9月21日“教育改革,出路在哪里?”和9月27日“神木观察”两场微访谈中,网友就当下极为关注的教育和医疗等问题与记者及微博意见领袖进行互动,网友的提问络绎不绝,一度令采访团成员应接不暇,在微访谈结束后,还有网友@或私信采访团成员予以问题求解。
张昕悦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奶奶在田地里种植的植物终于收获。
前些天,我来到奶奶家“收获”。
当我进门时没有人,我往地瓜地里一看,原来奶奶在挖地瓜。我也急忙跑过去帮奶奶挖起来。我一下镐,地下的地瓜“咔”的一声断了。我又下了一镐,这次又砍到了地瓜的身上,地瓜内的汁水渗了出来,好像在说:“大笨蛋,连挖地瓜都不会。”奶奶走过来连忙教起我怎样挖:先轻轻地一挖,看没有水渗出就是一个完整的地瓜。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挖起来,开始不太快,最后因为熟能生巧嘛,所以我挖了好几大筐。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许多地瓜回家,真可以用满载而归来形容呀!
满载而归的感觉真好!
指导教师